養血祛風湯(自定新方。)熟地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川芎(酒洗) 半夏(制) 僵蠶(泡去涎,焙)天麻(酒蒸)生姜、大棗為引。若虛甚者,加人參;有風者,酌加羌活、白芷、柴胡、防風。
瘟癥雜癥治略
渴
瘟疫鮮有不渴者,故弗可以不講也。邪在表則不渴,在里則渴。三陽雖亦有渴癥,但不如三陰之甚也。故太陰腹滿嗌干,少陰口燥舌干而渴,厥陰則消渴矣。(飲水多,而小便少,熱能消水故也。)瘟病之渴,一于為熱,初傳則熱微而渴微,傳深則熱甚而渴甚,但未有不見兼癥而獨渴者。
施治當先問其所飲欲冷欲熱,欲多欲寡。(飲多飲冷屬熱。)更須審其表里經臟,曾否汗下。于瘟疫初起及九傳與六經治法中,細尋癥脈,斟酌用藥。第治其瘟邪,而渴自除矣。倘不應,當于傷寒發渴條中采取施治。所最要者,飲水常使不足,毋令有余。不甚渴而多飲則悸動支結,喘咳、 (同噎。)噦,腫滿泄瀉,小便不利諸癥起矣。然又不可禁飲。凡瘟癥有欲愈而思飲者,蓋得水則能和胃氣而汗解也。禁飲多致悶亂不救。
瘟癥雜癥治略
腹痛
瘟疫雖屬熱癥,而腹痛則有寒熱之殊,但熱則其常,而寒則其變也。寒痛多有所因,或服涼藥過多,或不宜用涼藥而妄投,或恣意大食生冷物,或汗下后正氣虛而感寒,皆能致痛。或因病中惱怒氣滯,積食者亦有之,無故而痛者絕少。即有之亦必因腹素有積,因瘟病而觸發之者也。
凡腹痛,但將涼水與飲而試之,若飲水痛稍可者屬熱,痛劇者屬寒。若繞臍 痛,大便結實,煩滿而渴,氣粗噎氣者,皆屬燥屎與實熱痛也,急用承氣等下之。因食積痛者,更有惡食惡心,噫氣腐臭等癥,治亦同。若小腹 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自愈。凡實熱痛,必脈來沉實有力。若微弱者,仍當詳審,從緩治之。若飲水愈痛,或時綿綿微痛,不甚亦不止,重按則愈,腸鳴泄利,澄澈清冷,口吐苦涎,此為寒痛,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嘔吐瀉利者,急用熱藥救之,(瘟病殊少此癥。如有,必因過服涼藥生冷,感寒。)但須詳脈之有力無力。如腹痛而兼身大發熱,惡飲水,嘔惡,腸鳴如流水聲,此表熱(邪熱。)內寒也,先溫其里,次解其表。
瘟癥雜癥治略
短氣
短氣者,氣急短促,不能相續,似喘非喘,似呻吟而無聲也。有實者,虛者,在表者,在里者,水停心下者,或失于汗下,或汗下后虛極,皆能令人短氣。補瀉誤用,甚于操刃,當詳察脈癥而治之。又有素虛人,汗下后,失于調補,以致忽然似喘,出言微弱少氣,脈僅二、三至,沉細如發,甚至無脈,此虛極短氣,非真喘也。急宜溫補,緩則不救,作喘治必死。汗下后,過用刻消之劑而見此者,治亦同。總之,短氣者,表里、虛實、寒熱皆有,但虛者較多,當合脈與兼癥而細參之。
瘟癥雜癥治略
瘟疫兼暑
瘟疫兼暑,最難分晰。蓋暑病之在表者,有頭痛煩躁,肌體大熱,脈浮氣喘,口干面垢自汗,手足逆冷,名暑厥,搐攝名暑風,昏不知人為中暑。其癥最易與瘟疫表癥相混。暑病之在里者,有嘔逆泄瀉,心腹痞悶,或兼脹痛,又最易與瘟疫之在里者相混。惟于少氣、倦怠、大渴三癥,辨其為暑。第瘟疫亦發渴,但瘟癥在表,雖渴亦不甚,必至傳里方甚。至暑癥,不論表里皆渴,而在表時,其渴較瘟疫之表者更兇猛殊甚也。以此為辨,庶得其情。如果系瘟兼暑癥,即當用解瘟卻暑之劑,亦不必拘于日期,見表治表,見里治里,又宜先治其瘟,瘟解而暑熱亦從而退矣。馬卯麟以五瘟丹治瘟暑,但中無治暑之劑,不過涼散,方亦未盡可用。倘遇此癥,仍當于達原飲中,將祛暑之藥加減出入之。至于五瘟丹,每歲冬間,預先修和備用亦可。至祛暑等方,載在暑門,茲不贅。(瘟癥發熱無休時,暑癥發熱有作止,以此為辨。若瘟與暑兼,亦難以此作準,仍當詳參脈癥。)
瘟癥雜癥治略
瘟疫兼濕
《活人》曰∶其人傷濕,又中于暑,名曰濕溫。兩脛逆冷,腹滿頭目痛,妄言多汗,其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茯苓白術湯、白虎加蒼術湯。切勿發汗,汗之名中 ,必死。而吳氏引《活人書》曰∶宜術附湯加人參、香薷、扁豆主之。《金鑒》曰∶溫病復傷于濕,名曰濕溫,其癥兩脛逆冷,妄言多汗,頭痛身重胸滿,宜白虎加蒼術、茯苓,溫濕兩治。若脈大有力,自汗煩渴者,人參白虎湯加白術主之。輕者十味香薷飲、清暑益氣湯增損用之。按古人治法不過如斯。但《金鑒》曰∶溫病復傷于濕曰濕溫,而《活人》則曰傷濕而又中暑曰濕溫。味其義意,當遵《金鑒》為是。
蓋傷濕而又傷暑,只可謂之傷暑濕,而不可謂之濕溫也。夫曰濕溫者,是濕而兼瘟也。或先瘟而中濕,或先濕而患瘟,與暑何涉焉。第瘟疫兼濕又最難辨。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唯于一身盡痛,痛極且不能轉側,惡飲湯水,目中視物皆紅黃,身目色微黃,而無譫妄等癥者,辨之始得。而濕癥之中,又有濕熱、寒濕之分,總宜白術茯苓湯。濕熱者,小便赤澀如馬溺,混濁色白,且有煩熱大便秘結諸癥,宜人參白虎湯加白術主之,或四苓散、大小厘清飲、茵陳飲之類,皆可擇用。若天久陰雨,濕氣過勝,其人臟腑虛,大便滑,小便清,乃是寒濕,宜術附湯。但瘟疫發在熱時,且兼濕熱者多,而兼寒濕者少,術附湯不可用。若服茯苓白術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等湯不應,則用除濕達原飲,分治瘟與濕,誠一舉而兩得也。北方風高土燥,患此者少,惟南方水鄉卑濕,天氣炎熱,患者恒多。春冬感者恒少,而夏秋患者恒多。所宜隨其時地而變通之。至于前所引《活人》云∶濕溫切勿發汗,而《金匱要略》則云∶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加白術湯,發其汗為宜。《景岳全書》又曰∶凡濕從外入者,汗散之,將謂止中濕者宜汗,而兼溫者不宜汗。何以《準繩》濕溫門中,既引《活人》云不宜汗,又引《金匱》曰宜汗,更引成氏云濕家發汗則愈。是濕溫一門,前后又自相矛盾,殊不可解。
愚意瘟疫始終不宜發汗,雖兼之中濕,而尚有瘟疫作祟,是又當以瘟疫為重,而中濕為輕,自不宜發汗,當用和解疏利之法,先治其瘟,俟其自然汗出,則濕隨其汗,而與瘟并解矣。或瘟解而濕仍在者,當于濕證門中求之,故治濕諸方俱不開列。
除濕達原飲 (自定新方。)檳榔(二錢) 草果仁(五分,研) 濃樸(一錢,姜汁炒) 白芍(一錢) 甘草(一錢)梔子(五分,研) 黃柏(五分,酒炒) 茯苓(三錢)如兼三陽經癥,仍酌加柴、葛、羌活,瘟而兼濕,故去知母,而換黃柏,以燥濕且能救水而利膀胱;去黃芩換梔子,瀉三焦火而下行利水;加茯苓利小便而兼益脾胃。三者備而濕熱除矣。再加羌活等藥,風藥亦能勝濕,濕除溫散,一舉兩得。(此方分兩不過大概,臨癥加減用之。)石草散 (治濕瘟多汗,妄言煩渴。)石膏( ) 炙草(等分)共末,漿水調服二錢。
瘟癥雜癥治略
瘟疫兼痢
吳又可用檳芍湯,系治瘟疫之里癥而兼痢者。若有外癥,仍當解表,必如喻嘉言分三次治法,始足以盡其變。至表里俱病者,又當表里分治,總宜活變,不可膠執。惟松花散治瘟毒熱痢,頗著奇效,未可以易而忽之。又按傷寒便膿血,有誤發淋家汗而然者,用豬苓湯;有病在少陰者,治以桃花湯。諸說于瘟痢總不宜用。蓋痢由瘟而作者,始終一于為熱也。惟雜疫中痢疾,原無瘟疫之頭痛身熱,發熱自汗,以及心腹痞滿不食,譫語等表里諸癥。而沿門闔戶止患痢疾者,則有虛實寒熱之殊,其治法亦因之各異矣。凡痢身熱脈大者難治,身熱脈小者易治。
松花散 治瘟毒熱痢。
松花(二三錢)煎薄荷滾湯,入蜜調服,以愈為度,無不效者。取松花法∶于四月初,看松梢所抽黃穗如麥穗者,趁硬摘取,攤在布被單上,曬干即有面落下如蒲黃。瓷器收貯,伏天必曬,否則穿發,取黃穗不可早,早則嫩而少黃面,又不可遲,遲則花蕊飛而穗成空殼矣。看其穗硬而帶黃色,大如稻粒則取之。又松花和入米粉中,入白糖可蒸糕食,甚香美,呼為松花餅。
大黃酒 便膿血,里急后重,腹痛,晝夜煩不止。大黃五錢,好黃酒一兩盅,浸一宿,次日溫飲。
瘟癥雜癥治略
瘟瘧
凡瘧寒熱如期而發,余時脈靜身涼常也,以瘧法治之。設傳胃者,必現里癥,(應下之癥。)名為瘟瘧,以瘧法治者死。當以瘟疫法治之。此癥下后,里癥除,寒熱獨存者,是瘟減瘧在。瘧邪未去者,宜疏,清脾飲。邪去而瘧勢在者,宜截,不二飲。勢在挾虛者,宜補,四君子湯。三方見瘧門,不附載。
丹蒿散 治瘟瘧不止。
黃丹(五錢,炒) 青蒿(童便浸,曬干,二兩,為末)每劑服二錢,寒多酒服,熱多茶服。
鶴齡棗 治瘟疫邪瘧。取紅棗一枚,咒曰∶華表柱。一氣念七遍,望西北方取氣一口,吹棗上,令病者吃之。
便蜜飲 瘴癘諸瘧,無問新久。
童便(一盅) 白蜜(二匙)共攪,去白沫,頓服取吐,碧綠痰出為妙,不然終不除。
瘟癥雜癥治略
妊娠瘟疫
吳又可治孕婦瘟疫,用三承氣興利除害于反掌之間固已,但方中定當減去芒硝。蓋芒硝乃軟堅之物,用之能使胎化為水。倘痞滿燥實堅皆俱,極數用生大黃而止,否則止用熟軍為妥,胎與腸胃絕不相關,大黃蕩腸胃而破堅燥,未聞能下胞孕者,服之何害。至云大黃為安胎之圣藥,是專為里癥應下者言之。若邪尚在表者,當速散其表邪,毋使內陷,為上乘也。
胎散 孕婦瘟疫,恐傷胎氣。
嫩卷荷葉(曬干,宜平時收貯。臨時急用則烘干,五錢) 蚌粉(二錢五分)上共為末,每用新汲水入蜜,調服三錢,再作一劑,涂腹上。
又方 井底泥涂足心。治孕娠時癥,令子不安。
又方 用灶底中對鍋臍土,研細,水調服,仍涂臍,干再換。
涂臍散 井底泥、青黛、伏龍肝,共末調勻,涂臍上。干,再換。
黃豆煎 大黃豆六十粒,水二盅,煎一盅,取汗。病重再一服。
妊娠熱病,車轄脂、黃酒和服。 青羊屎研爛,涂臍安胎。
又方 雞子十枚,納井中,令冷,取出打破,吞之,令胎不動。
妊娠時行并感寒,大鯽魚一尾,燒存性,研,黃酒沖服。如無汗,腹中熱痛,醋和服,取汗。
熱病,葛根汁頻服。
瘟癥雜癥治略
小兒瘟疫
瘟疫盛行之時,小兒如有發熱等癥,或可斷其為疫,倘瘟疫不行之年,而小兒忽感瘟疫,于何辨之哉?亦辨之于抖然身熱而已。第傷寒瘟疫皆身熱,又當細問乳母,曾否突然脫衣,洗浴入水,當風而寢等事,果實無感冒,方可向瘟疫上找尋。又必驗其有目赤便赤,舌干苔黃黑,日晡潮熱,譫語斑黃,或大便秘結,或挾熱下利赤膠等癥,方可斷其為瘟疫。若妄意雜癥為瘟疫,則又失之矣。吳又可專言俗醫妄意小兒瘟疫為雜癥者,是只見一邊矣。
總之,辨小兒瘟疫是極難的事。
桃葉浴法 桃葉三四兩,熬水,日五六遍澆淋之。再用雄鼠屎微燒,取二枚,研,水和服。
二香散 (天行壯熱。)木香(末,三分) 檀香(末,三分)清水和服。(仍用溫水調涂囟門。)
瘟疫雜癥簡方
鼻衄
茅花湯 治衄不止。茅花尖一把,水三盅,煎一盅服。(無花根代。)止血歌 石榴花瓣可以塞,蘿白藕汁可以滴,火 龍骨可以吹,龍骨能治九竅出血。水煎茅花可以吃;墻頭苔蘚可以塞,車前草汁可以滴,火燒蓮房可以吹,水調鍋煤可以吃。
熨法 治衄如涌泉。用草紙疊十余張,井水濕透,分開發,貼頂心,熨之即止。
炒梔吹鼻 山梔炒黑為末,吹鼻,外用濕草紙搭于鼻上,即止。成流久不止者,方可用此法。
如點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除,不必用之。
又方 韭汁磨墨服,并治吐衄。(無韭用根。)愈后鼻衄不止,用青綿線,將兩手中指第一節屈伸處緊扎,再用綿紙剪成一二指許寬條,疊數十層,新汲水濕透,搭于兩肩頭上,熱則另換。又用好黃酒四五壺,令兩足浸其中,立止。
滑石丸 滑石末,飯丸梧子大。每取十丸,微嚼破,新汲水送下,立止。此治衄通劑。
瘟疫雜癥簡方
齒衄
椒礬飲川椒四十九粒,(開口。)白礬少許,醋煎服。
瘟疫雜癥簡方
吐血
生葛汁 取生葛根,切碎,搗爛,少加水,擰取汁,頻頻飲之,治吐衄血,神效。
并治陽明瘟熱之毒,大效。不獨止吐衄。
逐疫七寶丹 治時疫熱毒,口鼻出血等癥,神效。毋以其易也而忽之,兼治諸熱毒并蠱毒。
人糞尖七枚,約棗栗大,燒紅色,取出即入冷水中,研細,再頓服。
瘟疫雜癥簡方
蓄血
生地黃湯 抵當湯丸今總難用,以此代之,甚覺和平。
生地(二三錢) 干漆(一錢,炒煙盡) 生藕汁(一小盅。如無,以大薊一二錢代之)藍葉(錢半) 大黃(一二錢,生熟酌用) 桃仁(一錢,去皮,研) 歸尾(二錢,酒洗)紅花(六分,酒洗)水與藕汁同煎。原方水蛭、虻蟲,今改為歸尾、紅花。蓄血有上中下之殊,上焦胸中,手不可近而痛者,犀角地黃湯。中脘手不可近,桃仁承氣。臍下小腹手不可近,抵當嫌峻猛,此湯主之。
或再加枳實、蘇木,用者酌之。
瘟疫雜癥簡方
發斑
黑膏 治瘟毒發斑如錦紋。
生地(二兩) 淡豆豉(三兩)以豬油半斤合煎之,至濃汁,次入雄黃末五分,麝香六分,丸彈子大,白湯化一丸,未見效,再服。
青黛一物湯 通治發斑,青黛,水和服。
歸葛飲 治陽明瘟暑,大熱渴。
當歸 葛根(鮮者更好)水煎,冷水浸涼,徐服,得汗即愈。
又方 只用鮮葛根一味, 碎搗汁,濾出,任意飲。大治陽明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