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項部證治(計五證)(4)
- 外科證治全書
- 許克昌
- 4544字
- 2015-12-27 01:37:56
一、痔瘡有患肛門內者,有患肛門外者。其肛門邊生出數瘡,腫而突出,膿潰即散者為牝痔。肛門邊露出如珠狀,如鼠奶,淋血流膿者為牡痔。腸口顆顆發 ,且痛且癢血淋漓者為脈痔。肛門內結核、出血,發寒熱,登廁則脫肛者為腸痔。肛門腫痛,遇怒即發,怒息即安者為氣痔。酒醉即腫痛流血者為酒痔。同房后,即腫痛發者為色痔。每大便注有血不止者為以致木乘火勢而侮金,或炙爆濃味過多,或勞傷元氣,陰虛火熾,皆成斯疾。未破曰痔,已破曰漏,生管者難治。久病咳嗽而生痔者,多致不救。皆宜戒房勞,忌河豚、海腥、辛辣、椒酒等物。
一、外痔用蘇合膏涂患處,日二次,至愈乃止,內服牡痔丸。
一、內痔用枯痔散,用時令患者登廁,翻出肛外,側臥,其痔盡出,勿使收入。亦有痔自翻,用杜枸根搗爛煎汁熱熏溫洗,或甘草湯、蔥椒湯俱可。洗凈,以洞天膏攤如菜碗大,中剪一孔,以四邊剪開通于孔,孔烘熔,加于菌根貼放屁眼四邊,圍護好肉,誠恐上藥時,致藥汁淋于好肉耳。每取藥一、二分入杯,津調,筆蘸拂菌之外面,四邊各拂一次,菌之中心通連屁眼,大忌拂藥。倘有流入,大痛難當。拂一兩日,毒水流出,菌形漸縮而軟,再拂一兩護藥如前法。三、四日之后,黃水出將盡,可用藥一錢,內增朱砂一分,如前津調,日夜照拂,則菌縮小黑硬,再拂至菌根自落痊愈。內服槐花蕊。虛人先用八珍湯數劑,然后用上法治之。
一、痔已通腸,污從漏孔出者,用胡連追毒丸。如服后膿水反多者,藥力到也,勿以為懼。待膿血追盡,用黃連閉管丸。
一、漏有管者,用黃連閉管丸,早晚服一次,重者四十日可愈。
一、有血箭痔生肛門,或成堵塞墜腫,每逢大便用力,則鮮血急流如箭,不論糞前糞后,由腸胃風熱所致,生熟三黃湯主之。如唇白面色痿黃,四肢倦怠,屬氣血兩虛,宜用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柴胡、升麻倍參、 服之。外用自己小便洗之,或童便熱洗更妙,其血自止。
一、有痔大如拳,貫于腸頭,發則疼痛僵仆。先用荊芥湯洗之,次以艾灸其上三、五壯,如覺一道熱氣,貫入腸中,必大瀉鮮血、穢血,一時頓覺痛甚,其疾乃愈。
一、有勤苦勞役之人及婦女輩,不能外治,則從內里服藥,惟用補中益氣湯,隨證加減最妙地、槐花之類;下血加地榆、烏梅、黑荊芥之類;潰膿加黃芩、銀花、生地之類;因產而患者,加桃仁、紅花、川芎之類;瀉而患者,加蒼術、車前、熟地之類;因痢而患者,去黃加木香、黃芩、白芍之類。各推病因,以施加減,在人神而明之,不可膠柱鼓瑟。
痔漏世人治法,多用刀針掛線,徒受苦楚,而內毒未除,外口難長,經年累月,難奏功效,豈果漏瘡之不可治乎,抑酒色之戒不嚴,而治之不得其法耳。惟以補中消其濕熱之毒,則何漏之不可痊哉。方用青龜丸。
人有大便時,先瀉血幾許,而始便糞者,人以為便血病也,孰知肛門暗生血痔,日久變為遽泄,結成小痔不化,久則皮破血流,乃出于直腸之外,非出于直腸之中,系膀胱之血也。用清源散。
蘇合膏蘇合油 槐花(各一兩,研粉) 猩膽末 冰片末(各五錢)上研和入洞天嫩膏一兩五錢和勻,固貯勿令泄氣,臨用取涂患上,日二次,至愈乃止。
枯痔藥好白礬(四兩) 生砒(四錢五分)上研為細末,共入陽城罐內,(一法先將砒入罐底,次將礬末蓋之。)外圍炭火 之,至礬熔有煙起。煙即砒毒,人立上風,忌聞受其毒,俟煙盡礬枯,去炭冷定取出。將礬研極細如粉,每取一錢,加入飛過朱砂一分,研和聽用。按此藥只是借砒氣于礬內,又有朱砂以解之。
地骨皮 大生地(各三兩) 黃芩 丹皮(各一兩五錢) 槐花(一兩) 甘草 黃柏(各五錢,炒焦) 蒼術(一兩,炒焦)上為末,白蜜為丸,每早晚各服五錢。
胡連追毒丸胡黃連(切片,姜汁拌炒,研末,一兩) 刺 皮(炙,切片,再炒黃,研末,一兩)上共和一處研勻,軟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錢,食前開水送服。
黃連閉管丸胡黃連(凈末一兩) 穿山甲(油炸) 石決明( ) 槐花(各五錢,微炒)上研細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清米湯下,早晚服兩次。至重者,不過四僵蠶一方作蠶繭。)退管丹方(存驗。)用黃荊條所結之子,取炙燥為末,每服五錢,黑糖拌,空心陳酒服。專治漏痔之管,服至管自退出方止。
生熟三黃湯生地 熟地(各二錢) 黃連 黃柏 黃芩 人參 白術 蒼術 濃樸 陳皮 歸身地榆 防風 澤瀉 甘草(各一錢) 烏梅(一個)上水煎溫服。
青龜丸龜(一個) 茯苓(五兩) 羊蹄后爪(四副,土炒) 穿山甲(五錢,土炒) 人參(二兩)干青(一兩) 苡仁(六錢)各為細末。將龜用石臼搗死,以藥末拌之,飯內蒸熟,將龜肉與甲,火焙干為末,用蜜為丸獨宿,戒酒色三月,倘服藥時不斷酒色,不能奏功。此方治漏去濕而不散氣,敗毒而不損血,醫治多人,實有神效,非謬語也。
陳士鐸先生治痔方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地榆(三錢) 苡仁(一兩) 穿山甲(一片,土炒為末)水煎服五錢,服一料即愈。此方利水去濕,不傷脾胃,服之立效。
八珍湯(通用二十五。)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槐花蕊(通用四十二。)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生臀股之間,形如黍豆,或如風癬,色紅作癢,破流黃水,浸淫微痛,甚則 痛,延及谷道痛仍不止者,用朱砂、雄黃末各一錢,輕粉、枯礬、黃柏各五分,共為末,敷之愈。如濕腫流水者,用五美散敷滲。
坐板瘡方(先用川椒煎水洗后,再用敷藥。)朱砂 雄黃(各一錢) 輕粉 枯礬 黃柏(各五分)共為末敷之即愈。
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肛門作癢或兼赤腫微痛者,蟲蝕也。視其下唇內,必生小白瘡,或耳之前后,結小核如串珠者是。經云∶唇有瘡,蟲蝕其肛。蘆薈丸主之,外用雄黃、銅綠等分,為末撤之。
蘆薈丸蘆薈 子青皮 白雷丸 白蕪荑 川連 胡連 鶴虱草(各五錢) 木香(一錢) 麝香(五分)上共研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米湯送下。
又方杏仁搗作膏,敷之,或研爛,以棉蘸涂谷道中。
脫肛屬氣虛,有虛寒而脫者,有熱極而脫者,寒則洞泄不澀,熱則澀??傄源笱a元氣兼升提為,五倍子末涂之。
又方赤石脂 伏龍肝 白礬 為末敷之。
大腸頭出寸余,痛苦之極,干則自落,落則又出,腸盡則死。初覺截時,急用器盛芝麻油坐浸之,飲大麻子汁數升可愈。
股部證治(計四證)
筋脈
股,(臀下曰股,股之內側曰陰股。足三陽筋脈循外股,足三陰筋脈循陰股。)詳見足部筋脈中。
附骨疽,生大腿外側。咬骨疽,生大腿內側。伏兔疽,生大腿正面,用力肉高處。肛門癰,生大腿肚。箕門癰,生大腿肚旁,偏于里側。俱按陽癰陰癰則例治法。
(一名環跳疽、一名縮腳疽。)生跨骨白環穴,皮色不異,腫硬作痛,甚者腰難屈伸,宜用白芥子搗粉,白酒釀調涂。
或以金丹以杜患根,大忌開刀,開刀則定成縮腳疽。
陽和湯(通用五。)子龍丸(通用五十六。)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兩腿里外忽生赤腫,形如堆云, 熱疼痛。治宜先施砭法,放去惡血,隨服雙解通圣散一劑,次用加味逍遙散加荊芥。外貼牛肉片以拔風毒。
雙解通圣散防風 荊芥 連翹(去心) 當歸 赤芍 白術(炒) 梔子(各一錢,生) 黃芩 桔梗(各二錢) 滑石(三錢) 生甘草(一錢) 石膏(三錢)上水煎溫服。
加味逍遙散(通用十六。)
此證方書罕載其名,僅傳雍正年間,北路隨營醫官陶起麟頗得其詳,略云∶軍中凡病腿腫色火炎炙,下為陰寒閉郁,以致陰陽上下不交,為寒為熱自相凝結,相近內地間亦有之,邊外人雖有不甚多,惟內地人初居邊外,得此證者十居八九。蓋中國之人本不耐邊外嚴寒,更不免坐臥濕地,寒濕凝結于下,致腿青腫。其證形如云片,色似紫如黑,肉體頑硬。又緣邊外缺少五谷,多食牛羊等肉,其熱與濕合,蒸瘀胃膈,毒火上熏,致生牙疳,牙齦腐腫出血,若穿腮破唇腐爛為危候,相傳止有令服馬乳一法。麟初到軍營,診視此證,亦僅知投以馬乳。閱歷既久,因悟馬腦子之力,較馬乳為效倍速,于是用馬腦子一個,竹刀挑去筋膜,放在碗流通故耳。兼服活絡流氣飲、加味二妙湯通其經絡,宣其血氣,使毒不得凝結。外用三棱針,形如錐挺者,向腿上之青處黑處,不拘穴道,量其黑之大小,針一分深,或十針或二十針俱可。務令黑血流出,以殺毒勢。更以牛肉割片貼針眼并黑處,以拔積毒。如無牛肉,即用芥菜子搗面,燒酒調敷黑腫處,不數日而愈。蓋黑血出則陰氣外泄,陽氣即隨陰氣而下降,雨相交濟,上下自安也。若病患形氣衰敗飲食不思者不治。牙齒俱落,紫黑流血腐臭穢者,不治。滿腿大腫或細而干枯者,不治。
活絡流氣飲(一名沖和既濟湯。)蒼術 木瓜 羌活 獨活 牛膝 生附子 山楂肉 麻黃(各二錢) 烏藥 檳榔 枳殼干姜 黃柏(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黑豆(四十九粒)上加生姜三片,水四鐘煎一鐘服。藥滓再用水三鐘煎八分服。如牙疳盛,減去干姜、附子,加胡黃連二錢、龍膽草二錢。牙疳輕,腿腫痛盛,加肉桂二錢。寒熱已退,減去羌活、麻黃加威靈仙二錢、五加皮二錢。
加味二妙湯黃柏(生) 蒼術(米泔水浸) 牛膝(各三錢) 檳榔 澤瀉 木瓜 烏藥(各二錢) 當歸尾(一錢五分)上加黑豆四十九粒、生姜三片,水三鐘煎一鐘。渣再用水二鐘半煎八分。
搽牙牛黃青黛散牛黃 青黛(各五分) 硼砂(二錢) 朱砂(一錢) 人中白 龍骨(各一錢) 冰片(三分)上共研細末,先以甘草湯將口漱凈,再上此藥。
股部證治(計四證)
癰疽就簡
騎驛馬兩股打破,用雞蛋清攤作膏貼之即愈。如腫痛未破,用水洗凈,在炭火上烤之即愈。
筋脈
詳見后,足部筋脈中。
膝部證治(計四證)
癰疽就簡
膝癰疵疽,生膝蓋,分紅白。緩癰緩疽,生膝兩旁。委中毒,生委中穴,穴在膝后 中央,俗名腿坳。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一名游膝風,一名鼓槌風。)初起膝蓋骨內作痛,如風氣一樣。因循日久,膝腫粗大,上下股脛枯細,形似鶴膝,總由足愈。外用白芥子研細粉,白酒釀調涂患處,至愈乃止。此證經久潰爛出水,漸致偏枯,或成漏證及脈大消渴者不治。
人有足脛漸細,足膝漸大,骨中酸痛,身漸瘦弱,此鶴膝風證也。其證有二∶一本于水濕之,然亦有微別∶水濕之痛在一處而不遷,風濕之痛移來移去而無定。二者治法不同,水濕用蒸膝湯,風濕用散膝湯。
又有瀉痢久而成此證者,紅腫作痛成膿,用補中益氣湯。
小兒患鶴膝風,非必為風寒所痹,多因先天所稟,腎氣衰弱,陰寒凝聚于腰膝,現于外可知,乃治本之良方也。
蒸膝湯生黃 (八兩) 金釵石斛(二兩) 牛膝(五錢) 苡仁(二兩) 肉桂(二錢)水煎兩碗,先服一碗,即擁被而臥,覺身有汗意,再服一碗,兩足如火熱,任其出汗,切不可坐起張風,俟汗出到腳底涌泉之穴,始可去被。一劑病減大半,再劑全愈。
散膝湯黃 (五兩) 防風(三錢) 肉桂(五錢) 茯苓(一兩)水煎服,服后亦擁被臥出汗,汗出愈多,病去愈速。要知邪由汗出,而正自復也。風濕用薏苡防桑湯亦效。
薏苡防桑湯防風(三錢) 桑葉(二兩) 陳皮(一錢) 補骨脂(二錢) 苡仁(一兩)水煎服,亦必大汗而愈,只消一劑也。
白芷膏(存驗。)用鮮白芷酒煎至成膏,瓷瓶收貯,每日取膏二錢,陳酒送服。再取二、三錢涂患處,至愈乃至之也,故必以大防風湯為主,而兼服白芷膏為盡善之法。
大防風湯(通用三十五。)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在膝蓋下左右兩旁空陷中,隱隱疼痛是也。如風勝其痛則走注不定,寒勝則痛如錐刺,濕勝俱主以大防風湯治之,外用蒜搗爛攤患處,以艾鋪蒜上灸之,蒜壞再易,皮膚倘破不妨。此證日久失治,即漸成鶴膝風。
一、有因秋夏露臥,為寒所襲,怫熱內作,而搏于肢節,痛徹于骨,遇寒尤甚,以熱熨之則稍減者,亦主以大防風湯。
大防風湯(通用三十五。)
生委中折紋兩梢,腫如高埂更似魚形,色紫作痛,由血熱猝遇外寒,稽留滯結而成。外用砭法,向腫硬上砭去惡血,用大黃、硫黃等分,共研細末,香油調敷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