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346.告期親尊長

諸告期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雖得實,徒二年;其告事重者,減所告罪一等;(所犯雖不合論,告之者猶坐。)即誣告重者,加所誣罪三等。告大功尊長,各減一等;小功、緦麻,減二等;誣告重者,各加所誣罪一等。

【疏】議曰:“告期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依《名例律》:“并相容隱,被告之者,與自首同;告者,各徒二年?!备媸轮仂锻蕉暾?,“減所告罪一等”,假有告期親尊長盜上絹二十五疋,合徒三年,尊長同首法免罪,卑幼減所告罪一等,合徒二年半之類。注云“所犯雖不合論”,謂期親以下,或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若篤疾,犯罪雖不合論,而卑幼告之,依法猶坐。即誣告期親尊長,得罪重於二年徒者,“加所誣罪三等”,假有誣告期親尊長一年半徒罪,加所誣罪三等,合徒三年,此亦是“計加得重於本罪,即須加?!薄案娲蠊ψ痖L,各減一等”,謂告得實,徒一年半;重於徒一年半者,即減期親罪一等。假有告大功尊長三年徒,減期親一等,處徒二年。告小功、緦麻尊長,雖得實,同減期親二等,合徒一年;告事重者,亦減期親尊長二等。假有告三年徒,雖實,徒一年半之類?!罢_告重者”,謂誣告大功、小功、緦麻重者?!案骷铀_罪一等”,假有誣告大功尊長一年半徒,加所誣罪一等,合徒二年;誣告小功、緦麻尊長徒一年罪,亦加所誣罪一等,徒一年半之類。

即非相容隱,被告者論如律。若告謀反、逆、叛者,各不坐。其相侵犯,自理訴者,聽。(下條準此。)

【疏】議曰:小功、緦麻,非相容隱,被告之者,不得同於首原,各依律科斷,故云“被告者論如律?!薄叭舾嬷\反、逆、叛者”,謂期親尊長以下,犯謀反、逆、叛三事,以其不臣,故雖論告,不科其罪。“其相侵犯”,謂期親以下、緦麻以上,或侵奪財物,或毆打其身之類,得自理訴。非緣侵犯,不得別告馀事。注云“下條準此”,謂下條“告緦麻以上卑幼”,雖有罪名,相侵犯,亦得自理。

問曰:告期親尊長竊盜三十疋,依撿二十五疋實,五疋虛,合得何罪?

答曰:律云:“一事分為二罪,罪法若等,則累論。罪法不等,即以重法并滿輕法。”按尋此狀,正當“累并”之條,將重并輕,總為三十疋,減所告罪一等,便合處徒三年。

347.告緦麻卑幼

諸告緦麻、小功卑幼,雖得實,杖八十;大功以上,遞減一等。誣告重者,期親,減所誣罪二等;大功,減一等;小功以下,以凡人論。

【疏】議曰:稱“緦麻、小功”,即外姻有服者亦是。其相隱既得減罪,有過不合告言,故雖得實,合杖八十。告大功卑幼,減小功一等;期親卑幼,又減一等。“誣告重者”,謂誣告期親重於杖六十者。“減所誣罪二等”,猶如誣告弟侄九十杖罪,合減所誣二等,合杖七十。若告大功,減一等,合杖八十。若告小功以下,以凡人論,仍得杖九十。

問曰:女君於妾,依禮無服。其有誣告,得減罪以否?

答曰:律云:“毆傷妻者,減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論。若妻毆傷殺妾,與夫毆傷殺妻同?!庇謼l:“誣告期親卑幼,減所誣罪二等?!逼淦揠m非卑幼,義與期親卑幼同。夫若誣告妻,須減所誣罪二等;妻誣告妾,亦與夫誣告妻同。

即誣告子孫、外孫、子孫之婦妾及已之妾者,各勿論。

【疏】議曰:誣告子孫、外孫、子孫之婦妾者,曾、玄婦妾亦同;及已之妾者:各勿論。其有告得實者,亦不坐。被告得相容隱者,俱同自首之法。

348.子孫違犯教令

諸子孫違犯教令及供養有闕者,徒二年。(謂可從而違,堪供而闕者。須祖父母、父母告,乃坐。)

【疏】議曰: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於事合宜,即須奉以周旋,子孫不得違犯;“及供養有闕者”,《禮》云“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之類,家道堪供,而故有闕者:各徒二年。故注云“謂可從而違,堪供而闕者”。若教令違法,行即有愆;家實貧窶,無由取給:如此之類,不合有罪。皆須祖父母、父母告,乃坐。

349.部曲奴婢告主

諸部曲、奴婢告主,非謀反、逆、叛者,皆絞;被告者同首法。告主之期親及外祖父母者,流;大功以下親,徒一年。誣告重者,緦麻,加凡人一等;小功、大功,遞加一等。即奴婢訴良,妄稱主壓者,徒三年;部曲,減一等。

【疏】議曰:日月所照,莫匪王臣。奴婢、部曲,雖屬於主,其主若犯謀反、逆、叛,即是不臣之人,故許論告。非此三事而告之者,皆絞,罪無首從。注云“被告者,同首法”,謂其主雜犯死罪以下,部曲、奴婢告之,俱同為首之法,奴婢獲罪,主得免科。奴婢為主隱,雖告,準名例律,相容隱告言,自合同首。今律文重言“同首法”者,以“相隱”條無相隱字故?!案嬷髦谟H及外祖父母者,流”,不言里數者,為同加杖二百?!按蠊σ韵掠H,徒一年”,稱大功以下,小功、緦麻亦同。此等并謂告得實?!罢_告重者”,謂所誣之罪重於徒一年。“緦麻,加凡人一等”,若誣告主緦麻親徒一年,加一等,合徒一年半;小功,徒二年;大功,徒二年半之類。大功以下諸親,犯有輕重,應計等級加者,但重於徒一年,皆準此加法?!凹磁驹V良,妄稱主壓者”,謂奴婢本無良狀,而妄訴良,云主壓充賤者,合徒三年。不同誣告主者,開其自理之路。部曲,減一等。其主誣告部曲、奴婢者,即同誣告子孫之例,其主不在坐限。

350.誣告府主刺史縣令

諸誣告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者,加所誣罪二等。

【疏】議曰:誣告本屬府主等,加所誣罪二等者,謂誣告一年徒罪,合徒二年之類。若告除名、免官、免所居官等事虛,亦準比徒法加罪。其有緦麻以上親,任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者,自依“告親”法;若告尊長,各從重論。

351.投匿名書告人罪

諸投匿名書告人罪者,流二千里。(謂絕匿姓名及假人姓名,以避己作者。棄置、懸之俱是。)

【疏】議曰:有人隱匿己名,或假人姓字,潛投犯狀,以告人罪,無問輕重,投告者即得流坐。故注云“謂絕匿姓名及假人姓名,以避己作者。棄置、懸之俱是”,謂或棄之於街衢,或置之於衙府,或懸之於旌表之類,皆為“投匿”之坐。假人姓名,經官司判入,言告人罪,從“違令”科。非是投匿,所以科“違令”。投匿告祖父母,科絞;告期親卑幼,減凡人二等;大功,減一等;小功以下,以凡人論。匿名書告他人部曲、奴,依凡人法。是大功相犯,不合減一等、二等,他皆仿此。告緦麻以上親部曲、奴,即依減法。

得書者,皆即焚之,若將送官司者,徒一年。官司受而為理者,加二等。被告者,不坐。輒上聞者,徒三年。

【疏】議曰:匿名之書,不合檢校,得者即須焚之,以絕欺詭之路。得書不焚,以送官府者,合徒一年。官司既不合理,受而為理者,加二等,處徒二年。被告者,假令事實,亦不合坐。若是書不原事,以後別有人論告,還合得罪。輒上聞者,合徒三年。若得告反逆之書,事或不測,理須聞奏,不合燒除。

問曰:投匿名書,告人謀反、大逆,或虛或實,捉獲所投之人,未知若為科罪?

答曰:隱匿姓字,投書告罪,投書者既合流坐,送官者法處徒刑,用塞誣告之源,以杜奸欺之路。但反逆之徒,釁深夷族,知而不告,即合死刑,得書不可焚之,故許送官聞奏。狀既是實,便須上請聽裁;告若是虛,理依誣告之法。

352.囚不得告舉他事

諸被囚禁,不得告舉他事。其為獄官酷己者,聽之。

【疏】議曰:人有犯罪,身在囚禁,唯為獄官酷己者得告,自馀他罪并不得告發。即流囚在道,徒囚在役,身嬰枷鎖,或有援人,亦同被囚禁之色,不得告舉他事。又準獄官令:“囚告密者,禁身領送。”即明知謀叛以上,聽告;馀準律不得告舉。

即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者,聽告謀反、逆、叛、子孫不孝及同居之內為人侵犯者,馀并不得告。官司受而為理者,各減所理罪三等。

【疏】議曰:老、小及篤疾之輩,犯法既得勿論,唯知謀反、大逆、謀叛,子孫不孝及闕供養,及同居之內為人侵犯,如此等事,并聽告舉。自馀他事,不得告言。如有告發,不合為受。官司受而為理者,從“被囚禁”以下,減所推罪三等。假有告人徒一年,官司受而為理,合杖八十之類。

問曰:有人被囚禁,更首別事,其事與馀人連坐,官司合受以否?

答曰:律云“被囚禁不得告舉他事。”此既首論身事,非關別告他人,縱連傍人,官司亦合為受。被首之者,仍依法推科。

353.犯罪皆經所在官司首

諸犯罪欲自陳首者,皆經所在官司申牒,軍府之官不得輒受。其謀叛以上及盜者,聽受,即送隨近官司。若受經一日不送及越覽馀事者,各減本罪三等。其謀叛以上,有須掩捕者,仍依前條承告之法。

【疏】議曰:犯罪未發,皆許自新。其有犯罪欲自陳首者,皆經所在官司申牒。但非軍府,此外曹局,并是“所在官司”。“軍府之官”,謂諸衛以下、折沖府以上,并是領兵曹司,不許輒受首事。其謀叛以上事是“重害”,及盜賊之輩,并即須追掩,故聽於軍府陳首。軍府受得,即送隨近官司。其受首謀反、逆、叛者,若有支黨,必須追掩,不得過半日。及首盜者,受經一日,不送隨近州縣及越覽馀事者,減本罪三等。假有告人脫戶,合徒三年,軍府受而為推者,合徒一年半之類。其謀反、逆、叛,為有支黨,事須掩捕,“仍依前條承告之法”,謂若滿半日不掩,還同知而不告之罪:謂謀反、大逆,不告合死;謀大逆、謀叛,不告者流。

354.以赦前事相告言

諸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官司受而為理者,以故入人罪論。至死者,各加役流。

【疏】議曰:“以赦前事相告言者”,謂事應會赦,始是赦前之事,不合告言;若常赦所不免,仍得依舊言告。假有會赦,監主自盜得免,有人輒告,以其所告之罪罪之,謂告徒一年贓罪者,監主自盜即合除名,告者還依比徒之法科罪。官司違法,受而為理者,“以故入人罪論”。謂若告赦前死罪,前人雖復未決,告者免死處加役流,官司受而為理,至死者亦得此罪,故稱“各加役流”。若官司以赦前合免之事彈舉者,亦同“受而為理”之坐。

若事須追究者,不用此律。(追究,謂婚姻、良賤、赦限外蔽匿,應改正徵收及追見贓之類。)

【疏】議曰:“事須追究者”,備在注文?!安挥么寺伞闭?,謂不用入罪之律。注云“追究,謂婚姻、良賤、赦限外蔽匿”,謂違律為婚,養奴為子之類,雖會赦,須離之、正之?!吧庀尥獗文洹?,謂會赦應首及改正徵收,過限不首,若經責簿帳不首、不改正徵收。及應徵見贓,謂盜詐之贓,雖赦前未發,赦後捉獲正贓者,是謂“見贓之類”,合為追徵。

問曰:準誣告條:“至死而前人未決,聽減一等。流罪以下,前人未加拷掠,而告人引虛,得減一等?!庇譁剩骸肮偎救肴俗铮粑礇Q放,聽減一等?!庇姓_告赦前死罪,官司受而為推,得依此條減罪以否?

答曰:依律:“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官司為理者,以故入人罪論?!贝耸巧馇爸?,并不許言告。論實尚無減例,誣告豈得減之?不至死者,俱無減法;至死者,處加役流。

355.告人罪須明注年月

諸告人罪,皆須明注年月,指陳實事,不得稱疑。違者,笞五十。官司受而為理者,減所告罪一等。即被殺、被盜及水火損敗者,亦不得稱疑,雖虛,皆不反坐。其軍府之官,不得輒受告事辭牒,若告謀叛以上及盜者,依上條。

【疏】議曰:告人罪,皆注前人犯罪年月,指陳所犯實狀,不得稱疑?!斑`者,笞五十”,但違一事,即笞五十,謂牒未入司,即得此罪。官司若受疑辭為推,并準所告之狀,減罪一等,即以受辭者為首,若告死罪,流三千里;告流,處徒三年之類。即被殺、被盜,為害特甚,或被人決水、縱火漂焚財物,盜即不限強、竊,漂焚不問多少,告者皆須明注日月,不合稱疑。推問雖虛,皆不反坐。若稱疑者,官司亦不合受理;即雖受理,官司亦得免科?!捌滠姼佟?,亦謂諸衛及折沖府等,不得輒受告事辭牒。告謀叛以上及盜者,依上條“為受即送官司”之法。

356.為人作辭牒加狀

諸為人作辭牒,加增其狀,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減誣告一等。

【疏】議曰:為人雇倩作辭牒,加增告狀者,笞五十。若加增其狀,得罪重於笞五十者,“減誣告罪一等”,假有前人合徒一年,為人作辭牒增狀至徒一年半,便是剩誣半年,減誣告一等,合杖九十之類。若因雇倩受財,得贓重者,同非監臨主司因事受財坐贓之罪,如贓重,從贓科;贓輕者,從減誣告一等法?! 〖词芄驼_告人罪者,與自誣告同,贓重者坐贓論加二等,雇者從教令法。若告得實,坐贓論;雇者不坐。

【疏】議曰:上文“為人作辭牒”,雖復得物,不雇誣告,因有加增,得減誣告一等;此文“即受雇誣告人罪者”,謂彼此同謀,本共誣構,情規陷害,故與自誣告罪同。“贓重者,坐贓論加二等”,假有得絹十疋,受雇誣告人一年半徒,坐贓論,十疋合徒一年,加二等,即徒二年之類?!肮驼邚慕塘罘ā?,依下條“教令為從”,減受雇者一等,仍得一年徒。“若告得實,坐贓論”,謂受絹十疋,告得實事,合徒一年之類?!肮驼卟蛔?,以其得實,故得無罪。

357.教令人告事虛

諸教令人告,事虛應反坐,得實應賞,皆以告者為首,教令為從。

【疏】議曰:“教令人告,事虛應反坐”,謂誣告人者,各反坐;“得實應賞”,謂告赍禁物度關及博戲、盜賊之類令有賞文,或告反、逆臨時有加賞者:皆以告者為首,教令者為從。

問曰:律云:“得實應賞,皆以告者為首,教令為從。”未知告得賞物,若為作首從分財?

答曰:應賞在令有文,分賞元無等級,既為首從之法,須準律條論之,又不可徒、杖別作節文,約從杖一百之例:假如教人告杖一百罪虛,即告者為首,合杖一百;教令為從,合杖九十,即從者十分減一。應賞義亦準此。假有輕重不同,并準十分為例。

即教令人告緦麻以上親,及部曲、奴婢告主者,各減告者罪一等;被教者,論如律。若教人告子孫者,各減所告罪一等。(雖誣亦同。)

【疏】議曰:其有教令人自告緦麻以上親,或教人部曲、奴婢告主者,告實及誣,各減告者罪一等。其告緦麻以上親,即尊者坐重,卑者坐輕;部曲、奴婢告主,皆絞。故云“各減告者罪一等”?!氨唤陶?,論如律”,謂被教告緦麻以上親及告主,各得本罪?!叭艚倘烁孀訉O者”,告子孫本既無罪,“各減所告罪一等”,雖是死罪,亦減死處流。注云“雖誣亦同”,謂雖教誣告,亦減罪一等。既上條“祖父母、父母誣告子孫、外孫、子孫之婦妾及己之妾,各勿論”;此條但云“教人告子孫,各減所告罪一等”,既外孫以下,亦準“教令告子孫”法,減所告罪一等。教人部曲、奴婢告主期親以下,雖無別理,亦合有罪:教告主期親及外祖父母者,科“不應為重”;教告主大功以下、緦麻以上,科“不應為輕”。雖無正文,比例為允。

358.邀車駕撾鼓訴事不實

諸邀車駕及撾登聞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訴,而不實者,杖八十;(即故增減情狀,有所隱避詐妄者,從上書詐不實論。)

【疏】議曰:車駕行幸,在路邀駕申訴;及於魏闕之下,撾鼓以求上聞;及上表披陳身事:此三等,如有不實者,各合杖八十。注云“即故增減情狀,有所隱避詐妄者,從上書詐不實論”,謂上文以理訴不實,得杖八十;若其不實之中,有故增減情狀,有所隱避詐妄者,即從“上書詐不實”論,處徒二年。

自毀傷者,杖一百。雖得實,而自毀傷者,笞五十。即親屬相為訴者,與自訴同。

【疏】議曰:“邀車駕”以下,訴人所訴非實,輒自毀傷者,皆杖一百。若所訴雖是實,而自毀傷者,笞五十。“即親屬相為訴者”,親屬,謂緦麻以上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為訴者,“與自訴同”,自“邀車駕”以下,虛、實得罪,各與自訴罪同。

359.越訴

諸越訴及受者,各笞四十。若應合為受,推抑而不受者笞五十,三條加一等,十條杖九十。

【疏】議曰:凡諸辭訴,皆從下始。從下至上,令有明文。謂應經縣而越向州、府、省之類,其越訴及官司受者,各笞四十。若有司不受,即訴者亦無罪。“若應合為受”,謂非越訴,依令聽理者,即為受。推抑而不受者,笞五十?!叭龡l加一等”,謂不受四條杖六十,十條罪止杖九十。若越過州訴,受詞官人判付縣勘當者,不坐。請狀上訴,不給狀,科“違令”,笞五十。

即邀車駕及撾登聞鼓,若上表訴,而主司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其邀車駕訴,而入部伍內,杖六十。(部伍,謂入導駕儀仗中者。)

【疏】議曰:有人邀車駕及撾登聞鼓,若上表申訴者,主司即須為受?!安患词苷?,加罪一等”,謂不受一條杖六十,四條杖七十,十條杖一百。其邀車駕訴人,輒入部伍內者,杖六十。注云“部伍,謂入導駕儀仗中者”,依鹵簿令:“駕行,導駕者:萬年縣令引,次京兆尹,總有六引?!弊⒃疲骸榜{從馀州、縣出者,所在刺史、縣令導駕,并準此。儀仗依本品。”若訴人入此儀仗中者,杖六十。

問曰:有人於殿庭訴事,或實或虛,合科何罪?

答曰:依令:“尚書省訴不得理者,聽上表。”受表恒有中書舍人、給事中、御史三司監受。若不於此三司上表,而因公事得入殿庭而訴,是名“越訴”。不以實者,依上條杖八十;得實者,不坐。

360.強盜殺人不告主司

諸強盜及殺人賊發,被害之家及同伍即告其主司。若家人、同伍單弱,比伍為告。當告而不告,一日杖六十。主司不即言上,一日杖八十,三日杖一百。官司不即檢校、捕逐及有所推避者,一日徒一年。竊盜,各減二等。

【疏】議曰:強盜及以殺人賊發,被害之家及同伍共相保伍者,須告報主司者,謂坊正、村正、里正以上。若家人同伍單弱,不能告者,“比伍為告”,每伍家之外,即有“比伍”,亦須速告主司?!爱敻娑桓妗?,謂家有男夫年十六以上,不為告者,一日杖六十。主司不即言於所在官司,“一日杖八十,三日杖一百”,須計去官司遠近,準行程外為罪?!肮偎静患礄z?!?,謂隨近受告官司,不即檢校、捕逐,及與隨近州、縣、鎮、戍、府、監等相推,或假以馀事辭者,一日徒一年。若是竊盜,從“同伍”以下,各減二等。謀殺人已傷及殺部曲、奴婢,比“竊盜不告”科之。

361.監臨知犯法不舉劾

諸監臨主司知所部有犯法,不舉劾者,減罪人罪三等。糾彈之官,減二等。

【疏】議曰:“監臨”,謂統攝之官。“主司”,謂掌領之事及里正、村正、坊正以上。知所部之人,有違犯法、令、格、式之事,不舉劾者,“減罪人罪三等”,假有人犯徒一年,不舉劾者,得杖八十之類。“糾彈之官,唯減二等”,謂職當糾彈者。其金吾當檢校之處,知有犯法不舉劾者,亦同減罪人罪二等?! 〖赐楸龋诩矣蟹?,知而不糾者,死罪,徒一年;流罪,杖一百;徒罪,杖七十。其家唯有婦女及男年十五以下者,皆勿論。

【疏】議曰:“即同伍保內”,謂依令“伍家相保”之內,在家有犯,知死罪不糾,得徒一年:知流罪不糾,杖一百;知徒罪不糾,杖七十;犯百杖以下,保人不糾,無罪。其伍保之家,唯有婦女及男年十五以下,不堪告事,雖知不糾,亦皆勿論。雖是伍保之內,所犯不在家中,知而不糾,不合科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洪县| 延寿县| 沂水县| 桓仁| 闸北区| 冷水江市| 黄平县| 临武县| 济南市| 常熟市| 宝应县| 集贤县| 南京市| 浑源县| 大邑县| 周口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南乐县| 西盟| 吉林省| 天柱县| 祁东县| 滕州市| 开封县| 南平市| 沛县| 杭州市| 新乐市| 贡山| 五家渠市| 赣榆县| 繁峙县| 当阳市| 淄博市| 土默特左旗| 信丰县| 大竹县| 四子王旗| 曲阜市|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