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疏】議曰:《斗訟律》者,首論斗毆之科,次言告訟之事。從秦漢至?xí)x,未有此篇。至後魏太和年,分系《訊律》為《斗律》。至北齊,以訟事附之,名為《斗訟律》。後周為斗競律。隋開皇依《齊斗訟》名,至今不改。賊盜之後,須防斗訟,故次於《賊盜》之下。

302.斗毆傷人

諸斗毆人者,笞四十;謂以手足擊人者。傷及以他物毆人者,杖六十;(見血為傷。非手足者,其馀皆為他物,即兵不用刃亦是。)

【疏】議曰:相爭為斗,相擊為毆。若以手足毆人者,笞四十。注云“謂以手足擊人者”,舉手足為例,用頭擊之類,亦是。傷,謂手足毆傷;及以他物毆而不傷者:各杖六十。注云“見血為傷”,謂因毆而見血者。非手足者,“即兵不用刃亦是”,謂手足之外,雖是兵器,但不用刃者,皆同他物之例。

問曰:毆人者,謂以手足擊人。其有撮挽頭,或擒其衣領(lǐng),亦同毆擊以否?

答曰:條云,斗毆謂以手足擊人,明是雖未損傷,下手即便獲罪。至如挽鬢撮,擒領(lǐng)扼喉,既是傷殺於人,狀則不輕於毆,例同毆法,理用無惑。

傷及拔方寸以上,杖八十。若血從耳目出及內(nèi)損吐血者,各加二等。

【疏】議曰:謂他物毆人傷及拔方寸以上,各杖八十。方寸者,謂量拔無毛之所,縱橫徑各滿一寸者。若方斜不等,圍繞四寸為方寸。若毆人頭面,其血或從耳或從目而出,及毆人身體內(nèi)損而吐血者,各加手足及他物毆傷罪二等。其拔不滿方寸者,止從毆法。其有拔鬢,亦準為坐。若毆鼻頭血出,止同傷科。毆人痢血,同吐血例。

303.斗毆折齒毀耳鼻

諸斗毆人,折齒,毀缺耳鼻,眇一目及折手足指,(眇,謂虧損其明而猶見物。)若破骨及湯火傷人者,徒一年;折二齒、二指以上及髡者,徒一年半。

【疏】議曰:因斗毆人而折其齒;或毀破及缺穴人耳鼻,即毀缺人口眼亦同;“眇一目”,謂毆眇其目,虧損其明而猶見物者;及折手足指;若因打破骨而非折者;及以湯若火燒、蕩傷人者:各徒一年。若湯火不傷,從他物毆法。若“折二齒、二指以上”,稱“以上”者,雖折更多,亦不加罪;及髡截人者:各徒一年半。其髡不盡,仍堪為髻者,止當(dāng)拔方寸以上,杖八十。若因斗髡,遂將入己者,依賊盜律:“本以他故毆擊人,因而奪其財物,計贓以強盜論。”以銅鐵汁傷人,比湯火傷人。如其以蛇蜂蝎螫人,同他物毆人法。若毆人十指并折,不堪執(zhí)物,即二支廢,從篤疾,科流三千里。

304.兵刃斫射人

諸斗以兵刃斫射人,不著者,杖一百。(兵刃,謂弓、箭、刀、<矛肖>、矛、之屬。即毆罪重者,從毆法。)

【疏】議曰:因斗遂以兵刃斫射人,不著者,杖一百。注云“兵刃,謂弓、箭、刀、槊、矛、之屬”,稱“之屬”者,雖用殳、戟等,皆是。“即毆罪重者”,謂本條毆罪得徒一年以上者,斫射人不著,即從毆法。假如因斗,斫射小功兄姊而不著者,即依本條毆罪,科徒一年,即不從斫射之罪。如此之類,即從毆法。

若刃傷(刃謂金鐵,無大小之限,堪以殺人者。)及折人肋,眇其兩目,(墮人胎,徒二年。墮胎者,謂辜內(nèi)子死,乃坐。若辜外死者,從本毆傷論。)

【疏】議曰:“若刃傷”,謂以金刃傷人,注云“刃謂金鐵,無大小之限,堪以殺人者”;“及折人肋”,謂斗毆人折肋;“眇其兩目”,亦謂虧損其明而猶見物;“墮人胎”,謂在孕未生,因打而落者:各徒二年。注云“墮胎者,謂在辜內(nèi)子死,乃坐”,謂在母辜限之內(nèi)而子死者。子雖傷而在母辜限外死者,或雖在辜內(nèi)胎落而子未成形者,各從本毆傷法,無墮胎之罪。其有毆親屬、貴賤等胎落者,各從徒二年上為加減之法,皆須以母定罪,不據(jù)子作尊卑。若依胎制刑,或致欺紿,故保辜止保其母,不因子立辜,為無害子之心也。若毆母罪重,同折傷科之。假有毆姊胎落,依下文:“毆兄、姊徒二年半,折傷者流三千里。”又條:“折傷,謂折齒以上。”墮胎合徒二年,重於折齒之坐,即毆姊落胎,合流三千里之類。

305.毆人折跌支體瞎目

諸斗毆折跌人支體及瞎其一目者,徒三年;(折支者,折骨;跌體者,骨差跌,失其常處。)辜內(nèi)平復(fù)者,各減二等。(馀條折跌平復(fù),準此。)

【疏】議曰:因斗毆“折跌人支體”,支體謂手足,或折其手足,或跌其骨體;“及瞎一目”,謂一目喪明,全不見物者:各徒三年。注云折支者,謂折四支之骨;跌體者,謂骨節(jié)差跌,失於常處。“辜內(nèi)平復(fù)者”,謂折跌人支體及瞎一目,於下文立辜限內(nèi),骨節(jié)平復(fù)及目得見物,并於本罪上減二等,各徒二年。注云“馀條折跌平復(fù),準此”,謂於諸條尊卑、貴賤等斗毆及故毆折跌,辜內(nèi)平復(fù),并減二年。雖非支體,於馀骨節(jié)平復(fù)亦同。若支先攣,是廢疾被折,故此毆攣支止依毆折一支,流二千里,有蔭合同減、贖。何者?例云:“故毆人至廢疾,流,不合減贖。”今先廢疾,不因毆令廢疾,所以聽其減、贖。

即損二事以上,及因舊患令至篤疾,若斷舌及毀敗人陰陽者,流三千里。

【疏】議曰:即損二事以上者,謂毆人一目瞎及折一支之類;“及因舊患令至篤疾”,假有舊瞎一目為殘疾,更瞎一目成篤疾,或先折一腳為廢疾,更折一腳為篤疾;“若斷舌”,謂全不得語;“毀敗陰陽”,謂孕嗣廢絕者:各流三千里。斷舌,語猶可解,毀敗陰陽不絕孕嗣者,并從傷科。

問曰:人目先盲,重毆睛壞;口或先痖,更斷其舌:如此之類,各合何罪?

答曰:人貌肖天地,稟形父母,莫不愛其所受,樂天委命。雖復(fù)宿遭痼疾,然亦痛此重傷。至於被人毀損,在法豈宜異制。如人舊痖,或先喪明,更壞其睛,或斷其舌,止得守文,還科斷舌、瞎目之罪?

306.斗故殺人

諸斗毆殺人者,絞。以刃及故殺人者,斬。雖因斗,而用兵刃殺者,與故殺司。(為人以兵刃逼己,因用兵刃拒而傷殺者,依斗法。馀條用兵刃,準此。)

【疏】議曰:斗毆者,元無殺心,因相斗毆而殺人者,絞。以刃及故殺者,謂斗而用刃,即有害心;及非因斗爭,無事而殺,是名“故殺”:各合斬罪。“雖因斗而用兵刃殺者”,本雖是斗,乃用兵刃殺人者,與故殺同,亦得斬罪,并同故殺之法。注云“為人以兵刃逼己,因用兵刃拒而傷殺”,逼己之人,雖用兵刃,亦依斗殺之法。“馀條用兵刃,準此”,謂馀親戚、良賤以兵刃逼人,人以兵刃拒殺者,并準此斗法。又律云:“以兵刃殺者,與故殺同。”既無傷文,即是傷依斗法。注云“因用兵刃拒而傷殺者”,為以兵刃傷人,因而致死,故連言之。

問曰:故殺人合斬,用刃斗殺亦合斬刑,得罪既是不殊,準文更無異理。何須云“用兵刃殺者,與故殺同”?

答曰:《名例》:“犯十惡及故殺人者,雖會赦,猶除名。”兵刃殺人者,其情重,文同故殺之法,會赦猶遣除名。

不因斗,故毆傷人者,加斗毆傷罪一等。雖因斗,但絕時而殺傷者,從故殺傷法。

【疏】議曰:不因斗競,故毆傷人者,加斗毆傷一等,若拳毆不傷,笞四十上加一等,合笞五十之類。“雖因斗,但絕時而殺傷者”,謂忿競之後,各已分散,聲不相接,去而又來殺傷者,是名“絕時”,從故殺傷法。

307.保辜

諸保辜者,手足毆傷人限十日,以他物毆傷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湯火傷人者三十日,折跌支體及破骨者五十日。(毆、傷不相須。馀條毆傷及殺傷,各準此。)

【疏】議曰:凡是毆人,皆立辜限。手足毆人,傷與不傷,限十日;若以他物毆傷者,限二十日;“以刃”,刃謂金鐵,無大小之限,“及湯火傷人”,謂灼爛皮膚,限三十日;若折骨跌體及破骨,無問手足、他物,皆限五十日。注云“毆、傷不相須”,謂毆及傷,各保辜十日。然傷人皆須因毆,今言不相須者,為下有僵仆,或恐迫而傷,此則不因毆而有傷損,故律云“毆、傷不相須”。“馀條毆傷及殺傷各準此”,謂諸條毆人,或傷人,故、斗、謀殺,強盜,應(yīng)有罪者,保辜并準此。

限內(nèi)死者,各依殺人論;其在限外及雖在限內(nèi),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毆傷法。(他故,謂別增馀患而死者。)

【疏】議曰:“限內(nèi)死者,各依殺人論”,謂辜限內(nèi)死者,不限尊卑、良賤及罪輕重,各從本條殺罪科斷。“其在限外”,假有拳毆人,保辜十日,計累千刻之外,是名“限外”;“及雖在限內(nèi)”,謂辜限未滿,“以他故死者”,他故謂別增馀患而死,假毆人頭傷,風(fēng)從頭瘡而入,因風(fēng)致死之類,仍依殺人論,若不因頭瘡得風(fēng),別因他病而死,是為“他故”:各依本毆傷法。故注云“他故,謂別增馀患而死”。其有墮胎、瞎目、毀敗陰陽、折齒等,皆約手足、他物、以刃、湯火為辜限。

308.同謀不同謀毆傷人

諸同謀共毆傷人者,各以下手重者為重罪,元謀減一等,從者又減一等;若元謀下手重者,馀各減二等;至死者,隨所因為重罪。

【疏】議曰:“同謀共毆傷人者”,謂二人以上,同心計謀,共毆傷人者。假有甲乙丙丁謀毆傷人,甲為元謀,乙下手最重,毆人一支折。以下手重為重罪,乙合徒三年;甲是元謀,減一等,合徒二年半;丙丁等為從,又減一等,合徒二年。若不因斗,乙為故毆之首,合流二千里;甲是元謀,減一等,合徒三年;丙丁徒二年半。若是元謀下手重者,假甲為元謀,下手最重,即甲合徒三年;乙丙丁各減二等,并徒二年。若故毆,即甲合流二千里;馀各減二等,各徒二年半之類。“至死”,謂被毆人致死。“隨所因為重罪”,謂甲毆頭,乙毆手,丙毆足,若由頭瘡致死者,即甲為重罪;由手傷致死者,即乙為重罪;由足傷致死者,即丙為重罪。重罪者償死;馀各減二等,徒三年;甲是元謀,止減一等,流三千里。

其不同謀者,各依所毆傷殺論;其事不可分者,以後下手為重罪。

【疏】議曰:“其不同謀者”,假有甲乙丙丁不同謀,因斗共毆傷一人,甲毆頭傷,乙打腳折,丙打指折,丁毆不傷。若因頭瘡致死,甲得殺人之罪,償死;乙為折支,合徒三年;丙為折指,合徒一年;丁毆不傷,合笞四十。是為“各依所毆傷殺論”。“其事不可分者”,謂此四人共毆一人,其瘡不可分別,被毆致死。“以後下手者為重罪”,謂丁下手最後,即以丁為重罪,馀各徒三年;元謀減一等,流三千里。

若亂毆傷,不知先後輕重者,以謀首及初斗者為重罪,馀各減二等。

【疏】議曰:假有人群黨共斗,亂毆傷人,被傷殺者不知下手人名,又不知先後輕重,若同謀毆之,即以謀首為重罪;其不同謀,亂毆傷者,以初斗者為重罪。自馀非謀首及非初斗,各減二等,徒三年。若不至死,唯折二支:若謀斗者,謀首流三千里,馀各徒二年半;其不同謀,初斗者流三千里,馀亦減二等。

問曰:甲乙丙三人同謀毆人,各拳毆一下,合作首從以否?

答曰:律云:“同謀共毆人者,各以下手重者為重罪。”此據(jù)辜內(nèi)致死,故有節(jié)級減文。下又云:“不同謀者,各依所毆傷殺論。”即明毆者得毆罪,傷者得傷罪,殺者得殺罪。拳毆人者笞四十;不同謀者各從毆科,同謀毆人豈得減罪?是知各笞四十,不為首從。若更有丁,亦與甲乙丙同謀,丁不下手,又非元謀,即減二等,笞二十之類。

又問:甲乙二人,同謀毆人,甲是元謀,又先下手,毆一支折;乙為從,後下手,毆一目瞎,各合何罪?

答曰:據(jù)上條:“折跌人支體及瞎其一目者,徒三年。即損二事以上及因舊患,令至篤疾者,流三千里。”此即同謀共毆人傷損二事,甲雖謀首,合徒三年;由乙損二事,合流三千里。若不同謀,各損一事,俱得本罪,并徒三年。

309.威力制縛人

諸以威力制縛人者,各以斗毆論;因而毆傷者,各加斗毆傷二等。

【疏】議曰:以威若力而能制縛於人者,各以斗毆論。依上條:“手足之外,皆為他物。”縛人皆用徽纟墨,明同他物之限。縛人不傷,合杖六十;若傷,杖八十。“因而毆傷者”,謂因縛即毆者,傷與不傷,“各加斗毆傷二等”,謂因縛用他物毆不傷者杖八十,傷者杖一百之類,是名“各加斗毆傷二等”。

即威力使人毆擊,而致死傷者,雖不下手,猶以威力為重罪,下手者減一等。

【疏】議曰:威力使人者,謂或以官威,或恃勢力之類,而使人毆擊他人。致死傷者,威力之人雖不下手,猶以威力為重罪,下手者減一等。假有甲恃威力,而使乙毆殺丙,甲雖不下手,猶得死罪;乙減一等,流三千里。若折一指,甲雖不下手,合徒一年;乙減一等,杖一百之類。甲是監(jiān)臨官,百姓無罪,喚問事以杖依法決罰致死,官人得殺人罪,問事不坐。若遣用他物、手足打殺,官人得威力殺人罪,問事下手者減一等科。

310.兩相毆傷論如律

諸斗兩相毆傷者,各隨輕重,兩論如律;後下手理直者,減二等。(至死者,不減。)

【疏】議曰:“斗兩相毆傷者”,假有甲乙二人,因斗兩相毆傷,甲毆乙不傷,合笞四十;乙毆甲傷,合杖六十之類。或甲是良人,乙是賤隸,甲毆乙傷,減凡人二等,合笞四十;乙毆甲不傷,加凡人二等,合杖六十之類。其間尊卑、貴賤,應(yīng)有加減,各準此例。“後下手理直者,減二等”,假甲毆乙不傷,合笞四十;乙不犯甲,無辜被打,遂拒毆之,乙是理直,減本毆罪二等,合笞二十。乙若因毆而殺甲,本罪縱不至死,即不合減,故注云“至死者不減”。

問曰:尊卑相毆,後下手理直得減,未知伯叔先下手毆侄,兄姊先下手毆弟妹,其弟、侄等後下手理直,得減以否?

答曰:凡人相毆,條式分明。五服尊卑,輕重頗異。只如毆緦麻兄姊杖一百,小功、大功遞加一等;若毆緦麻以下卑幼,折傷減凡人一等,小功、大功遞減一等。據(jù)服雖是尊卑,相毆兩俱有罪,理直則減,法亦無疑。若其毆親侄、弟妹,至死然始獲罪,傷重律則無辜。罪既不合兩論,理直豈宜許減?舉伯叔兄姊,但毆傷卑幼無罪者,并不入此條。

311.宮內(nèi)忿爭

諸於宮內(nèi)忿爭者,笞五十;聲徹御所及相毆者,徒一年;以刃相向者,徒二年。

【疏】議曰:宮殿之內(nèi),致敬之所,忽敢忿爭,情乖恭肅,故宮內(nèi)忿爭者,笞五十。嘉德等門以內(nèi)為宮內(nèi);《衛(wèi)禁律》“宮城門有犯,與宮門同”,即順天等門內(nèi)亦是。若忿競之聲,徹於御所及有相毆擊者,各徒一年。以刃相向者,徒二年。既不論兵刃,即是刃無大小之限。

殿內(nèi),遞加一等。傷重者,各加斗傷二等。(計加重於本罪即須加。馀條稱加者,準此。)

【疏】議曰:殿內(nèi)忿爭,遞加一等者,謂太極等門為殿內(nèi),忿爭杖六十;聲徹御所及相毆者,徒一年半;以刃相向,徒二年半。若上閣內(nèi)忿爭,杖七十;聲徹御所及相毆者,徒二年;以刃相向者,徒三年。“傷重者,各加斗傷二等”,假有凡斗,以他物毆傷人內(nèi)損吐血,合杖一百;宮內(nèi)加二等,徒一年半,即重於宮內(nèi)相毆徒一年。凡斗毆人折齒,合徒一年;若於殿內(nèi),是傷重加二等,合徒二年,是重於殿內(nèi)相毆徒一年半。此為“各加斗傷二等”。注云“計加重於本罪,即須加”,謂殿內(nèi)凡斗,相毆不傷,合徒一年半;假有甲於殿內(nèi)毆緦麻尊長,本罪合徒一年,由在殿內(nèi),故加罪二等,合徒二年,是名“計加重於本罪”。不加本罪者,假如毆緦麻兄姊,合杖一百,以在殿內(nèi),故加二等,合徒一年半,即與殿內(nèi)凡斗罪同,此是計加不重於本罪,止依本徒一年半為坐。“馀條稱加者,準此”,謂一部律內(nèi),稱加得重於本罪者,即須加;加不重者,從本法。

312.毆制使府主

諸毆制使、本屬府主、刺史、縣令及吏卒毆本部五品以上官長,徒三年;傷者,流二千里;折傷者,絞。(折傷,謂折齒以上。)

【疏】議曰:有因忿而毆制使、本屬府主、刺史、縣令及吏卒毆本部五品以上官長,其吏、卒等并於《名例》解訖,毆者,合徒三年;傷者,流二千里;折傷者,絞。注云“折傷,謂折齒以上”,依上條:“斗毆人折齒、毀缺耳鼻、眇一目及折手足指,若破骨及湯火傷人者,各徒一年。”此云“折傷”者,折齒以上得徒一年以上,皆是。

若毆六品以下官長,各減三等;減罪輕者,加凡斗一等;死者,斬。詈者,各減毆罪三等。(須親自聞之,乃成詈。)

【疏】議曰:“六品以下官長”,謂下鎮(zhèn)將及戍主,若諸陵署、在外諸監(jiān)署六品以下,雖隸寺、監(jiān),當(dāng)監(jiān)署有印,別起正案行事,皆為當(dāng)處官長。所管吏、卒而毆者,各減毆五品以上官長罪三等,合徒一年半。若傷者,流上減三等,合徒二年。折傷者,死上減三等,徒二年半。“減罪輕者,加凡斗一等”,假有凡人,故毆六品官長折肋,合徒二年半,從死減三等,亦徒二年半;據(jù)上條:“計加重於本罪,即須加。”既云“加凡斗一等”,從徒二年半上加一等,處徒三年,下條“流外官毆九品以上,各又加二等”,合流二千五百里。如此等,各減罪輕者,加凡斗一等。因毆致死者,斬。“詈者,減毆罪三等”,謂詈制使以下,本部官長以上,從徒三年上減三等,合徒一年半;若詈六品以下官長,又減三等,合杖九十。此名“詈者,各減毆罪三等”。注云“須親自聞之,乃成詈”,謂皆須被詈者親自聞之,乃為詈。

即毆佐職者,徒一年;傷重者,加凡斗傷一等;死者,斬。

【疏】議曰:“毆佐職者”,謂除長官之外,當(dāng)司九品以上之官,皆為佐職。所部吏卒毆者,徒一年。傷重者,假如他物故毆傷佐職,凡斗合杖九十,九品以上加二等,合徒一年,為佐職,又加一等,徒一年半之類,是名“傷重者,加凡斗一等”。至死者,斬。

313.佐職統(tǒng)屬毆官長

諸佐職及所統(tǒng)屬官,毆傷官長者,各減吏卒毆傷官長二等;減罪輕者,加凡斗一等;死者,斬。

【疏】議曰:“佐職”,謂當(dāng)司九品以上。及所統(tǒng)屬官者,若省寺監(jiān)管局、署,州管縣,鎮(zhèn)管戌,衛(wèi)管諸府之類,是所統(tǒng)屬。“毆傷官長者”,官長謂尚書省諸司尚書,寺監(jiān)少卿、少監(jiān),國子司業(yè)以上,少尹,諸衛(wèi)將軍以上,千牛府中郎將以上,諸率府副率以上,諸府果毅以上。王府司馬,并諸州別駕,雖是次官,并同官長,或唯有長官一人。佐職毆者,各減吏卒毆傷官長罪二等。即吏卒毆官長,折傷者絞。若佐職及所統(tǒng)屬官毆五品以上官長,折傷減吏卒二等,合徒三年;若毆六品以下官長,折傷者減三等,徒一年半。“減罪輕者加凡斗一等”,假如佐職毆六品以下官長折二齒,從死上減五等,合徒一年半,凡斗折二齒,亦徒一年半,上條“計加重於本罪,即須加”,更加一等,處徒二年。馀罪計加得重,并準此。若佐職及所統(tǒng)屬官毆傷五品以上官長者,各減吏卒二等,假有吏卒毆五品以上官長,折肋合死,今為佐職毆,減吏卒二等,合徒三年;折肋本罪合徒二年,別條“六品毆傷五品加二等”,合徒三年,既云“減罪輕者,加凡斗一等”,合流二千里。死者,斬。

314.毆府主刺史縣令祖父母

諸毆本屬府主、刺史、縣令之祖父母、父母及妻、子者,徒一年;傷重者,加凡斗傷一等。

【疏】議曰:毆本屬府主、刺史、縣令之祖父母、父母及妻、子者,徒一年。“傷重者,加凡斗傷一等”,謂折一指或折一齒,凡毆亦徒一年,比凡斗為輕,加凡斗傷一等,合徒一年半之類。府主等祖父母、父母若是議貴,凡毆得徒二年,為是本屬府主之祖父母、父母,加一等,得徒二年半。傷重以上,并準例加一等。

315.毆皇家袒免以上親

諸皇家袒免親而毆之者,徒一年;傷者,徒二年;傷重者,加凡斗二等。緦麻以上,各遞加一等。死者,斬。

【疏】議曰:禮云:“五世袒免之親,四世緦麻之屬。”皇家戚屬,理弘尊敬。袒免之親,其有毆者,合徒一年;傷者,徒二年。故、斗及用他物不傷者,其罪一也。其於諸條相毆,唯立罪名,不言斗毆,又不言以斗論者,故毆、斗毆及手足、他物,得罪悉同,并無差降。“傷重者,加凡斗二等”,假有毆折二齒,凡斗合徒一年半,加二等,合徒二年半之類。“緦麻以上,各遞加一等”,假有毆緦麻折二齒,徒三年;小功,流二千里;大功,流二千五百里;期親,流三千里。毆不傷,從徒一年上遞加;毆傷者,從徒二年上遞加,不加入死。故云“各遞加一等”。死者,斬。

問曰:皇家袒免親,或為佐職官,或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之祖父母、父母、妻、子,或是己之所親,若有犯者,合遞加以否?

答曰:皇家親屬,為尊主之敬,故異馀人。長官佐職,為敬所部。尊敬之處,理各不同。律無遞加之文,法止各從重斷。若己之親,各準尊卑服數(shù)為罪,不在皇親及本屬加例。

又問:皇家袒免之親若有官品,而毆之者合累加以否?

答曰:律注毆袒免之親,據(jù)皇家親屬立罪,此由緣敬為重,官高亦合累加。

316.流外官毆議貴

諸流外官以下,毆議貴者,徒二年;傷者,徒三年;折傷者,流二千里。

【疏】議曰:“流外官”,謂勛品以下,爰及庶人。“毆議貴者徒二年”,議貴,謂文武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傷者徒三年,折傷者流二千里”,謂折齒以上。若毆折一支,準凡人合徒三年,依下文“加凡斗二等”,流二千五百里;若毆折二支,流三千里。本條雖云“加凡斗傷二等”,律無加入死之文,止依凡人之法。

毆傷五品以上,減二等;若減罪輕及毆傷九品以上,各加凡斗傷二等。

【疏】議曰:流外官以下,“毆傷五品以上,減二等”,謂減議貴二等,毆者徒一年,傷者徒二年,折傷者徒二年半。“若減罪輕”,假有毆五品以上折一支,從流二千五百里減二等,徒二年半,即是減罪輕於凡斗徒三年,加二等,處流二千五百里之類。“及毆傷九品以上,各加凡斗傷二等”,謂毆九品以上、六品以下之官,不傷杖六十,傷即杖八十;他物不傷杖八十,傷即杖一百之類。若毆至死者,各依凡人法。

問曰:律稱“流外官以下,毆議貴徒二年”。若奴婢、部曲毆議貴者,為共凡人罪同,為依本法加罪以否?

答曰:依下條:“部曲毆傷良人,加凡人一等,奴婢又加一等。”此是良人與奴婢、部曲凡斗之罪。其部曲、奴婢毆凡人,尚各加罪,況於皇族及官品貴者,理依加法。唯據(jù)本條加至死者,始合處死:假如有部曲毆良人折二支,加凡斗一等,注云“加者,加入於死”,既於凡斗流三千里上加一等,合至絞刑。別條雖加,不入於死:設(shè)有部曲,故毆良人九品以上一支折,凡斗折一支徒三年,九品以上加凡斗二等,流二千五百里,故毆又加一等,流三千里,部曲毆又加一等,即不合入死,亦止流三千里,此名“馀條不加入死”之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依兰县| 霍州市| 高密市| 来宾市| 陆川县| 遂溪县| 西林县| 青州市| 大石桥市| 睢宁县| 轮台县| 新宁县| 亳州市| 七台河市| 博罗县| 佳木斯市| 资中县| 桦甸市| 西乌| 永新县| 车险| 连平县| 开江县| 祥云县| 商南县| 龙胜| 永吉县| 龙井市| 甘谷县| 营山县| 肃宁县| 和平区| 新晃| 仙桃市| 太仆寺旗| 睢宁县| 阳原县| 正镶白旗| 榕江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