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木部(1)

  • 湯液本草
  • 王好古
  • 4877字
  • 2015-12-27 01:30:33

.x桂心、肉桂、桂枝附.x氣溫,味甘、辛。有小毒。

入手少陰經。桂枝,入足太陽《本草》云∶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 ;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陽,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陰干。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官桂之類。用者罕有分別。《衍義》所言,不知何緣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觀、賓、宜、韶、欽諸州者,佳。世人以筆畫多而懶書之,故只作官也。如寫黃檗作黃柏,作姜同意。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陽。從嶺至海盡有桂樹,惟柳州、象州最多。《本草》所說菌桂、牡桂、板桂,濃薄不同。大抵細薄者為枝、為嫩,濃脂者為肉、為老,處其身者為中也。不必黃色為桂心,但不用皮與里,止用其身中者為桂心。不經水而味薄者,亦名柳桂。易老用此,以治虛人,使不生熱也。《衍義》謂桂大熱。《素問》謂辛甘發散為陽,故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療寒以熱。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獨有一字桂,《本經》謂甘辛大熱,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尤知菌桂、牡桂不及也。

然《本經》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濃處亦不中用。諸家之說,但各執一己見,終無證據。今又謂之官桂,不知何緣而立名,慮后世以為別物,故于此書之。又有桂心,此則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別說交廣商人所販者,及醫家見用,惟陳藏器之說最是。然筒桂濃實,氣味濃重者,宜入治臟及下焦藥。輕薄者,宜入治眼目發散藥。《本經》以菌桂養精神,以牡桂利關節。仲景傷寒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條也,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一種柳桂,乃小嫩枝條也,尤宜入上焦藥。仲景湯液用桂枝發表,用肉桂補腎,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為效彌遠。歲月既久,習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諸桂數等,皆大小老壯之不同。觀,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或云久服神仙不老。雖云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參、麥門冬、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則可久服。可知此藥能護榮氣而實衛氣,則在足太陽經也。桂心,入心,則在手少陰也。若指榮字立說,止是血藥,故經言通血脈也。若與巴豆、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蟲如此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其類化可知矣。

湯液發汗用桂枝,補腎用肉桂,小柴胡只云加桂何也。《藥象》謂肉桂大辛,補下焦熱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藥。

《珍》云∶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心》云∶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散于表;內寒,則肉桂;補陽,則柳桂。桂,辛熱散經寒,引導陽氣。若正氣虛者,以辛潤之。散寒邪,治奔豚。

柏子仁

氣平,味甘、辛。無毒。

《本草》云∶主安五臟,除風濕痹,益氣血。能長生,令人潤澤,美顏色,耳目聰明。

用之則潤,腎之藥也。

《藥性論》云∶柏子仁,君。惡菊花,畏羊蹄草。能治腰腎中冷,膀胱冷膿宿水;興陽道,益壽;去頭風,治百邪鬼魅,主小兒驚癇。柏子仁,古方十精丸用之。

側柏葉

氣微溫,味苦。無毒。

《本草》云∶主吐血、衄血及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

《藥性論》云∶側柏葉苦辛,性澀,治冷風歷節疼痛,止尿血,與酒相宜。

柏皮

《本草》黑字,柏白皮主火灼爛瘡,長毛發。

槐實

味苦、酸、咸,寒。無毒。

《珍》云∶與桃仁治證同。

《藥性論》云∶臣。治大熱難產。皮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瘤。又,槐白皮,治口齒風疳。

《日華子》云∶槐子,治丈夫、女人陰瘡濕癢;催生,吞七粒。皮,治中風皮膚不仁,喉痹;洗五痔,產門癢痛,及湯火瘡。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

《別錄》云∶八月斷槐大枝使生嫩 ,煮汁釀酒,療大風痿痹甚妙。槐耳,主五痔心痛,女使。槐花,味苦,無毒。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臟蟲及熱。治皮膚風,腸風瀉血,赤白痢。

槐膠,主一切風,化痰,治肝臟風,筋脈抽掣,急風口噤,四肢不收,頑痹或毒風,周身如蟲行,或破傷風口眼偏斜,腰膝強硬。槐葉,平,無毒,煎湯,洗小兒驚疳壯熱,疥癬疔瘡,皮莖同用良。

槐花

苦薄,陰也。《珍》云∶涼大腸熱。

蔓荊子

氣清,味辛溫苦、甘,陽中之陰。太陽經藥。

《象》云∶治太陽經頭痛,頭昏悶,除目暗,散風邪藥,胃虛人勿服,恐生痰疾。揀凈,杵碎用。

《珍》云∶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

《本草》云∶惡烏頭、石膏。

大腹子

氣微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時習》謂是氣藥也。

孫真人云∶先酒洗,后大豆汁洗。仲景用。

《日華子》云∶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酸棗

氣平,味酸。無毒。

《本草》云∶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痹,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泄,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

胡洽治振悸不得眠,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生姜、酸棗仁六物煮服。

《圣惠方》∶膽虛不眠,寒也。酸棗仁炒香,竹葉湯調服。

《濟眾方》∶膽實多睡,熱也。酸棗仁生用,末,茶、姜汁調服。

胡椒

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向陽者為胡椒,向陰者為蓽澄茄。

胡椒多服損肺。味辛辣,力大于漢椒。

《衍義》云∶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驗。過劑則走氣。大腸寒滑亦用,須各以他藥佐之。

川椒

氣熱溫,味大辛。辛溫,大熱。有毒。

《象》云∶主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明目,利五臟。須炒去汗。

《心》云∶去汗,辛熱,以潤心寒。

《本草》云∶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 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膽,鬼疰蠱毒,耐寒暑,開腠理。閉口者,殺人。惡栝蔞、防、葵。畏雌黃。

吳茱萸

氣熱,味辛、苦,氣味俱濃,陽中陰也。辛溫大熱。有小毒。

入足太陰經、少《象》云∶食則令人口開目瞪,寒邪所隔,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寒氣,諸藥不可代也。洗去苦味,日干,杵碎用。

《心》云∶去胸中逆氣。不宜多用,辛熱恐損元氣。

《珍》云∶溫中下氣,溫胃。

《本草》云∶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入足太陰、少陰、厥陰,震坤合見,其色綠。

仲景云∶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大溫脾湯,及脾胃藥,皆用此也。

《衍義》云∶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

山茱萸

氣平微溫,味酸。無毒。

入足厥陰經、少陰經。

《本草》云∶主溫中,逐寒濕痹,強陰益精,通九竅,止小便。入足少陰、厥陰。

《圣濟經》云∶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山茱萸之澀以收其滑。仲景八味丸用為君主,如何澀劑以通九竅。

《雷公》云∶用之去核,一斤取肉四兩,緩火熬用,能壯元氣,秘精。核,能滑精,故去之。

《珍》云∶溫肝。

《本經》云∶止小便利,以其味酸也。觀八味丸用為君主,其性味可知矣。

《藥性論》亦云∶補腎添精。

《日華子》亦云∶暖腰膝,助水臟也。

益智

氣熱,味大辛。辛溫。無毒。主君相二火。

手足太陰經,足少陰經,本是脾經藥《象》云∶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氣,治多唾,當于補中藥內兼用之,勿多服。去皮用。

《本草》云∶主遺精虛漏,小便遺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調諸氣。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之,入鹽同煎服,有神效。

《液》云∶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陰,足少陰,本是脾藥。在集香丸,則入肺;在四君子湯,則入脾;在大鳳髓丹,則入腎。脾、肺、腎,互有子母相關。

濃樸

氣溫,味辛,陽中之陰。苦而辛,無毒。

《象》云∶能治腹脹,若虛弱,雖腹脹宜斟酌用之。寒脹,是大熱藥中兼用。結者散之,神藥。誤用脫人元氣,切禁之。紫色者佳。去皮,姜汁制,微炒。

《珍》云∶去腹脹,濃腸胃。

《心》云∶味濃,陰也。專去腹脹滿,去邪氣。

《本草》云∶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濃腸胃。

《本經》云∶治中風傷寒頭痛,溫中益氣,消痰下氣,濃腸胃,去腹脹滿。果泄氣乎?果益氣乎?若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本經》謂消痰下氣者是也;若與橘皮、蒼術同用,則能除濕滿,《本經》謂溫中益氣者是也;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痢藥同用,則濃腸胃。大抵苦溫,用苦則泄,用溫則補。

《衍義》云∶平胃散中用之,最調中,至今盛行。既能溫脾胃,又能走冷氣。

海藏云∶加減隨證,如五積散治療同。

《本草》又云∶干姜為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

丁香

氣溫,味辛,純陽。無毒。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少陰經《象》云∶溫脾胃,止霍亂,消 癖,氣脹反胃,腹內冷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

《珍》云∶去胃中之寒。

《本草》云∶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風毒諸腫,牙齒疳 。能發諸香。能療反胃,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消 癖,除冷勞。

《液》云∶與五味子、廣術同用,亦治奔豚之氣,能泄肺,能補胃,大能療腎。

沉香

氣微溫,陽也。

《本草》云∶治風水毒腫,去惡氣;能調中壯陽,暖腰膝;破癥癖,冷風麻痹,骨節不任,濕風,皮膚癢,心腹痛,氣痢;止轉筋吐瀉。

東垣云∶能養諸氣,上而至天,下而至泉。用為使,最相宜。

《珍》云∶補右命門。

卷之五.木部

乳香

苦,陽。

《珍》云∶定諸經之痛。

藿香

氣微溫,味甘、辛,陽也。甘苦,純陽。無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云∶治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痛。去枝、梗,用葉。

《心》云∶芳馨之氣,助脾開胃,止嘔。

《珍》云∶補衛氣,益胃進食。

《本草》云∶主脾胃嘔逆,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溫中快氣;治口臭,上焦壅,煎湯漱口。入手足太陰。入順氣烏藥湯則補肺;入黃 四君子湯,則補脾。

檀香

氣溫,味辛、熱。無毒。入手太陰經,足少陰經,通行陽明經藥。

《本草》云∶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鬼氣,殺蟲。又云∶治腎氣諸痛,腹痛,消熱腫。

《東垣》云∶能調氣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姜、棗,將以葛根、豆蔻、縮砂、益智,通行陽明之經。在胸膈之上,處咽嗌之中,同為理氣之藥。

《珍》云∶主心腹,霍亂中惡;引胃氣上升,進食。

蘇合香

味甘,溫。無毒。

《本草》云∶主辟惡,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 ,去三蟲,除邪,令人無夢魘。久服,通神明、輕身、長年。生中臺川谷。

《禹錫》云∶按《梁書》云∶中天竺國出蘇合香,是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

檳榔

氣溫,味辛、苦,味濃氣輕,陰中陽也。純陽,無毒。

《象》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杵細用。

《心》云∶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

《珍》云∶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

《本草》云∶主消谷逐水,除痰癖,下三蟲,去伏尸,療寸白蟲。

梔子

氣寒,味微苦。味苦,性大寒,味薄,陰中陽也。無毒。入手太陰經。

《象》云∶治心煩,懊 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杵細用。

《心》云∶去心中客熱,除煩躁,與豉同用。

《珍》云∶止渴,去心懊 煩躁。

《本草》云∶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 渣鼻,白癩、赤癩,瘡瘍。療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仲景用梔子治煩,胸為至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輕浮而象肺也,色赤而象火,故能瀉肺中之火。《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為吐藥。梔子本非吐藥,為邪氣在上,拒而不納,故令上吐,邪因得以出。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本經》謂治大小腸熱,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入手太陰。梔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躁者,懊 不得眠也。少氣、虛滿者,加甘草;若噦嘔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滿而煩,梔子濃樸枳實湯;下后,身熱微煩,梔子甘草干姜湯。梔子大而長者,染色,不堪入藥。皮薄而圓,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梔子,所謂越桃者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尧县| 西青区| 巴林右旗| 永胜县| 柏乡县| 宾川县| 独山县| 仙游县| 旅游| 伽师县| 岳普湖县| 永和县| 手机| 沈丘县| 个旧市| 百色市| 米林县| 绍兴市| 永福县| 永城市| 彰武县| 建宁县| 宜丰县| 密云县| 武胜县| 阜康市| 普兰店市| 织金县| 玛沁县| 通州区| 苗栗市| 新和县| 彭阳县| 河东区| 华蓥市| 闽清县| 淮安市| 元朗区| 砚山县| 洛阳市|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