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詩創須入意,解題目,然后放曠辭理。若為大詩,十六字一度結束。若為小詩,首末辭理相解,末句一時束,不難創意。
依帶境
為詩實在對屬,今學者但知虛實為妙。古詩云:“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此上句先敘其事,下句拂之。古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光輝。此并先勢,然后解之也。
菁華章
詩有屬對,方知學之淺深。古詩:“金波麗鵲,玉繩低建章”。此名對為麗也。
宣暢騷雅
為詩之體,節在裨益《國風》。古詩:“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今詩:“手持雙鯉魚,目送千里鴻。此雅意,無有浮艷也。
影帶宗旨
文體直敘其意,語成文,影帶回合,三向四通,翻皆流美。古詩云:“花飛織綿處,月落搗衣邊”。又古詩:“朱門日照金生翠,粉蝶云橫月放光”。
雕藻文字
夫文字須雕藻三兩字文彩,不得全真致,恐傷鄙樸。古詩云:“初篁包綠籜,新蒲含紫茸”。又古詩:“日戶晝輝靜,月林霞影陰”。有此勢,可精求之。
聊環文藻
為詩不論大小,須聊環文藻,得隔句相解。古詩云:“擾擾羈游子,營營市井人。懷金近從利,負劍遠辭親”。此第四句解第一句,第三句解第二句。今詩云:“青山輾為塵,向日無閑人。自古推高車,爭利入西秦”此第三句解第一句,第四句解第二句。
杼柝入境意
或先境而入意,或入意而后境。古詩:“路遠喜行盡,家貧愁到時。”“家貧”是境,“愁到”是意。又詩:殘月生秋水,悲風慘古臺。”“月”、“臺”是境,“生”“慘”是意。若空言境,入浮艷;若空言意,又重滯。
招二境意
或于一句之中用物色,第五字招第二字為上格。今詩云:“亂石不知數,積雪如到門”。
精頤以事
若古文用事,又傷浮艷;不用事,又不精華。用古事似今事,為上格也。古詩云:“朝采南澗草,夕息西山足。”
褒贊《國風》
為時之道,義在裨益,言意皆有所為。古詩云:“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諷諫
為詩不裨益,即須諷諫,依《離騷》、《雅》。古詩云:“蒼鷹獨立行,眾鳥不敢飛”。此乃自喻也。
語窮意遠
為詩須精搜,不得語剩而智窮,須令語盡而意遠。古詩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又古詩:“前有寒泉井,了然水中月。”此語盡意未窮也。
束麗常格
為詩有當面敘事,內隱一字,古語皆有此體。《古詩》:“糾糾葛屨,可以復霜。”此云不可以復霜也,隱一“不”字也。又古詩:“海水知天寒。”此言不知也。又古詩:“黃鳥不戀枝。”此方豈不戀也。
敘舊意
每見為詩者,多于本事中更說舊意,須舊意更說新意。古詩:“細雨濕衣看不見,余花落地更無聲。”此是消息,不合更說。又古詩:“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此舊意說新景為佳矣。
重疊敘事
每見為詩,上句說了,下句又說。文不相依帶,只傷重疊。今詩云:“夜久冰輪側,更深珠露懸。”“夜久”、“更深”是重也。
明五七言
凡為七言詩,須減為五言不得,始是工夫。今詩云:“風散池篁聞戲鳥,霞光粉壁見題詩。”今但言“池篁聞戲鳥,粉壁見題詩”亦得。又詩云:“金鈿來往當春風,玉繩嗟它下秋漢。”此七言去兩字不成也。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