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周死章第九

周濟也。死逝也。

道德以配上,皇穹必感之。

配,合也。用道德善正,以合上帝也。

道德之本者,始於事親矣。

孝者德之本,亦為道之首。

親之若喪焉,誠哀而葬焉,

死葬之以禮。

禱天而薦焉,建善而度焉,篆靈書而較焉,圖丹文而告焉。

祈丹天十方,而追救也。

如誠虔懇,天必與焉。

如誠虔懇者,若敬禱之也。天必與焉者,孝敬之德,天道應(yīng)之也。

分祥宥愆而降澤,

分祥者,降福也。宥愆者,赦罪也。子孫亦昌

度魂鍊魄而昇遷,

度魂鍊魄者,鍊度魂魄於流火之庭也。昇遷者,元始禁書,赤帝保舉,列上南宮受化更生也。

然後逮乎親疏長幼,

然後,次右也。逮,及也。親內(nèi)外親屬,疏異人也。長幼,或大或小也。

遐邇孤徒。

遐邇者,遠近也。白楊為倡,清風(fēng)恃儔,明月友鄰,天地為伴,戲匪所依,謂之孤也。骸骨不收,妻清草木,橫土白露,晝觀雲(yún)雨,夜披星漢,謂之徒也。

幽關(guān)無祀之鬼,寒眾弗祭之魂。

北酆無祀,幽爽無依。

若能普起慈心,亦復(fù)如是。

普起慈心者,廣發(fā)善意也。亦復(fù)如是者,同於前也。

而謂薦軷,生乎陽界,轉(zhuǎn)輸妙鄉(xiāng)。

度其魂魄,掩其骸骨。薦者,度也。軷者,拔也。令諸無祀,俱得其功。

如此之功,天亦感之,

天應(yīng)是德。

即得與之百祥,捐之百殃,

天延百福,而免百禍。

慶延九祖,

亡者超生。

自躬屆壽,而奚終之也已。自躬,己身也。屆壽,至於長年也。奚,何也。終,窮也。道德之本始,為事親以合上帝,逝事其法也。然後及乎一切寒泉久陰之下,沉滯無嗣之魂,露白散形之骨。若能廣發(fā)仁心,同興巨善,度而掩之,其功巨矣。孤徒相慶,露骨韜形。天心應(yīng)之,降于百福,恩逮先亡,死生得利者矣。洞曰:死心與意者,長生之基也。縱欲與性者,短亡之始矣。人能死其五欲,即得長生之道,而得百福臨躬,千殃頓滅,成無上道,免九祖累。屆於眉壽,輔於其神。神形俱妙,無生無滅者哉。頌曰:死欲亡賊返得生,生心發(fā)意死根源。機中把住長生理,便是天中別有天。

悟生章第十

悟,覺也。生者長生之道也。

人之生者,悟正而已矣。

覺悟正者則生。

人之死者,迷正而已矣。

非悟正者則死。

人之尚者,賄而已矣。

人貴者,財賄也。

人之愛者,欲而已矣。

人貪者,色欲也。

人之爭者,暴而已矣。

人競者,氣與暴。

人之迷者,醴而已矣。

狂迷者,酒醴也。

斯賊在人,混而已矣。

四者具在,人心正之為悟,不正之為迷。

人若悟之,則成其善。

覺者謂之善。

人若迷之,則成其倀。

迷者謂之狂。

成其善者,屆福斯昌。

善者至於福盛。

成其倀者,屆禍斯張。

狂者至於禍顯。

悟者為道,迷者為耗,同門異舉,在乎心造。

悟者迷執(zhí),具在人心,流派同源,而無異也。

人世之端,極乎斯矣。

彼此之由,非越其四夫。四者,財氣酒色也。小人喻於此,君子違於彼。是故小人居財也,則不義,而損人益於己。君子處賄也,則為道,而損己益於人。小人居氣也,則爭訟而違越。君子在氣也,則柔弱而方圓。小人在酒也,則快心倒形矣。君子居酒也,則養(yǎng)神育氣焉。小人居色也,則殘性而傷命。君子在色也,則無漏而無為。彼之曰道,此之曰耗,四者綿綿,晝夜不息。神仙下鬼,胡有深哉,厥在人心邪壬#1矣。洞曰:夫財者,神仙之首,而善貿(mào)於黃芽。夫色者,神仙之基,而善利於動靜。夫酒者,神仙之漿,而善助於元炁。夫氣者,神仙之本,而善制於超升。斯之四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同源派異,本一分殊。故云: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傾命也。頌曰:氣財酒色盡由心,小輩無端惹禍深。惟有大哉君子用,將來都化紫金身。

師訓(xùn)章第十一

垂正曰師。正教曰訓(xùn)。

人成君子之名者,罔不由乎師歟。

成君子之名者,遂於令名也。罔,無也。由,出也。罔不由乎師者,無不出師而成大名也。

師之所以貴者,正之教諸。

諸,之也。師之所以尚者,正也。

夫正者,天順法尊曰正。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猶正也。詩之三百,皆思無邪,詩為法也。

敷正教,而其猶和風(fēng)乎。

敷,揚也。道德曰正。猶,如也。春曰和風(fēng),善滋萬物也。

教之垂正也,其弟瞻而習(xí)之。

師訓(xùn)正教,弟子執(zhí)行。

風(fēng)之化和也,其草偃而順之。

草上之風(fēng)必偃。

若乎弟之善者,以良心而誨之。

誨,教也。弟子善者,教之以忠良。

其弟之不善者,以忠恕而逝之。

逝,卻也。弟之非善者,忠必先教之,見其不從也,恕而自卻之。

若能由是,方可為人之師矣。

行藏如是,可曰仁師。

弗能如是,乃為落硌之夫也。

落,落如草。硌,硌如石。無戇之人,謂之鄙夫。

悮之於人,而患之基深哉。

師之垂正,則天道順之。故天之道,常輔德而與正也。夫正德之道,可以教於人。非正德之道,不可以誨於人。訓(xùn)之以正德,其如春之和風(fēng)矣。和風(fēng)至,則萬物順而得其生。正教下,則弟子習(xí)而遂其德。然師之正,務(wù)在別焉。分輕重高下之器,量其器而授之。若中人以上者,以中人已下教而誨之,則失其人也。若中人已下者,以中人已上之教而誨之,則失其言也。故在弟之善者,以良心而誨之。弟之非善者,以忠恕而逝之能如是者,乃為師之體也。弗能如是,止為落格空徒者哉。不惟悮之於人,而自蹈不義之鄉(xiāng),亦非淺矣。洞曰:道體虛無,真空莫測,若非師訓(xùn),罔以逮之。但積仁孝忠正,利物愛人,德合皇天,自逢師匠矣。頌曰:正化其猶草順風(fēng),里仁自是彼還忠。憑誰問我白綵事,染色青黃對不同。

弟學(xué)章第十二

弟者,為人之弟,或為人子。學(xué),覺也,悟也。

弟子習(xí)之首也,擇其善德而歸之,

弟子習(xí)之首者,學(xué)之初也。擇其善德而歸之者,歸於仁師而學(xué)正德也。

其非善德而遠之。

離於非德,而遠其害。

遜善德而為始,

順道為首。

遂善業(yè)而為終,

成德為終。

動止則造乎道,

行藏用仁之道。

視聽則在乎德。

觀聽以仁之德。

忠孝信敏,勿暇乎心。

事主進節(jié),良志曰忠。事親以禮,順曰孝。言行同契,篤志曰信。次匪慢,公謹曰敏。勿暇乎心者,無閑其志也。

文思禮讓,勿忘乎志。

文思有五,一曰《周書》文《易》,二曰《尚書》《詩》《禮》,三曰《道德》《陰符》《素問》《難經(jīng)》,四曰《般若金經(jīng)》,五曰孔文書典。此之五典,勿暇於思。思者從意而生,意居脾胃。思意之性,邪而責(zé)欲。有此五典而常教之,薰成仁性乃歸道鄉(xiāng)。或云:無心為道,乃曰非言也。心非聖訓(xùn)而為猿意,非文教而為馬。猿馬之性,比於無學(xué)。學(xué)而覺悟,始名道心。至此之際,方絕學(xué)也,安有便無心而為道者矣。是故學(xué)而為首文思聖言者,玄之又玄也。中道而行,謂之曰禮。遜義和同,謂之曰讓。勿忘乎志者,無廢四者於思間也。

若能猶是,可謂學(xué)歟。

弟子學(xué)之始也,當(dāng)擇仁師而歸之,以學(xué)先王之正典。其非仁師也,即可遠而離之。順其仁師,則善德漸新,故為始也。.成其善德,則大業(yè)以完,故為終矣。言聽動觀,非道德而勿為。住行坐外,非善正而不作。文思禮讓,非此勿行。忠孝信敏,非斯弗用。時刻在心,行藏存志。若能如此,可謂學(xué)也。洞曰:浮生如夢,一切皆空。幸得人身,當(dāng)學(xué)道德。胡不然者,沉淪萬古者哉。頌曰:烏宿擇林足以巢,為人安不學(xué)化教。須知昔者先王訓(xùn),溫故知新日益鏡。

仁義章第十三

利生度死曰仁。先人後己曰義。

欽哉,聖人之尚者,仁義而已矣。

嘆聖人尚仁義。

夫仁者,和同不逆,愛人利物之端矣,而行諸於外矣。

和同不逆,遜也。愛人利物,慈也。諸之也行諸於外者,身外之行也。

夫義者,善德不離,中宜庸故之體矣,而行諸於內(nèi)矣。

中者,中道無太過不及也。宜者,量其所器而行進退也。庸,常也。

此二者分之則異,混之則同。

大道有統(tǒng),殊途而同歸也。

肇竟之間行之,曷殆者哉。

肇,始也。竟,終也。曷,猶何也。殆,危也。肅哉,聖人之貴者,仁義也。弁人之心,則以利於生而度於死。利生者,所謂喊刑罰,方便惠恕於人,責(zé)於己。成人之道,遂人之德,令人安生,使人遠惡化人歸天。明地察國主尊,親教人理性命,根蒂復(fù)本還元,此之所謂利生之道也已。所謂度死者,扶危厄,救災(zāi)息。拔一切,濟物命。薦幽鬼,掩無祭。度親疏,追仇愛。先於人,後於己。資有餘,助不足。顯人道,晦己光,此之所謂度死之道也已。是故聖人尚此仁義,仁義之尚和讓中宜。仁者,如人之首也。義者,如人之足也。和讓中宜者,如人之四肢也。全之則成其身,闕之則成其病。夫病之生也,近者惟死道也。故在全形,方成道矣。夫和者,愛人而利於一切。夫讓者,同塵而順於一切。夫中者,常道而禮於一切。夫宜者,處事而合於一切。此之四者,而與仁義,同源異派,終始無殊。務(wù)在行藏,履而用之,體而為之,何有危殆者哉。故聖人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洞曰:愛神者謂之仁,益氣者謂之義。仁義之道,能抱死而奚足隳哉,故明王之道巨矣。頌曰:利生度死合高明,後己先人每用平。異日功成天帝召,何須雲(yún)轄到東京。

柔和章第十四

柔者,柔之勝剛。和者,千和萬合,自然成真。

良哉,聖人之常者,柔和之貴矣。柔則不暴,

暴者,爭也。

和則不侮。

侮者,輕也。

存其柔則長,

柔和者,生之徒。

卻其暴侮則久。

為人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人之行其柔和者,猶東南地之善下也。

猶,如也。東南,江海之地。

地之善下者,招天下之水而歸之。

大者,宜為下,天下而歸之。

人之柔和者,感天下之心而悅之。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者,人返如之矣。

水之歸也,則江海彌盛。

益也。

人之悅也,則萬化彌安。斯二者,體之各異,用之則同。

人水有異,其道無別。

能猶是者,蹈聖人之鄉(xiāng),入聖人之室。

蹈,履也。能如是者,則昇乎堂,而入乎室也。

玆治之善,不亦善乎。

玆,此也。治之善者,善道也。不亦善乎,善良也。聖人常道之首者,始尚柔和之用也。以柔和者亡暴侮之過,暴侮既亡則敬遜而生矣。敬者,敬人而人返敬於己。遜者,遜人而人返遜於己。是故先王卻其暴侮,存其柔和,用乎是者,如束南淵湖浪淘江海之德也。其德也善下,故天下之水而歸之,即得益盛而無窮矣。法之於人,亦猶是也。斯道至貴,千秋萬古,久視長存,而亡其滅,善之又善,玄之又玄矣。洞曰:壺天之氣,柔和則長生羽化,剛強則病厄沉淪。彼之謂正,此之謂邪。出乎爾者,返乎爾也。頌曰:仁者敬於人,斯人返敬伸。義者悌於彼,彼人亦義遵。來往遞相德,行藏互愛均。大哉先聖化,天下悉來賓。

設(shè)教章第十五

設(shè),立也。教,正化也。

人之設(shè)教者,述正而垂正。

人之設(shè)教者,君子立化於人也。迷者,此經(jīng)皆祖迷周書老氏孔子之文教,而非自作之經(jīng)也。

教之垂正者,昭天下之風(fēng)而正之。

昭,明也。正教一垂,天下自賓。

教之垂非正者,化天下之風(fēng)亦非正之。

教之不正,天下自亂。

風(fēng)化若正,則天地順之。風(fēng)化非正,則陰陽逆之。順之則泰,逆之則否。否泰之始,本乎教也。

正之與邪,天報如是。

昔者,聖人垂正之教者,則天道輔之,神明與之。

輔,助也。臨正者,則天道助,神明佑,使乎長存也。

非由之正教者,則上帝奐之,厚土誅之。奰,平義切。

由,用也。上帝者,天皇上帝也。奰者,怒而迫之也。厚土誅之者,地君戮也。

夫教之垂正與其非正者,應(yīng)之猶是。凡為人之垂正者,烏能弗慎而已矣。

為人之垂教者,君子之治天下也,烏何也。弗慎者,不謹敬也。昔者,明王化于天下,惟正而治政,以服于萬民。即得天人順之,陰陽泰之,元道助之,神明佑之。政之不然者,則將反是矣。正之非正者,報對猶是矣。凡為天下而致生靈者,胡能不慎而已哉。洞曰:天元正一之神者,人之主公也。正之則長生久視之,道非正則三塗五苦之厄,淪沒超昇天人界哉。頌曰:為政天人悉尚仁,若非仁化豈能臣。須知廣行慈悲者,久視長生轉(zhuǎn)轉(zhuǎn)新。

度人章第十六

接物利生曰度。

度人之道者,聖人之要矣。夫惟要者,善德也已。夫先人後己,曰善。

先於人,後於己。

夫天輔道與,曰德。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能猶是者,誠曰真人。

誠,實也。真人者,道德真人也。

非猶是者,乃曰小人。

不然者,小人也。

夫真人者,可以度人。夫小人者,非可度人。

君子利於人,小人損於人。

惟度人者,思而慎哉。

接物利生,度人招要,乃聖人之道

矣。惟要者,善德也。夫善德之尚

者,先於人而後於己。誠能猶是哉,即得天人洞悅,神明佑之,高穹佑也,可謂德矣。既有是德,寔曰真人。既為真人,方可接物。非此之者,乃曰小人。失德小輩,止可害物,故不可度於人也。若令度於人,則陷不義之鄉(xiāng),千秋萬古之冤,無時而脫者哉。是故度於生而利於物者,其惟真人之謂也。洞曰:精通秘奧,熟悟希夷。知神達命,無所不歸者,可度仙胎,仁教忠良之輩也。非如是者,宜為慮之。頌曰:處處堂堂安妥兮,明明杳杳在時時。玉池苗首清香著,步步金蓮朵朵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宁武县| 汉寿县| 吉首市| 屏东市| 阳原县| 运城市| 彭水| 兴国县| 松滋市| 岑溪市| 蒲江县| 临颍县| 柳河县| 农安县| 论坛| 凤阳县| 伊金霍洛旗| 涪陵区| 新昌县| 泗水县| 阳泉市| 库车县| 舞钢市| 昌平区| 镇坪县| 崇义县| 佛学| 新乡县| 武安市| 烟台市| 宝应县| 哈巴河县| 高台县| 诸暨市| 伊吾县| 溧水县| 富民县| 申扎县| 平阴县| 和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