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蘇沈良方
  • 沈括
  • 5539字
  • 2015-12-27 00:51:51

服茯苓說

茯苓自是仙家上藥,但其中有赤筋脈。若不能去,服久不利人眼,或使人眼小。當削去皮,切為方寸塊,銀石器中清水煮。以酥軟解散為度,入細布袋中。以冷水揉擺,如作葛粉狀,澄取粉。而筋脈留布袋中,棄去不用。其粉以蜜和如濕香狀,蒸過食之尤佳。胡麻但取純黑脂麻,九蒸九暴,入水爛研,濾取白汁,銀石器中,熬如作杏酪,湯更入。去皮核爛研棗,內與茯苓粉一處,搜和食之,尤有奇效。

服茯苓賦

(并引)予少而多病,夏則脾不勝食,秋則肺不勝寒。治肺則病脾,治脾則病肺。平居服藥,殆不復能愈。年三十有二,官于宛邱。或憐而受之以道士服氣法,行之期年,疾良愈。蓋自是始有意養生之說,晚讀《抱樸子書》。言服氣與草木之藥,皆不能致長生。古神仙真人皆服金丹,以為草木之性。埋之則腐,煮之則爛。燒之則焦,不能自生,而況能生人乎?予既沒世俗,意金丹不可得也。則試求之草本之類,寒暑不能棱,歲月不能敗,惟松柏為然。古書言松脂流入地下為茯苓,茯苓千歲,舉則為琥珀。雖非金玉,而能自完也,亦久矣。于是求之名山,屑而治之,去其脈絡,而取其精華。庶幾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者,因為之賦以道之。

春而榮,夏而茂。憔悴乎風霜之前,摧折乎冰雪之后。閱寒暑以同化,委糞壤而兼朽。

茲固百草之微細,與眾木之凡陋。雖或效骨骼于刀幾,盡性命于杵臼。解急難于俄頃,破奇邪于邂逅,然皆受命淺狹。與時變遷,朝菌無日,蟪蛄無年。茍自救之不暇,矧他人之足延。

乃欲擷根莖之微末,假臭味以登仙。是猶托疲牛于千里,駕鳴鳩以登天。則亦辛勤于澗谷之底,槁死于峰崖之巔,顧桑榆之竊嘆。意神仙之不然者矣。若夫南澗之松,拔地千尺,皮濃犀兕,根堅鐵石,須發不改,蒼然獨立,流膏脂于黃泉,乘陰陽而固結,像鳥獸之蹲伏,類龜蛇之閉蟄,外黝黑似鱗皴,中結白而純密。上霍莽之不犯,下螻蟻之莫賊,經歷千歲,化為琥珀,受雨露以彌堅,與日月而終畢,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卻五味與谷粒,追赤松于上古。以百歲為一息,顏如處子,綠發方目,神止氣定,浮游自得。然后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夫無窮,又何求而何食?

木香散

治臟腑冷極及久冷傷憊,口瘡下泄,谷米不化,飲食無味,肌肉瘦悴,心多嗔恚,婦人產

木香散

木香 破故紙 高良姜 砂仁 濃樸(姜汁炙各三分) 赤芍藥 陳橘紅 肉桂 白術(各半上為散。每服三錢,不經水豬肝四兩許,去筋膜,批為薄片,重重摻藥。置一鼎中,入漿水一碗,醋一茶腳許,蓋覆。煮肝熟,入鹽一錢,蔥白三莖細切,生姜彈子許捶碎,同煮水欲盡。空心,為一服冷食之。初服微瀉不妨,此是逐下冷氣。少時自止,經年冷利滑瀉。

只是一服,渴即飲粥湯下。忌生冷油膩物。如不能食冷物,即添少漿水暖服。《張簡夫職方》,嘗久瀉。忽有人召食,以疾辭不往。主人曰∶“吾有良藥,一服可瘥”。煮藥而召之。簡至,先惡其煩。只用漿水煮豬肝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粥飲下,其效亦同。若暴瀉利,只是一服。唯熱痢熱瀉不治。予家極寶此藥,可大驚異,非余藥可比。

砂煎丸

治一切積滯,化氣消食。補益真氣。產后逐敗血,補虛損至善。

砂(一兩揀通明無石者,別研令如粉) 舶上茴香(一兩略炒) 當歸(一兩無灰酒浸一宿,去蘆了,薄切片子焙) 金鈴子(三兩洗過切破,四兩無灰酒浸一宿,候軟以刀子削下瓤,去皮核不用) 肉蓯蓉(一兩無灰酒浸一宿,薄切作片子干) 穿心巴戟(一兩無灰酒浸一宿,去心用) 天雄(一兩無灰酒煮,五七百沸候軟刮去皮) 檳榔(一兩) 木香沉香 黑附子(各上細末。以無灰酒,煮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溫酒下。此方家家有。予家婦嘗病蓐中下痢,日久甚困篤,百方不瘥。士人李潛善醫曰∶“蓐中下痢,與他痢不同。常痢可用苦澀藥止之,蓐中痢生于血不足。投澀藥則血愈不行,痢當更甚。為予作砂法”。云此藥果能治產后痢。先以桂小丸下之,次投 砂丸。日九十丸,痢頓減半,次日遂愈。 砂丸,產后雖無疾,亦宜服之,能養血去積滯。桂丸方,今附于后。

砂(研) 肉桂 甘遂 丁香 木香 芫花(醋炒焦) 巴豆(去心皮不去油)上各等分搗。治面糊為丸,小綠豆大。每服二丸三丸,溫水下,加減更量虛實。潛名醫也,云此丸取積最勝,不以久近皆能化。

黑神丸

漆(六兩半生半用,重湯煮一半日令香) 神曲(四兩) 茴香(四兩) 木香 椒紅 丁香(各上丸如彈丸大。取茴香末十二兩,鋪蓋陰地,陰干。候外干,并茴香收器中,極干乃去茴香。腎余育腸,膀胱 癖,七疝下墜。五膈血崩,產后諸血,漏下赤白,并丸分四服,死胎一丸,皆無灰酒下。難產,炒葵子四十九枚,搗碎酒煎下一丸。諸疾不過三服。元氣十服,膈氣癥癖五服,血瘕三丸當瘥。予族子婦,病腹中有大塊如痞。每發,痛不可堪。時子婦已貴京下,善醫者悉嘗服其藥,莫愈。陳應之曰∶此血瘕也。投黑神丸盡三丸,痞氣消盡,終身不復作。

神保丸

(出《靈苑》)木香(一分) 胡椒(一分)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 干蝎(一枚)上湯釋蒸餅。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丸,心膈痛柿蒂湯下,或燈心同柿蒂湯下;腹痛柿蒂煨姜湯下;血痛炒姜醋小便下;小便不通,燈心湯下;血痢臟毒楮葉湯下。肺氣甚者,白礬蚌粉各三分,黃丹一分,同研為散。煎桑白皮糯米飲,調下三丸,若小喘,止用桑皮糯米飲下;腎氣脅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湯調檳榔末一錢同下;氣噎,木香湯下;宿食不消,茶酒漿飲任下。予三十年前客金陵,醫人王琪傳此方。琪云∶諸氣,惟膀胱氣脅下痛最難治,獨此丸輒能去之。熙寧中,予病項筋痛。諸醫皆以為風,治之數月不瘥,乃流入背膂,久之右注脅,攣痛甚苦,憶琪語,方向已編入《靈苑》,取讀之,有此一驗,乃合服之,一投而瘥,后再發,又一投而瘥。

小建中湯

治腹中切痛。

桂(削) 生姜(切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大棗(十二枚擘) 白芍(一兩半)膠飴(二上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內飴更上火微煮,令飴化。溫服三合,日三服。嘗有人患心腹病不可忍,累用良醫治之皆不效。灸十余處亦不差,士人陳承善醫,投一藥遂定。問之,乃小建中湯也。此藥偏治腹中虛寒,補血,尤主腹痛,常人見其藥性溫平,未必信之。

古人補虛只用此體面藥,不須附子硫黃。承用此藥,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卻不甚痛。此止是氣痛,重按愈痛而堅者,當自有積也。氣痛不可下,下之愈痛,此虛寒證也,此藥尤相當。按《外臺》,虛勞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婦人少腹痛,宜服《仲景傷寒論》。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此不瘥,小柴胡湯主之。

此二藥皆主腹痛,予已于小柴胡湯敘之。若作散,即每服五錢匕,生姜五片,棗三個大者,飴一栗大。若疾勢甚,須作湯劑,散服恐力不勝病。元豐中,丞相王郇公,病小腹痛不止。

宣差太醫,攻治備至皆不效。凡藥之至熱,如附子硫黃五夜 丸之類,用之亦不瘥。駙馬張都尉,令取婦人油頭發燒為灰,細研篩過,溫酒服二錢,即時痛止,(女用男發)

進食散

青皮 陳皮(去穣各一分) 草豆蔻(三個) 甘草(一分炙) 訶子(去核煨五個) 高良姜(薄上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生姜二片,煎至七分,食空時服,此《盧州李潛方》。治脾胃虛冷,不思食。及久病入脾虛,全不食者,只一二服,便頓能食。潛名醫也,予目見在真州。

治賈使君女子,已五十余日,病脾多嘔,都不進食,醫絕無驗,潛投此藥一服,遂食蒸餅半枚,明日百味皆思。潛云此藥進食極神速。予疑此藥太熱,潛云不然。用之三十年無不效者。

壓氣散

止逆定喘,治疏取多后,氣乏控上膈者。

木香 人參 白茯苓 藿香 枳殼 陳橘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附子(炮半)上服一大錢,煎紫蘇木瓜生姜湯,再入銀盞,重湯煎五七沸,通口服。

訶子丸

消食化氣。

訶子皮(二兩洗炮) 木香 白豆蔻 檳榔 桂 人參 干姜 茯苓(以上各二兩) 牽牛子上酒煮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如有氣疾發動,吃食過多,筑心滿悶。爛嚼,茶酒任下。陸子履學士,知蔡州平興縣,值石普南遷,子履與治行甚勤,普極德之。未幾普召還,過平興見子履。敘南行之惠曰,他物不足以為報。有一藥方奉傳,乃此方也。云普啖物極多,常致憤悶成疾,服此輒愈。予問子履求得之,家中常合。食飽脹滿及氣膨胸膈,只一服,如人手按下,極有驗也。

椒樸丸

治脾胃虛冷。歲久不思飲食,或發虛腫,或日漸羸瘦,四肢衰倦,吐利無節。應脾虛候狀,皆可服食。

漢椒(去目) 濃樸(去粗皮銼) 茴香 青鹽(淘去沙土取浮)上各二兩,以水二升,煮令干,焙燥,搗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飲下及鹽湯下。病深者日三服。予中表許君,病脾逾年,通身黃腫,不能起,全不嗜食。其甥為本道轉運使,日遣良醫治之,都不效。有傅主簿傳此方,服十許日漸安。自爾常服,肌膚充碩,嗜飲美食,兼人面色紅潤。年六十余,日行數十里,強力如少年。椒樸丸,《博濟》及諸集中重載。有加附子者,有加姜輩,皆不快捷。此方得其精要,與病相當如神,慎勿增他藥。藥之中病處,人多不識。看不上面,自有奇功。多因增益他藥,卻致不驗,此難可以意測也。

湖州處士劉某,其叔父病喘。手足皆腫,殆不能起。劉君夢有人謂之,曰∶“君叔父病脾,橫病瀉四肢,非他也。子有隱德,吾能愈子叔父之疾。手疏方以授之,曰無礙丸。且誠曰∶慎勿服他藥。”劉君得方,以餌其叔父。三餌而疾間,君先迎醫于錢塘,后數日醫至曰,此

無礙丸

大腹(炙二兩) 蓬莪術 三棱(皆濕紙裹煨熟一兩) 木香(面裹煨熟五錢) 檳榔(生一分)上為末,炒麥 搗粉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服二三十丸,生姜湯下。

治脾胃虛弱,并婦人脾血久冷,桂香散。

高良姜(銼炒香熟) 草豆蔻(去殼炒) 甘草 白術 砂仁 濃樸(去粗皮銼,以上各一兩) 青橘皮(去穣炒黃) 訶子肉(各半兩) 肉桂(一分) 生姜(一兩切) 棗肉(一兩切,二味同濃樸一上同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空心服,此藥偏療腹痛。天臺呂使君,自來有腹痛。遇疾發,即悶絕,連日不瘥,有一道士點此散飲之,一服遂定。自后每發,即飲數服,痛如失去。予得之,累與人服,莫不神驗。治冷瀉尤妙,腹痛最難得藥。此方只是溫脾耳,特工止痛,理不可知。

健脾散

治胃虛泄瀉,老人臟泄尤效。

烏頭(炮三分) 濃樸(姜炙)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分)上服一錢,水三合,生姜二片,煎至二合。熱服,并二服止。家嘗貯此藥,治脾泄極驗。

香姜散

治久患脾泄瀉,(出《博濟方》)生姜(四兩) 黃連(一兩)上銼碎如豆大,一處慢火炒。令姜干脆深赤色,去姜取黃連為細末,服一錢。空腹,臘茶清下,不過二服瘥。

引氣丹

治一切滯氣。

朱砂(碾) 安息香(研) 麝香(研各一分) 白芥子(三百六十粒炒) 大戟末(一錢匕) 沒藥(一錢研入) 牛黃(五分研入) 牽牛末(一錢匕) 五靈脂(一錢研入) 乳香(一錢研入) 班蝥(二十七個去頭翅足研入) 巴豆(二十七粒去皮,研出油,不出油助使快)上件都研令勻,用紅米飯為丸,如麻子大。臨時湯使下之。

太醫院潘 ,帶囊中常貯此藥。倉卒疾,多用之。

沉麝丸

治一切氣痛不可忍(端午日午時合) 沒藥 辰砂 血蝎(各一兩) 木香(半兩) 麝香(一錢) 沉香(一兩)上各生用銀瓷器,熬生甘草膏為丸,皂角子大。姜鹽湯送下,血氣,醋湯嚼下。松滋令萬君,擬寶此藥。婦人血痛不可忍者,只一丸,萬君神秘之。每有人病,止肯與半丸,往往亦瘥。

治諸氣,礞石丸。

砂(一兩米醋三升化) 巴豆霜(二兩半以上先煮) 青礞石(半兩研) 三棱(醋浸一宿,煨一兩,以上次煮) 大黃(一兩半,分三分煨炒,又次煎) 木香 檳榔 肉豆蔻 豬牙皂角(去皮炒一云炙) 肉桂 干姜(炮) 丁香 蓬莪術(各一兩) 芫花(醋浸一宿炒微有煙) 青橘皮 白豆蔻 墨(燒八分過,各半兩) 胡椒(一分) 粉霜(研一分) 面(二兩,酒半斤上 砂醋合巴豆,煮兩食久。投礞石三棱,又投酒面,又投大黃,相去皆半食。久乃入眾藥熬,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酒飲雜下。凡癥積飲食所傷,氣凝谷食不化,皆能愈。

消食化氣止瀉,腹中諸冷。

疾褐丸

烏頭(炮去皮) 桂 香附子(微炒) 干姜(炮) 陳橘皮(微炒)上先用川巴豆取肉,麻油內,慢火煎。自旦及午,候巴豆如皂子色,即止。凈拭,冷水中浸兩日。日再換水,又拭干,研如油極細。須研一日方可用。以鐵匙刮出,薄攤新瓦上,如一重紙濃。候一復時,以鐵匙刮下,再研極細。每巴豆霜一兩,即諸藥各五兩為細末,與巴豆同研千萬匝。再用絹羅過,更研令勻,陳米一升半,為細末,水調成膏,直候微酸臭,即煮為硬糊。細研令無塊硬處,乃與眾藥一處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隨湯使下,此只是食藥,然食藥方至多,無如此方者,能和脾胃,消氣進食,止瀉去積。凡食物壅隘,服之即消。應腹中不平脾胃諸疾,服之莫不康泰。蘇州有人賣一朱砂丸,食藥,無所不治,其效如神。如此致巨富,服其藥者,遍天下人無有得其真方者。后有親人竊得,乃與此一同。

但加朱砂為衣耳,人家宜常合,長少皆可服,的的可賴。

神圣香茸散

(出《吳兢五臟論》)治胃氣霍亂吐瀉,轉筋腹痛。

香薷穗(經霜者一兩半) 新濃樸(取二兩心) 川黃連(二兩) 白扁豆(一兩焙)上先用姜汁四兩,一處杵黃連濃樸二味,令細,炒成黑色,入香薷扁豆二味,都為末。

每服五錢,水一盞,酒一盞,共煎至一盞,入瓷瓶內,蠟紙封,沉入井底,候極冷,一并服二服,瀕死者亦生。京師賣此藥,一服百錢。治胃氣小腹切痛。

治腹中氣塊

大黃 蓽茇(等分皆生)上蜜丸,桐子大,麝香水下二三十丸。空心,日三服。貴州守李承議,得嵐瘴。夫婦兒女數人,相繼而死。有二子歸嶺北,皆病腹中有塊如瓜,瘦苦欲死。陳應之,與此方。服及三十服,氣塊皆消。應之云∶此寒熱相雜所致,當以寒熱二物攻之。

暴下方

歐陽文忠公常得暴下,國醫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藥,三文一貼甚效”。公曰∶“吾輩其方,久之乃肯傳。但用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下二錢匕。云此藥∶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谷臟自止矣。

治瀉痢方

肉豆蔻刳作甕子,入通明乳香少許,復以末塞之,不盡即用面和少許,裹豆蔻煨熟,焦黃為

茶方

憲宗賜馬總治,瀉痢腹痛方。

以生姜和皮,切碎如粟米。用一大盞,并草茶,相對煎服。元 二年,文忠公得此疾,百藥不效,予傳此方而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淅川县| 沐川县| 内丘县| 景德镇市| 定安县| 象山县| 睢宁县| 东阳市| 罗田县| 定西市| 天镇县| 独山县| 托克逊县| 镇坪县| 正宁县| 彝良县| 虎林市| 大埔县| 泗阳县| 康乐县| 鄱阳县| 宜宾县| 鹿邑县| 玉田县| 驻马店市| 绍兴市| 泌阳县| 鹿泉市| 郑州市| 平顶山市| 丹巴县| 呼图壁县| 富裕县| 肥西县| 建瓯市| 铜鼓县| 万山特区| 达州市| 稻城县| 乡城县|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