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中藏經

【漢 華佗】

虛病大要論

病有臟虛腑虛,上虛下虛,狀各不同,宜深消息。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斷其臟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濇軟濡,俱為臟虛也。虛則補益,治之常情耳。皮膚搔癢,肌肉(月真)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虛也。看在何經,而正其時也。頰赤心忪,舉動顫栗,語聲嘶嗄,唇焦口干,喘乏無力,面少顏色,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大小便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沖,夢寐危崄,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濇者,下虛也。病人脈微濇短小,俱屬下虛也。

勞傷論

勞者勞于神氣,傷者傷于形容。饑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度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又風寒暑濕則傷于外,饑飽勞役則敗于內。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榮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于一,一起于二,二傳于三,三通于四,四干其五,五復犯一。一至于五,邪氣乃深,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及其如此,則雖有命,亦不能生也。故調神氣論曰:調神氣、戒酒色、節起居、少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耳。診其脈,甚數、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濇、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于勞而傷也。

傳尸論

傳尸者,非為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羸虛,中于鬼氣,因感其邪,遂成其疾。其候咳嗽不止,或胃膈賬悶,或肢體疼重,或肌膚消瘦,或飲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膿血,或嗜水漿,或好歌詠,或愛悲愁,或顛風發歇,或便溺艱難。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風雨而來,或問病吊喪而得,或朝走暮游而得,或因氣聚,或因血行,或露臥于田野,或偶會于園林,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故曰傳尸也。

虛勞死證

榮衛耗散,面目浮腫者死。

心絕于腎,肩息,回盻目直者,一日死。

肺絕則氣去不反,口如魚口者,三日死。

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腎絕,大便赤濇,下血,耳干,腳浮舌腫者,六日死。

又曰:足腫者九日死。

脾絕,口冷足腫,脹泄不覺者,十二日死。

筋絕,魂驚虛恐,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八九日死。

肝絕,汗出如水,恐懼不安,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時死。

胃絕,齒落面黃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臟腑虛勞證脈

肝脈弦長曰平。若實而微則為不足,病在內;不及則令人胸脅脹滿,如人將捕之。虛則夢花草茸茸,又身熱惡寒,四肢不舉,脈當弦長而急,反短濇,乃金克木,十日死,不治。

膽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關上脈陽微者膽虛。陽虛者,膽絕也。

心脈來盛去衰如連珠,如循瑯玕曰平。若來衰去盛為不足,病在內,令人煩躁,上為咳唾,下為氣泄。心虛則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亂,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若痛,言語戰栗,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衄,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

小腸虛則傷寒,寒則泄膿血,或泄黑水,左寸口脈浮而微,軟弱不禁按,病驚狂無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語者是也。

脾虛則多癖,喜吞酸,痢不已,精不勝元氣之失,溺不能自持,其脈如鳥之距曰不及,病在內,令人中滿不食,乏力,手足緩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腫脹,溏泄不時,夢中飲食。脾氣虛則大便活,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為五色注下利,夢飲食不足也。

胃虛則腸鳴脹滿,引出滑泄,不足則多饑不消食。脈浮大者虛也,浮而微滑者亦虛也。

肺虛則寒,生咳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其脈來毛而微曰不及,病在內,令人喘呼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又咳而遺小便者,上虛不能制下故也。又虛則力乏喘促,右脅脹,語言氣短者,是也。

大腸虛寒則滑泄不定。又虛則喜滿咳喘,咽中如核妨矣。

腎脈沉濡曰平。若其去如數者為不及,病在內,令人心如懸,小腸腹滿,小便滑變黃色。虛則胸中痛,夢船溺人,腎乏精,徹背與腰相引而疼,饑見飽減。又喉鳴坐而喘咳,血出,為腎虛寒,氣欲絕也。

膀胱虛則引起氣入肺。

三焦者,人三元之氣也。上焦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頭面腫;中焦虛則腸鳴膨脹;下焦虛寒則大小便泄下不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湖南省| 工布江达县| 普兰县| 玉山县| 长泰县| 徐水县| 博湖县| 嘉义县| 名山县| 孟州市| 丰宁| 永城市| 玉龙| 柘荣县| 宣武区| 罗平县| 杨浦区| 华阴市| 繁峙县| 内黄县| 武威市| 广宗县| 淄博市| 洪湖市| 安宁市| 青龙| 芒康县| 台中市| 万州区| 綦江县| 锦屏县| 巴青县| 北海市| 陆川县| 宁化县| 昆山市| 商都县| 鄂温| 葵青区|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