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針灸

《素問》曰:肝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心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靈樞經》曰:三焦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形氣不足,病氣有余,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余,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

下虛則厥,上虛則眩。虛者引而留之。

刺有五奪: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后,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奪也;大泄之后,是四奪也;薪產及大血之后,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千金方》曰:左手關上陰絕者,無肝脈也。若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治陽。

肝虛目不明,灸肝腧二百壯。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若膝疼,口中苦,瞇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膽虛,灸三陰交各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一尺。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若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刺手少陽治陽。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若臍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治陰。心主在掌后橫文中入一分。

右手關上陰絕者,無脾脈也。若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嘔,刺足陽明治陽。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若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后一寸。

右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脈也。若短氣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治陽。

肺風氣痿絕,四肢滿脹,喘逆胸滿,灸肺腧各二壯。肺腧對乳,引繩度之,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若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刺手太陰治陰。在魚際間。

左手關后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若足下熱,兩髀里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刺足太陽治陽。

右手關后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若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魘寐,黑色物來掩人上,刺足太陽治陽。

腎氣虛寒,灸腎腧百壯。對臍兩邊,向后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左手關后尺中陽絕者,無膀胱脈也。病若逆冷,婦人月水不調,王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余瀝,刺足少陰經治陰。在足內踝下動脈是也。

右手關后尺中陽絕者,無子戶脈也。病若足逆寒絕產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少陰經治陰。

膏肓腧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忘誤。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物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里肋間空,去胛骨容側指許,摩骨肉之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胸戶中,灸兩胛中各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亦當有所下出。若無停痰宿疾,則無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右:原作「左」,據《千金》卷三十針灸下改。]肩上,拄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當伸兩臂者,亦可伏衣幞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當令大小常定,不爾,則失其穴也。此灸訖后,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取身體平復。其穴近第五椎,相準望取之。

《濟生方》曰:崔丞相灸勞法,《外臺秘要》崔相家傳方,及王寶臣經驗方,悉編載,然皆差誤。毗陵郡有石刻最詳,予取諸本參校成此一書,比古方極為委曲,依此治人,未嘗不驗,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宜城久病虛羸,亦用此而愈。取穴法:先兩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細繩蠟之,勿令展縮,順腳底貼肉堅踏之,男左女右,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后頭令當腳根中心,向后引繩,循腳肚貼肉,直上至曲(月秋)中大橫紋截斷;又令患人解發分兩邊,令見頭縫,自顖門平分至腦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后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于口上,兩頭至吻;卻勾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于前來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墨點,正壓脊骨上墨點為正,兩頭取平,勿令高下,于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

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岐骨,人有無心岐骨者,至雙胸前兩岐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鳩尾也。即雙截斷,卻背翻繩頭向項后,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夾項雙垂,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 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截斷,還于脊骨上,以墨點橫量如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處是灸穴。

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別各七壯至二七壯。累灸至一百壯,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瘡欲差,又依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于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令繩中停中心在墨點上,于上下繩盡頭,以白圈兩穴,白圈是灸穴。

以上是第三次點兩穴,謂之四花。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各取離日量度訖,即下火,惟須三月三日艾最佳。疾差,百日內慎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后覺未差,復初穴上再灸。

《丹溪心法》曰: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

《醫學綱目》曰:體熱勞嗽,取魄戶瀉之。

五勞羸瘦,取足三里。

骨蒸,熱不可治者,或前板齒干燥,取大椎。

又法:鳩尾灸二七壯,補之。

傳尸勞,取涌泉。于第二足指端,量至跟盡折中是穴,針三分,瀉六吸。傷寒及勞瘵之證,有血可治,無血必危。凡欲出血,刺入二分,便須彈指。又豐隆治痰,針入一寸,瀉十吸。又丹田治氣喘,針入三分,補二呼。

《醫學入門》曰:方書云,虛損勞瘵,只宜早灸膏肓穴,此乃虛損未成之際。如瘦弱兼火,亦只宜灸內關、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陰火,不宜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五华县| 通化县| 高陵县| 洪江市| 阳城县| 滕州市| 双流县| 鹤庆县| 阿瓦提县| 北海市| 专栏| 洛阳市| 西吉县| 穆棱市| 平乐县| 冷水江市| 华宁县| 湘乡市| 苍溪县| 资兴市| 石泉县| 达孜县| 广元市| 马鞍山市| 永城市| 望城县| 东安县| 南康市| 章丘市| 清河县| 马公市| 和田县| 海淀区| 泾川县| 沈丘县| 鸡泽县| 咸阳市| 甘洛县| 孟津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