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阿阇梨更入壇中。為取水罐一一準上。次第迎送灌頂法事。一無別異總周遍已。次阿阇梨禮拜供養。領諸徒眾行道三匝還坐本處。次阿阇梨于壇西門。近火爐西端身而坐。其火爐中然谷柴已。次先應當作火天印。誦本咒喚坐火爐中。與燒香花蘇蜜飲食胡麻人等。各七遍誦本咒燒已。阿阇梨心里記云。火天且出爐外邊坐。今欲供養佛及般若諸菩薩等次作馬頭觀世音。印誦本咒。請作蓮花印坐火爐中。次阿阇梨把跋折啰。次第喚諸入壇弟子。一一來就于阿阇梨邊。作禮跪坐合掌。令其手捧跋折啰頭。阿阇梨以右手。在弟子手上。握跋折啰。當用手把胡麻人。誦本心咒七遍燒之次取蘇咒三七遍燒。如是燒竟。令其弟子作禮而退依本位坐。自余弟子一一法事。如前無異總周遍已。還作本印誦心咒。送馬頭菩薩本坐處已。次請座主作其本印。誦本心咒作蓮華印。坐火爐中。誦其本咒。燒諸香華并胡麻人蘇蜜乳酪飲食雜果及油等物。供養已竟。還作本印。誦其本咒送至本位次從內院一一次第。請一一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各作本印誦其本咒。作蓮花印坐火爐中。誦其本咒一百八遍或七七遍。皆通得用。燒諸香花并胡麻人穌蜜乳酪飲食雜果及油等物。供養已竟。還作本印送至本位。如是諸位各各迎請。供養送法如前無異。凡奉請送。皆先從東面北頭第一。乃至南頭第一座位畢。東面竟。次從北面東頭第一。乃至西頭第一座位畢。北面竟。次從南面東頭第一。乃至西頭第一座位畢。南面竟。次從西面南頭第一。乃至北頭第一座位。一院既爾余院亦然。如是次第總周遍竟次為國主皇帝皇后。燒香華等諸物供養。為誦咒滿四十九遍。次為太子諸王妃主。如是供養。亦誦咒滿四十九遍。次為大臣文武百官。如是供養。亦誦咒滿四十九遍。次為歷劫過現諸師一切父母。供養誦咒四十九遍。次為一切業道諸官。供養誦咒四十九遍次為十方一切施主。供養誦咒四十九遍。次為十方盡空法界六道四生八難八苦一切眾生。供養誦咒四十九遍。次為阿阇梨自身。供養誦咒。滿足二十一遍次為道場處主人合家。供養誦咒遍數同前。自從國主乃至主人。總皆通誦觀世音十一面菩薩大心咒。悉通一切供養法用次阿阇梨作一切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當部法印。不須誦咒。一一次第顯示徒眾而為供養。種種法事總周匝已。次作般若滅罪印。當心上著。口說過現三業之罪。一一具陳至心懺悔。永斷相續坐莫動搖。諸弟子等數數禮佛。次阿阇梨作金剛藏軍茶利贊歡道場成就滿愿印。誦其神咒咒曰。
唵(一)薩婆菩馱阿提瑟恥(二合)帝(二)頗啰醯(上音)迷(三)伽伽那(去音)劍(平音四)娑縵馱(五)莎訶(六)
如是誦滿七七遍已。口出贊聲而說頌曰。
那謨佛智慧精進 那羅延力骨鎖身
此是般若波羅蜜 八萬四千法門藏
萬行功德之根本 及陀羅尼普門藏
說是頌已各發愿云。愿弟子等一會徒眾。一切蠢動眾生之類。及諸業道。從今已去若在人間。常聞大乘甚深經法陀羅尼藏十方諸佛大悲名號。不見惡事不聞惡法。不遇外道不遭九橫八難八苦。若命終時十方凈土隨意往生。常見一切諸佛。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時徒眾等齊稱善哉。次阿阇梨喚諸弟子。一一次第與作護身。作護身竟。欲至明時。次阿阇梨手把香爐。引諸徒眾行道三匝。作禮而退次阿阇梨仰啟謝云。種種香花飲食供養。多不如法甚大慚愧。愿諸圣眾以大慈悲布施歡喜。然后手作解印。以印左轉咒七遍已。從座主以下一一各別作發遣印。及誦本咒各各發遣。與請無異。以印左轉而散去之。名為去法。發遣盡竟。次遣一弟子收儭施錢綾絹等物。依前處分法用。遣一弟子收壇內食。次阿阇梨分作三分。一分送與寺內供養大眾。一分施與貧窮乞兒。一分布施水陸虛空諸眾生等。諸入壇弟子及阿阇梨并主人等。皆不合食。如其食者法皆無驗既處分竟。次阿阇梨把于松明。領諸弟子等。一一次第巡行入壇示徒眾云。此是某佛所坐之處。此是某般若此是某菩薩。此是某金剛此是某圣僧。此是某天此是某神。此是某鬼此是某龍。如是一一次第具悉示令記念。后以凈泥悉掃除卻壇上色座。莫到日出。所有余法皆亦如是。自外一切于后散除。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及諸金剛阿羅漢等諸大眾言。我今此會。說諸微妙甚深秘密陀羅尼印法藏之時。乃有無量一切天人并八部眾諸大鬼神。及諸外道眷屬等俱。若苾芻若婆羅門優婆塞迦諸善男子人非人等。聞我說是法印神咒希有之事。莫不歡喜。
爾時十方無量無數恒河沙等諸佛如來。并諸菩薩摩訶薩金剛密跡大阿羅漢聲聞眾俱。及諸天龍八部神等。各將香花飲食衣服種種伎樂。而散供養同時贊嘆。遍滿虛空。聞佛說已皆大歡喜。各出本意而說咒法。同諸利益。時會復有無量諸天。獻諸咒法。稱有神力護佛法藏威嚴一切。我亦印可。是故同入我密藏中。廣設道場。具都壇法。列諸名字威臨法位。若有人得遇聞是法。即能滅除一切眾罪。何況更見廣開法門陀羅尼藏。是名成就第一希有。是陀羅尼秘密法藏。實誠微細。亦難得見亦難得聞。亦難書寫亦難得讀。亦難受持。難解義趣方便之理。若有苾芻若婆羅門優婆塞迦善男子等。愛樂是經常修習誦。作諸法印廣設道場。日日香花穌燈不絕。而為供養十方諸佛。威儀無缺恒為苦行。誦經念佛。普為法界一切眾生。懺悔過現三業之罪。勤修是等功德法門。身心無倦晝夜精進。常修梵行慈悲護念憐愍一切諸眾生等。能除行者塵沙等劫障難之罪。于一念中皆悉滅除。設復有人發菩提心。救諸疾病。深勸汝等。亦須方便慈愛一切苦惱眾生。當知如是發心之人。現身常得種種果報。我與一切諸菩薩等。衛護行者日夜憶念不相舍離。無有橫惡侵嬈其身。若命終后十方凈土隨意往生。常見諸佛。若行此法。心生不善。于其眾生恒為欺負。妄說諂曲貪求名利。于諸神鬼橫作嗔呵。承大威風常行惡事。如是等輩被諸神鬼。常伺覓便。多遭橫禍種種苦惱逼切其身。若命終時更相刑害。當墮地獄無有出期。汝等眾生皆須諦聽。受信我語決定無疑。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現坐會中一切大眾。聞佛教誨一時稱善。作禮而退。
佛說莊嚴道場及供養具支料度法(以下粗字皆是經本細字人意)
金銅鈴帶四十八道(各長七尺) 大佩二十八道(各長六尺) 小佩二十八道(各長四尺) 大鏡二十八面(各闊一尺) 小鏡四十面 琉璃泡華四百枚(各方圓一尺者) 彩色大幡一百尺者二十四口(四十九尺亦得新好者) 雜彩幡二百二十口(長一丈新好者) 真珠二百條(各長五尺) 朱網闊四尺長一丈(八扇) 金銀瓶四十六枚(受一升者) 大銅[橾-品+ㄊ]四百枚(一尺五寸面者) 小銅[橾-品+ㄊ]二百枚(各七寸者) 銀盤四面(各二尺五寸者) 雜金銀器八十枚 金盤四面(闊二尺五寸者) 金銀砂羅四十八枚(闊一尺以上者) 金杓一枚 銀杓一枚 銅香爐寶子六具 金香爐寶子一具 金銀娑羅二枚(受一升者一金一銀) 七寶金銀蓮華五樹(各高四尺新好嚴飾) 雜彩假華樹一百(各新好者) 銅燭檠十二枚 金銀盞屈卮等四十八枚 五色蠟燭十條 銅澡罐二十六枚(各受五升已上) 凈布手巾三 澡豆一升 皂莢四十枚 炭灰一升 楊枝一束
若以如是種種寶具嚴飾道場。令其施主得于種種無量福德。
好長椽一十六根(根別徑頭三寸各長二丈五寸斫削鑿孔如法相串) 小竹竿六十枚(各長二丈粗三指許) 畫金剛幡十八口 畫神王幡二十四口 畫四天王幡四口 雜彩幡一百口(各長一丈新好色者) 繩八十尺者十二條(各粗如筆管大) 五色線二十兩(五色者紫青緋白黃各須等分色別絡之于一籰上絡之各令色目等別作不得和雜取長四百尺為一段殘者五十尺為一段又須四段許足用之) 五色小幡子(并身共腳總長三尺闊五寸色別各二枚深青二淺青二緋二白二黃四口) 甲胄金剛八軀(各高五尺莊嚴新好色者) 甲胄神王八軀(各高五尺莊嚴新好色者) 生絹六十段(五尺為之) 凈白布二丈 白練一丈 緋綾一丈 紫綾一丈 黃綾三尺 緋綾四尺 凈線鞋兩量(一量擬凈用一量污用) 襪兩量(一量擬凈用一量擬污用) 襪帶準此(自從線鞋乃至襪帶人人各具)
如是種種彩物之具嚴飾道場。施主見獲無量無邊種種福德滿足第一(以上是經)。
凈牛糞五升(不食糟豆犢子糞以凈筐器承取名之為凈) 龍腦香十五兩 穌合香十五兩 郁金香十五兩 上好和香一斤 沉水香二斤 熏陸香二斤 安悉香二斤 白膠香一斤 檀香末二斤 檀札二斤 雜草香五斤 雜草華五斤 雜樹華五升(若無剪彩帛充皆令新好) 稻谷華三升 蕎麥華三升
如是種種華香供養。施主當獲三業清凈身常香潔。一切見者皆生歡喜。生生處處身常端正得大名聞。
清樂音聲兩部(其樂人等令香湯浴著新凈衣勿食熏雜) 金二兩 銀二兩 珊瑚二兩 水精二兩 琥珀二兩 真珠二兩 波斯琉璃二兩(量入法人多少買用令足) 稻谷 小豆 小麥 大麥 青稞(是五谷者于市乞取一升不合買擬共七寶和于絹片裹用)
將諸衣服及以七寶五谷音樂施用供養。悉除施主三業宿殃常得安樂(以上是經)。
上好赤土細末一石 黃土細末一石 干藍淀末一石 細炭末一石 粳米粉二石(粗羅) 胡麻人一升 白蜜一升(濾去惡物) 好牛蘇七斤(濾去惡物) 清胡麻油一斗五升(擬燒供養) 白芥子一斗五升(量七日用充足) 松明二十斤 谷木柴五束(濕者干之) 炭一百五十斤 燈五百盞 油五斗(然燈處用) 作果食五百盤(種種色目皆須備具) 上好果子石榴三百顆 大栗五百顆 大干棗五百顆 干柿五百顆 梨五百顆 胡桃人五百顆 沙糖二十五兩 干葡萄一斤半(已上果子不得蟲惡破損皆須上好者取) 薄餅[(麩-夫+(焙-火))-來+(土/兒)][(麩-夫+主)-來+(土/兒)]飪頭各五百枚 餳糖團五百顆
以外諸餅。隨其國內人所尚者。除不凈食以外。皆用。隨時果子悉須具著。
干粳米飯三升 粳米乳粥二升(以上赤土等五種色末準百二十肘料若十六肘以下諸壇以次準料)
以前食等。令作食人香湯洗浴齋戒潔凈。勿令輒嘗及棄捐之。
青稞 小豆 粟 大麥 大豆
如是五種各熟二升。共盛凈筐。并著小杓。蜜水二升盛銀缽中。并著銀杓。共熟谷筐相近著之。擬欲散施供養護界諸善神等(以上是經)。如此供具嚴凈廣辦建立道場。復以種種衣服莊嚴。施設供養。能除施主四重五逆。及阿闡提百億恒沙劫中所有一切惡罪。一念之中悉皆消滅。莫能成辦惡業果報。其施主者現世具獲六波羅蜜。三業清凈生生之處具足神通。身相端嚴隨意自在。所愿皆果。常得三寶護念施主。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身心安隱。功德力故獲斯大報。
普集會壇下方莊嚴十六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