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頌
《鄭氏譜》曰:《周頌》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詩。其作在周公攝政、成王即位之初。頌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無不覆燾,無不持載,此之謂容。于是和樂興焉,頌聲乃作。《禮運》曰:政也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肴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又曰: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祖廟所以本仁,山川所以儐鬼神,五祀所以本事。又曰: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宗廟、山川、五祀,義之修,禮之藏也,功大如此,可不美報乎?故人君必潔其牛羊,馨其黍稷,齊明而薦之,歌之舞之,所以顯神明,昭至德也。
洛邑
孔氏曰:《書傳》曰周公將作禮樂,優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恥其言而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隨。將大作,恐天下莫我知;將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烈德澤。然后營洛,以觀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諸侯,率其群黨,各攻位于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然后敢作禮樂。《書》曰“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此之謂也。《周書·王會》曰:成周之會,王城既成,大會諸侯及四夷也。天子南面立,絻無繁露,朝服八十物,搢珽。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在右,皆絻,亦無繁露,朝服七十物,搢笏。旁天子而立于堂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絻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搢笏。相者太史魚、大行人皆朝服,有繁露。堂下之東面,郭叔掌為天子菉幣焉,絻有繁露。內臺西面正北方,應侯、曹叔、伯舅、中舅,比服次之,要服次之,荒服次之,西方東面正北方,伯父、中子次之。方千里之內為比服,方二千里之內為要服,方三千里之內為荒服,是皆朝于內者。堂后東北為赤帟焉。《作雒》篇曰: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十七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湊。李氏曰:鄭氏謂成洛邑,居攝五年時。孔氏謂朝諸侯在六年。按《書》,則周公城洛邑在七年。周公所以朝諸侯者,特相成王以朝諸侯而已,周公非自居南面受諸侯之朝。《書大傳》:諸侯進受命于周公而退見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諸侯。
高山
鄭氏曰:高山,謂岐山也。沈括曰:《后漢·西南夷傳》作“彼岨者岐”。今按:《書》岨但作徂,韓子亦云“彼岐有岨”,疑或別有所據。呂氏曰:大王、文王雖往,而其岨易可行之道,昭然皆在,與山俱存,而未嘗亡也。
及河喬岳
《淮南子》作“嶠岳”。范氏曰:古者天子巡守,至于方岳,以柴望告祭。封禪始于秦,古無有也。《公羊傳》:天子有方望之事,無所不通。
二王之后
鄭氏曰:二王夏、殷,其后杞、宋。《括地志》:汴州今開封府。雍丘縣,古杞國。宋,見前。《王會》曰殷公、夏公。微子,孔氏曰:微,采地名。孔安國曰:畿內國。《水經》:濟水逕微鄉東。《注》云:在東平壽張縣西北。
西雍
《韓詩·薛君章句》:西雍,文王之雍也。言文王之時,辟雍學士皆潔白之人也。王氏曰:雍,蓋辟廱也,辟廱有水鷺所集也。朱氏曰:先儒多謂辟廱在西郊,故曰西雍。即旋丘之水,其學即所謂澤宮也。毛氏曰:雍,澤也。李氏曰:杞之地在陳留,宋之地在睢陽,其來周也,自東徂西。
漆沮見前
毛氏曰:岐周之二水。孔氏曰:以薦獻所取,不宜遠于京邑。故言岐周者,鎬京去岐不遠。曹氏曰:漆沮之水,上接涇渭,下與河通,所以多魚。
四岳
孔氏曰:諸書皆以岱、衡、華、恒為四岳,《爾雅·釋山》岱、泰、衡、霍,二文不同,一山而二名也。曹氏曰:言四岳而不及嵩高,嵩高在王畿之內故也。岱在今襲慶府奉符縣,衡在潭州湘潭縣,華在華州華陰縣,恒在中山府曲陽縣。
允猶翕河
鄭氏曰:河言翕者,河自大陸之北敷為九,祭者合為一。猶,圖也。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孔氏曰:九河之名,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鉤盤、鬲津。周時齊桓公塞之,同為一。今河間弓高以東至平原鬲盤,往往有遺處焉。《春秋保乾圖》云:移河為界,在齊呂填閼八流以自廣。蔡氏曰:徒駭河、《地理志》云:滹沱河。《寰宇記》云:在滄州清池。許商云:在平成。馬頰河、《元和志》:在德州安德平原南東。《寰宇記》云:在棣州滴河北。《輿地記》云:即篤馬河也。覆鬴河、《通典》云:在德州安德。胡蘇河、《寰宇記》云:在滄之饒安、無棣、臨津三縣。許商云:在東光。簡潔河、《輿地記》云:在臨津。鉤盤河、《寰宇記》云:在樂陵東南,從德州平昌來。《輿地記》云:在樂陵。鬲津河、《寰宇記》云:在樂陵東,西北流入饒安。許商云:在鬲縣。《輿地記》云:在無棣。太史河,不知所在。漢世近古,止得其三;唐人集累世積傳之語,遂得其六;歐陽忞《輿地記》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地而互為兩說,皆似是而非,無所依據。漢王橫言昔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水所漸。酈道元亦謂九河、碣石,苞淪于海。后世儒者,知求九河于平地,而不知碣石有無以為之證,故前后異說。嚴氏曰:《禹貢》河自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注云:同合為一大河,名曰逆河。然則翕河即逆河也。蘇氏曰:翕河,大河受眾水者也。戴氏曰:祭先河而后海,故以河為主。
魯頌
《鄭氏譜》曰:魯者,少昊摰之墟也。《帝王世紀》: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縣東北六里。國中有大庭氏之庫,則大庭氏亦居于茲乎?在周公歸政成王,封其元子伯禽于魯,《左傳》: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注:曲阜也,在魯城內。其封域在《禹貢》徐州大野蒙羽之野。自后政衰,國事多廢。十九世至僖公,當周惠王、襄王時,而遵伯禽之法,養四種之馬,牧于坰野。尊賢養士,修泮宮,崇禮教。十六年,會諸侯于淮上,東略,公遂伐淮夷。孔氏曰:經傳無文。二十年,新作南門,又修姜嫄之廟,至于復魯舊制,未遍而薨。國人美其功,季孫行父請命于周,而作其頌。文公十三年,太室屋壞。初,成王以周公有太平制典法之勛,命魯郊祭天三望,如天子之禮,故孔子錄其詩之頌,同于王者之后。問者曰:列國作詩,未有請于周者,行父請之,何也?曰:周尊魯,巡守述職,不陳其詩。至于臣頌君功,樂周室之聞,是以行父請焉。周之不陳其詩者為優耳,其有大罪,侯伯監之,行人書之,亦示覺焉。朱氏曰:先儒以為時王褒周公之后,比于先代,故巡守不陳其詩,而其篇第不列于太師之職,是以宋、魯無風。朱氏曰:今襲慶東平府沂、密、海等州,即其地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勛勞于天下,故賜伯禽之禮樂,魯于是乎有頌,以為廟樂。其后又自作詩以美其君,亦謂之頌。舊說皆以為伯禽十九世孫僖公申之時,今無所考,獨《閟宮》一篇為僖公無疑耳。夫以其詩之僭如此,然夫子猶錄之者,蓋其體固列國之風,而所歌者乃當時之事,則猶未純天子之頌。若其所歌之事,又皆有先王禮樂教化之遺意焉,則其文疑若猶可予也。況夫子魯人,亦安得而削之哉?宋氏曰:秦有《誓》而書亡,魯有《頌》而詩絕。李氏曰:周有《風》,魯有《頌》,而《春秋》為之作。唐氏曰:《王風》而《魯頌》,詩之末也。劉氏曰:魯之有天子禮樂,殆周之末王賜之,非成王也。昔者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呂氏春秋》云。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魯,實始為墨翟之學。由是觀之,使成王之世,魯已郊矣,則惠公奚請?惠公之請也,殆由平王以下乎?陳氏曰:諸侯之有郊禘,東遷之僭禮也,故曰。秦襄公始于諸侯,作西畤,祠白帝,僭端見矣。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君子懼焉。則平王以前未之有也,魯之郊禘,惠公請之也。齊桓公欲封禪,而晉亦郊鯀,皆僭禮也,然則《春秋》何以始見于僖公?向者莊公之觀齊社也,曹劌諫曰:“天子祀上帝,諸侯會之受命焉。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用見惠公雖請之,而魯郊禘,猶未率為常也。僖公始作頌,以郊為夸焉。于是四卜不從,猶三望,是故特書之,以其不勝,譏譏其甚焉者爾。《地理志》:魯地,其民有圣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言近正也。《括地志》:兗州曲阜縣漢為魯縣。外城,即伯禽所筑古魯城。今襲慶府仙源縣。《郡縣志》:曲阜在縣治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史記·儒林傳》:高皇帝舉兵,誅項籍,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圣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夫齊魯之間于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世本》云:周公居少昊之墟,煬公徙魯。《史記正義》:少昊墟即壽丘。皇甫謐云:黃帝壽丘,在魯城東門之北,魯國即曲阜縣。
坰野
毛氏曰:坰,遠野也,林外曰坰。《郡縣志》:坰澤,俗名連泉澤,在兗州曲阜縣東九里,魯僖公牧馬之地。劉公干《魯都賦》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庫,放戎馬于巨野之坰。《寰宇記》:大野,在濟州鉅野縣東五里,一名鉅野澤。《爾雅·十藪》:魯有大野。注:今高平鉅野縣東北大澤。
泮水泮宮
毛氏曰:泮水,泮宮之水。天子辟廱,諸侯泮宮。鄭氏曰:辟廱者,筑土廱水之外,圓如璧,四方來觀者均也。泮之言半也,半水者,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朱氏曰:《說文》曰泮宮,諸侯鄉射之宮也,西南為水,東北為墻。康成以為東西門,《說文》以為東西墻,其說不同。程氏曰:《春秋》凡用民力必書,修泮宮、復閟宮不書。復古興廢為國之先務,如是而用民力,乃所當用也。《禮器》:魯人將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宮。注:郊之學也,《詩》所謂頖宮。《疏》:魯以小學為頖宮,在郊。《通典》:兗州泗水縣有泮水。《九域志》:襲慶府有泮宮池、泮宮臺。《水經注》:靈光殿之東南,即泮宮也,在高門直北道西,宮中有臺,高八十尺。臺南水東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臺西水南北四百步,東西六十步。臺池咸結石為之,《詩》所謂“思樂泮水”也,
淮夷
《通鑒外紀》:周襄王八年冬,僖公會諸候于淮上,《左傳》注:臨淮郡左右。謀東略,未幾,遂伐淮夷。李氏曰:觀《費誓》,是淮夷世為魯患。僖十六年會于淮,乃齊桓救鄫,非是淮夷從僖公也。孔氏曰:《禹貢》徐州“淮夷蠙珠”,則淮夷在徐州也。春秋時,淮夷病鄫,齊桓東會于淮以謀之。《左傳》謂之東略,是淮夷在東國。昭四年,楚會諸侯于申,有淮夷。淮夷居淮水之上,在徐州之界,最近于魯,于是霸者使魯獨征之。朱氏曰:或謂僖公未嘗有伐淮夷之事,此乃頌禱之辭。“狄彼東南”,謂淮夷也。嚴氏曰:淮夷世為魯患,未必慕泮宮之化。詩人張言泮宮之美,以為淮夷亦將來慕也。《說文》引《詩》“獷彼淮夷”。《韓詩》:獷彼淮夷。《春秋》:僖十四年,杞辟淮夷,遷都,諸侯城緣陵。十六年,鄫為淮夷所病,會于淮,謀鄫。《后漢·東夷傳》:秦并六國,淮西夷皆散為民戶。《左傳》:昭二十七年,季氏甚得其民,淮夷與之。注:魯東夷。
附庸
《王制》注:小城曰附庸。朱氏曰:猶屬城也。小國不能自達于天子,而附于大國。王氏曰:孟子曰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于百里。而《周官》以為諸侯之地方四百。蓋特言其國也,則儉于百里;并附庸言之,則為方四百里也。李氏曰:顓臾,魯之附庸也。春秋之時有邾國,亦魯之附庸也。鄭氏據《明堂位》,謂封以七百里,欲其強于諸國。其說不然。詩人言“大啟爾宇”,不過諸侯方百里,居上等。《春秋》無駭入極,附庸小國。取鄟、取邿,附庸國。皇甫謐言:武王伐紂之年,夏四月,乙卯,祀于周廟,將率之士皆封,諸侯國四百人,兄弟之國十五人,同姓之國四十人。《魯世家》:武王既克殷,封周公于少皥之墟。曲阜。《書大傳》:周公封以魯,身未嘗居魯也。
戎狄
朱氏曰:西戎北狄。《春秋》:公會戎于潛。隱二年。公追戎于濟西。莊十八年。《史記》:戎狄是膺。《孟子》言:周公方且膺之。黃氏曰:《春秋》所記,凡魯之自主兵者,皆邾、莒、項之小國。至于所伐大國,皆齊、晉主兵。則膺戎狄,懲荊舒,僖公果有是乎?吳氏曰:公車千乘,止則莫我敢承,考其誼為周公、魯公設。簡編錯亂,當與“土田附庸”為連文。蓋詩人言成王命周公建元子于魯,錫之以山川、土田、附庸,有千乘之賦,有三軍之眾,使之膺戎狄、懲荊舒也。不然,孟子引此詩,何以云周公膺之乎?
荊舒見前
鄭氏曰:僖公與齊桓舉義兵,北當戎與狄,南艾荊及群舒,天下無敢御也。孔氏曰:僖四年,經書會齊侯伐楚。楚,一名荊,群舒又楚之與國,故連言荊舒。其伐戎狄,則無文。《史記》:荊荼是徵。
泰山
《說苑》:泰山巖巖,魯侯是瞻。孔氏曰:泰山在齊魯之界,魯之望也。李氏曰:《禹貢》海岱、徐州之地,泰山乃其境。《史記》: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郡縣志》:泰山一曰岱宗,在兗州乾封縣西北三十里。今奉符縣。《春秋》:猶三望。鄭氏謂海、岱、淮。《公羊傳》:祭泰山、河、海。《職方氏》:兗州山鎮曰岱山。
龜蒙
孔氏曰:定十年,齊人來歸鄆、歡、龜陰之田,謂龜山之北田也。《論語》顓臾為東蒙主,謂主蒙山也。魯之境內,有此二山,故言奄有。曹氏曰:鄒之龜山,費之東蒙。《郡國志》:泰山博縣有龜山。今襲慶府奉符縣。《水經注》:山在博縣北十五里。《郡縣志》:在兗州泗水縣東北七十五里。孔子有《龜山操》。《地理志》:蒙山在泰山蒙陰縣西南。《郡縣志》:在沂州費縣西北十里。東蒙山在費縣西北七十五里。蒙山在沂州新泰縣東南八十八里。《書》曰“蒙羽其藝”。《寰宇記》:蒙山在海州懷仁縣北七十五里。《括地志》:在沂州臨沂縣。《唐六典》注:在費縣。《輿地記》:蒙陰縣故城在新泰縣東南。
大東海邦
鄭氏曰:大東,極東也;海邦,近海之國。孔氏曰:僖公之時,東方小國見于盟會,唯邾、莒、滕、杞而已。《爾雅》:東至于泰遠。東至日所出為太平。《爾雅注》:遂憮大東。
鳧繹
《郡縣志》:鳧山在兗州鄒縣東南三十八里。繹山,一名鄒山,在鄒縣南二十二里。《地理志》:繹山在魯國騶縣北。《禹貢》徐州繹陽孤桐,謂繹山之陽。《左傳》:邾文公卜遷于繹。杜氏注:繹,邾邑,魯國鄒縣北有繹山。《水經注》:鄒山,所謂繹山,邾文公所遷,城鄒山之陽,依巖岨。京相璠曰:繹邑,依繹山為名。山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三里,高秀獨出,積石相臨,殆無土壤,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秦始皇觀禮于魯,登繹山之上,命李斯勒銘。太史公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繹。今按鳧繹在邾地,亦頌禱之辭。《鄒山記》曰:鄒山,古之繹山,魯穆公改為鄒山,繹陽猶多桐樹。《春秋》:宣十年,伐邾取繹。
徐宅
朱氏曰:宅,居也,謂徐國。曹氏曰:鳧、繹二山,在鄒之北,本徐州之地,而魯宅之。李氏曰:僖公十五年,楚國伐徐,是徐為楚所服,豈為僖公服乎?
蠻貊
孔氏曰:南夷之蠻。《后漢·傳》:平王東遷,蠻侵暴中國,潁首以西有蠻氏之戎。《春秋》:伐蠻子在河南新城東南。傅氏曰:東夷之貊。《后漢·傳》:有貊耳。小水貊,濊貊之屬。孔氏曰:魯僖之時,貊近魯。《說文》:南方蠻從蟲,東貉從豸。《職方氏》:八蠻九貉。
南夷
毛氏曰:荊楚也。傅氏曰:上已言荊舒,此南夷是南蠻也。上所謂蠻貊,亦東方諸種。嚴氏曰:莫不率從,非愿之之辭。
常許
毛氏曰:魯南鄙、西鄙。孔氏曰:常為南鄙,許為西鄙。鄭氏曰:常或作嘗,在薛之傍。《春秋》莊三十一年,筑臺于薛,是與周公有常邑。六國時,齊有孟嘗君,食邑于薛。《史記正義》:嘗邑在薛國之南。《九域志》:淄州薛邑城,孟嘗君所食之地。《地理志》:魯國有薛縣。《皇覽》曰:有孟嘗君冢。許,許田也,魯朝宿之邑。孔氏曰:桓元年,鄭伯以璧假許田。杜氏注:成王營王城,有遷都之志,故賜周公許田,以為魯朝宿之邑,后世因而立周公別廟。其地近鄭,故鄭人易之。許田,近許之田。劉氏曰:許田,魯本受封之地,居常與許是也。地名與國同者,魯多有之。莊公筑臺于許,秦筑臺于薛,豈真近秦近薛哉?魯自地名許田。《括地志》:許田在許州許昌縣南四十里,有魯城,周公廟在其中。《九域志》:潁昌府許田縣,省為鎮,入長社縣。朱氏曰:常、許皆魯之故地,見侵于諸侯而未復者,故魯人以是愿僖公也。
徂來
《郡縣志》:徂來山,亦曰尤來山,在兗州乾封縣。今奉符縣。《后漢志》:博尤來山。注:博城縣有徂來山,一名尤來。《水經注》:《鄒山記》曰徂來山在兗州梁父、奉高、博城三縣界,今猶有美松。赤眉樊崇保此山,自號“尤來三老”。《后魏·地形志》:泰山郡梁父縣,有徂山在北。《輿地廣記》:唐省梁父,入博城,今奉符縣。《通典》:梁父故城在泗水縣地。
新甫
《后魏志》:魯郡汶陽縣有新甫山。《通典》:漢汶陽故城在兗州泗水縣東南。《九域志》:襲慶府有新甫山。
商頌
《鄭氏譜》曰:商者,契所封之地。有娀氏之女名簡狄者,吞鳦卵而生契。堯之末年,舜舉為司徒,有五教之功,乃賜姓而封之。世有官守,十四世至湯,則受命伐夏桀,定天下。后世有中宗者,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后有高宗者,舊勞于外,爰洎小人。作其即位,乃或諒闇,三年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靜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此三王有受命中興之功,時有作詩頌之者。商德之壞,武王伐紂,乃以陶唐氏火正閼伯之墟,封紂兄微子啟為宋公,代武庚為商后。其封域在《禹貢》徐州泗濱,西及豫州盟豬之野。自后政衰,散亡商之禮樂。七世至戴公時,當宣王,大夫正考父者,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以《那》為首,歸以祀其先王。孔子錄《詩》之時,則得五篇而已,乃列之以備三頌,著為后王之義,監三代之成功,法莫大于是矣。問者曰:列國政衰則變風作,宋何獨無乎?曰:有焉,乃不錄之。王者之后,時王所客也,巡守述職,不陳其詩,亦示無貶黜,客之義也。又問曰:周太師何由得《商頌》?曰:周用六代之樂,故有之。《書序》:自契至成湯八遷。孔氏曰: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丘,湯居亳,見經傳有四,其四未聞。商,在商州商洛縣。砥石,或曰即砥柱,在陜州陜縣。商丘,在應天府宋城縣。亳,在應天府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盤庚曰: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孔氏注:湯遷亳,湯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河南府偃師縣西十四里,本帝嚳之墟。仲丁遷囂,滎陽故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七十里,殷時敖地。河亶甲居相,在相州內黃縣東南十三里。祖乙居耿,在絳州龍門縣東南十四里耿城。并盤庚遷都殷,為五邦。《三代世表》:盤庚徙河南。《括地志》云:盤庚都偃師西亳。蔡氏曰:以下文“今不承于古”考之,盤庚之前,當自有五遷。《史記》言祖乙遷邢,或祖乙兩遷也。《通典》:在邢州。《史記》云:武乙去亳,徙河北。《世紀》帝乙徙朝歌。在衛州衛縣,今并入黎陽。三亳。皇甫謐曰:二在梁國,一在河洛之間。谷熟為南亳,湯所都也;蒙為北亳,亦曰景亳,湯所受命也;偃師為西亳,盤庚所遷也。黃氏曰:三亳,南亳、北亳、亳殷也。南亳,今應天府谷熟縣;北亳,拱州考城縣;亳殷,河南偃師縣。《補傳》曰:湯始居西亳,次居北亳,最后居南亳,三亳皆湯所居。書曰《商書》,頌曰《商頌》,本契之始封而稱之也。蘇氏曰:《商詩》駿發而嚴厲,商人之風俗在此,故其后世有以自振于衰微。
宋
《地理志》:梁國睢陽縣,故宋國,微子所封,今應天府宋城縣。本閼伯之墟。《左傳》:商主大火。不利于商。自根牟至于商、衛。宋商,后謂宋為商,《釋例》曰商、宋一地。孔氏曰:《商頌》五篇,由宋而后得存,故鄭為《譜》,因商而又序宋。朱氏曰:太史公云宋襄修仁行誼,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之所以興,作《商頌》,蓋本《韓詩》之說,諸儒多惑之者。今考此《頌》,皆天子之事,非宋所有,且其辭古奧,亦不類周世文。而《國語》閔馬父之言,亦與今序合。《樂記》:《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注:《商》,宋詩也。《韓詩序》曰:《那》,美襄公也。《法言》曰:正考甫嘗晞尹吉甫矣。《揚子》謂:正考甫作《商頌》。韓退之亦云:夫子次列國之風,而宋、魯獨稱《頌》。
生商
《殷紀》:契封于商。鄭氏曰:商國在太華之陽。皇甫謐曰:在上洛商縣。漢屬弘農郡。《括地志》:商州城八十里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卨所封。《國語》:元王勤商,十四世而興。李氏曰:生契謂之商者,封于商也。《補傳》曰:地有商山,因是得名。
殷土
鄭氏曰:湯始居亳之殷地。孔氏曰:殷是亳地之小別名。《書序》:盤庚將治亳殷。注:商家改號曰殷。周氏曰:商人稱殷,自盤庚始,自此以前稱商。自盤庚既都亳,于是殷、商兼稱。故單稱殷。《補傳》曰:殷以溵水得名。
九有九圍
毛氏曰:九州也。孔氏曰:九分天下,各為九處,規圍然,故謂之九圍。易氏曰:殷人九州之制,不見于經傳,是以后世莫詳焉。《爾雅》云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其九州之名,與夫疆域所至,與《舜典》異,又與《禹貢》異,后世皆莫得其說。先儒以為殷制,其說誠然。由今考之,有舜之幽、營、徐,而無舜之青、梁、并,是青入于徐,梁入于雍,并入于冀也。既分《禹貢》冀州之境,而復舜之幽州,又并青與徐,而復舜之營州,殷之九州,粲然可考,而其山川道里,亦以類舉。至周人,則又分冀為并,而并營于幽,復禹之青州而省徐,以入于青。孔氏曰:《爾雅》九州之名,孫炎以與《禹貢》不同,于《周禮》又異,故疑為殷制,亦無明文。《地理志》云殷因于夏,無所變改。《王制注》:殷湯更制中國方三千里之界,分為九州,而建千七百七十三國。《小雅》:率土之濱。孔氏曰:謂中國九州者,以水中可居曰洲,居民之外皆有水也。《韓詩》:奄有九域。薛君曰:九州也。《說文》:晉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邦畿千里
《王制注》:縣內,夏時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詩》邦畿,周亦曰畿。孔氏曰:殷周稱畿,唐虞稱服。《周禮·大司馬》九畿,方千里曰國畿。《職方氏》九服,方千里曰王畿。易氏曰:《禹》之五服,王畿在內。《職方氏》王畿,不在九服之內。《漢志》:殷周因井田而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十成為終,十終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提封百萬井。
景員維河陟彼景山
朱氏曰:景,山名,商所都也,《春秋傳》曰商湯有景亳之命。員,與幅、隕義同,蓋言周也。維河,大河也,言景山四周皆大河也。陟彼景山,蓋商所都之山。《衛詩》亦言景山,乃商舊都。《補傳》曰:景山,商都之望也。商都帶河,《盤庚》所謂“惟涉河以民遷”是也。今亳有景山,故曰景亳。《括地志》: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九域志》:亳城,古景亳也,本帝嚳之虛,湯都之。《書》云“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在應天府。嚴氏曰:自湯至盤庚五遷,亳、囂皆在河南,相、耿皆在河北。自盤庚之后,傳三世至武丁,又傳四世至庚丁之子武乙,始去亳,徙河北。此詩言河,正謂亳也。《寰宇記》:景山在應天府楚丘縣北三十八里。高四丈,今屬拱州。
禹敷下土方
朱氏曰:下土方,絕句,《楚辭·天問》“禹降省下土方”,蓋用此語。《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釋文》曰:一讀至“方”字絕句。“幅隕既長”,徐氏曰:自直方言之曰幅,自周圍言之曰隕。曹氏曰:猶云廣輪。
有娀
毛氏曰:有娀,契母也。《離騷經》曰:見有娀之佚女。注:有娀,國名,契母簡狄也。《呂氏春秋》曰: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九成之臺。佚,美也。《淮南子》:有娀在不周之北,長女簡翟,《古今人表》:簡逷。少女建疵。《史記》云:又桀敗于有娀之墟,當在蒲州。今河中府。朱氏曰:舊說有娀國在不周之北,恐不應絕遠如此。
韋顧
《鄭語》:祝融其后八姓,己姓昆吾、顧,彭姓豕韋。《左傳》注:東郡白馬縣有韋城。《郡國志》:有韋鄉。《通典》:滑州韋成縣,古豕韋國。《郡縣志》:顧城在濮州范縣東二十八里,《寰宇記》在縣東南。夏之顧國。《古今人表》:韋鼓,鼓即顧。故莘城在汴州陳留縣東北三十五里,古莘國地。湯伐桀,桀與韋、顧之君拒湯于莘之墟,遂戰于鳴條之野。《呂氏春秋》:湯立天子,商不變肆,親郼如夏。
昆吾
《郡國志》:東郡濮陽縣,古昆吾國。《通典》:濮州濮陽縣,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括地志》:濮陽縣,古昆吾國,故城縣西三十里,昆吾臺在縣西百步,在顓帝城內,周回五十步,高二丈,即昆吾虛也。濮陽今屬開德府。《鄭語》:昆吾為夏伯。韋氏注:昆吾,祝融之孫,陸終第一子,名樊,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衛是也。其后夏衰,昆吾為夏伯,遷于舊許。《傳》曰:高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左傳》:衛侯夢于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杜氏云:衛有觀,在古昆吾之虛,今濮陽城中。鄭氏曰:湯先伐韋、顧,克之,昆吾、夏桀則同時誅也。孔氏曰:昭十八年二月乙卯,周毛得殺毛伯過,萇弘曰:“是昆吾稔之日也。”言昆吾以乙卯日亡,與桀同日誅也。故《檀弓》注云:桀以乙卯日亡。《寰宇記》:解州安邑縣有昆吾亭,蓋湯伐桀之時,昆吾以兵助桀,同時而滅,故有亭,非國于此也。《郡國志》:河東安邑有昆吾亭,湯伐桀戰處。朱氏曰:三檗韋、顧、昆吾。《漢書注》:包有三枿。
夏桀
吳起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寰宇記》:禹自安邑都晉陽,桀徙安邑。《郡縣志》:安邑故城在陜州夏縣東北十五里,禹所都也。《書序》孔氏注:桀都安邑,湯升道從陑,陑在河曲之南。戰于鳴條之野,地在安邑之西。《寰宇記》:解州安邑縣東北七十五里有鳴條陌,陑在縣北二十里。《郡縣志》:高堠原,在安邑縣北三十里,原南坂口即古鳴條陌也,戰地在安邑西。桀走保三朡,今定陶也。三朡亭在曹州濟陰縣東北四十九里。桀自安邑東入山,出太行,東南三十里有陑山。傅氏曰:河曲,即蒲坂,后改河東。
荊楚
毛氏曰:荊州,言楚國也。孔氏曰:周有天下,始封熊繹為楚子。于武丁之世,不知楚君為何人。《補傳》曰:或者謂周成王始封熊繹于荊,至周惠王之時,魯僖公元年始有楚號,遂疑商時未有荊楚,乃欲假此以實韓氏宋襄公之說。殊不思荊自帝嚳九州,已有荊州之名,至《禹貢》分荊州之荊也。詩人以有二荊,故以荊楚別荊岐耳。既自古有荊,孰謂周封熊繹,始有荊哉?蘇氏曰:《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蓋謂此與。《書大傳》:武丁側身修行,三年之后,諸侯以重譯來朝者六國。“深入其阻”,《箋》云:謂逾方城之隘。方城山在唐州方城縣東北五十里。《左傳》:楚國方城以為城。太史公曰:夫荊楚僄勇輕悍,好作亂,乃自古記之矣。呂氏曰:楚之于中國,自商以來,迭為盛衰。《春秋正義》:荊楚,一木二名,故以為號,亦得二名。莊公之世經皆書荊,僖之元年乃書楚人伐鄭,蓋始改為楚。
氐羌
鄭氏曰:夷狄國,在西方。《后漢·西羌傳》云: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詩曰:“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賈捐之曰: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荊蠻,北不過朔方,是以頌聲并作。《通鑒外紀》:成湯云云,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地理志》:隴西郡有氐道、羌道。《郡縣志》:夏桀之亂,犬夷入居岐、邠之間,成湯伐而攘之。武王伐商,羌、茅會于牧野。《括地志》:隴右岷、洮、叢等州,西羌也。曹氏曰:商居河、洛之間,則荊楚乃國之南鄉而已,非若氐、羌之極遠也。成湯之時,氐、羌之國,近者以時聘享,遠者亦來終王。氐、羌自謂此商之典常也,荊楚豈得獨廢之邪?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此所謂典常也。《漢志》顏師古注:氐,夷種名也。羌,即西域婼羌之屬也。孔氏曰:氐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黃氏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疊、宕、松諸州,皆羌地。《說文》:西方羌,從羊。《爾雅疏》:戎類,曰耆羌。《山海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商邑
朱氏曰:商邑,王都也,極中之表也。《周禮疏》:堯治平陽,舜治安邑,唯湯居亳,得地中。《史記》: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韓詩》:京師翼翼,四方是則。《孟子》: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