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病能部(3)
- 內(nèi)經(jīng)博議
- 羅美
- 4849字
- 2015-12-26 23:50:06
寒水主令。在立冬后冬至前。于時為六陰。故為寒水。太陽為之上者。此時陽退而在上。為卦之剝。老陽在上一畫。
其下五陰。故太陽之下為寒水也。寒水為冬之正令。在人唯足少陰腎得以應之。而太陽反納膀胱者。膀胱與腎表里。同主寒水。故太陽以陽從陽。而納膀胱也。雖納膀胱。而主令則以少陰為主。故太陽為標。寒水為本。本寒而標熱。本勝而標不勝。是以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腰痛。寢汗。痙流泄禁止。屈伸不利。寒病在骨也。腰痛腎寒也。寢汗寒水凌心。而氣微汗不收于陰也。痙病支體強直。筋急反戾。腎虛而寒凝相襲也。三焦寒不化為流泄。陰凝結陽不化。能使二便不通。為禁止。其病即所謂陰結也。夫水太過。其動漂泄沃涌。若水不及。則病痿厥堅下。此即禁止之謂。從土化也。
其為歲水太過。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身熱者。以寒氣止迫其火氣外炎故熱也。煩心躁悸。水氣凌心火。抑而內(nèi)寇也。陰氣寒甚。故厥逆于上。三焦之火衰。故上下中寒。心失其居而不寧。故譫妄。水寒克火。故心痛。甚則水淫而內(nèi)傷。為腹大脛腫。此寒濕交流。水汨土也。喘嗽寒搏于肺也。寢汗出憎風。衛(wèi)陽衰。而營不守也。上臨太陽。則兩寒并至。為腹?jié)M腸鳴溏泄。食不化。所謂漂泄沃涌也。渴而妄冒。膽中心憤盈也。若夫寒淫所勝。則流禍更遠。蓋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今從在下之寒水寒氣。及從上而至足。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于中。是內(nèi)陽居中。正所謂凡傷于寒。則為病熱者也。寒熱更勝。是以血變于中。發(fā)為癰瘍。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
善悲時眩仆運。斯皆陽熱中盛之證也。胸腹?jié)M手熱時攣。寒乘于中而不運。格于外而不榮也。沖心澹澹大動。寒水作逆。
并胸脅胃脘不安也。面赤六陽格而不下。目黃脾土濕而不升。善噫心氣不昌。嗌干氣不上潮。色炱渴而欲飲。皆病本心逼之。故其中雖有與心同病者。要皆心火抑而失職使然也。至若水不足則濕。乃大行民病腹?jié)M身重濡泄。寒瘍流水。寒瘍者。陰疽也。陰不成膿。故流水。腰股痛發(fā) 。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腳下痛。正所謂痿厥堅下。甚則 腫水汨土也。若水郁則又不然。水潴而不流。則上下三焦筋骨。皆水氣為患而勝火。故善病寒厥心痛。腰 痛。大關節(jié)不利。
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jié)M。夫動轉歸火。今火失其居。故病若此。病機曰。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諸寒收引已見前矣。澄澈清冷。此三焦無火。不能攝水也。又曰諸厥固泄。皆屬于下。經(jīng)曰。少陰不至。
則厥陰結下焦為固。寒傷土濕為泄。皆自下焦腎氣為之。故曰皆屬于下也。
奇恒病論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夫恒之為道。謂胃氣五臟。各得其所。上順天時。內(nèi)調營衛(wèi)。故神轉不回。轉、流動也。回、逆曲也。回則不轉。乃失其機。于是臟腑曲逆。
克制凌犯。神機之運用失矣。失則不循恒道。有非恒道所可得而揆度也。于是岐伯又設奇恒一門。以度奇病。其文本六十首。書闕簡脫。今可論者十之二耳。如五臟別論。奇病論。大奇論。脈解篇。氣厥論。腹中論。逆調論。病能論諸篇。
俱從運氣臟腑經(jīng)絡而外。拈其病之厥逆錯雜。所謂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者也。此開后世內(nèi)傷雜證之大經(jīng)大法也。乃為綱領。其說曰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夫手太陰為元氣之主。足太陰為六經(jīng)之主。奇病之作。必變于元氣神機之失。不失必占于元氣。故雖奇病之千變?nèi)f化。而一以太陰為準。此又治奇恒之大宗也。乃內(nèi)經(jīng)又有拈臟腑本來之奇恒者。此原其所以奇之故也。經(jīng)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又曰魄門。為五臟使。與前為七。而唯膽屬少陽。特曰中精之府。此七者之有病。其受病不與臟腑之主時者同。是臟腑之一異也。有出于臟腑體要之奇恒者。如腹中論。諸病外不涉于形身。內(nèi)不關于臟腑。病在宮城空廓之中。或氣或血。
或風或熱。以至女子妊娠。皆在空腹之中。雖膽中三焦督任五臟之散絡悉在。而其病止屬肝脾。以肝脾為腹中之主故也。
此體要之一異也。有臟腑交加之奇恒者。如氣厥論。寒熱之相移。不論順傳逆?zhèn)鳌6詺庵嗖椴 D嬲{論。寒熱陰陽之所相勝而為病。調經(jīng)論。表里上下陰陽氣血之相并。互相勝負而為病。夫陰陽氣血寒熱之相并相勝。不系四時。
不緣感召。要皆積漸之所致。迨病至而相勝相并。此實內(nèi)傷不足之所由。所以異于恒者也。是病源之一異也。又有臟腑頗僻之奇恒者。如大奇論。臟腑脈各見頗僻以成病。有腫滿偏枯癇螈。風水腸 之證。而皆非臟腑主時之恒病。則厥逆之由來既久。必須揆度脈氣病由。而治之有別。是又疾病之一異也。又有六氣錯出。互為體用之奇恒者。如脈解篇。太陽主寅。少陽主戌。厥陰主辰。太陰主子。又云四月五月。人氣在頭。八月九月。人氣在心。原其然者。人身恒常之氣。
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故正月人氣在肝。而三陽初出于寅。故太陽主寅。厥陰木火主氣。故厥陰為辰。九月人氣在心者。
以氣由肺而下始。次至心少陽。為心表為相火。故亦次心而主九月戌。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十一月陰盡而純坤見。故太陰主子。此又與本經(jīng)三月四月人氣在脾者不同。凡陰陽乘除。每各一道。并行不悖。俱非恒道。而要不可背之為道。是又陰陽之一異也。又有八奇經(jīng)見病之奇恒者。如刺腰篇。十二經(jīng)皆有腰。蓋以帶脈之為諸經(jīng)鈐束故也。若陰陽兩蹺。出陽入陰。出陰入陽。而機關于目。陰陽二維。別為部于陰陽之會。而主指之內(nèi)外。沖督任脈一源而三歧。而各統(tǒng)陰陽之海。所得之病。既非十二經(jīng)之恒常。而十二經(jīng)每與之俱病。又奇道之一異也。是故人之一身。其為陰陽臟腑五行恒轉。
而神機攸序。乃既有前七者。臟腑之孤陰。不倫于恒等。有部位之關要。不涉于眾流。又有病源之乘。痼疾之積。陰陽錯出之異。奇經(jīng)為病之別。茍非揆度執(zhí)之恒理。而不求其所由然。安能使神機之轉而不回耶。
沖病論
沖脈為病逆氣而里急上沖。作躁熱咳吐。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腋。咽燥面翕然熱如醉。下流陰股。小便難持。
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寒氣客脈不通。氣因喘動。應手起關元。隨腹直上。疝瘕遺溺脅肢滿煩。女子絕孕。運氣在上下左右。不可發(fā)汗與下。
沖脈病凡數(shù)條。散見諸篇。及仲景書。合而觀之。沖脈既為十二經(jīng)之海。而下為血海。又與督脈為十二經(jīng)之道路。
及與任脈陽明會于氣沖。則舉一身督任二脈皆沖也。要其主血海。是以為先天精氣之主。能上灌諸陽。下滲諸陰。以至足。故其治常在血海。唯其陰陽調和。而精氣充足。則陽和之精自升。運于一身之間。若稍有不調。即本根不茂。必逆而上僭。其為上僭有二。陰不足者火逆。火逆則咳吐躁熱。上搶心眩仆。四肢如火。心煩恍惚狂癡。陽不足者寒逆。
寒逆則少腹痛。中滿暴脹。瘕疝遺溺。脅支滿煩。女子絕孕。而其脈之來也。若火逆則陰陽俱盛。兩手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氣逆則脈來中央實堅勁。至關尺寸俱牢。直上直下。證見胸中寒疝。大約皆沖之病。則見此等脈也。而仲景云。動氣在左右上下。俱不可發(fā)汗與下。發(fā)汗與下。右則犯肺。于上則氣躁而逆。故衄渴苦煩氣喘。飲水即吐。于下則精竭而不止。故頭眩咽燥。鼻干心悸。左則犯肝。于上則傷血。而引肝上逆。故頭眩。筋惕肉 。難治。于下則傷氣。
腹里拘急不止。動氣反劇。雖有熱而欲卷。上則犯心。汗之則氣上沖在心端。下之則掌握熱煩汗泄。欲水自灌。蓋汗下則心液泄。故如是也。下則犯腎。故汗之而寒起。且無汗大煩。骨節(jié)疼頭痛。目眩惡寒。吐谷。太陽虛也。下之而氣竭。
上下兩隔。則腹?jié)M卒起。頭運清谷。心下痞堅。亦少陰氣不足且厥也。所以然者。沖治血海。治在臍之左右上下。大約沖氣不足。則陰精虛。陰精虛則陽氣竭。其可發(fā)汗與下乎。然其氣起少陰。發(fā)于厥陰。若三陰之開闔失職。則本源之真水真火兩虛。而為患種種。必犯于沖。則又不止痿厥二證為沖之致然矣。
任病論
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脈來寸口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又若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
任脈為陰脈之海。起于會陰上中極。而同足厥陰太陰少陰并行。循關元歷石門氣海。而會足少陽沖脈于陰交。歷建里而會手太陽少陽之陽明于中脘。以上喉嚨。會陰維于天突廉泉。至目下之中央承泣而終。其脈之起真陰也。地道也。
然地道之能通。必由天氣之下降。故天癸者。天之元氣降而為精氣。以充于地。而后真陰生。真陰充。然后地道通。于是太沖脈盛。而月事以時下。若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則形壞而無子也。然陰在內(nèi)。雖為陽之守。
而真陰之充。必由谷神之滿足。年歲之時至。然后天元堅定。所謂天癸至。而地道始通也。是以真陰必由于真陽。及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則以陽之盛極而衰。為陰所襲。而所襲之陰。乃窮陰而非真陰矣。是雖真陰之衰。而實真陽之衰也。
要之任脈之為病。病在陰中無陽。故男子內(nèi)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此為結陰。若夫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則所謂陰氣之襲也。故病動苦少腹繞臍下陰中切痛。又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拘急不得俯仰。此雖為無陰之癥。實為無陽之癥。蓋陰中茍有真陽。則真陰充滿。和順自得。上會三陰三陽。以至于兩目之間。而無病矣。
二維病論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陽維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
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陰維動苦顛癇僵仆。羊鳴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fā)。汗出惡風。身洗洗然。陽維脈浮。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若肩息灑灑如寒。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女子陰中痛。如有心狀。
陽維維于諸陽。其所謂維者。起于諸陽之交。發(fā)于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會于陽白。陰維維于諸陰。
起于諸陰之交。發(fā)于足少陰之筑賓。上至頂前而終。是二維者。雖有經(jīng)絡之別。而實為陰陽之盛氣所持。蓋陽莫盛于太陽。是以能維持諸陽。陰莫盛于少陰。是以能維持諸陰。故二維之盛。其盛不在絡而在氣。二維之病雖在絡。而實亦在氣。蓋唯本陽本陰有衰耗之氣。則必至總見于諸陽諸陰。是以陽維為病。必太陽衰于下。失升騰之和氣。而先見于少陽。
故苦寒熱。陰維為病。必少陰竭于里。而見窮陰之厥逆。故苦心痛。若陰陽不能相維。是謂陰陽兩虛。其證心腎不交。
水火兩乖。神明無所主。故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以水散渙。無相養(yǎng)之道也。又陽維苦肌肉痹癢者。陽衰則衛(wèi)不行而氣滯。氣滯則陽不能率先。而陰行遲。故痹癢。又令人身如蟲行。如是則陽氣不攝。而陰氣獨滯。故皮膚痛。陽衰于本起。故下部不仁。并汗出而寒。此陽之不固不至。而營亦不行。是以陰襲之也。他若顛仆羊鳴。手足相引者。陽去則經(jīng)絡凝澀。停濕在經(jīng)而為痰。異時陰襲之。則經(jīng)阻而筋掣。故迫而相引。又阻其氣道。故聲溢而不能發(fā)。若羊鳴也。至若陰維之不維。是陰不副陽。而不能為陽守。則陽離而不入于陰。重陰充塞隧道。九竅皆沉故亦病顛癇僵仆羊鳴。或失音也。若肌肉痹癢。汗出惡風。似若稍輕于前癥。要亦營虛無陽而畏寒。衛(wèi)亦不能為之衛(wèi)。故陰維之虛為陰虛。而實亦無陽之虛。特少異于陽維云耳。
帶病論
腹?jié)M。腰溶溶如坐水中。婦人小腹痛。里急后重螈 。月事不調。赤白帶下。左右繞臍腰脊痛。沖心腹。
經(jīng)云、身半已上。天氣主之。身半已下。地氣主之。中為天樞。天樞則在氣交之分。毋論一身二十七氣之上下流行。
于此關鎖。而又必有氣焉以堅持而整束之。以牢持于上下之間。是以能聚而為強有力。故凡人之力出于膂。膂在季脅之下。正所謂帶脈也。故沖任二脈。傳于氣街。即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太沖之脈。所以能上養(yǎng)心肺者。亦賴于帶脈之持之也。及帶之為病。其證皆下而不上者。下之腎肝虛。而真陰不榮。上為心脾之郁。氣不上下行而不運。于是停濕而為熱。而下注于小腸血海之間。則病作矣。故赤白帶者。上為心脾郁抑。下為腎肝陰虛。邪熱留連。即為帶淫之病也。腹?jié)M者中分之不運也。腰溶溶如坐水中者。陰陽兩虛。中分弱而力不能鎮(zhèn)定也。左右繞臍腰脊痛沖心腹者。陰氣襲于下也。
陽不能勝。而不能固守于天樞。是以陰得而襲之。為厥逆之事也。蓋鍵束關鎖機關。全在于帶脈。茍帶不能自持其氣。
其證皆陷下而不上矣。治之有標有本。其升降補瀉。在求其本而治之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