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紀事

列子仲尼篇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

歟不知億兆之愿戴己歟不愿戴己歟顧問左右左

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野在野不知堯乃微

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非爾極不識

不知順帝之則堯喜問曰誰教爾為此言兒童曰我

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也堯還宮召舜因禪

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

荀子堯問篇堯問于舜曰我欲致天下為之奈何對

曰執(zhí)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執(zhí)一

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信盛于內(nèi)賁于外形于四海

天下其在一隅耶夫有何足致也

六韜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

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

垣屋室不堊甍桷椽楹不茆茨遍庭不剪鹿裘御

寒布衣掩形糲粱之飯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

民耕織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吏忠正奉法者

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

力農(nóng)桑者慰勉之旌別淑慝表其門閭平心正節(jié)以

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

養(yǎng)天下鰥寡孤獨賑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

賦役也甚寡故萬民樂富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

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說苑政理篇武王問于太公曰賢君治國何如對曰

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賦斂節(jié)其自奉薄

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于無功刑罰不施于無

罪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害民者有罪進賢舉過

者有賞后宮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慝下不陰害不

幸宮室以費財不多觀游臺池以罷民不雕文刻鏤

以逞耳目官無腐囗之藏國無流餓之民此賢君之

治國也武王曰善哉

新書修政語周武王問于王子旦曰敢問治有必成

而戰(zhàn)有必勝乎攻有必得而守有必存乎王子旦對

曰有政曰諸侯政平于內(nèi)而威于外矣君子行修于

身而信于輿人矣治民民治而榮于名矣故諸侯凡

有治心者必修之以道而興之以敬然后能以成也

凡有戰(zhàn)心者必修之以政而興之以義然后能以勝

也凡有攻心者必結之以約而諭之以信然后能以

得也凡有守心者必固之以和而諭之以愛然后能

有存也周武王曰受命矣

師尚父曰吾聞之于政也曰天下壙壙然一人有之

萬民藂藂一人理之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

者之有也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

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處而久之故夫天下

者難得而易失也難常而易亡也故守天下者非以

道則弗得而長也故夫道者萬世之寶也周武王曰

受命矣

周成王年六歲即位享國親以其身見于粥子之家

而問焉曰昔者先王與帝修道而道修寡人之望也

亦愿以教敢問興國之道奈何粥子對曰唯疑請以

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興國之道君思善則行之

君聞善則行之君知善則行之位敬而常之行信而

長之則興國之道也周成王曰受命矣

周成王曰敢問于道之要奈何粥子對曰唯疑請以

上世之道詔于君王政曰為人下者敬而肅為人上

者恭而仁為人君者敬士愛民以終其身此道之要

也周成王曰受命矣

周成王曰敢問治國之道若何粥子曰唯疑請以上

世之政詔于君王政曰治國之道上忠于主而中敬

其士而下愛其民故上忠其主者非以道義則無以

入忠也而忠敬其士則不以禮節(jié)無以諭敬也下愛

其民非以忠信則無以諭愛也故忠信行于民禮節(jié)

諭于士道義入于上則治國之道也雖治天下者由

此而已周成王曰受命矣

周成王曰寡人聞之有上人者有下人者有賢人者

有不肖人者有智人者有愚人者敢問上下之人何

以為異粥子對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于君王政

曰凡人者若賤若貴若幼若老聞道志而藏之知道

善而行之上人矣聞道而弗取藏也知道而弗取行

也則謂之下人也故夫行者善則謂之賢人矣行者

惡則謂之不肖矣故夫言者善則謂之賢矣言者不

善則謂之愚矣故知愚之人有其辭矣賢不肖之人

別其行矣上下之人等其志矣周成王曰受命矣

說苑政理篇成王問政于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

親其上對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布令信

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至對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王曰懼哉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nèi)善之則畜也不

善則讎也殷夏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夙沙之民

自攻其主而歸神農(nóng)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無

懼也

國語文公問于郭偃曰始也吾以國為易今也難對

曰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

列子說符篇楚莊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愿學所

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又未

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對以末

呂氏春秋執(zhí)一篇楚王問為國于詹子詹子對曰何

聞為身不聞為國詹子豈以國可無為哉以為為國

之本在于為身身為而家為家為而國為國為而天

下為故曰以身為家以家為國以國為天下此四者

異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廣之則極宇宙窮日月約之

則無出乎身者也

正名篇尹文曰今有人于此將治其國民有非則非

之民無非則非之民有罪則罰之民無罪則罰之而

惡民之難治可乎王曰不可尹文曰竊觀下吏之治

齊也方若此也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則民雖不治

寡人弗怨也意者未至然乎尹文曰言之不敢無說

請言其說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民有畏王

之令深見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

侮而不敢斗是辱也夫謂之辱者非此之謂也以為

臣不以為臣者罪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也齊王無

以應

晏子諫上篇景公將觀于淄上與晏子閑立公喟然

嘆曰嗚呼使國可長保而傳于子孫豈不樂哉晏子

對曰嬰聞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虛至今君以政亂國

以行棄民久矣而聲欲保之不亦難乎嬰聞之能長

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囗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

并學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其方任賢而贊德

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是以民樂其政而世

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qū)海內(nèi)使朝天子而諸

侯不怨當是時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

于德而并于樂身溺于婦侍而謀因豎刁是以民苦

其政而世非其行

問上篇景公外傲諸侯內(nèi)輕百姓好勇力崇樂以從

嗜欲諸侯不說百姓不親公患之問于晏子曰古之

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對曰其行公正而無邪故讒人

不得入不阿黨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

民故聚斂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國之地不耗小國之

民故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眾強

故天下皆欲其強德行教訓加于諸侯慈愛利澤加

于百姓故海內(nèi)歸之若流水

景公問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保乂齊

國能遂武功而立文德囗合兄弟撫存翌州吳越受

令荊楚惛憂莫不賓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先君昭

功管子之力也今寡人亦欲存齊國之政于夫子夫

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繼管子之業(yè)晏子

對曰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賢國有什伍治遍細民

貴不凌賤富不傲貧功不遺罷佞不吐愚舉事不私

聽獄不阿內(nèi)妾無羨食外臣無羨祿鰥寡無饑色不

以飲食之辟害民之財不以宮室之侈勞人之力節(jié)

取于民而普施之府無藏倉無粟上無矯行下無諂

德是以管子能以齊國免于難而以吾先君參乎天

子今君欲彰先君之功烈而繼管子之業(yè)則無以多

辟傷百姓無以嗜欲玩好怨諸侯臣孰不承善盡力

以順君意今疏遠賢人而任讒諛使民若不勝藉斂

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多求于諸侯而輕其禮

府藏朽囗而禮悖于諸侯菽粟藏身而怨積于百姓

君臣交惡而政刑無常臣恐國之危失而公不得享

也又惡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繼管子之業(yè)乎

景公問晏子曰賢君之治國若何晏子對曰其政任

賢其行愛民其取下節(jié)其自養(yǎng)儉在上不犯下在治

不傲窮從邪害民者有罪進善舉過者有賞其政刻

上而饒下赦過而救窮不因喜以加賞不因怒以加

罰不從欲以勞民不修怒而危國上無驕行下無諂

德上無私義下無竊權上無朽囗之藏下無凍餒之

民不事驕行而尚司其民安樂而尚親賢君之治國

若此

景公問晏子曰吾欲和民親下奈何晏子對曰君得

臣而任使之與言信必順其令赦其過任大無多責

焉使邇臣無求嬖焉無以嗜欲貧其家無信讒人傷

其心家不外求而足事君不因人而進則臣和矣儉

于藉斂節(jié)于貨財作工不歷時使民不盡力百官節(jié)

適關市省征山林陂澤不專其利領民治民勿使煩

亂知其貧富勿使凍餒則民親矣公曰善寡人聞命

矣故令諸子無外親謁辟梁丘據(jù)無使受報百官節(jié)

適關市省征陂澤不禁冤報者過留獄者請焉

問下篇景公問晏子曰富民安眾難乎晏子對曰易

節(jié)欲則民富中聽則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

景公問晏子曰國如何則可謂安矣晏子對曰下無

諱言官無怨治通人不華窮民不怨喜樂無羨賞忿

怒無羨刑上有禮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

強不弱百姓內(nèi)安其政外歸其義可謂安矣

晏子聘于吳吳王曰敢問長保威強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對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誅強不暴弱貴不

凌賤富不傲貧百姓并進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

威強退人之君不以眾強兼人之地其用法為時禁

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為眾屏患故民不疾其勞

此長保威強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吳王忿然作

色不悅晏子曰寡君之事畢矣嬰無斧锧之罪請辭

而行遂不復見

晏子聘于魯魯昭公問曰夫儼然辱臨敝邑竊甚嘉

之寡人受貺請問安國眾民如何晏子對曰嬰聞傲

大賤小則國危慢聽厚斂則民散事大養(yǎng)小安國之

器也謹聽節(jié)儉眾民之術也

孔子家語相魯篇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yǎng)生送

死之節(jié)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

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囗因丘陵為墳不封不

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定公謂孔子曰學

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

魯國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

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賢君篇子路問于孔子曰賢君治國所先者何孔子

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子路曰由聞晉中行氏尊賢

而賤不肖矣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賢而不能

用賤不肖而不能去賢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

知其必己賤而讎之怨讎并存于國鄰敵構兵于郊

中行氏雖欲無亡豈可得乎

說苑政理篇衛(wèi)靈公問于史曰政孰為務對曰大

理為務聽獄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斷者不可屬也故

曰大理為務少焉子路見公公以史言告之子路

曰司馬為務兩國有難兩軍相當司馬執(zhí)枹以行之

一斗不當死者數(shù)萬以殺人為非也此其為殺人亦

眾矣故曰司馬為務少焉子貢入見公以二子言告

之子貢曰不識哉昔禹與有扈氏戰(zhàn)三陳不服禹于

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請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獄

之所聽兵革之不陳奚鼓之所鳴故曰教為務也

孔叢子論書篇魯哀公問書稱夔曰于予擊石拊石

百獸率舞庶尹允諧何謂也孔子對曰此言善政之

化乎物也古之帝王功成作樂其功善者其樂和樂

和則天地猶且應之況百獸乎夔為帝舜樂正實能

以樂盡治理之情公曰然則政之大本莫尚夔乎孔

子曰夫樂所以歌其成功非政之本也眾官之長既

咸熙熙然后樂乃和焉

淮南子道應訓田駢以道術說齊王王應之曰寡人

所有齊國也道術難以除患愿聞國之政田駢對曰

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

為材愿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己雖無除

其患害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可陶冶而變化也齊國

之政何足問哉

孔叢子抗志篇齊王謂子思曰今天下擾擾諸侯無

伯吾國大人眾圖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君不能去

君貪利之心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

汨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亂之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

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名譽為者也達此

則其利心外矣

陳士義篇魏王朝群臣問理國之所先季文對曰唯

在知人王未之應子順進曰知人則哲帝堯所病故

四兇在朝鯀任無功夫豈樂然哉人難知故也今文

之對不稱吾君之所能行而乃欲強吾君以圣人所

難此不可行之說也王曰先生言之對曰當今所急

在修仁尚義崇德敦禮以接鄰國而已昔舜命眾官

群臣競讓德禮之致也茍使朝臣皆有推賢之心主

雖不知人則臣位必當若皆以知人為治則人主宜

未過堯且其目所不見者亦必漏矣王曰善矣

漢書公孫弘傳元光五年征賢良文學災川國推上

弘弘至太常上策詔諸儒制曰蓋聞上古至治畫衣

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

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藪

龜龍游于沿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fā)

渠搜南撫交址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咸得

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

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

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兇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

厥咎何由仁義禮智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tǒng)垂業(yè)

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

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于篇朕將

親覽焉靡有所隱弘對曰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

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

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

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

而禁非必信而巳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

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則賦斂省不奪農(nóng)

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

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奸邪止

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yè)

之則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

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

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

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

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

素行也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于

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

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

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

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

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

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

此和之極也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

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

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

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權輕重之數(shù)論得失之道使遠

近情偽必見于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

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

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于上官亂于下此事之情屬

統(tǒng)垂業(yè)之本也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

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余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

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

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

足以奉大對時對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

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入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

詔金馬門

后漢書世祖本紀建武十七年冬十月甲申幸章陵

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賞賜時宗室諸母

因酣悅相與語曰文叔少時謹信與人不款曲唯直

柔耳今乃能如此帝聞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

柔道行之

晉書裴楷傳楷為侍中武帝嘗問曰朕應天順時海

內(nèi)更始天下風聲何得何失楷對曰陛下受命四海

承風所以未比德于堯舜者但以賈充之徒尚在朝

耳方宜引天下賢人與弘政道不宜示人以私時任

愷庾純亦以充為言帝乃出充為關中都督平吳之

后帝修太平之化每延公卿與論政道楷陳三五之

風次第漢魏盛衰之跡帝稱善

梁書武帝本紀天監(jiān)六年正月己卯詔曰夫有天下

者義非為己兇荒疾癘兵革水火有一于此責歸元

首今祝史請禱繼諸不善以朕身當之永使災害不

及萬姓俾茲下民稍蒙寧息不得為朕祈福以增其

過特班遠邇咸令遵奉

大唐新語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始躬親政事詔曰

有隋御宇政刻刑煩上懷猜阻下無和暢致使朋友

游好慶吊不通卿士聯(lián)官請問斯絕自今已后宜革

前弊庶上下交泰品物咸通布告天下使知朕意由

是風俗一變澆漓頓革矣

太宗在雒陽宴群臣于積翠池酒酣各賦一事太宗

賦尚書曰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怠逸商

辛亦沉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

名由積善魏征賦西漢曰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

驅(qū)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燕經(jīng)柏谷朝游出杜原

終藉叔孫禮方知天子尊太宗曰魏征每言必約我

以禮

張元素貞觀初太宗聞其名召見訪以理道元素曰

臣觀自古已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豈非其君自

專其法日亂向使君虛受于上臣弼違于下豈至于

此且萬乘之主欲使自專庶務日斷十事而有五條

不中者何況萬務乎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繆既多

不亡何待陛下若近鑒危亡日慎一日堯舜之道何

以加之太宗深納之

太宗欲見前代帝王行事得失以為鑒戒魏征乃以

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采經(jīng)史百家之內(nèi)嘉言善

行明王暗君之跡為五十卷號群書理要上之太宗

手詔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yè)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

稽古臨事不戚其為勞也不亦大哉賜征等絹千匹

彩物五百段太子諸王各賜一本

魏征常陳古今理體言太平可致太宗納其言封德

彝難之曰三代以后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

道皆欲理而不能豈能理而不欲魏征書生若信其

虛論必亂國家征詰之曰五帝三皇不易人而理行

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其所化而已考之載籍可

得而知昔黃帝與蚩尤戰(zhàn)既勝之后便致太平九夷

亂德顓頊征之既囗之后不失其理桀為亂湯放之

紂無道武王伐之而俱致太平若言人漸澆訛不返

樸素至今應為鬼魅寧可得而教化耶德彝無以難

唐書魏征傳帝即位四年歲斷死二十九幾至刑措

米斗三錢先是帝嘗嘆曰今大亂之后其難治乎征

曰大亂之易治譬饑人之易食也帝曰古不云善人

為邦百年然后勝殘去殺邪答曰此不為圣哲論也

圣哲之治其應如響囗月而可蓋不其難帝納之至

是天下大治蠻夷君長襲衣冠帶刀宿衛(wèi)東薄海南

逾嶺戶闔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帝謂群臣曰

此征勸我行仁義既效矣

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十五年夏四月辛卯詔以來

年二月有事太山所司詳定儀制五月壬申并州僧

道及老人等抗表以太原王業(yè)所因明年登封已后

愿時臨幸上于武成殿賜宴因從容謂侍臣曰朕少

在太原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時會中

有舊識上者相與道舊以為笑樂因謂之曰他人之

言或有面諛公等朕之故人實以告朕即日政教于

百姓何如人間得無疾苦耶皆奏即日太平百姓歡

樂陛下力也臣等但眷戀圣化不知疾苦

大唐新語太宗射猛獸于苑內(nèi)有群豕突出林中太

宗引弓射之四發(fā)殪四豕有一雄豕直來沖馬吏部

尚書唐儉下馬搏之太宗拔劍斷豕顧而笑曰天策

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儉對曰漢祖以馬

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

雄心于一戰(zhàn)太宗善之因命罷獵

太宗嘗臨軒謂侍臣曰朕所不能恣情以樂當年而

勵心苦節(jié)卑宮菲食者正為蒼生耳我為人主兼行

將相事豈不是奪公等名昔漢高得蕭曹韓彭天下

寧宴舜禹殷周得稷契伊呂四海乂安如此事朕并

兼之給事中張行成諫曰有隋失道天下沸騰陛下

撥亂反正拯生人于涂炭何禹湯所能擬陛下圣德

含光規(guī)模弘遠然文武之烈未嘗無將相何用臨朝

對眾與其校量將以天下已定不藉其力復以萬乘

至尊與臣下爭功臣聞天何言哉而四時行焉又曰

汝惟弗矜天下莫與汝爭功臣備員近樞非敢知獻

替事輒陳狂直伏待葅醢太宗深納之俄遷侍中

高宗朝司農(nóng)氏欲以冬藏余菜出賣與百姓以墨囗

示仆射蘇良嗣良嗣判之曰昔公儀相魯猶拔去園

葵況臨御萬乘而賣鬻蔬菜事遂不行

中宗反正纔月余而武三思居中用事皇后韋氏頗

干朝政如則天故事桓彥范奏曰伏見陛下每臨朝

聽政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參聞政事愚臣歷選

列辟詳求往代帝王有與婦人謀及政事者無不破

國亡家傾朝繼路以陰干陽違天也以婦凌夫違人

也違天不祥違人不義書稱牝雞之晨唯家之索易

曰無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干政也伏愿陛下覽

古人之言以蒼生為念不宜令皇后住正殿干外朝

專在中宮聿修陰教則坤儀式敘鼎命惟新矣疏奏

不納

傳信記開元初上勵精理道鏟革訛弊不六七年天

下大治河清海宴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

自國開遠門西亙地萬余里入河隍之賦稅左右藏

行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四方豐稔百姓殷富管戶

一千余萬米一斗三四文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

拾遺行者不囊糧其瑞迭應重譯囗至人情欣欣然

感登岱告成之事上猶惕厲不已為讓者數(shù)焉

大唐新語開元中陸堅為中書舍人以麗正學士或

非其人而所司供擬過為豐贍謂朝列曰此亦何益

國家空致費損將議罷之張說聞之謂諸宰相曰說

聞自古帝王功成則有奢縱之失或興造池臺或耽

玩聲色圣上崇儒重德親自講論刊校圖書詳延學

者今之麗正即是圣主禮樂之司永代規(guī)模不易之

道所費者細所益者大陸子之言為未達也元宗后

聞其言堅之恩盻從此而減

唐書韓休傳元宗嘗獵苑中或大張樂稍過差必視

左右曰韓休知否已而疏輒至嘗引鑒默不樂左右

曰自韓休入朝陛下無一日歡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帝曰吾雖瘠天下肥矣且蕭嵩每啟事必順旨我退

而思天下不安寢韓休敷陳治道多訐直我退而思

天下寢必安吾用休社稷計耳

姚崇傳崇為同州刺史元宗講武新豐密召崇崇至

帝方獵渭濱即召見帝曰公知獵乎對曰少所習也

臣年二十居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為樂張憬藏謂臣

當位王佐無自棄故折節(jié)讀書遂待罪將相然少為

獵師老而猶能帝悅與俱馳逐緩速如旨帝歡甚既

罷乃咨天下事袞袞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

帝大度銳于治乃先設事以堅帝意即陽不謝帝怪

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聞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辭

帝曰試為朕言之崇曰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愿

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愿

不幸邊功可乎比來壬佞冒觸憲綱皆得以寵自解

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臨朝喉舌之任出閹人口

臣愿宦豎不與政可乎戚里貢獻以自媚于上公卿

方鎮(zhèn)寖亦為之臣愿租稅外一絕之可乎外戚貴主

更相用事班序荒雜臣請戚屬不任臺省可乎先朝

狎大臣虧君臣之嚴臣愿陛下接之以禮可乎刺

欽融韋月將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臣愿群臣皆

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

玉真二觀費巨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漢以祿

莽閻梁亂天下國家為甚臣愿推此鑒戒為萬代法

可乎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頓首謝翌日拜兵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品

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元年二月戊戌謂宰臣曰前

代帝王或怠于聽政或躬決繁務其道何如杜黃裳

對曰帝王之務在于修己簡易擇賢委任宵旰以求

民瘼舍己從人以厚下固不宜怠肆安逸然事有綱

領小大當務知其遠者大者至如簿書訟獄百吏能

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決事見嗤前

代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罰以上皆自省之亦為敵

國所誚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書擬事陳矯言其

不可隋文帝日旰聽政令衛(wèi)士傳餐文皇帝亦笑其

煩察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

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傳稱帝舜之德曰夫何

為哉恭己南面而已誠以能舉十六相去四兇也豈

與勞神疲體自任耳目之主同年而語哉但人主常

勢患在不能推誠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

疑下詐禮貌或虧欲求致理自然難致茍無此弊何

患不至于理上稱善

唐書李絳傳元和六年以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嘗

對延英帝問元宗開元時致治天寶則亂何一君而

相反邪絳曰治生于憂危亂生于放肆元宗嘗歷試

官守知人之艱難臨御初任用姚崇宋璟勵精聽納

故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洎林甫國忠得君專引傾邪

之人分總要劇于是上不聞直言嗜欲日滋內(nèi)則盜

臣勸以興利外則武夫誘以開邊天下騷動故祿山

乘隙而奮此皆小人啟導從逸而驕系時主所行無

常治亦無常亂帝曰凡人舉事病不通于理追咎其

失古人處此有道耶絳曰事或過差圣哲所不免天

子有諫臣所以救過上下同體猶手足之于心膂交

相為用但矜能護失常情所蔽圣人改過不吝愿陛

下以此處之

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十四年八月己未上謂宰臣

曰天下事重一日不可曠廢若遇連假不坐有事即

詣延英請對崔群以殘暑方甚目同列將退上止之

曰數(shù)日一見卿等時雖暑熱朕不為勞久之方罷九

月乙巳上顧謂宰臣曰朕讀元宗實錄見開元初銳

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開元末又不及中

年何也崔群對曰元宗少歷民間身經(jīng)迍難故即位

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蘇颋盧懷

慎等守正之務孜孜獻納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

安于逸樂漸遠端士而近小人宇文融以聚斂媚上

心李林甫以奸邪惑上意加之以國忠故及于亂愿

陛下以開元初為法以天寶末為戒即社稷無疆之

福也時皇甫镈以諂刻欺蔽在相位故群因奏以諷

杜陽雜編代宗纂業(yè)之始多以庶務托于鈞衡而元

載專政益墮國典若非良金重寶趄左道則不得

出入于朝廷常袞為相雖賄賂不行而介僻自專少

于分別故升降多失其人或同列進擬稍繁則謂之

沓伯由是京師語曰常無分別元好錢賢者愚而愚

者賢時崔佑甫素公直與眾言曰朝廷上下相蒙善

惡同致清曹峻府為鼠輩養(yǎng)資豈裨皇化耶由是益

為持權者所忌建中初佑甫執(zhí)政人心方有所歸

東觀奏記宣宗每孜孜求理焦勞不倦一日密召學

士韋澳盡屏左右謂澳曰朕每便殿與節(jié)度觀察使

刺史語要知所委州郡風俗物產(chǎn)卿宜密采訪撰次

一文書進來雖家臣與老不得漏泄澳奉宣旨即以

十道四藩志更博采訪撰成一策題曰處分語自寫

面進雖子弟不得聞也后數(shù)日薛弘宗除鄧州刺史

澳有別業(yè)在南陽召弘宗餞之弘宗曰昨日謝圣上

處分當州事驚人澳訪之即處分語中事也君上親

總萬機自古未有

冊府元龜晉高祖性沉淡寡言笑讀兵法重李牧周

亞夫之所行事初為太原尹未嘗有絲竹滋味以自

燕樂每公退必召幕客論民間稼穡及刑政得失幕

客常俸但使人輂青白銅錢給之常俸之外優(yōu)以品

食但食在公宮不許游適士人亦傾心自效無所倦

五朝名臣言行錄太祖既得誅李筠李重進召趙普

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幾易十姓兵

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

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

人神之福也唐季以來戰(zhàn)斗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

非他節(ji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無他奇

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語未畢上曰卿勿復言吾巳諭矣

遵堯錄開寶九年太祖幸西京有事南郊先時霖雨

彌旬不止至是云物晴霽觀者如堵垂白之民相謂

曰我輩少屬離亂不圖今日復睹太平天子儀衛(wèi)至

相對感泣駕還御五鳳樓大赦有司請正一統(tǒng)太平

之號帝曰今河東未平幽薊未復而以一統(tǒng)為號無

乃不可乎雖僭位漸已克定若云太平朕所慚也

雍熙元年夏五月太宗幸城南因謂近臣曰朕觀五

代以來帝王其始莫不勤儉終則忘其艱難恣于逸

樂不恤士眾自生猜貳覆亡之禍皆自貽也在人上

者豈得不以為戒

太宗嘗謂近臣曰以智治國固不可也然緩急用之

無不克矣又曰五常之于人惟智不可常用若御戎

制勝臨機應變舉為權略可也固非朝廷為理之道

也老氏之戒正在于此

太宗嘗曰人君致理之本莫先簡易老子古之圣人

也立言垂訓朕所景慕經(jīng)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

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知覆幬之德含容光

大本無情于仁愛非責望于品類也

太宗嘗謂近臣曰朕雖寡薄乘戰(zhàn)爭之后孜孜求理

未嘗不欲加惠于民若杜兼并抑游惰前世難行之

道朕當力行之十數(shù)年間家給人足庶可致矣政無

巨細欲速成者必無其效茍以大德化民成俗未可

以歲月冀也

太宗嘗召御史中丞王化基至便殿侍坐甚久屬盛

暑令搢笏揮扇問以邊事化基曰治天下猶植木焉

所患者根本未固耳根本固則枝葉不足憂今朝廷

既治則邊郡何患乎不安

太宗嘗謂宰相曰朕于浮屠氏之教微語宗旨凡為

君治人卻是修行之地行一好事天下獲利所謂利

他者是也若梁武帝之所為真大惑爾書之史策為

后代笑趙普曰陛下以堯舜之道治世以浮屠之教

修心圣智高遠洞悟真理非臣下所及

太宗嘗曰清凈致理黃老之深旨也汲黯臥理淮陽

宓子賤彈琴治單父蓋得其旨者也朕當力行之呂

端曰行黃老之道以致升平其效甚速

五朝名臣言行錄太宗問陳摶曰堯舜之為天下今

可致否對曰堯舜土階三尺茅茨不剪其跡似不可

及然以清凈為治即今之堯舜也

淳化三年太宗謂宰相曰治國之道在乎寬猛得中

寬則政令不成猛則民無措手足有天下者可不慎

之哉呂蒙正曰老子稱治大國若烹小鮮夫魚擾之

則亂近日內(nèi)外皆來上封事求更制度者甚眾望陛

下漸行清凈之化上曰朕不欲塞人言路至若愚夫

之言賢者擇之亦古典也趙昌言曰今朝廷無事邊

境寧謐正當力行好事之時上喜曰朕終日與卿論

此事何愁天下不治茍?zhí)煜掠H民之官皆如此留心

則刑清訟息矣

遵堯錄真宗即位首下詔書求治謂近臣曰朕樂聞

朝政闕失以警朕心然臣寮章奏多以增添事務苛

細為利亦有自陳勞績者多是過行鞭撲以取干辦

殊不知國家從簡易之理也國家政事自有大體使

其不嚴而理不肅而成豈可慘刻虐下邀為己功使

之臨民徒傷和氣

咸平六年真宗詔田錫對便殿錫曰臣愿陛下廣稽

古之道為治民之要舊有御屏風及御覽但記分門

事類不若取四部中治亂興亡之事可以銘于座隅

為帝王鑒戒者錄之以資圣覽是以皇王之道致陛

下于堯舜也帝曰善卿可纂錄進來俄命兼侍御史

知雜宰相言錫性本清介臨事不甚敏悟帝曰朕覽

其章奏有諫臣之風當試用之

真宗幸金明池語宰相曰士民游樂熙熙然甚慰朕

心非承平豐年何以致此李沆曰陛下即位以來未

嘗輒有科徭官吏秉法絕無煩擾信太平之幸帝曰

朕以天下之人當務佚之至于勞民興師蓋不得已

也今西夏未下尚煩捍御然歷觀載籍自漢魏以至

于唐四海無事固亦罕遇無事之際更宜詳思備預

則無患矣

五朝名臣言行錄仁宗以天下多事急于求治手詔

宰相杜衍曰朕用韓琦范仲淹富囗皆中外人望有

可施行宜以時上之又開天章閣賜坐咨訪急務韓

琦條九事大略備西北選將帥明按察豐財用抑佞

幸進有能退不才去冗食謹入官繼又獻七事議稍

用而小人已側目不安二府皆合班奏事公必盡言

事雖屬中書公亦對上指陳其實同列尤不悅獨仁

宗識之曰韓琦性直

歐陽修嘗語人曰治民如治病彼富醫(yī)之至人家也

仆馬鮮明進退有禮為診脈按醫(yī)書述病證口辨如

傾聽之可愛然病兒服藥云無效則不如貧醫(yī)貧醫(yī)

無仆馬舉止生囗為人診脈不能應對病兒服藥云

疾已愈矣則便是良醫(yī)凡治人者不問吏才能否設

施何如但民稱便即是良吏

仁宗方留情政事思聞得失親除諫官而歐余王蔡

相次進用王素嘗言禮部取士不詢采行實顧文辭

漫漶不足以應務請郡國置學擇明師使通知經(jīng)術

稍近三代里選之法自景德以來較今內(nèi)外無名之

費數(shù)倍于前請置官三司量一歲所入其用非急者

皆省去之會皇子生議欲因赦百官進官大賞諸

軍公又言方元昊叛契丹數(shù)有所求縣官財用不足

宜留金繒以佐邊費一官爵以賞戰(zhàn)勞其議為公止

仁宗御天章閣出手詔問兩府大臣所以興治革弊

之方公又疏時政十余事皆人所難言者

呂夷簡初作相以唐劉蕡所對策進曰天下治亂自

朝廷始朝廷賞罰自近始凡蕡之所究言者皆當今

之弊臣所欲言而陛下之所宜行也天子嘉納之

慶州軍亂二府入議文彥博曰朝廷施為務合人心

以靜重為先不宜偏聽陛下即位以來勵精求治而

人情未安者更張之過耳祖宗法未必不可行但有

廢墜不舉之處耳王荊公曰所以為此將以去民之

害何為不可若萬事隳頹如西晉風茲乃益亂也蓋

荊公知公言為己發(fā)故力排之

曾肇嘗奏言近世帝王善為治者莫如唐太宗善言

治者莫如唐陸贄太宗貞觀之治論者謂庶幾成康

史官掇其大者別為一書謂之貞觀正要陸贄事唐

德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要其歸必本于帝王之道

必稽于六藝之文此二書雖一代之文章實百王之

龜鑒愿陛下取此二書置之座右留神省覽發(fā)言行

事以此為準庶幾圣德有補萬一

遵堯錄諫官韓絳嘗因?qū)Χ栽惶熳又豢上?

移事當間出睿斷帝曰朕固不憚自有處分所慮未

中于理而有司奉行則其害已加于人故每欲先盡

大臣之心而行之

仁宗一夕既寢聞樂聲命燭興坐使內(nèi)侍審之曰樊

樓百姓飲酒樂聲也帝欣然曰朕為天下父母得百

姓長如此足矣聽徹乃就寢

慶歷三年帝以晏殊為相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杜衍

為樞密使韓琦與富囗副之以至臺閣多一時之賢

天子既厭西兵閔天下困弊奮然有意遂欲因群才

以更治數(shù)詔大臣條天下事方施行十未及一而小

人權幸者皆不便明年秋會殊以事罷而仲淹等相

次亦皆去事遂已

范仲淹召為樞密副使既至數(shù)月以為參知政事仲

淹每進見帝必以太平責之仲淹嘆曰上之用我者

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一朝可也既而

賜手詔趣使條天下事又開天章閣召見賜坐授以

紙筆使疏于前仲淹皇恐避席始退而條列時所宜

先者十余事其詔天下興學取士先德行不專文辭

革磨勘例遷以別能否減任子之數(shù)而除濫官用農(nóng)

桑考課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僥幸之

人皆不便因相與騰口而嫉仲淹者亦幸外有言喜

為之左右會契丹與元昊爭銀甕族于是麟府奏警

仲淹乃自請出為河東陜西宣撫二寇聞之皆不敢

王安石始為政創(chuàng)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建為青苗助

役均輸之政置提舉官四十余員行其法于天下謂

之新法司馬光邇英殿進讀至蕭何曹參事光曰參

不變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時天下晏然衣

食滋植帝曰漢常守蕭何之法不變可乎光曰何獨

漢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

也書曰無作聰明亂舊章漢武帝用張湯言取高帝

法紛更之盜賊半天下由此言之宗祖之法不可變

也后數(shù)日呂惠卿進講因言先王之法有一年一變

者有五年一變者有二十年一變者光以為不然且

曰治天下者譬如居室弊則更之非大壞不更造也

大壞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也今二者皆無有

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公卿侍從皆在此愿陛下問之

三司使掌天下財不才而黜之可也不可使兩府侵

其事今為制置三司條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

安用例茍用例而已則胥吏足矣今為看詳中書條

例司何也惠卿不能對詆光曰光為侍從何不言言

之而不從何不去光答曰是臣之罪也帝曰相與論

是非耳何至是呂惠卿講畢群臣賜坐戶外將出命

徙于戶內(nèi)帝曰朝廷每更一事舉朝囗囗何也王珪

曰臣囗賤在闕門之外朝廷之事不能盡知借使聞

之道路又不知其虛實也帝曰聞則面言之光曰青

苗出息平民為之尚能以蠶食下戶至饑寒流離況

縣官法令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取則與之不愿

不強也光曰愚民知取債之利不知還債之害非獨

縣官不強富民亦不強也帝曰坐倉糴米何如坐者

皆起曰不便已罷之幸甚帝曰未罷也光曰京師有

七年之儲而錢常乏若坐倉錢益乏米益陳奈何惠

卿曰坐倉得米百萬斛則省東南百萬之漕以其錢

供京師何患無錢光曰東南錢荒而米狼戾今不糴

米而漕錢棄其有余取其所無農(nóng)末皆病矣侍講吳

申曰光言至論也光曰此皆細事不足煩人主但當

擇人而任之有功則賞有罪則罰此則陛下職也帝

曰然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

光趨出帝曰卿得無以惠卿之言不樂乎光曰不敢

五朝名臣言行錄王荊公為翰林學士初入對神宗

問方今治當何先公對曰擇術為先上問唐太宗如

何公曰升下當以堯舜為法太宗所知不遠所為不

盡合先王不足道也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繁至要而

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常以為高而不可及

上曰卿可謂責難于君矣朕自視眇然恐無以副卿

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此道

邇英進讀上留呂公著論治道遂及釋老虛寂之旨

公問曰堯舜知此道乎上曰堯舜豈不知公曰堯舜

雖知此而常以知人安民為志

彗星見詔求直言呂公著疏曰陛下有欲治之心而

無致治之實者何哉此任事之人負陛下也何以言

之士之邪正賢不肖蓋素定也今則不然前日舉之

以為天下之至賢后日逐之以為天下之至不肖其

于人才既反復而不常則于政事亦乖戾而不審矣

陛下獨不察之乎

王安國召對上曰卿學問通古今以漢文何如主也

對曰三代以后賢主未有如文帝者上曰但惜其才

不能立法更制耳對曰文帝自代來夜入未央宮于

擾攘時定變故于俄頃之際諸將故武夫皆脅息待

命恐無才者不及是然能用賈誼之言待群臣有節(jié)

專務以德化民海內(nèi)興于禮義幾致刑措使一時風

俗恥言人過則文帝加有才一等矣上曰王猛佐苻

堅以蕞爾國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而不能使

人何也對曰王猛睚囗之忿必報專教苻堅以峻法

殺人為事此必小臣刻薄有以囗陛下者愿專以堯

舜三代為法理順而勢利則下豈有不從者乎

五朝名臣言行錄孝宗受禪杜莘老著三議以進曰

定國是曰修內(nèi)政曰養(yǎng)根本理切而事核殆無一語

虛設

金史熙宗本紀天眷二年六月上從容謂侍臣曰朕

每閱貞觀政要見其群臣議論大可規(guī)法翰林學士

韓昉對曰皆由太宗溫顏訪問房杜輩竭忠盡誠其

書雖簡足以為法上曰太宗固一代賢君明皇何如

昉曰唐自太宗以來惟明皇憲宗可數(shù)明皇所謂有

始而無終者初以艱危得位用姚崇宋璟惟正是行

故能成開元之治末年怠于萬機委政李林甫奸諛

是用以致天寶之亂茍能慎終如始則貞觀之風不

難追矣上稱善又曰周成王何如主昉對曰古之賢

君上曰成王雖賢亦周公輔佐之力后世疑周公殺

其兄以朕觀之為社稷大計亦不當非也

世宗本紀大定二年正月獻享山陵禮畢欲獵而還

左丞相晏等諫曰邊事未寧不宜游幸戊寅還宮因

諭晏等曰朕常慕古之帝王虛心受諫卿等有言即

言毋緘默以自便

上謂宰執(zhí)曰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甚多近日全

無敷奏朕深居九重正賴卿等贊襄各思所長以聞

朕豈有倦怠

海陵本紀天德三年正月乙未上出獵宰相以下辭

于近郊上駐馬戒之曰朕不惜高爵厚祿以任汝等

比聞事多留滯豈汝等茍圖自安不以民事為念耶

自今朕將察其勤惰以為賞罰其各勉之

元史粘合重山傳粘合重山金源貴族也國初為質(zhì)

子知金將亡遂委質(zhì)焉太祖使為侍從官數(shù)得侍宴

內(nèi)廷因諫曰臣聞天子以天下為憂憂之未有不治

忘憂未有能治者也置酒為樂此忘憂之術也帝深

加納之

仁宗本紀延佑四年八月庚申合散奏事畢帝問曰

卿等日所行者何事合散對曰臣等第奉行詔旨而

已帝曰卿等何嘗奉行朕旨雖祖宗遺訓朝廷法令

皆不遵守夫法者所以辨上下定民志自古及今未

有法不立而天下治者使人君制法宰相能守而勿

失則下民知所畏避綱紀可正風俗可厚其或法弛

民慢怨言并興欲求治安豈不難哉

泰定帝本紀泰定元年五月己丑帝諭倒剌沙曰朕

即位以來無一人能執(zhí)成法為朕言者知而不言則

不忠且陷人于罪繼自今凡有所知宜悉以聞使朕

明知法度斷不敢自縱非獨朕身天下一切政務能

守法以行則眾皆乂安反是則天下罹于憂苦又曰

凡事防之于小則易救之于大則難爾其以朕言明

告于眾俾知所慎

陳思謙傳思謙字景讓至順元年拜西行臺監(jiān)察御

史建明八事一曰正君道二曰結人心三曰崇禮讓

四曰正綱紀五曰審銓衡六曰勵孝行七曰紓民力

八曰修軍政明年九月拜監(jiān)察御史言上有宗廟社

稷之重下有四海蒸民之生前有祖宗垂創(chuàng)之艱后

有子孫長久之計中論秦漢以來上下三千余年天

下一統(tǒng)者六百余年而已我朝開國百有余年混一

六十余年土宇人民三代漢唐所未有也民有千金

之產(chǎn)猶謹守之以為先人所營況君臨天下承祖宗

艱難之業(yè)而傳祚萬世者乎臣愚以興亡懇懇言者

誠以皇上有元之圣主今日乃皇上盛時圖治之機

茲不可失也

明寶訓戊戌十二月癸巳辟儒士范祖干葉儀既至

祖干持大學以進太祖問治道何先對曰不出乎此

書太祖命祖干剖析其義祖干以為帝王之道自修

身齊家以至于治國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齊方正

使萬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太祖曰圣人之道

所以為萬世法吾自起兵以來號令賞罰一有不平

何以服眾夫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悉此道也甚加禮

貌命二人為咨議儀以疾辭祖干亦以親老辭太祖

皆許之

丙午三月甲辰太祖語太史令劉基起居注王袆曰

天下兵爭民物傷殘今土地漸廣戰(zhàn)守有備治道未

究甚切于心基對曰戰(zhàn)守有備治道必當有所更革

也太祖曰喪亂之后法度縱弛當在更張使紀綱正

而條目舉然必明禮義正人心厚風俗以為本也袆

對曰昔湯正桀之亂而敘彝倫主上之言誠囗合于

前古也

吳元年十月癸丑右御史大夫鄧愈等各言便宜事

太祖覽之謂愈等曰治天下當先其重且急者而后

及其輕且緩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

化衣食給而民生遂教化行而習俗美足衣食者在

于勸農(nóng)桑明教化者在于興學校學校興則君子務

德農(nóng)桑舉則小人務本如是為治則不勞而政舉矣

今卿輩所言皆國家之不可闕者但非所急卿等國

之大臣于經(jīng)國之道庇民之術尚當為予盡心焉

洪武元年正月丁丑太祖御奉天殿大宴群臣宴罷

因召群臣諭之曰朕本布衣以有天下實由天命當

群雄初起所在剽掠生民皇皇不保朝夕朕見其所

為非道心常不然既而與諸將渡江駐兵太平深思

愛民安天下之道自是十有余年收攬英雄征伐四

克賴諸將輔佐之功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廣生民之

眾萬幾方殷朕中夜寢不安枕憂懸于心御史中丞

劉基對曰往者四方未定勞煩圣慮今四海一家宜

少紓其憂太祖曰堯舜圣人處無為之世尚且憂之

矧德非唐虞治非雍熙天下之民方脫傷殘其得無

憂乎夫處天下者當以天下為憂處一國者當以一

國為憂處一家者當以一家為憂且以一身與天下

國家言之一身小也所行不謹或致顛蹶所養(yǎng)不謹

或生疢疾況天下國家之重豈可頃刻而忘警畏耶

戊寅太祖諭中書省臣曰成周之時治掌于冢宰教

掌于司徒禮掌于宗伯政掌于司馬刑掌于司寇工

掌于司空故天子總六官六官總百執(zhí)事大小相維

各有攸屬是以事簡而政不紊故治秦用商鞅變更

古制法如牛毛暴其民甚而民不從故亂卿等任居

宰輔當振舉大綱以率百寮贊朕為治辛丑太祖謂

宰臣曰朕每燕居思天下之事未嘗一日自安蓋治

天下猶治絲一絲不理則眾緒棼亂故凡遇事必精

思而后行惟恐不當致生奸弊以殃吾民以此不敢

頃刻安逸至于刑法尤所關心然此非一人所能獨

理卿等皆須究心庶幾民無冤抑刑獄清省漢宣帝

言獄者所以禁暴止奸養(yǎng)育群生甚得用法之意卿

等宜體之無忽也閏七月丁卯太祖謂侍臣宋濂等

曰自古圣哲之主知天下之難保也故遠聲色去奢

靡以圖天下之安是以天命眷顧久而不厭后世中

材之主當天下無事侈心縱欲鮮克有終至如秦始

皇漢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長生疲精勞神卒無所得

使移此心以圖治天下安有不理以朕觀之人君清

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

足衣食熙熙囗囗而不自知此即神仙也功名垂于

簡冊聲名流于后世此即長生不死也夫恍惚之事

難憑幽怪之說易惑在謹所其好尚耳朕常夙夜兢

業(yè)圖天下之安其敢游心于此濂對曰陛下斯言足

以祛千古之惑

明寶訓洪武二年二月壬辰太祖謂翰林侍讀學士

詹同曰以仁義定天下雖遲而長久以詐力取天下

雖易而速亡監(jiān)于周秦可見矣故周之仁厚可以為

法秦之暴虐可以為戒若漢唐宋之政治亦互有得

失但當取其所長而舍其所短若概曰漢唐宋而不

審擇于是非取舍則得失混淆矣

四年六月庚戌太祖御奉天門謂吏部尚書詹同曰

論行事于目前不若鑒之往古卿儒者宜知古先帝

王為治之道試為朕言之同對曰古先帝王之治無

過于唐虞三代可以為法也太祖曰三代而上治本

于心三代而下治由于法本于心者道德仁義其用

為無窮由乎法者權謀術數(shù)其用蓋有時而窮然為

治者違乎道德仁義必入乎權謀術數(shù)甚矣擇術不

可不慎也

大政紀洪武四年十二月己卯上以堯舜執(zhí)中之旨

諭禮部侍郎曾魯曰朕求古帝王之治莫盛于堯舜

然觀其授受其要在允執(zhí)厥中后之儒者講之非不

精及見諸行事往往背馳魯曰堯舜以此道宰制萬

事如執(zhí)權衡物之輕重長短自不能違而皆得其當

此所以致雍熙之治也后世鮮能體此道于是處事

之際欲求其一一至當難矣上曰人君一心治化之

本存于中者無堯舜之心而欲施于政者有堯舜之

治不可得也魯又曰堯舜之道載之典謨者無以加

矣至于修身理政本末次第具大學一書上曰大學

平治天下之本豈可舍此而他求哉

明寶訓洪武十年九月戊寅太祖謂侍臣曰前代庸

君暗主莫不以垂拱無為借口縱恣荒寧不親政事

孰不知天下者無逸然后可逸若以荒寧怠政為垂

拱無為帝舜何為曰耄期倦于勤大禹何以惜寸陰

文王何以日昃不食且人君日理萬機怠心一生則

庶務壅滯貽患不可勝言朕即位有年常以勤勵自

勉未旦即臨朝晡時而后還宮夜臥不能安席被衣

而起或仰觀天象見一星失次即為憂惕或量度民

事有當速行者即次第筆記待旦發(fā)遣朕非不欲蹔

安但祗畏天命不敢故爾朕言及此者但恐群臣以

天下無事便欲逸樂股肱既惰元首叢脞民何所賴

書云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群臣皆頓首受命

大政紀太祖辟儒士范祖干葉儀祖干持大學以進

上問治道何先對曰不出乎此書上命祖干剖析其

義祖干以為帝王之道自修身齊家以至于治國平

天下必上下四方均齊方正使萬物各得其所可以

言治上曰圣人之道所以為萬世法吾自起兵以來

號令賞罰一有不平何以服眾夫武定禍亂文治太

平悉此道也

明卓異記司天監(jiān)進元主所制水晶宮漏備極機巧

中設二木偶人能按時自擊鉦鼓上覽之謂侍臣曰

廢萬幾之務而用心于此所謂作無益害有益也使

移此心以治天下何至滅亡命左右碎之

大政紀洪武十二年八月上御華蓋殿與侍臣論治

身之道上曰人之害莫大于欲欲非止于男女宮室

飲食服御而已凡求私便于己者皆欲也然惟禮可

以制之先王制禮所以防欲也禮廢則欲肆為君而

廢禮縱欲則毒流于民為臣而廢禮縱欲則禍延于

家故循禮可以寡過肆欲必至滅身十一月丁酉上

與翰林待制吳沈論持身保業(yè)之道上曰人當無所

不謹事雖微而必慮行雖小而必防不慮于微終貽

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謹小行而無已者則可以

成大業(yè)忽細事而不戒者則必至成大惡常人且然

況人君乎沈?qū)υ皇]及此誠社稷永安之道

明寶訓洪武十五年二月乙亥太祖諭群臣曰朕統(tǒng)

一天下于今十有五年夙夜靡寧誠以天下之大生

齒之眾庶事之繁日決萬幾茍有怠忽或一言不當

貽四海之憂或一事之失為天下之患豈可不盡心

乎朕與卿等共理當各勤乃事體朕至懷

大政記洪武十五年九月晉府長史桂彥良上太平

治要十二事上以通儒稱之一曰法天道二曰廣地

理三曰服人心四曰養(yǎng)圣德五曰培國脈六曰開經(jīng)

筵七曰精選舉八曰審刑罰九曰敦教化十曰馭外

患十一曰搜才俊十二曰廣咨訪

十七年七月上與翰林待詔朱善等論治體上曰人

君能以天下之好惡為好惡則公以天下之智識為

智識則明又曰人之常情多矜己能好言人過君子

則揚人之善不矜己之善貸人之過不貸己之過又

曰萬事不可以耳目察惟虛心以應之多方不可以

智力服惟誠心以待之善等皆悚聽

二十二年十一月己丑朔上與翰林學士劉三吾論

治民之道三吾言南北風俗不同南可以德化北可

以威制上曰地有南北民無兩心帝王一視同仁豈

有彼此之間汝謂南方風氣柔弱故可以德化北方

風氣剛勁故當以威制然君子小人何地無之君子

懷德小人懷威施之各有攸當烏可概以一言乎三

吾悚服稽首而退

名山藏典謨記洪武二十五年七月上謂侍臣曰治

有緩急治亂民不可急急則益亂撫治民不可擾擾

則不治

二十七年正月上退朝顧翰林學士劉三吾曰朕歷

年久而益懼者恐懈也日慎一日效尚未臻甚矣治

難夫愛民之心不實則民不蒙澤民不蒙澤則眾離

怨積朕常懼焉

明寶訓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癸亥侍臣進講尚書

無逸篇太祖曰自昔有國家者未有不以勤而興以

逸而廢勤與逸理亂盛衰所系也人君當常存惕厲

不可少怠以圖其終成王之時天下晏然周公輔政

乃作是書反復開諭上自天命之精微下至民生稼

穡之艱難以及閭里小民之怨詛莫不具載周公之

愛君先事而慮其意深矣朕每觀是篇必反復詳味

求古人之用心嘗令儒臣書于殿壁朝夕省閱以為

鑒戒今日講此深愜朕心聞之愈益警惕

大政記洪武二十九年正月庚申朔上與禮部尚書

門克新論至治之難上罷朝從容問左右民間事禮

部尚書門克新對曰圣澤深廣天下之民各安生業(yè)

幸蒙至治上曰雖堯舜在上不能保天下無窮民若

謂民皆安業(yè)朕恐未然何得遽言至治

青溪暇筆李淑通名泰鹿邑人洪武末為詹事府通

事舍人云太祖恒誦唐人李山甫上元懷古詩吟哦

不絕且大書置屏間其詩曰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

江山不到頭總為戰(zhàn)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堯

將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可自由試問繁華何處在

雨花煙草石城秋嗚呼安不忘危天下寧有不致太

平者哉此后王所當法也

大政記永樂元年正月己卯朔囗諭內(nèi)外文武群臣

曰上天之德好生為大人君法天愛人為本我皇考

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為天下主政教修明近古鮮

比朕纘承大統(tǒng)思承付托之重爾文武群臣共遵成

憲悉力一志敬之慎之

六年五月翰林院庶吉士蔣幵上言五事命所司行

之一言安不忘危宜囗五軍各衛(wèi)以時訓練軍士毋

致廢弛二言巡幸北京宜增扈從軍士以聳觀瞻備

不虞三言預備倉在鄉(xiāng)村難于守視莫若移府州縣

城內(nèi)委老人及有丁糧者守視四言師范庸常難以

成材宜囗吏部精選經(jīng)明行修之士以充教官五言

鄉(xiāng)薦多大義未通宜囗各布按二司精選實學之士

毋貪多濫舉仍囗禮部會試亦皆精選上覽之曰其

言皆是令所司施行

名山藏典謨記永樂十三年正月囗諭天下來朝有

司曰朕夙夜圖治擢任賢能茍能盡心修職俾康兆

庶天下未有不太平者也夫為官者以忠勤廉謹為

本以公正仁恕為先忠則不欺勤則不怠廉則不貪

謹則不肆公則不私正則不偏仁則不暴恕則不害

毋謂民愚而心實神毋謂朝廷可欺也而上天鑒之

不遵朕言罪不赦欽哉

大政紀宣德二年八月上與侍臣論詔令不可失信

于民上曰聞朝廷下寬恤之令或為有司沮格者誠

有之乎侍臣對曰亦間有之上曰治天下以信為本

朕每出一詔令必預度可行可守而后發(fā)不然徒失

信于民豈為君之道為臣輔君理民以信義為要君

欲施仁而臣沮格于下不忠孰大焉侍臣對曰此實

任事之臣負陛下唯陛下明斷耳

四年四月甲申上御便殿與侍臣論漢武帝唐元宗

治亂之由上問漢唐諸君在位孰久對曰漢之武帝

唐之元宗皆在位久上曰漢武好大喜功海內(nèi)虛耗

末年能懲前過元宗初政有貞觀之風久而恣欲囗

忠任邪遂致禍亂竄身失國武帝猶為彼善于此又

曰善心生則明欲心生則暗武帝以田千秋為賢元

宗以李林甫為賢此治亂所由異也

正統(tǒng)十四年九月郕王即皇帝位都察院歷事舉人

練綱上中興要務八條上命所司知之一曰謹天變

二曰急先務三曰正軍法四曰布恩澤五曰廣言路

六曰屏奸邪七曰公薦舉八曰察群吏援古證今大

要謂中興與創(chuàng)業(yè)無異因敗為成轉禍為福惟在君

心一轉移之間

成化二年閏三月禮部尚書姚夔率群臣上封事上

慰諭之疏略曰皇上當念祖宗之付托思天下之艱

難勿以目前無事而恣于宴安肆于逸樂以禮法齊

家以節(jié)儉制用官爵無濫授金帛無妄費土木勿妄

興齋醮勿頻設出入有防巡游有度節(jié)嗜欲養(yǎng)天和

留心萬機無忘正務

名山藏典謨記成化二十二年六月囗諭文武群臣

曰朕惟人君圖治必先得賢人臣輔治必謹奉法太

祖高皇帝創(chuàng)業(yè)貽謀百司庶務具有成憲列圣相承

守而勿失朕繼統(tǒng)遵承夙夜兢兢恒思人輔奈歲月

滋久文恬武嬉往往有恣情玩法隳職僨事形跡敗

露已置憲典尚慮爾群臣罔知儆戒以致名節(jié)不立

勛業(yè)無聞國家何賴焉特茲戒諭當各惕然奉公或

內(nèi)省有疚須痛自懲艾稱朕求賢圖治之意

臣林記劉大夏字時雍孝宗召為兵部尚書時上方

注意太平裁抑奄寺搜剔冗囗大夏承上指行之數(shù)

與劉健謝遷李東陽都御史戴珊被召對而與珊尤

頻上語久夾城日高猶未下天下欣欣望治焉

永陵編年史嘉靖四年春正月吏部侍郎胡世寧服

闋自言衰病不能赴闕先陳治道急務以效愚忠在

慎內(nèi)臣恤饑民又云席書以達禮受知擢居禮部此

因材受任無足為異而言官宜于內(nèi)外郎官選其忠

直公慎識治道者慎之勿囗用匪人世寧居憂嘗獻

禮議有當上心者故嘉納之起為兵部侍郎

御史劉翀言十事一緝圣學二近正人三遠佞人四

畏天變五恤民隱六容直諫七立紀綱八平賞罰九

廣恩威十設總督皆含規(guī)諷不報

名山藏夏言傳上囗言曰爾居官以來多所建白為

國為民甚有規(guī)裨耕蠶二事朕以具告祖考夫成王

有周賢君周公猶拳拳進無逸朕何人斯斯實爾忠

賜爾四品服色爾其益勵乃心思盡乃職政事可否

天下治忽有一見聞即直陳之以無負朕

昭陵編年史隆慶元年陳以勤上謹始十事曰定志

曰保位曰畏天曰法祖曰愛民曰崇儉曰攬權曰用

人曰接下曰聽言上嘉納之

六年二月待詔劉奮庸疏言皇上即位以來六年矣

海內(nèi)非不乂安而災疹未息外夷非不威順而伏機

可慮朝政若飭而權柄漸移仕路若清而宿囗如昔

臣藩邸舊臣也何忍緘默謹條為五事以聞一曰保

養(yǎng)圣躬乞凝神定慮忍性抑情毋逞旦夕之樂而輕

百年之慮毋以有限之體而當眾欲之攻則圣德日

清而圣壽益永矣二曰總攬政權先帝英明果斷恩

威莫測臣下斂手莫敢弄權今政府之所擬議百司

之所奉行人才之用舍國是之更張果出于宸斷乎

協(xié)于公論乎即輔導東宮乃閣臣之職而敢圖身便

朝廷名器本勵世之具而敢以市恩先帝之世孰敢

為此乞大奮干綱獨觀萬化則上下莫測其機而政

柄不至偏重矣三曰慎儉德歲費有經(jīng)入不酬出今

內(nèi)府取銀已數(shù)十萬求珍囗作鰲山鏤金雕玉國計

日虛所宜痛戒四曰留心章奏或關君德或言朝政

或評人品或酌時事皆以效忠匪有要挾乞當理者

必庸狂直者必恕以來忠益五曰用忠直即位以來

或以勤政諫或以節(jié)用諫或以進賢退不肖諫非承

望風旨而攻擊以泄憤非近合權要而薦拔以樹恩

皆本于忠直乃遭斥逐乞嘉批鱗而速用以盡其才

疏上謫興國州知州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扶绥县| 兴和县| 墨江| 南澳县| 西昌市| 文安县| 仪陇县| 广南县| 桓仁| 平舆县| 乐昌市| 天峻县| 汉源县| 贺州市| 仁怀市| 黄梅县| 荔浦县| 白玉县| 汉寿县| 建德市| 桦甸市| 沅陵县| 凤凰县| 安丘市| 霍林郭勒市| 昭觉县| 南澳县| 囊谦县| 枣庄市| 石林| 泸定县| 屯留县| 达尔| 谷城县| 霍州市| 大竹县| 东港市| 山丹县| 寻乌县|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