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紀事一
- 明倫匯編皇極典御制部
- (清)陳夢雷
- 10335字
- 2015-12-26 23:46:19
書經益稷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
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
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
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宋書符瑞志帝舜時和氣普應慶云興焉若煙非煙
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囷百工相和而歌慶云
帝乃倡之曰慶云爛兮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
兮群臣咸進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
弘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
經萬姓允誠于予論樂配天之靈遷于圣賢莫不咸
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以竭褰裳去之于是八
風修通慶云叢聚
史記樂書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注
南風養萬物
孝子之歌也舜有孝行故以五弦之琴歌南風詩以
教理天下之孝
周語衛彪傒曰周詩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壞也其
所壞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商而作此詩以為飫歌
名之曰支以遺后人使永監焉
六韜武王踐阼三日召師尚父而問焉曰黃帝顓頊
之道存乎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齊三
日王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王東面而立師
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
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
枉者滅廢敬者萬世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而為戒
書于席之四端于幾于鑒于盥盤于楹于杖于帶于
履屨于觴豆于戶牖于劍弓矛為銘焉
琴操周成王時鳳凰來舞于庭成王乃援琴而歌曰
鳳凰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靈賴先王兮恩澤
臻于胥樂兮民以寧
穆天子傳天子南游于黃臺之丘獵于钘山天寒雨
雪有凍人王乃作詩三章以哀民
漢書高祖本紀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軍于會缶布
走令別將追之上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
老子弟佐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
擊筑自歌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上乃起舞慷慨
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
中萬歲之后吾魂魄猶思家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
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
所與沛父老諸母故人日樂飲極歡道舊故為笑樂
十余日上欲去沛父兄固請留上曰吾人眾多父兄
不能給乃去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上留止張飲三
日
留侯世家漢十二年上從擊破黥布軍歸疾益甚愈
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
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
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
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
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
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囗匿竊聞太子為人
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
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
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
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
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曰鴻雁高飛一舉千
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
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
竟不易太子
漢書武帝本紀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
白麟作白麟之歌
元鼎四年六月得寶鼎后土祠旁秋馬生涯洼水中
作寶鼎天馬之歌
元封二年春幸緱氏遂至東萊夏四月還祠泰山至
瓠子臨決河命從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塞河堤作瓠
子之歌還作甘泉通天臺長安飛廉館六月詔曰甘
泉宮內中產芝九莖連葉上帝博臨不異下房賜朕
弘休其赦天下賜云陽都百戶牛酒作芝房之歌
古文苑武帝作柏梁臺詔群臣二千石能為七言詩
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時
自梁王已下作
詩者二十五人
漢書武帝本紀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
望祀虞舜于九嶷登灊天極山自尋陽浮江親射蛟
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
太初四年春貳師將軍廣利斬大宛王首獲汗血馬
來作西極天馬之歌
注
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號
一日千里
太始三年二月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
四年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門宮若有向坐拜
者作交門之歌
漢武故事帝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忻然中流
與群臣飲燕帝歡甚乃自作秋風辭
漢書外戚傳孝武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思念不已方
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帳幄陳酒
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帷
坐而步又不能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
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
弦歌之上又自為作賦以傷悼夫人
拾遺記漢武帝思懷往者李夫人不可復得時始穿
昆靈之池泛翔禽之舟帝自造歌曲使女伶歌之時
日已西傾涼風激水女伶歌聲甚遒因賦落葉哀蟬
之曲曰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虛房冷而寂寞落
葉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寧
西京雜記始元元年黃鵠下太液池上為歌曰黃鵠
飛兮下建章羽肅肅兮行蹌蹌金為衣兮菊為裳唼
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顧菲薄愧爾嘉祥
漢書王褒傳神爵五鳳之間天下殷富數有嘉應上
頗作歌詩欲興協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
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龔德皆召見待詔
哀帝本紀贊孝哀自為藩王及充太子之宮文辭博
敏幼有令聞
后漢書桓榮傳榮子郁敦厚篤學傳父業顯宗以郁
先師子甚見親厚常居中論經書問以政事稍遷侍
中帝自制五家要說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
注
華
嵩書曰帝自制五行章句此言五家即謂五行之家
也東觀記曰上謂郁曰卿經及先師致復文雅其冬
上親于辟雍自講所制五行章句已復令郁說一篇
上謂郁曰我為孔子卿為子夏起予者商也又問郁
曰子幾人能傳學郁曰臣子皆未能傳學孤兄子一
人學方起上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
蔡邕傳初帝好學自造羲皇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
為文賦者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遂至
數十人
靈思何皇后紀王美人生皇子協后鴆殺美人帝愍
協早失母又思美人作追德賦令儀頌
魏書文帝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初在東宮疫癘大
起時人雕傷帝深感嘆與素所敬者大理王朗書曰
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
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
能全其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余篇集諸儒
于肅城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胡沖吳歷帝以素書所著典論及詩賦餉孫權又以
紙寫一通與張昭
魏志文帝本紀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
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余篇號曰
皇覽
高貴鄉公本紀注傅暢晉諸公贊曰帝嘗與中護軍
司馬望侍中王沈散騎常侍裴秀黃門侍郎鍾會等
講宴于東堂并屬文論名秀為儒林文人沈為文籍
先生望會亦各有名號
甘露四年春正月黃龍二見寧陵縣界井中
注
漢晉
春秋曰是時龍見咸以為吉祥帝曰龍者君德也上
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于并非嘉兆也仍作潛龍
之詩以自諷司馬文王見而惡之
宋書始平孝敬王子鸞傳子鸞母殷淑儀寵傾后宮
子鸞愛冠諸子凡為上所盻遇者莫不入子鸞之府
國及為南徐州又割吳都以屬之六年丁母憂追進
淑儀為貴妃上自臨南掖門臨過喪車悲不自勝左
右莫不感動上痛愛不已擬漢武李夫人賦
南史宋孝武帝本紀帝少機囗神明爽發讀書七行
俱下才藻甚美
宋前廢帝本紀帝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
往往有文采
冊府元龜宋明帝好讀書在藩時撰江左以來文章
志又續衛瓘所注論語一卷行于世帝寬仁待物才
學之士多蒙引進參侍文籍應對左右于華林園含
芳堂講周易常自臨聽又嘗造皇業頌通國風辭天
符頌帝圖頌治兵大雅白纻篇大雅
南齊太祖在位所著文詔中書侍郎江淹撰次之又
詔東觀學士撰史林三十篇魏文帝皇覽之流也
南齊書蘇侃傳侃除積射將軍遇太祖在淮上便自
委結上鎮淮陰時張永沈攸之反后新失淮北始遣
上北戍不滿千人每歲秋冬間邊淮騷動恒恐敵至
上廣遣偵候安集荒余又營繕城府上在兵中久見
疑于時乃作塞客吟以喻志
梁書武帝本紀帝文思欽明能事畢究雖萬機多務
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孝經義周
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
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
子講疏凡二百余卷并正先儒之述開古圣之旨王
侯朝臣皆奉表質疑高祖皆為解釋修飾國學增廣
生員立五館置五經博士天監初則何佟之賀場嚴
植之明山賓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兇軍賓嘉五禮凡
一千余卷高祖稱制斷疑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禮節
大同中于臺西立士林館領軍朱異太府卿賀琛舍
人孔子袂等遞相講述皇太子宣城王亦于東宮宣
猷堂及揚州解開講于是四方郡國趨學向風云集
于京師矣兼篤信正法猶長釋典制涅盤大品凈名
三慧諸經義記復數百卷聽覽余閑即于重云殿及
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余人又造通
史躬制贊序凡六百卷天情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
詩直疏便就皆文質彬彬超邁今古詔銘贊誄箴頌
箋奏爰初在田洎登寶歷凡諸文集又百二十卷六
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并悉稱善又
撰金策三十卷
蕭子顯傳大通二年子顯遷侍中高祖雅愛子顯才
又嘉其容止吐納每御筵侍坐偏顧訪焉嘗從容謂
子顯曰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子顯對曰仲
尼贊易道黜八索述職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復在茲
日時以為名對三年以本官領國子博士高祖所制
經義未列學官子顯在職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又
啟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記
冊府元龜劉孺為太子中書舍人嘗侍宴壽光殿詔
群臣賦詩時孺與張率并醉未及賦帝取孺手板題
戲之曰張率東南美劉孺雒陽才攬筆便應就何事
久遲回
簡文帝幼而敏睿識悟過人六歲便屬文高祖驚其
早就弗之信也仍于御前面試辭采甚美高祖嘆曰
此子吾家之東阿讀書則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
必記章篇辭賦操筆立成博綜群書善言元理雅好
題詩
梁書簡文帝本紀帝雅好題詩其序云余七歲有詩
癖長而不倦然傷于輕艷當時號曰宮體所著昭明
太子傳五卷諸王傳三十卷禮大義二十卷老子義
二十卷莊子義二十卷長春義記一百卷法寶連璧
三百卷并行于世
南史梁元帝本紀帝所著孝德傳忠臣傳各三十卷
丹陽尹傳十卷注漢書一百十五卷周易講疏十卷
內典博要百卷連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韜金樓子
補闕子各十卷老子講疏四卷懷舊傳二卷古今全
德志荊南地記貢職圖古今同姓名錄一卷筮經十
二卷式贊三卷文集五十卷
冊府元龜梁元帝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
辨敏速冠絕一時著述詞章多行于世
陳書武帝本紀永定二年三月乙卯高祖幸后堂聽
訟還于橋上觀山水賦詩示群臣
冊府元龜陳后主所制文筆卷軸甚多乃別寫一本
付姚察有疑悉令刊定后又善作詩及隋兵渡江猶
作詩不輟及朝隋文帝東巡登芒山侍飲賦詩
魏書明元帝本紀帝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劉向所
撰新序說苑于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十
篇采諸經史該洽古義兼資文武焉
太武帝本紀神三年春正月癸卯行幸廣密臨溫
泉作溫泉之歌
孝文帝本紀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
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
莊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
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
和十年已后詔冊皆帝之文自余文章百有余篇
鄭羲傳羲子道昭為員外散騎侍郎秘書丞從征沔
漢高祖饗侍臣于懸瓠方丈竹堂道昭與兄懿俱侍
坐焉樂作酒酣高祖乃歌曰白日光天兮無不曜江
左一隅獨未照彭城王勰續歌曰愿從圣明兮登衡
會萬國馳誠混內外鄭懿歌曰云雷大振兮天門辟
率土來賓一正歷邢巒歌曰舜舞干戚兮天下歸文
德遠被莫不思道昭歌曰皇風一鼓兮九地匝戴日
依天清六合高祖又歌曰遵彼汝墳兮昔化貞未若
今日道風明宋弁歌曰文王政教兮暉江沼寧如大
化光四表高祖謂道昭曰自比遷務雖猥與諸才
不廢詠綴遂命邢巒總集敘記
劉昶傳昶除使持節都督吳越楚彭城諸軍事大將
軍及發高祖親餞之命百寮賦詩贈昶又以其文集
一部賜昶高祖因以所制文筆示之謂昶曰時契勝
殘事鍾文業雖則不學欲罷不能脫思一見故以相
示雖無足味聊復為笑耳
冊府元龜后魏孝文帝遷雒路由朝歌見比干墓愴
然悼懷為文以吊之通直常侍劉芳為注解
北齊后主幼而念善及長頗學綴文置文林館引諸
文士焉
周書明帝本紀二年九月丁未幸同州過故宅賦詩
曰玉燭調秋氣金輿歷舊宮還如過白水更似入新
豐霜潭漬晚菊寒井落疏桐舉杯延故老令聞歌大
風
帝幼而好學博覽群書善屬文詞彩溫麗及即位集
公卿已下有文學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經史
又捃采眾書自羲農以來訖于魏末敘為世譜凡五
百卷云所著文章十卷
武帝本紀天和四年五月己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
講說
冊府元龜隋煬帝初為晉王善屬文及為皇太子數
有詩書遺牛弘弘亦有答及嗣位之后常賜弘詩其
同被賜詩者至于文詞贊無如弘美
國朝傳紀煬帝善屬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隸薛道
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誅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隋唐嘉話煬帝為燕歌行文士皆和著作郎王胄獨
不下帝帝每銜之胄竟坐此見害而誦其警句曰庭
草無人隨意綠復能作此語耶
隋書突厥傳帝親巡云內溯金河而東北幸啟民所
居啟民奉觴上壽跪伏甚恭帝大悅賦詩賜啟民及
主金甕各一及衣服被褥錦彩特勒以下各有差
冊府元龜唐太宗貞觀初著金鏡述以示侍臣
六年閏八月己巳至善慶宮宴三品已上于渭之濱
帝甚歡賦五言詩
大唐新語蕭瑀貞觀初為左仆射太宗謂之曰武德
六年已后太上皇有廢立之心而未定也我當此日
實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大功而不蒙賞卿不可以厚
利誘不可以刑戮懼真社稷臣也因賜詩曰疾風知
勁草版蕩識貞臣又謂之曰卿之守道眇身古人無
以過也然善惡大明有時而失瑀謝曰臣特蒙訓誡
恐死忠良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十七年與長孫無忌
等二十四人圖形于凌煙閣
太宗欲見前代帝王事得失以為鑒戒魏征乃以虞
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采經史百家之內嘉言善語
明王暗君之跡為五十卷號群書理要上之太宗手
詔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覽
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稽古臨
事不戚其為勞也不亦大哉賜征等絹千匹彩物五
百段太子諸王各賜一本
唐書虞世南傳太宗嘗作宮體詩使賡和世南曰圣
作誠工然體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
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帝曰朕試卿耳賜帛五
十匹世南卒帝為詩一篇述古興亡既而嘆曰鍾子
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此詩將何所示邪敕起居郎
褚遂良即其靈坐焚之
全唐詩話貞觀六年九月帝幸慶善宮帝生時故宅
也因與貴臣宴賦詩起居郎請平宮商被之管弦命
曰功成慶善樂使童子八佾為九功之舞大宴會與
破陣舞偕奏于庭
太宗在洛陽宮幸積翠池宴酣各賦一事帝賦尚書
曰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荒
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
善魏征賦西漢曰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
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柏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
孫禮方知皇帝尊帝曰征言未嘗不約我以禮
冊府元龜貞觀十二年三月著作郎鄧隆上表請編
錄制制詩集不許帝初以功定海內櫛風沐雨不暇
于諸書者久矣暨于嗣業進引忠良銳情思政朝夕
孜孜求之若不及數年之后道致隆平天下晏如四
裔賓服遂于聽覽之暇留情文史敘事言懷時有摛
屬天才俊麗興記元遠博該冊府文過擊玉故隆請
編次焉其志不果
唐書鄧世隆傳帝以武功定天下晚始向學多屬文
賦詩天格贍麗意悟沖邁十三年世隆上疏請加集
錄帝謙不許
長孫無忌傳帝思所與共艱難賴無忌以免作威鳳
賦以賜且況其功
冊府元龜貞觀十七年太子太師魏征卒帝為制碑
文并御書石刻畢停于將作北門公卿士庶競以模
寫車馬填噎日有數千時人號其碑為二絕文與書
也
十九年將征遼二月次河陽詔殷少師比干贈太師
自為文祭之次鄴經魏太祖墓自為祭文三月幸定
州經北岳自為祭文四月行軍總管姜確督兵攻蓋
至城中流矢而卒帝甚哀悼為五言詩以悼之十月
班師次漢武臺余基三城傍有祠堂塋域帝顧問侍
臣對曰此是燕齊之士為漢武求仙之處其地俯臨
大海長瀾接天岸多峻石奇怪之狀帝制文刻于石
十二月次定州御步輦而行帝攬筆于輦中賦詩
二十年正月幸晉祠樹碑制文親書之于石
全唐詩話貞觀二十年秋帝幸靈州時破薛延陀回
紇諸部遣使入貢乞置官司上為詩序其事曰雪恥
酬百王除兇報千古公卿請勒石于靈州從之
冊府元龜貞觀二十一年八月骨利干國遣使朝貢
延陀之敗也詔遣云麾將軍康野密往慰撫焉其君
長大悅遣使隨野密入朝獻馬百匹有十四匹尤駿
帝奇之各為制名號為十驥其一曰騰霜白其二曰
皎雪驄其三曰凝露驄其四曰懸光驄其五曰決波
其六曰飛霞驃其七曰發電赤其八曰流金其
九曰翔麟紫其十曰奔虹赤帝乃為文以序其事厚
待其使
二十二年正月帝撰帝范十二篇賜皇太子顧謂王
公曰飭躬闡政之道備在其中是日幸溫湯御制溫
湯碑以示群臣曰疇昔詞人已有此作朕又為之可
得而比耶王公咸曰天文博奧超象系之表前代瑣
瑣小詞豈得輒相比況乃神筆自書勒于溫井之側
侍坐王公咸聽于碑陰容紀姓名官位三月帝以邊
塵無警朔漠來王乃制戎狄賓服之文又制玉華宮
山銘紀示群臣詔令學士并作帝少屬亂離久居兵
陣及正位已后遂博覽群書總其宏綱殆于萬卷遒
文麗藻一時冠絕數年之內經史屬綴宮商自口起
居郎傾耳揮翰百而不紀一焉
高宗為太子時引庶子少詹事司議舍人等入閣乃
從容而言曰文章詞賦平生所愛然未之為也今日
風景殊佳當與公等賦詩言志于是援筆以制序翌
日太宗以皇太子詩序示王公曰朕觀太子此文及
筆跡進于常日司徒長孫無忌對曰皇太子稟承天
訓文章筆扎群藝日新是歲太子制玉華宮山銘又
獻玉華宮賦
永徽五年五月制萬年宮銘刻石于永光門外仍令
中書門下及文武三品已上并學士自書名位碑陰
而刻之
顯慶二年十月幸鄭州次汜水帝以先帝于泛水擒
竇建德因平王世充于是刻石立頌以紀功自為頌
文
五年三月幸并州童子寺賦詩而還十二月較獵于
長社之安樂川召侍臣及藩臣夜燕帝賦詩以紀講
習之事
龍朔元年冬十月狩于南山制東狩詩以示群臣
麟德二年封禪十一月丁酉至平陰頓是日降雪帝
賦詩皇后和
咸亨四年十一月帝自制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
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云之曲以
示群臣令太常行之
儀鳳二年七月宴百僚及諸親于九成宮之咸亨殿
酒酣帝賦詩作柏梁體皇太子霍王元軌相王輪群
臣相次繼作
太平御覽高宗制元首前星維城股肱等誡以示侍
臣禮部尚書弘文館學士許敬宗上表請總名為天
訓并請注解許之及注畢敬宗為之序
冊府元龜中宗神龍三年八月乙未親送朔方軍總
管韓國公張仁亶于通化門外帝制序賦詩
全唐詩話中宗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作云九日
正乘秋三杯興已周泛桂迎囗滿吹花向酒浮長房
萸早熟彭澤菊初收何藉龍沙上方得恣淹留時景
龍三年也序云陶潛盈把既浮九醞之歡畢卓持螯
須盡一生之興人題四韻同賦五言其最后成罰之
引滿韋安石蘇懷詩先成于經野盧懷慎最后成罰
酒十月帝誕辰內殿宴聯句潤色鴻業寄賢才
帝
云
叨居右弼愧鹽梅
李
嶠
運籌帷幄荷時來
宗
楚客
職
掌圖籍濫蓬萊
劉
憲
兩司謬忝謝鍾裴
崔
湜
禮樂銓
管效塵埃
鄭
愔
陳師振旅清九垓
趙
彥昭
忻承顧問
侍天杯
李
適
銜恩獻壽柏梁臺
蘇
頒
黃縑青簡奉康
哉
盧
藏用
宗伯秩禮天地開
薛
稷
帝歌難續仰昭回
宋
之問
微臣捧日變寒灰遠囗班左愧游陪(
上官婕
妤)
帝謂侍臣曰今天下無事朝野多歡欲與卿等詞
人時賦詩宴樂可識朕意不須惜醉大學士李嶠宗
楚客等跪奏曰臣等多幸同遇昌期謬以不才策名
文館思勵駑朽庶裨河岳既陪天歡不敢不醉此后
每游別殿幸離宮駐蹕芳苑鳴笳仙禁或戚里宸筵
王門囗席無不畢從
景龍四年正月五日御大明殿會吐蕃騎馬之戲因
重為柏梁體聯句帝曰大明御宇臨萬方皇后曰顧
慚內政翊陶唐長寧公主曰鸞鳴鳳舞向平陽安樂
公主曰秦樓魯館沐恩光太平公主曰無心為子輒
求郎溫王重茂曰雄才七步謝陳王昭容上官曰當
熊讓輦愧前芳吏部侍郎崔湜曰再司銓管恩何忘
著作郎鄭愔曰文江學海思濟航考功員外郎武平
一曰萬邦考績臣所詳著作郎閻朝隱曰著作不休
出中腸時上疑御史大夫竇從一將作大匠宗晉卿
素不屬文未即令續二人固請許之從一曰權豪屏
跡肅嚴霜晉卿曰鑄鼎開岳造明堂此外遺忘時吐
蕃舍人明悉獵請令授筆與之曰玉醴由來獻壽觴
上大悅賜與衣服
冊府元龜元宗開元八年親制春雪詩春臺望一章
二十八句起居舍人蔡孚奏曰伏見所制氣雄詞美
德音相屬鄙炎漢之奢侈徇有唐之儉陋知作勞而
居逸念中人之家產用心如此天下斯安臣職在司
言請宣示百寮及編國史手詔答曰朕以聽政之余
因時游矚觀古人之制度懷先王之卑菲聊遇所覽
直書其事雖文詞非麗亦不忘于言卿職在史官君
舉必記將以朕之素意頒示庶寮循諷表章益深祗
勉
十年親注孝經頒于天下
十一年行幸北都親制起義堂頌刻石紀功于太原
府之南街
十二年十一月幸東都至華州命刺史徐知仁與信
安王袆勒石于華岳祠南之通衢帝親制其文
十三年封東岳禮畢帝制紀泰山銘親扎勒于山頂
之石壁
十四年十月幸汝州至溫湯之行宮時屬雨雪帝親
賦雨雪詩以示群臣十一月幸寧王憲宅與諸王宴
探韻賦詩即日還宮
十五年五月端午宴群臣于武成殿各賜衣一副自
賦詩六月朔方節度使兵部尚書蕭嵩赴朔方軍命
有司于定鼎門外供帳置酒以送之帝賦詩以光寵
之十二月幸溫泉宮登驪山石甕寺賦詩群臣和
全唐詩話開元十六年帝自擇廷臣為諸州刺史許
景先治虢州源光裕鄭州寇泚宋州鄭溫琦邠州袁
仁恭杭州崔志廉襄州李升期邢州鄭放定州蔣挺
湖州裴觀滄州崔成遂州凡十一人行詔宰相諸王
御史以上祖道洛濱盛具奏太常樂帛舫水嬉命高
力士賜詩令題座右帝親書且給筆紙令自賦賚絹
三千遣之
唐書宋璟傳璟耿介有大節開元十七年為尚書右
丞相張說為左丞相源干曜為太子少傅同日拜有
詔太官設饌太常奏樂會百官尚書省東堂帝賦三
杰詩自寫以賜
冊府元龜開元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祀后土
于脽上帝自為文禮畢令所司刻石于祀所
二十五年八月甲子帝制訓誡六篇以示諸王其旨
蓋明君臣父子之義齊祭稼穡之事也忠王嶼等上
表請宣付史官及示百僚許之宰臣李林甫等奏曰
臣等伏以圣謨垂訓輝映千古頒示朝廷未及天下
兼望宣布中外手詔諭曰周公圣人攝行王政誡伯
禽曰無以魯國驕人朕方圣雖囗豈忘誡子聊示廷
訓何足以宣布中外耶
天寶二年五月以重注孝經頒天下詔曰化人成俗
率繇于德本移忠教敬實在于孝經朕思暢微言以
理天下先為注釋尋亦頒行猶恐至賾難明群疑未
盡近更探討因而筆削兼為敘述以究源流將發明
于大順庶開悟于來學宜付所司頒示中外
八載九月皇太子生日帝制仁孝詩六章札于步障
以賜太子令中官高力士以示朝臣宰相李林甫陳
希烈等奏請頒示中外兼編諸簡策傳之不朽手詔
報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將以道達情性宣揚教義耳
朕承五圣之業受萬民之寄主鬯囗于神心元良貞
于國本美其踐履仁孝恭修友睦深慰于懷不覺形
之諷詠今請具寫六章頒示中外兼編諸簡策以傳
不朽亦欲自家刑國以訓人倫宜依來請
十載十月御朝元閣有慶云見帝賦詩群臣畢和
十四載三月御勤政樓宴群臣帝賦詩柏梁體群
臣畢和
肅宗屬詞典麗經史百家莫不該覽目所一見常如
誦習
上元二年七月甲辰延英殿御座生玉芝一莖三花
御制玉靈芝詩三章八句是歲李光弼出統河南諸
軍帝于內殿宴送御制詩以寵之群臣畢和
宣和書譜唐德宗初在宗藩譽望已著性識強敏一
經于目往往不待學而能其所以自任者亦復如此
齒胄之年便為統帥既總萬機頗勵精治道思前王
能事以壯大猷故群臣章奏來上皆即批答筆無滯
思翰墨落落可觀
冊府元龜德宗貞元元年河東節度馬燧還太原制
宸扆臺衡二銘并序
四年三月甲寅宴百僚于麟德殿設九部樂及內出
舞馬帝制序及詩以賜群臣給御筆仍命屬和
全唐詩話貞元四年九月賜宴曲江亭帝為詩序因
詔曰卿等重陽會宴朕想歡洽欣慰良多情發于中
因制詩序令賜卿等一本可中書門下簡定文詞士
三五十人應制同用清字明日內于延英門進來宰
臣李泌等雖奉詔簡擇難于取舍由是百僚皆和上
自考其詩以劉太真及李紓等四人為上等鮑防于
邵等四人為次等張蒙殷亮等二十三人為下等而
李晟馬燧李泌三宰相之詩不加考第
韋綬以內相感心疾罷還第帝九日作黃菊歌顧左
右曰安可不示韋綬遣使持往綬遂奉和附使進帝
曰為文不已豈頤養耶敕曰自今勿復爾
唐國史補貞元五年初置中和節御制詩朝臣奉和
詔寫本賜戴叔倫于容州天下榮之
冊府元龜貞元七年帝幸章敬寺賦詩序皇太子在
侍進和兼題于壁百僚畢和以班列焉其后京兆尹
薛玨請皇太子書帝詩序刻石而填之以金
九年正月庚辰朔帝御含元殿受朝賀禮畢帝賦退
朝觀軍仗歸營詩以示宰臣等
十年九月十日以重陽日宴賜百僚追賞初九日以
雨罷宴及是方會宴帝賦詩以賜百官
十一年九月癸卯賜中書門下及兩省供奉官宴于
曲江帝作詩賜百僚百僚畢和辛亥退朝召百僚詣
延英令中使宣喻曰昨九日聊示所懷文非工也卿
等屬和雅麗深所嘉之
十二年以聽政之余深思理本乃著刑政箴
十三年九月重陽節賜宰臣及兩省供奉官宴于曲
江賜中書門下及百僚詩
十四年二月帝制中春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詩仍
令皇太子書以示百僚
十七年二月朔賜群臣宴于曲江帝命中使薛盈珍
賜詩九月重陽節賜群臣宴于曲江命中使劉希昂
宣慰帝賜詩
十八年九月重陽節御制豐年多慶九月示懷詩以
賜群臣
唐國史補德宗晚年絕嗜欲尤工詩句臣下莫可及
每御制奉和退而笑曰排公在俗有投石之兩頭置
標號曰排公以中不中為勝負也
冊府元龜憲宗元和四年九月帝以天下無事留意
典墳每覽前代興囗得失之事皆三復其言又讀貞
觀開元寶錄見太宗撰金鏡書及帝范上下篇元宗
撰開元訓誡思繼前躅遂采尚書春秋后傳史記班
范漢書三國志晉書晏子春秋新序說苑等書君臣
行事可為龜鏡者集成十四篇一曰君臣道合二曰
辨邪正三曰戒權幸四曰戒微行五曰任賢臣六曰
納忠諫七曰慎征伐八曰慎刑法九曰去奢泰十曰
崇節儉十一曰獎忠直十二曰修德政十三曰諫畋
獵十四曰錄勛賢分為上下卷帝自制其目曰前代
君臣事跡至是以其書寫于屏風列之御座之右復
遣中使程文干以書屏六扇至中書宣示宰臣李藩
裴囗曰朕近撰此屏風常所觀覽故令蹔將示卿藩
等上表稱賀
太和二年五月帝纂集尚書中君臣事跡命工圖寫
于太液亭朝夕觀覽
唐書裴度傳度以病囗還東都拜中書令臥家未克
謝有詔先給俸料上已宴群臣曲江度不赴帝賜詩
曰注想待元老識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憂來學丘
禱別詔曰方春慎疾為難勉醫藥自持朕集中欲見
公詩故示此異日可進使者及門而度薨年七十六
帝聞震悼以詩置靈幾
杜陽雜編太和九年誅王涯鄭注后仇士良專權恣
意上頗惡之或登臨游幸雖百戲駢羅未嘗為樂往
往瞠目獨語左右莫敢進問因題詩曰輦路生春草
上林花滿枝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
冊府元龜太和九年五月乙巳朔以御集春秋左氏
列國經傳三十卷宣付史館
開成元年三月庚申帝幸龍首池觀內人賽雨賦暮
春喜雨詩宰臣文武百官咸屬和
三年帝夏日與學士聯句帝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
日長柳公權曰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續問奇類林唐文宗曾制詩以示鄭覃覃奏曰且乞
留圣慮于萬機天下仰望文宗不悅覃出復示李宗
閔嘆服不已一句一拜懷而出之上笑謂之曰勿令
適來阿父子見之即此文宗當時亦憚覃而易宗閔
矣
北夢瑣言王文懿公起三任節鎮囗歷省寺贈守太
尉文宗頗重之曾為詩寫于太子之笏以揚之
庚溪詩話唐宣宗微時以武宗忌之遁跡為僧一日
游方遇黃蘗禪師因同行觀瀑布黃蘗曰我囗此得
一聯而下韻不接宣宗曰當為續成之黃蘗云千巖
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宣宗續云溪澗豈能
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其后宣宗竟踐位志先見
于詩矣然自宣宗以后接懿僖之時宇內遂不靖則
作波濤之語豈非讖耶
北夢瑣言唐宣宗皇帝好儒雅每直殿學士從容未
嘗不論前代興亡頗留心貢舉嘗于殿柱上自題曰
鄉貢進士李某或宰臣出鎮賦詩以贈之詞皆清麗
凡對宰臣言政事即終日忘倦
全唐詩話宣宗好進士及第每對朝臣問及茍有科
名對者必大喜便問所試詩賦題目并主司姓名或
佳人物偶不中第必嘆惜移時嘗于內自題鄉貢進
士李道龍白居易之死帝以詩吊之制秦邊陲曲其
詞曰海岳咸通及帝垂拱而年號咸通焉
東觀奏記上聽政之暇多賦詩多令翰林學士屬和
一日賦詩賜寓直學士蕭置令和置手狀謝曰陛下
此詩雖掛水日千里因之平生懷亦無以加也明日
詔學士韋澳問此兩句澳奏曰宋太子家令沈約詩
置以睿藻清新可方沈約爾上不悅曰將人臣比我
得否恩遇漸薄執政乘之出觀察使
北夢瑣言德宗皇帝好為詩以賜容州戴叔倫文宗
宣宗皆以詩賜大臣昭宗駐蹕華州以歌辭賜韓建
以詩及楊柳枝辭賜朱全忠所賜一也或以敬或以
憚受其賜者得不求其義焉
冊府元龜昭宗天復三年三月壬寅御延喜樓餞送
朱全忠還汴帝自為詩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