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藝文

文質論          魏應玚

蓋皇穹肇載陰陽初分日月運其光列宿耀其文百

谷麗于土芳華茂于春是以圣人合德天地稟氣淳

靈仰觀象于元表俯察式于群形窮神知化萬物是

經故否泰易趍道無攸一二政代序有文有質若乃

陶唐建國成周革命九官咸乂濟濟休令火龍黼黻

暐韡于廊廟袞冕旗旒奕乎朝廷冠德百王莫參

其政是以仲尼嘆煥乎之文從郁郁之盛也夫質者

端一元靜儉嗇潛化利用承清泰御平業循軌量守

成法至乎應天順民撥亂夷世摛藻奮權赫奕丕烈

紀禪協律禮儀煥別覽墳丘于皇代建不刊之洪制

顯宣尼之典教探微言之所弊若乃和氏之明璧輕

縠之囗裳必將游玩于左右振飾于宮房豈爭牢偽

之勢金布之剛乎且少言辭者孟僖所以答郊勞也

寡智見者慶氏所以困相鼠也今子棄五典之文暗

禮義之大信管望之小尋老氏之蔽所謂循規常趍

未能釋連環之結也且高帝龍飛豐沛虎據秦楚唯

德是建唯賢是與陸酈摛其文辨良平奮其權谞蕭

何創其章律叔孫定其庠序周樊展其忠教韓彭列

其威武明達天下者非一士之術營造宮廟者非一

匠之矩也逮至高后亂德損我宗劉朱虛軫其辟

強釋其憂曲逆規其模酈友詐其游襲據北軍實賴

其疇冢嗣之不替實四老之由也夫諫則無議以陳

問則服汗沾濡豈若陳平敏對叔孫據書言辨國典

辭定皇居然后知質者之不足文者之有余

文質論          阮元瑜

蓋聞日月麗天可瞻而難附群物著地可見而易制

夫遠不可識文之觀也近而易察質之用也文虛質

實遠囗近密援之斯至動之應疾兩儀通數固無攸

失若乃陽春敷華遇沖風而隕落素葉變秋既究物

而定體麗物若偽丑器多牢華璧易碎金鐵難陶故

言多方者中難處也術饒津者要難求也意弘博者

情難足也性明察者下難事也通士以四奇高人必

有四難之忌且少言辭者政不煩也寡知見者物不

擾也專一道者思不散也混蒙蔑者民不備也質士

以四短違人必有四安之報故曹參相齊寄托獄市

欲令奸人有所容立及為宰相飲酒而已故夫安劉

氏者周勃正嫡位者周勃大臣不強不至華言孝文

上林苑欲拜嗇夫釋之前諫意崇敦樸自是以降其

為宰相皆取堅強一學之士安用奇才使變典法

質文論          唐李華

天地之道易簡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先王質文相變

以濟天下易知易從莫尚乎質質敝則佐之以文文

敝則復之以質不待其極而變之故上無從暴下無

從亂記曰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禮謂

易知易從之禮非囗酢裼襲之煩也儉謂易知易從

之儉非茅茨土簋之陋也蓋達其誠信安其君親而

已質則儉儉則固固則愚其行也豐肥天下愚極則

無恩文則奢奢則不遜不遜則詐其行也痼瘠天下

詐極則賊亂故曰不待其極而變之固而文之無害

于訓人不遜而質之艱難于成俗若不化而過則愚

之病淺于詐之病也無恩之病緩于賊亂之極也故

曰莫尚乎奢也奢而后化之求固而不獲也利害遲

速不其昭昭歟前王之禮世滋百家之言世益欲人

專一而不為詐難乎哉吉兇之儀刑賞之級繁矣使

生人無適從巧者弄而飾之拙者眩而失守誠偽無

由明天下浸為陂池蕩為洪流雖神禹復生誰能救

之夫君人者修德以治天下不在智不在功必也質

而有制制而不煩而已太康啟子禹孫當斯時有堯

舜遺人親受禹之賜國為羿奪內則夏之六卿外則

夏之四岳而羿浞愚弄斗爭內外默然一以聽命至

少康艱難而后復原由是觀之則圣有謀訓何補哉

漢高除秦項煩苛至孝文元默仁儉斷獄蔑措及武

帝修三代之法而天下荒耗則文不如質明矣漢氏

雖歷產祿吳楚之亂而宗室異姓同力合心一舉而

安且漢德結于人心不如夏家諸呂吳楚之強倍于

羿浞安漢至易而復夏至難何也周德最深周公大

圣親則管蔡為亂遠則徐奄囗興四方多難復子明

辟兼虞夏商周之典禮后王之法備矣太平之階厚

矣至成王季年而后理唯康王垂拱囹圄虛空逮昭

王南征不返因是陵夷則郁郁之盛何為哉周法六

官備數四時盛祭車服盛飾至于下國方五十里卿

大夫士之多軍帥之眾大聘小聘朝覲會同地狹人

寡不堪覲謁大何得不亂小何得不亡記云周之人

強民窮賞罰故曰殷周之道不勝其弊考前后而論

之夏衰失于質而無制周弱失于制而過煩故也愚

以為將求致理始于學習經史左氏國語爾雅荀孟

等家輔佐五經者也及藥石之方行于天下考試仕

進者宜用之其余百家之說讖緯之書存而不用至

于喪制之縟祭禮之繁不可備舉者宜省之考求簡

易中于人心者以行之是可以淳風俗而不泥于坦

明之路矣學者局于恒教因循而不敢失于毫厘古

人之說豈或盡善數骨肉之罪而褒叔向不忍聞之

言而書昭伯敬龜策之信而陳僂句使不仁之人萌

芽賊心而仁義之士閉目掩卷何如哉其或曲書常

言無裨世教不習可也則煩潰日亡而易簡日用矣

海內之廣億兆之多無聊于煩彌世曠久今以簡質

易煩文而便之則晨命而夕周逾年而化成蹈五常

享五福理必然也子言以約失之者鮮矣與其不遜

也寧固傳曰以欲從人則可記曰大樂必易大禮必

簡顏子曰無施勞經義可據也如是為政者得無以

為惑乎

忠敬質文損益策      白居易

問忠敬質文百代循環之教也五帝何為而不用

三王何故而相承將時有同異邪道有優劣邪又

三代之際損益不同所祖三才其義安在豈除舊

布新務于相反相異乎復扶衰救弊其道不得不

然乎又國家祖述五帝憲章三王質文忠敬大備

于今而尚人鮮樸而忠俗多利而巧欲救斯弊其

道如何

臣聞步驟殊時質文異制五帝以道化三王以禮教

道者無為無為故無失無失故無革是以唐虞相承

無所改易也禮者有作有作則有弊有弊則有救故

殷周相代有所損益也損益之教本于三才夏之教

尚忠忠本于人人道以善教人忠之至也故曰忠者

人之教也忠之弊其人野救野莫若敬故殷之教尚

敬敬本于地地道謙卑天之所生地敬養之故曰敬

者地之教也敬之弊其人鬼救鬼莫若文故周之教

尚文文本于天天道垂文而人則之故曰文者天之

教也文之弊其人僿救僿莫若忠然則三王之所祖

不同者非欲自異而相反也蓋扶衰救弊各隨其運

也運茍有異教亦不同雖忠與敬各系于時而質與

文俱致于理標其教則殊制臻其極則同歸亦猶水

火之相形同根于冥化共濟于人用也寒暑之相代

同本于元氣共成于歲功也三王之道亦如是焉我

國家欽若五帝憲章三王典謨不易之道祖述而大

用忠敬迭救之教具舉而兼行可謂文質協和禮樂

明備之代也然臣聞孔子曰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

禮損益始終若循環然其繼周者百代可知也臣觀

周之弊也爵賞黷刑罰窮而秦反用刑名祚因中絕

及漢雜以霸道德又下衰迨于魏晉以還未有繼而

救者是以周之文弊今有遺風故人鮮樸而忠俗猶

利而巧伏惟陛下以繼周為己任以行夏為時宜稍

益質而損文漸向忠而救僿斟酌于教曲緯其人使

瞻其前而道繼三王顧于后而光垂萬葉則盡善之

道大同之風不專美于上古矣

人文化成論         顧況

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能諷其言蓋有之矣未

有明其義者也嘗試論之夫一二相生大鈞造物百

化交錯六氣節宣或陰闔而陽開或天經而地紀有

圣作則實為人文若乃夫以剛克妻以柔立父慈而

教子孝而箴此室家之文也君以仁使臣臣以義事

君予違汝囗獻可替否此朝廷之文也三公論道六

卿分職殊流異趣百揆同歸此官司之文也寬則人

慢糾之以猛猛則人殘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

寬此刑政之文也樂勝則流遏之以禮禮勝則離和

之以樂與時消息因俗變通此教化之文也文者蓋

言錯綜庶績藻繪人情如成文焉以致其理然則人

文化成之義其在茲乎而近代諂諛之臣特以時君

不能則象乾坤祖述堯舜作化成天下之文乃以旗

常冕服章句翰墨為人文也遂使君人者浩然忘本

沛然自得盛威儀以求至理生吟詠而汲升平流蕩

因循敗而未悟不其痛歟必以旗常冕服為人文則

秦漢魏晉聲名文物禮縟五帝儀煩三王可曰煥乎

其有文章矣何衰亂之多也必以章句翰墨為人文

則陳后主隋煬帝雍容綺靡洋溢編簡可曰文思安

安矣何滅亡之速也核之以名義研之以情實既如

此較之以今古質之以成敗又如此傳不云乎經緯

天地曰文禮不云乎文王以文理則文之時義其大

矣哉焉可以名數末流雕蟲小技囗雜其間也

人文化天下賦

以觀彼人文

以化天下為韻

黃滔

明彼今古聞諸圣賢易垂言而著在八卦人有文而

形于普天用以成章既驗斯風之肅穆矚之于物乃

知厥德之昭宣吾君秉此格言恢乎至理以為文在

天而茍可鑒文在人而誠足視在天則時變從之在

人則化成有以故體此以御宇取茲而教人且文也

肇自河龜見洛書陳道德故仁義新出無為而入有

象齊父子而一君臣既而上古遐中古邇茍流播之

如此乃弛張而若彼始則六十四位演自周王旋則

三百五篇刪于孔氏故得有國之君準繩斯文詩書

禮樂以表里干戚俎豆以區分莫不經天緯地仿囗

氤氳布彼寰瀛風行而草偃被于億兆玉潔而蘭熏

然后鏗作咸韶散為風雅調暢動植周通夷夏車書

得以合矣貴賤與而同也遂使九州四海皆瞻黼黻

于朝端墨客詞人交露鋒铓于筆下大哉人文之義

也煥矣赫矣可名可觀唯圣朝之所擅豈悖德之能

干推其時而時或異論其道而道斯完故將垂百王

而作范豈唯充萬國以咸歡者也夫如是則肩比三

王威銷五霸弘彰馭馬之成政克俾雕龍之擅價彬

彬乎哉郁郁乎哉有以見我唐之至化

斫雕為樸賦

以除去文飾

歸彼淳樸為韻

宋歐陽修

德以儉而為本器有文而可除爰斫載雕之飾將全

至樸之余篆刻永銷見背偽歸真之始鏤章咸滅知

去華務實之初稽史牒之前聞述政風而遐舉懿淳

儉之攸尚斥浮華而可沮謂乎防世偽者在塞其源

全物性者必反其所素以為貴將抱樸而自思煥乎

有文俾運斤而悉去誠由淳自澆散器隨樸分騁匠

巧而傷本掩天真而蔑聞故我反淳風而矯正杜末

作之紛紜剖刻桷之形復采椽而不琢滅鏤簋之僭

反木器于無文則知工巧盡捐浮淫是抑道尚取乎

反本理何求于外飾圭磨岳鎮歸璞玉以全真罍去

山云表瓦囗而務德是則遵乎樸者將反始而臻極

斫乎雕者惡亂真而飾非約澆風于一變矯治古以

同歸瓏而錯諸盡滅雕蟲之巧質為貴者寧慚朽木

之譏用能杜文彩之煥然返淳和而遵彼雕雖著則

尚可磨也樸其復則在其中矣棄末反本小巧之工

盡捐革故取新見素之風可美彼琢玉然后成器命

工列乎雕人務以文而勝質徒散樸以還淳曷若剞

劂之功靡施大巧若拙刻鏤之華盡減其德乃真懿

之隆者非假飾以為資儉之至者匪奇淫而是覺但

期乎去泰去甚寧患乎匪雕匪斫有以知一變至道

之風由是而復歸乎樸

人文化成天下賦

以煥乎人文

化成天下為韻

田錫

大哉至明之君膺景運集洪勛躋域中于皇極化天

下以人文時屬升平煥聲明于禮樂道尊儒雅發謨

猷于典墳豈不以丕光大之遠圖開雍熙之至化金

革斯偃朝堂多暇遒人述職方下采于詩聲真宰經

邦亦恥言于強霸美哉文之為用也至化攸先明乎

煥然比萬匯流形于厚地三辰垂象于穹天藻火袞

裳禮之文也始飾容而有爛羽旄綴兆樂之文也將

達節以相宣故堯舜化民以仁禹湯躋俗以義致元

德以昭著見皇風之光被是以魯史述湯之德也則

曰齊圣廣淵虞書美堯之仁也則曰聰明文思宜乎

籩豆品數車服采章成均掌庠序之齒列瞽宗司金

石之鏗鏘繪宗廟之彝器炳日月于太常皆文之于

外者也黎民閱之以恭肅靡不昭彰迨乎易之教也

厥旨精微書之訓也俾人貞干詩之教也致流俗之

惇厚春秋之教也懲賊臣之叛亂斯乃文之于內者

也萬國化之中正炳然明煥是知撫育中區恭臨寶

圖納生靈于富壽致品匯于昭蘇亦猶挹水于器而

方圓自適以木從繩而規模罔逾是以洋洋鄒魯之

風宜乎盛矣穆穆唐虞之化猗歟煥乎今我后功格

昊穹澤流區夏復風俗干淳古播詠歌于大雅悅靈

臺之偃伯慶華陽之歸馬小臣幸與試于王庭忭蹈

于雙闕之下

周論            蘇轍

傳曰夏之政尚忠商之政尚質周之政尚文而仲尼

亦云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予讀詩書歷

觀唐虞至于夏商以為自生民以來天下未嘗一日

而不趨于文也文之為言猶曰萬物各得其理云爾

父子君臣之間兄弟夫婦之際此文之所由起也昔

者生民之初君臣無義父子無禮兄弟不相愛夫婦

不相保天下紛然而淆亂忿斗而相苦文理不著而

人倫不明生不相養而死不相葬天下之人舉皆戚

然不寧于中然后反而求其所安屬其父子而列其

君臣聯其兄弟而正其夫婦至于虞夏之世乃益去

其鄙野之制然猶以天子之尊飯土塯啜土铏士陛

三尺茅茨不剪至于周而后大備其粗始于父子之

際其精補于萬物其用甚廣而無窮蓋其當時莫不

自謂文于前世而后之人乃更以為質也是故祭祀

之禮陳其籩豆列其鼎俎備其醪醴俯伏以薦思其

飲食醉飽之樂而不可見也于是濯用郁鬯藉用白

茅既沃而奠之見以為神之縮之也體魄降于地魂

氣升于天恍惚誕漫而不知其所由處聲音氣臭之

類恐不能得當也于是終祭于屋漏繹祭于祊以為

人子之心無所不至也薦之以滋味重之以膾炙恐

鬼神之不屑也薦之以血毛重之以體薦恐父祖之

不吾安也于是先黍稷而飯稻粱先大羹而飽庶羞

以為不敢忘禮亦不敢忘愛也丁寧反復優游而不

忍去以為可以盡人子之心而人子之心亦可以少

安矣故凡世之所謂文者皆所以安夫人之所不安

而人之所安者事之所當然也仲尼區區于衰周之

末收先王之遺文而與曾子推論禮之所難處至于

毫厘纖悉蓋以為王道之盛其文理當極于此焉耳

及周之亡天下大壞強凌弱眾暴寡而后世乃以為

用文之弊夫自唐虞以至于商漸而入于文至周而

文極于天下當唐虞夏商之世蓋將其周之文而其

勢有所未至非有所謂質與忠也自周而下天下習

于文非文則無以安天下之所不足此其勢然也今

夫冠婚喪祭而不為之禮墓祭而不廟室祭而無所

仁人君子有所不安于其中而曰不文以從唐虞夏

商之質夫唐虞夏商之質蓋將以求周之文而未至

者非所以為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紫金县| 二连浩特市| 开远市| 专栏| 漳平市| 丹巴县| 彰化县| 齐齐哈尔市| 上思县| 富宁县| 万山特区| 台东市| 缙云县| 梨树县| 新昌县| 宝山区| 五河县| 公安县| 三台县| 炉霍县| 阳信县| 祁门县| 隆德县| 鲁甸县| 枣阳市| 资溪县| 鄱阳县| 讷河市| 海兴县| 同仁县| 中山市| 磐安县| 辛集市| 澄迈县| 武夷山市| 台安县| 甘洛县| 南溪县| 扎赉特旗|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