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總論
- 明倫匯編皇極典賞罰部
- (清)陳夢雷
- 9791字
- 2015-12-26 23:45:46
書經(jīng)
虞書囗陶謨
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
懋哉懋哉
蔡
傳
言天命有德之人則五等之服以彰顯之天討
有罪之人則五等之刑以懲戒之蓋爵賞刑罰乃
人君之政事君主之臣用之當勉勉而不可怠者
也
大
全
呂氏曰賞罰當純乎天此心當懋勉不已一
有怠息賞罰我之賞罰非天之賞罰矣
商書仲虺之誥
德懋懋官功懋懋賞
蔡
傳
言人之懋于德者則懋之以官人之懋于功者
則懋之以賞也
周書康王之誥
惟新陟王畢協(xié)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后人休今王
敬之哉
大
全
臨川吳氏曰賞當功罰當罪盡合其宜克勝其
任安定文武之功用能延及于今后人有此休美
今王嗣位其敬之哉
畢命
旌別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弗率訓典
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大
全
王氏曰彰善者而著之則惡者恥其不若然則
惡者病矣使人有所觀感曰風使人有所聽聞曰
聲
詩經(jīng)
商頌殷武
天命降監(jiān)下民有嚴不僣不濫不敢怠遑命于下國
封建厥福
朱
注
僣賞之差也濫刑之過也言天命降監(jiān)不在乎
他皆在民之視聽則下民亦有嚴矣雖賞不僣刑
不濫而不敢怠遑則天命之以天下而大建其福
此高宗所以受命而中興也
禮記
王制
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
疏
爵人于朝殷法也周則天子假祖廟而拜授之
刑人于市亦殷法謂貴賤皆刑于市周則有爵者
刑于甸師氏也
表記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
而后威先賞而后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惷而愚喬
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
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
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
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
而敝
陳
注
先祿后威先賞后罰皆是忠厚感人之意故民
雖知親其上而尊君之意則未也故曰親而不尊
惷愚驕傲鄙野質(zhì)樸之敝皆忠之末流也殷人欲
矯其敝故以敬畏為道先其罰之可畏后其賞之
可慕尊則尊矣而親愛之情則無由生也故曰尊
而不親流蕩而不知靜定之所者尊上鬼神之敝
務自勝以免刑而無恥者先罰后賞之敝也周人
見其然故尊禮以矯后禮之失尚施惠以為恩亦
如夏時之近人而忠其賞罰亦無先后但以爵列
之高下為準如車服土田之賞有命數(shù)之異刑罰
之施有八辟之議及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之類
皆是也故亦如夏世之親而不尊其后民皆便利
而多機巧美文辭而言之不怍賊害而蔽于理皆
尊禮太過文沒其實之所致
子曰夏道未瀆辭不求備不大望于民民未厭其親
殷人未瀆禮而求備于民周人強民未瀆神而賞爵
刑罰窮矣
緇衣
子曰有國家者章善癉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詩
云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疏
言為國者有善以賞章明之有惡則以刑癉病
之也
汲冢周書
度訓解
賞多罰少政之美也罰多賞少政之惡也罰多則困
賞多則乏
管子
權修
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則法不可不
審法者將立朝廷者也將立朝廷者則爵服不可不
貴也爵服加于不義則民賤其爵服民賤其爵服則
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則令不行矣法者將用民力者
也將用民力者則祿賞不可不重也祿賞加于無功
則民輕其祿賞民輕其祿賞則上無以勸民上無以
勸民則令不行矣法者將用民能者也將用民能者
則授官不可不審也授官不審則民間其治民間其
治則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則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則
令不行矣法者將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
則刑罰不可不審刑罰不審則有辟就有辟就則殺
不辜而赦有罪殺不辜而赦有罪則國不免于賊臣
矣故夫爵服賤祿賞輕民間其治賊臣首難此謂敗
國之教也
君臣
有善者不留其賞故民不私其利有過者不宿其罰
故民不疾其威威罰之制無逾于民則人歸親于上
矣
任法
夫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度量
斷者上主也愛人而私賞之惡人而私罰之倍大臣
離左右專以其心斷者中主也臣有所愛而為私賞
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
大臣者危主也故為人主者不重愛人不重惡人重
愛曰失德重惡曰失威威德皆失則主危也
九守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刑賞信必于耳目之所見
則其所不見莫不暗化矣誠暢乎天地通于神明見
奸偽也 為善者君予之賞為非者君予之罰君因
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圣人因之故能掌之
因之修理故能長久
形勢
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
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
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jié)也賞賜刑罰主之
節(jié)也四時未嘗不生殺也主未嘗不賞罰也故曰春
秋冬夏不更其節(jié)也
版法解
凡民者莫不惡罰而畏罪是以人君嚴教以示之明
刑罰以致之故曰頓卒怠倦以辱之罰罪有過以懲
之殺戮犯禁以振之
明法解
明主之治也縣爵祿以勸其民民有利于上故主有
以使之立刑罰以威其下下有畏于上故主有以牧
之故無爵祿則主無以勸民無刑罰則主無以威眾
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愛主也且以就利而避
害也百官之奉法無奸者以愛主也欲以愛爵祿而
避罰也故明法曰百官論職非惠也刑罰必也
明主之道有罰者主見其罪有賞者主知其功見知
不悖賞罰不差有不蔽之術故無壅遏之患亂主則
不然法令不得至于民疏遠鬲閉而不得聞如此者
壅遏之道也故明法曰令出而留謂之壅
人主之治國也莫不有法令賞罰具故其法令明而
賞罰之所立者當則主尊顯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
賞罰之所立者不當則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黨而
劫殺之故明法曰滅塞侵壅之所生從法之不立也
明主之道立民所欲以求其功故為爵祿以勸之立
民所惡以禁其邪故為刑罰以畏之故案其功而行
賞案其罪而行罰如此則群臣之舉無功者不敢進
也毀無罪者不能退也故明法曰譽者不能進而誹
者不能退也
文子
精誠
老子曰懸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誠心不抱也
故聽其音則知其風觀其樂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
其化夫抱真效誠者感動天地神逾方外令行禁止
誠通其道而達其意雖無一言天下萬民禽獸鬼神
與之變化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為非其下賞賢
而罰暴
荀子
君子篇
圣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
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奸怪之俗無盜賊之
罪莫敢犯大上之禁天下曉然皆知夫盜竊之人不
可以為富也皆知夫賊害之人不可以為壽也皆知
夫犯上之禁不可以為安也由其道則人得其所好
焉不由其道則必遇其所惡焉是故刑罰綦省而威
行如流治世曉然皆知夫為奸則雖隱竄逃亡之由
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請書曰凡人自得罪此
之謂也故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爵當賢則貴不
當賢則賤古者刑不過罪爵不逾德故殺其父而臣
其子殺其兄而臣其弟刑罰不怒罪爵賞不逾德分
然各以其誠通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刑罰綦
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傳曰一人有
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亂世則不然刑罰怒罪爵賞
逾德以族論罪以世舉賢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
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先祖當賢后子
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從必尊此以世舉賢也以族
論罪以世舉賢雖欲無亂得乎哉詩曰百川沸騰山
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此
之謂也
商子
賞刑
圣人之為國也一賞一刑一教一賞則兵無敵一刑
則令行一教則下聽上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
不變而民知于民務國無異國明賞之猶至于無賞
也明刑之猶至于無刑也明教之猶至于無教也所
謂一賞者利祿官爵博出于兵無有異施也夫固愚
知貴賤勇怯賢不肖皆盡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
力出死而為上用也天下豪杰賢良從之如流水夫
故兵敵而令行于天下萬乘之國不敢蘇其兵中原
千乘之國不敢捍城萬乘之國若有蘇其兵中原者
戰(zhàn)將復其軍千乘之國若有以捍城者攻將凌其城
戰(zhàn)必覆人之軍攻必凌人之城盡城而有之盡賓而
致之雖厚慶賞何費匱之有矣昔湯封于贊茅文王
封于岐周方百里湯與桀戰(zhàn)于鳴條之野武王與紂
戰(zhàn)于牧野之中大破九軍奕為列諸侯士卒坐陳者
里有書社車休息不乘縱馬華山之陽縱牛于農(nóng)澤
縱之老而不收此湯武之賞也故曰贊茅岐周之粟
以賞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勝以其錢賞天下之人不
人得一錢故曰百里之居而封侯其臣大其舊自士
卒坐陳者里有書社賞之所加寬于牛馬者何也善
因天下之貨以賞天下之臣故曰明賞不費湯武既
破桀紂海內(nèi)無害天下大定筑五庫藏五兵偃武事
行文教倒載戟戈搢笏作為樂以申其德當此時也
賞祿不行而民整齊故曰明賞之猶至于無賞也所
謂一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
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敗于
后不見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忠臣孝
子有過必以其數(shù)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正法者
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謂之上者自免
于罪無貴賤尸襲其官長之官爵田祿故曰重刑連
其罪則民不敢試民不敢試故無刑也夫先王之禁
刺殺斷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傷民也以禁奸止過
也故禁奸奸止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
故國無刑民國無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晉文公將欲
明刑以親百姓于是合諸侯大夫于侍千宮顛頡后
至請其罪君曰用事焉吏遂斷顛頡之脊以殉晉國
之士稽焉皆懼曰顛頡之有寵也斷以殉況我乎舉
兵伐曹五鹿及反鄭之埤東征之畝勝荊人于城濮
三軍之士止之如斬足行之如流水三軍之士無敢
犯禁者故一假道重刑于顛頡之脊曰而致國治昔
者周公旦殺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天下眾皆曰
親昆弟有過不違而況疏遠乎故天下知用刀鋸于
周庭而海內(nèi)治故曰明刑之猶至于無刑也所謂一
教者博聞辯慧知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
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堅者
破銳者挫雖曰圣智巧佞厚樸則不能以非功罔上
利然富貴之門要存戰(zhàn)而已矣彼能戰(zhàn)者踐富貴之
門強梗焉有常刑而不赦是父兄昆弟知識婚姻合
同者皆曰務之所加存戰(zhàn)而已矣夫故當壯者務于
戰(zhàn)老弱者務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務勸此臣之所謂
一教也民之欲貴富也共合棺而后出而貴富之門
必出于兵是故民聞戰(zhàn)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
者戰(zhàn)也此臣之所謂明教之猶至于無教也此臣所
謂參教也圣人非能通知萬物之要也故其治國舉
要以致萬物故寡教而多功圣人治國也易知而難
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廢殺人不為暴賞
人不為仁者國法明也圣人以功授官于爵故賢者
不憂圣人不宥過不赦刑故奸無起圣人治國也審
一而已矣
韓子
主道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
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
已應則執(zhí)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
之所生也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以事責
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
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陳言而不當是故明君之
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
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則
功臣墮其業(yè)赦罪則奸臣易為非是故誠有功則雖
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近愛必誅則疏賤
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
六反
畏死難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學道立
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游居厚養(yǎng)牟
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語曲牟知偽詐之
民也而世尊之曰辯智之士行劍攻殺暴憿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活賊匿奸當死之民也而世
尊之曰任譽之士此六民者世之所譽也赴險殉誠
死節(ji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失計之民也寡聞從令全
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撲陋之民也力作而食生利
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嘉厚純粹整谷之
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重命囗事尊上之民
也而世少之曰怯懾之民也挫賊遏奸明上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囗讒之民也此六者世之所毀也奸偽
無益之民六而世譽之如彼耕戰(zhàn)有益之民六而世
毀之如此此之謂六反布衣循私利而譽之世主聽
虛聲而禮之禮之所在利必加焉百姓循私害而訾
之世主壅于俗而賤之賤之所在害必加焉故名賞
在乎私惡當罪之民而毀害在乎公善宜賞之士索
國之富強不可得也
凡賞罰之必者勸禁也賞厚則所欲之得也疾罰重
則所惠之禁也急天欲利者必惡害害者利之反也
反于所欲焉得無惡欲治者必惡亂亂者治之反也
是故欲治甚者其賞必厚矣其惡亂甚者其罰必重
矣今取于輕刑者其惡亂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
此非特無術也又乃無行是故決賢不肖愚知之美
在賞罰之輕重且夫重刑者非為罪人也明主之法
揆也治賊非治所揆也治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
盜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
奸之罪而止境內(nèi)之邪此所以為治也重罰者盜賊
也而悼懼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名若夫厚
賞者非獨賞功也又勸一國受賞者甘利未賞者慕
業(yè)是報一人之功而勸境內(nèi)之眾也欲治者何疑于
厚賞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傷民輕刑可以止奸何
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輕止
也以輕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設重刑者而奸盡
止奸盡止則此奚傷于民也所謂重刑者奸之所利
者細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
奸必止者也所謂輕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
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故先圣
有諺曰不躓于山而躓于垤山者大故人慎之垤微
小故人易之也今輕刑罰民必易之犯而不誅是驅(qū)
國而棄之也犯而誅之是為民設陷也是故輕罪者
民之垤也是以輕罪之為民道也非亂國也則設民
陷也此則可謂傷民矣
八經(jīng)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
罰可用則禁令可立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執(zhí)柄
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眾之
資也廢置無度則權瀆賞罰下共則威分是以明主
不懷愛而聽不留說而計故聽言不參則權分乎奸
智力不用則君窮乎臣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
也鬼天則不非鬼則不困勢行教嚴逆而不違毀譽
一行而不議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
舉惡之至者也是故賞同罰異賞莫如厚使民利之
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莫如重使民畏之毀莫如惡
使民恥之然后一行其法禁誅于私家不害公罪賞
罰必知之知之道盡矣
韓詩外傳
論刑賞
王者之論德也不尊無功不官無德不誅無罪朝無
幸位民無幸生故上賢使能而等級不逾折暴禁悍
而刑罰不過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于家取賞于朝
也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顯夫是之謂定論是王者
之德詩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淮南子
泛論訓
古之善賞者費少而勸眾善罰者刑省而奸禁善予
者用約而為德善取者入多而無怨趙襄子圍于晉
陽罷圍而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左右曰晉陽
之難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圍寡
人社稷危國家殆群臣無有不驕侮之心唯赫不失
君臣之禮故賞一人而天下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
于其君此賞少而勸善者眾也齊威王設大鼎于庭
中而數(shù)無鹽令曰子之譽日聞吾耳察子之事田野
蕪倉廩虛囹圄實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齊以三
十二歲道路不拾遺此刑省奸禁者也秦穆公出游
而車敗右服失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
陽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駿馬之肉而不還
飲酒者傷人吾恐其傷汝等遍飲而去之處一年與
晉惠公為韓之戰(zhàn)晉師圍穆公之車梁由靡扣穆公
之驂獲之食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為穆公戰(zhàn)于
車下遂克晉擄惠公以歸此用約而為德者也齊桓
公將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載有
輕罪者贖以金分訟而不勝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說
乃矯箭為矢鑄金而為刃以伐不義而征無道遂霸
天下此入多而無怨者也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勸
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奸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
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孔子誅少正
卯而魯國之邪塞子產(chǎn)誅鄧析而鄭國之奸禁以近
諭遠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約而治廣者此之謂也
劉向說苑
政理
誅賞者所以別賢不肖而列有功與無功也故誅賞
不可以繆誅賞繆則善惡亂矣夫有功而不賞則善
不勸有過而不誅則惡不懼善不勸而能以行化乎
天下者未嘗聞也書曰畢協(xié)賞罰此之謂也
荀悅申鑒
政體
賞罰政之柄也明賞必罰審信慎令賞以勸善罰以
懲惡人主不妄賞非徒愛其財也賞妄行則善不勸
矣不妄罰非徒慎其刑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
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為
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治矣是謂統(tǒng)法
徐干中論
賞罰
政之大綱有二二者何也賞罰之謂也人君明乎賞
罰之道則治不難矣夫賞罰者不在乎必重而在于
必行必行則雖不重而民戒不行則雖重而民怠故
先王務賞罰之必行書曰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
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天生蒸民其性一也
刻肌虧體所同惡也被文垂藻所同好也此二者常
存而民不治其身有由然也當賞者不賞當罰者不
罰夫當賞者不賞則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
當罰者不罰則為惡者輕其國法而怙其所守茍如
是也雖日用斧鉞于市而民不去惡矣日錫爵祿于
朝而民不興善矣是以圣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
刑罰不敢以怨讎之忿而廢慶賞夫何故哉將以有
救也故司馬法曰賞罰不逾時欲使民速見善惡之
報也逾時且猶不可而況廢之者乎賞罰不可以囗
亦不可以數(shù)數(shù)則所及者多囗則所漏者多賞罰不
可以重亦不可以輕賞輕則民不勸罰輕則民亡懼
賞重則民僥幸罰重則民無聊故先王明庶以德之
思中以平之而不失其節(jié)故書曰罔非在中察辭于
差夫賞罰之于萬民猶轡策之于駟馬也轡策不調(diào)
非徒遲速之分也至于覆車而摧轅賞罰之不明也
則非徒治亂之分也至于滅國而喪身可不慎乎可
不慎乎故詩云執(zhí)轡如組兩驂如舞言善御之可以
為國也
劉勰新論
賞罰
治民御下莫正于法立法施教莫大于賞罰賞罰者
國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故天以晷數(shù)成歲國以法
教為才晷運于天則時成于地法動于上則治成于
人晷之運也先春后秋法之動也先賞后罰是以溫
風發(fā)春所以動萌華也寒露降秋所以殞茂葉也明
賞有德所以勸善人也顯罰有過所以禁下奸也善
賞者因民所喜以勸善善罰者因民所惡以禁奸故
賞少而善勸刑薄而奸息賞一人而天下喜之罰一
人而天下畏之用能教狹而治廣用寡而功眾也昔
王良之善御也識馬之饑飽規(guī)矩徐疾之節(jié)故鞭策
不載而千里可期然不可以無鞭策者以馬之有佚
也圣人之為治也以爵賞勸善以仁化愛民故刑罰
不用太平可致然而不可廢刑罰者以民之有縱也
是以賞雖勸善不可無罰罰雖禁惡不可無賞賞平
罰當則理道立矣故君者賞罰之所歸誘人以趣善
也其利重矣其威大矣空懸小利足以勸善虛設輕
威可以懲奸矧復張厚賞以施下操大威以臨民哉
故一賞不可不信也一罰不可不明也賞而不要雖
賞不勸罰而不明雖刑不禁不勸不禁則善惡失理
是以明主一賞善罰惡非為己也以為國也適于己
而無功于國者不加賞焉逆于己而有勞于國者不
施罰焉罰必施于有過賞必加于有功茍能賞信而
罰明則萬人從之若舟之循川車之遵路亦奚向而
不濟何行而弗臻矣
丘浚大學衍義補
公賞罰之施
囗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
哉政事懋哉懋哉
臣按先儒謂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能者養(yǎng)之以福
不能者敗以取禍故全是衷者為德是不失天之
所賦也故天命之君必體福善之天制五等之服
以彰其德戾是衷者為罪是失天之所賦也故天
討之君必體禍淫之天用五等之刑以威其罪爵
賞刑罰乃政事之大者當勉勉而不可怠也由是
以觀則知人君之爵賞刑罰皆承天以從事非我
有之得私也后世人主不知出此往往以己心之
喜怒私意之好惡輒加賞罰于人則失天命天討
之旨矣
商頌殷武篇曰天命降監(jiān)下民有嚴不僭不濫不敢
怠遑命于下國封建厥福
臣按先儒謂此章言商高宗所以致中興之道曰
天雖高而實下其監(jiān)視甚可畏也民雖卑而天實
以為視聽其威嚴不可忽也惟高宗上畏天下敬
民而見于刑賞者未嘗有僣濫之失存于中心者
不敢有怠遑之意故天命之以天下而大建其福
由是觀之則人君之刑賞非一己之刑賞乃上天
之刑賞非上天之刑賞乃民心之刑賞也是故賞
一人也必眾心之所同喜刑一人也必眾心之所
同怒民心之所同即天意之所在也如或不然拂
民心而逆天意如紂之任惡來飛廉殺王子比干
則天命去之矣尚何福之有哉
周禮天官太宰以八則治都鄙其七曰刑賞以馭其
威
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
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
馭其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
以馭其過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聽其
政事而詔王廢置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
臣按人君為治之大柄曰慶賞刑罰而已周禮大
宰以八則治都鄙既有曰刑賞以馭其威矣而又
有八柄詔王以馭群臣內(nèi)史所掌之法以詔治者
亦同焉所謂爵賞予置生五者賞之類也奪廢誅
三者罰之類也是八者之柄皆掌之天官天官者
象天所立也天有春生秋殺然后以成天之道君
有慶賞刑罰然后以成君之道人君持其柄于上
以馭乎下大臣計其治于下以輔乎上則綱紀立
而主威不至于下移誅賞行而人心不敢以懈怠
人君君國馭眾之大權誠莫有先于此者矣
禮記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
臣按爵人于朝所以勸君子士之所共樂也故于
朝朝者君子之所會也刑人于市所以懲小人眾
之所共惡也故于市市者眾人之所聚也以此見
人君之刑賞非一人喜怒之私乃眾人好惡之公
焉后世人主往往賜人爵位乃自內(nèi)降而出不欲
其公庭顯謝人臣有罪或至加以鴆毒惟恐外聞
此皆非天命天討之至公也
春秋左傳蔡聲子曰善為國者賞不僣而刑不濫賞
僣則懼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善人若不幸而過寧僣
無濫與其失善寧其利淫無善人則國從之
臣按刑賞貴乎得中固不可以僣濫也所謂寧僣
無濫與書所謂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之意同
昭公五年周人有言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臣按此言人君賞罰當合天下之公論不可徇一
己之私心
孟子曰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
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
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
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
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
殺焉然后殺之
臣按人君用舍人才而加以賞罰固不可不參之
于眾既參于眾尤不可不察之于獨也參之于眾
也詳而察之于獨也審則用舍刑賞皆得其當矣
而或不然聽一人之言遽以為賢否而用舍之甚
而加刑賞焉不復參詳致察此朱熹所謂名曰獨
斷而主威不免于下移也歟
通鑒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
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留
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
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
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趙攻鄄子不救衛(wèi)取薛陵子
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
及左右嘗譽者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
齊國大治強于天下
臣按齊威王之于阿大夫也非惟烹之而又及于
左右之嘗譽者其于即墨大夫也非惟封之而又
及于左右之嘗毀者若威王者可謂能操賞罰之
權而不為左右所惑者矣后世人主不知出此往
往溺于左右之偏私輕信其言不復致察以是為
非以非為是以賢為不肖以不肖為賢者多矣幸
而覺悟又或置而不復詰問世之小人所以往往
得志而賢人君子恒有擯棄沈囗之患者此也其
視威王不亦可愧也哉
漢高祖以項籍將季布數(shù)窘辱之籍滅購求布急滕
公言于上以為郎中布母弟丁公亦為項羽將逐窘
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顧曰兩賢豈相囗哉丁公乃
還至來謁帝以徇軍中曰丁公為臣不忠使項王失
天下者也遂斬之曰使后人臣無效丁公也
臣按高帝之斬丁公赦季布封雍齒是皆有公天
下之意百世帝王所當法者也
宣帝厲精為治信賞必罰見于詔令者有曰有功不
賞有罪不誅雖唐虞猶不能以化天下
臣按唐虞之世舉十六相去四兇大功二十為天
子是帝王之所以致雍熙泰和之治亦不能外刑
賞以為治也誠有如宣帝詔書之所云者矣然是
詔也乃為膠東相王成勞來不倦流民自占八百
余口賜之以關內(nèi)侯爵而下抑孰知其所賞者乃
偽增戶口者邪不特此也趙蓋韓楊之不得其死
弘恭石顯之委任非人所謂厲精為治信賞必罰
亦虛言爾
唐太宗嘗謂房元齡曰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
竭心盡力以修職業(yè)
臣按太宗此言可謂得馭臣之道矣觀其斥封德
彝以明天下之義用魏征而忘平日之讎裴寂貨
賂公行雖故舊亦行貶斥蕭瑀劾李靖之過乃錄
其功而賞之刑賞如是則臣下孰敢不竭心盡力
以修職業(yè)哉然以讖言而誅李靖君羨以譖言而
殺劉洎以外戚而封長孫無忌以受賂而賜長孫
順德則又不能盡出于公也惜哉
宋朱熹曰圣人之心未感于物其體廣大而虛明絕
無毫發(fā)偏倚所謂天下之大本者也及其感于物也
則喜怒哀樂之用各隨所感而應之無一不中節(jié)者
所謂天下之達道者也蓋自本體而言如鏡之未有
所照則虛而已矣如衡之未有所加則平而已矣至
語其用則以其至虛而好丑無所遁其形以其至平
而輕重不能違其則此所以致其中和而天地位萬
物育雖以天下之大而不外乎吾心造化之中也以
此而論則知圣人之于天下其所以慶賞威刑之具
者莫不各有所由而舜典所論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車服以庸與夫制刑明辟之意皆可得而言矣雖然
喜而賞者陽也圣人之所欲也怒而刑者陰也圣人
所惡也是以圣人之心雖曰至虛至平無所偏倚而
于此二者之間其所以處之亦不能無少不同者故
其言又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此則圣人之微意然
其行之也雖曰好賞而不能賞無功之士雖曰惡刑
而不敢縱有罪之人而功罪之實茍已曉然而無疑
則雖欲輕之重之而不可得是又未嘗不虛不平而
大本之立達道之行固自若也
臣按朱熹此言推本之論
性理會通
賞罰
程子曰圣人所知宜無不至也圣人所行宜無不盡
也然而書稱堯舜不曰刑必當罪賞必當功而曰罪
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異乎后世
刻核之論矣
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已何與焉至如言天討有罪
五刑五用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此都只是天理
自然當如此人幾時與與則便是私意有善有惡善
則理當喜如五服自有一個次第以章顯之惡則理
當惡彼自絕于理故五刑五用曷嘗容心喜怒于其
間哉舜舉十六相堯豈不知只以他善未著故不自
舉舜誅四兇堯豈不察只為他惡未著那誅得他舉
與誅曷嘗有毫發(fā)別于其間哉只有一個義理義之
與比
元城劉氏曰人主所以鼓動天下制馭臣民之柄莫
大于賞罰使賞必及于有功罰必加于有罪則四海
之內(nèi)竦然向風而無不心服者矣惟其無功者虛受
有罪者幸免遂容僭濫而其弊將至于無所勸懲然
則為天下者安可不以至公而慎用之乎
華陽范氏曰人君賞一人而天下莫不勸罰一人而
天下莫不懼豈力足以勝億兆之眾哉處之中理而
能服其心也用一不肖而四方莫不解體殺一無罪
而百姓莫不怨怒豈必人人而害之哉處之不中理
而不能服其心也
武夷胡氏曰人主以天下為度者也所好當遵王道
不可以私勞行賞所惡當遵王路不可以私怨用刑
其喜怒則當發(fā)必中節(jié)和氣絪缊而育萬物也
呂氏本中曰賞必當功罰必當罪刻核之論也罪疑
惟輕功疑惟重君子長者之心也以君子長者之心
為心則自無刻核之論如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
之忠去其臣也必可使復仕去其妻也必可使復嫁
如此等論上下熏蒸則太平之功可立致也芝草生
甘露降醴泉出皆是此等和氣熏蒸所生
朱子曰古之欲為平者必稱其物之大小高下而為
其施之多寡厚薄然后乃得其平若不問其是非曲
直而待之如一則是善者常不得伸而惡者反幸而
免以此為平是乃所以為大不平也故雖堯舜之治
既舉元凱必放共兜此又易象所謂遏惡揚善順天
休命者也蓋善者天理之本然惡者人欲之邪妄是
以天之為道既福善而禍淫又以賞罰之權寄之司
牧使之有以補助其禍福之所不及然則為人君者
可不謹執(zhí)其柄而務有以奉承之哉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tài)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tǒng)。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jīng)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wǎng)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成何體統(tǒng)全2冊(熱播動漫《成何體統(tǒng)》原著)
超人氣作家七英俊腦洞力作!腦洞奇詭的反套路宮廷文,反轉到后一刻!穿進網(wǎng)文小說,成為暴君的枕邊人是種什么樣的體驗?經(jīng)過簡單的計算,庾晚音得出結論:自己只能另辟蹊徑。在這個全員惡人的故事里,她想殺出一條血路,就得當最大的那個惡人,先幫助暴君干死端王,然后再干死暴君,直接當女帝。可當她見到了暴君,仔細琢磨他一言一行中那一絲詭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終于忍不住試探道:“Howareyou?”夏侯澹沉默良久,眼眶一紅。“I'mfine,andyou?”
龍族(1-4合集)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