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少陽篇(2)

  • 傷寒貫珠集
  • 尤怡
  • 2862字
  • 2015-12-26 23:41:49

或云沉當作浮。前陽明篇第四十七條云、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是也。并通。若已吐下發汗溫針。疊傷津液。胃燥譫語。而脅下硬滿干嘔等證反罷者。此眾法盡投。正已大傷。而邪猶不解。謂之壞病。非小柴胡所得而治者。須審其因犯何逆。隨證以法治之。

少陽汗吐下之禁二條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經曰、少陽之至。其脈弦。故頭痛發熱者。三陽表證所同。而脈弦細。則少陽所獨也。少陽經兼半里。熱氣已動。是以不可發汗。發汗則津液外亡。胃中干燥。必發譫語。云此屬胃者。謂少陽邪氣并于陽明胃府也。若邪去而胃和則愈。設不和。則木中之火。又將并入心臟。而為煩為悸矣。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此少陽自中風邪之證。不從太陽傳來者也。少陽之脈。起于目銳 。其支從耳后入耳中。以下胸中。少陽受邪。壅熱于經。故耳聾目赤。胸中滿而煩也。是不在表。故不可吐。復不在里。故不可下。吐則傷陽。陽虛而氣弱則悸。下則傷陰。陰虛而火動則驚。

辨少陽邪氣進退之機四條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邪氣在表則發熱。入里則躁煩。傷寒六七日。外無大熱。而其人躁煩者。邪氣去陽而之陰也。

去、又訓作往。言陽邪往入陰中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謂三陰不受邪也。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當傳太陰。內經傷寒傳變之常法然也。陽邪傳陰。

則當嘔而不能食。若其人反能食。不嘔。則邪氣不傳于陰。將從陽而解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傷寒三日。少陽受邪。而其脈反小者。邪氣已衰。其病欲解而愈。經云、大則病進。小則病退。此之謂也。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少陽、膽木也。從寅至辰。為木旺之時。故其病欲解。必于是三時。亦猶太陽之解于巳午未。陽明之解于申酉戌也。

少陽權變法第二

柴胡桂枝湯證一條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邪在肌表。所謂外證未去也。傷寒邪欲入里。而正不容則嘔。微嘔者。邪入未多也。支結者。偏結一處。不正中也。與心下硬滿不同。此雖表解。猶不可攻。況外證未去者耶。故以柴胡、桂枝合劑。外解表邪。內除支結。乃七表三里之法也。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半兩) 桂枝(半兩) 甘草(一兩炙) 黃芩(半兩) 人參(半兩) 半夏(二合半) 白芍(半兩)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一條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

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王叔和本在太陽篇中。今移置此。

汗下之后。胸脅滿微結者。邪聚于上也。小便不利??识粐I者。熱勝于內也。傷寒汗出。周身。人靜不煩者。為已解。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往來寒熱。心煩者。為未欲解。夫邪聚于上。熱勝于內。而表復不解。是必合表里以為治。柴胡、桂枝。以解在外之邪。干姜、牡蠣。以散胸中之結。

栝蔞根、黃芩。除心煩而解熱渴。炙甘草佐柴胡、桂枝以發散。合芩、栝蔞、姜、蠣以和里。為三表七里之法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栝蔞根(四兩) 牡蠣(三兩熬)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

復服汗出愈。

柴胡加芒硝湯證一條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以治其里也。

此少陽經邪兼陽明內實之證。少陽病在經。故胸脅滿而嘔。所謂柴胡證也。下之而三字。疑衍。凡柴胡證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為醫之誤。非病之情也。潮熱者。陽明之實也。實則可下。而證兼少陽。則不可下。故先宜小柴胡以解其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以治其里。亦如下條之先與小柴胡。后與大柴胡之例也。亦太陽篇移入。

尚從善云、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仲景謂此本柴胡證。醫設以大柴胡湯下之。則表里俱解。何至有下利之證云。

柴胡加芒硝湯方

于小柴胡湯內加芒硝六兩。余根據前法服。不解更服。

大柴胡湯證一條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而有柴胡證。乃邪氣去太陽之陽明。而復之少陽也。少陽不可下。而反二三下之。

于法為逆。若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所謂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是也。若服湯已。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邪氣郁滯于里。欲出不出。欲結不結。

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以下里熱則愈。亦先表后里之意也。此條自太陽篇移入。

大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半夏(八兩) 黃芩(三兩) 生姜(五兩) 枳實(四枚) 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大黃(二兩酒浸)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大柴胡有柴胡、生姜、半夏之辛而走表。黃芩、芍藥、枳實、大黃之苦而入里。乃表里并治之劑。而此云大柴胡下之者。謂病兼表里。故先與小柴胡解之。而后以大柴胡下之耳。蓋分言之。

則大小柴胡各有表里。合言之。則小柴胡主表。而大柴胡主里。古人之言。當以意。逆往往如此。

少陽刺法第三

刺法四條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

名曰橫。刺期門。

腹滿譫語。里之實也。其脈當沉實。而反浮緊。則非里實。乃肝邪乘脾。氣窒而熱也??v、直也。

以肝木制脾土。于理為直。故曰縱。發熱惡寒。表有邪也。其病不當有渴。而反大渴。則非內熱。

乃肝邪乘肺。氣郁而燥也。以里無熱。不能消水。故腹滿而汗出。小便利。則肺氣以行。故愈。橫、不直也。以木畏金而反乘金。于理為曲。故曰橫。二者俱瀉肝邪則愈。故刺期門。期門、肝之募也。設不知而攻其實熱則誤矣。此病機之變。不可不審也。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節、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少陽之脈。起目銳 。上抵頭角。其內行者。

由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故頭項強痛者。太陽之邪未罷。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少陽之邪方盛也。大椎在脊骨第一節上。刺之所以瀉太陽邪氣。而除頸項之強痛。肺俞在脊骨第三節下兩旁。肝俞在第九節下兩旁。刺之所以瀉少陽邪氣。而除眩冒。時如結胸。及心下之痞硬。慎不可發汗。以亡胃液。液亡胃燥。必發譫語。且恐少陽之邪得乘虛而干胃也。若脈弦。至五六日。譫語不止。是少陽勝而陽明負。亦如陽明與少陽合病之為失也。故當刺期門。以瀉少陽之邪。亦慎勿下之。以虛其胃。胃虛邪陷。必作結胸。如本論云、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阳西县| 米易县| 彭水| 青浦区| 清新县| 北流市| 云霄县| 淮安市| 逊克县| 麦盖提县| 永德县| 泾源县| 惠水县| 金门县| 温泉县| 开平市| 镇江市| 天峨县| 绵阳市| 玉树县| 福贡县| 比如县| 桐梓县| 皮山县| 牟定县| 湘乡市| 广元市| 寿光市| 南漳县| 德令哈市| 沙雅县| 板桥市| 泽州县| 德江县| 甘南县| 富裕县| 南漳县| 田东县| 中卫市|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