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門
雜方 合油 洗油墨漆 驅蚊 澆燭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合油窗油法
韓御帶提刑家方甚奇。
麻油(四兩) 桐油(三兩) 定粉(一錢) 萆麻子(一百粒)上四件先研定粉、蓖麻子令細,將麻油同打候勻熟,然后入桐油,再打成油使。須猛日中便干,方有光彩,歌曰∶桐三油四不須煎,百粒蓖麻細細研。
定粉一錢相合和,太陽相射便光鮮。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煎油法
瑯邪長老。
真麻油(一碗) 挪濃皂角水(濾去滓,一碗)上二件并一處,須用瓷器內煎,以杖子攪,每碗煎至七分,候冷,澄清者用,碗底濃者不用。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去油法
甚妙,屢用之污處如新。
白 土 黑牽牛(等分) 滑石(減半,等分亦得)上為細末,先以紙一、兩幅,摻藥一重在上,次將油污衣鋪在藥上了,再用藥一重于衣上,又鋪紙一重,方用熨斗于紙上熨之,少刻除去藥,油已去,未凈再換藥熨,其用了藥銚內炒過又可用。熨斗不可太猛。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洗油膩
告成觀道士傳云,造墨人以洗手極凈,甚妙,亦可洗手。
茶茗子(即食茶子也) 杏仁(去皮尖,如欲洗字,壓去油)上二味等分,如肥皂法洗衣,如洗字,以藥末安字上,以熨斗略熨,彈之即落。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洗桐油
以生銀杏肉擦污處令透,用熱湯澆洗盡去。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去漆污衣服
揀真杏核敲取仁,臺椒等分,爛研,以揩污處,凈為度,孫盈仲嘗衣一新褐道服,過其舅家,見日中灑一胡床,據之而坐,不知其方修,新漆未干也,既而遍身皆污。漆匠者偶先傳得此方,未試,極合而用之,郊居倉猝二藥不甚好,然污亦盡去,余跡隱隱而已。漆已干者恐不可用。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洗油法
蔣簽判傳之于內道場一黃冠,用之信然,但不若熨者之全潔耳。
滑石 白龍骨 白 土(等分)上為細末,摻油污處,良久揉去即凈,更不須洗熨,若加黑牽牛末尤妙,一上未凈再上藥,即盡去矣。一方白 土一斤,滑石四兩,赤石脂,龍骨各一兩,同研細,干摻之,良久揉便落。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神仙無瑕散
去油污顏色繡作衣物書畫。
龍骨(一兩半) 海螵蛸 滑石(各二兩) 白 土(一兩)上為細末,以摻污處,良久揉之便落。如欲急用,以紙襯熨之,未凈再用,以凈為度。
如衣物等油子多時,卻用麻油涂在舊跡,過些小不妨,如前法用,其效如神。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洗油污衣服藥
白礬(一兩) 滑石(二兩) 軟石膏(三兩,燒過,研如粉)上研令極細,以摻油污處,良久揉之便落。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洗墨污衣服
蝙蝠糞著水洗之。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洗油墨
之純侄傳。
蒼術(二兩) 黑牽牛(二兩) 赤小豆(一升) 皂角(三挺,好者)上為細末,白水丸如彈子大,以滑石為衣,每洗用一丸,或只作末不丸亦得。久污衣裳,水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熏蚊子
南劍楊守叔子傳,甚妙。
香附子(一斤) 蒼術(半斤) 雄黃(別研) 樟腦(別研各半兩)上為細末,入雄黃、樟腦和勻,重羅過,打作香印, 之,恐樟腦濕難打,臨用時略焙令燥。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驅蚊蚋壁虱
張彥亨監丞傳云甚好!蒼術(一斤) 木鱉子 雄黃(各二兩半)上為細末,蜜丸如彈子大,床下燒一丸,或于蚊合時,當門燒之,熏落如面靜盡。
夏夜初上燈,以凈草或竹木七寸,至心咒曰;波利瑟吒護生草,救護眾生離煩 ,咒七遍,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辟蚊子
之純侄。
木鱉、川芎分兩停,雄黃減半始為,精煉蜜為丸,如皂大,一夜 直到明,于香爐文武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澆燭法
利州監作院安敞傳,出《陸氏集驗方》。
玄胡索 赤芍藥 定粉 蛇床子上為細末,每油、蠟各一斤,用藥末一大錢,先將油一斤,蠟三分之一化開研用,藥末攪勻,澆三、兩遍,添蠟一分,又澆三、兩遍,再添余蠟,則一重硬如一重矣。布心須用新布,勿令煎過,則不明。此燭可作極大者,有三妙,一省蠟,二極明,三更耐于真蠟,捍心、洗
卷之二十第三十門
皂角油蠟燭法
清油一斤,用好肥皂角十鋌。先將皂角水潤、煨過、捶碎,以少湯浸, 取濃汁,直令皂角無苦味,以絹絞去滓,其汁如面糊。先傾油在鐺中,記卻多少分數,然后下皂角汁攪勻,慢盛水,水之極凝取出,香色過于真者,其皂角汁不見,只底下有少細滓,若作燭根據尋常捍燭法。夏月上面微以薄薄澆之尤佳。
卷之二十
第三十一門
京湯方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金粟湯
魏云范方。
粟米(十升) 生姜(十兩) 甘草(四兩) 草果子(二兩,凈皮)上先將粟米淘凈,同生姜研碎,罨一宿,作餅子,焙干,卻同甘草,草果搗羅為細末。
若更入白術二兩絕妙,每服二、三錢,入鹽少許,沸湯點下,不拘時候。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江公謨集香湯
縮砂(和皮五兩,去皮用) 甘草(三兩) 胡椒 檀香(各半兩) 青鹽(四兩)上先炒鹽、甘草,次下余藥,炒令香熟,為細末,如常點服,無青鹽只用海鹽,王直之判院方,名子 ,此方甚妙。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清中湯
陳行之監倉方,名正學。葛蒲(半斤,須水中生者,凈洗,切作片子) 桔梗 生姜(切作片,各四兩) 鹽(二兩) 甘上五味和勻,淹一宿,曬干為細末,入瓶窨一月,如常點,見火即色不白。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粉姜湯
生姜(十兩,去皮稱,洗凈,切作片子) 杏仁(五兩,湯去皮尖) 白鹽(五兩) 甘草(五兩上先將杏仁細研,次下生姜,次入甘草,鹽,一處研如泥,拍作薄餅子,一日焙干,碾羅為細末,經宿即色不白。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韻姜湯
彥僧錄韻姜湯。
生姜(一斤) 甘草(五兩) 鹽(六兩) 縮砂仁(二兩)上先以甘草炙過,同姜、鹽為碎塊子,同淹一宿,焙干,乘熱罨縮砂一宿,為細末,湯點如常服。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紫姜湯
生姜(一斤,片切,慢火炒令熟) 舶上丁香皮(二兩) 甘草(二兩,銼 鹽三兩,炒) 丁香上件攪,焙干為度,搗羅為末。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鳳池湯
又名造化湯,臘中合伏中方可成,伏中合臘中方可成,故名造化湯。
肥烏梅(去仁,留核) 甘草 鹽每合時三味各以一斤為準,炒鹽尤好,等分不焙,先以烏梅,甘草杵為粗末,次以鹽一處拌勻,入罐子實按收起,須臘月或伏內合,半年后方取出,焙干,為細末,如常點,夏月最宜飲水。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溫中湯
燕賢仲侍郎方。
縮砂仁(二兩) 甘草(三兩,炙) 鹽(三兩,炒) 丁香(一分) 生姜(去皮,半斤)上將姜搗碎,與縮砂,甘草,鹽一處拌勻,淹一宿,焙干,次入丁香,同為細末,湯點下,一方只用甘草一兩。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四須生姜湯
胡運使秉彝方。
神曲(四兩) 生姜(半斤,肥嫩者,凈洗,細擦,與神曲同和作餅,焙干) 草豆蔻(一兩半,炮熟,去皮稱) 大麥 (一兩,微炒) 甘草(一兩半,炙)上搗羅為細末,如常入鹽少許,沸湯點下。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御愛靈黍湯
大小麥(各二升) 甘草(四兩,炙) 縮砂仁(一兩半) 生姜(一斤,帶皮薄切) 鹽(六兩,上將大小麥炒熟,入諸藥,焙干為細末,以瓷器內盛,食前后皆可服,暖脾克化宿飲甚佳。大小麥恐有粗皮難服,先別多碾取凈末用,加肉豆蔻八枚尤佳。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生姜湯
生姜(一斤,不去皮,薄切) 甘草(四兩,炒) 鹽(六兩) 麥 (炒) 神曲(炒,各二兩)上同淹一宿,略炒或焙干為末,沸湯點服。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煮香湯
木香 丁香 檀香 沉香 人參(各二兩) 甘草(一兩) 檳榔(半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上八味細銼,以好水二升同煎煮,令水盡為度,或于銀器內貯,重湯干窨尤妙,先擇軟爛者,切焙令半干,入體燥者一處焙干,搗羅為末,不入鹽,加茶點。一方入藿香半兩。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干豉湯
又名元夜湯。
好鹽豉(一斤,焙干,別搗羅為細末) 蒔蘿 茴香 馬芹子(各半兩) 椒(半兩,去目,炒干) 干茵陳(一兩) 鹽(五兩,炒干) 干姜(半兩,炮) 甘草(半兩,炒)上同作細末,與豉末再入臼杵勻,以馬尾羅隔令極勻,每點入 頭燥子任意,不用亦可,只如湯點服。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龍砂湯
縮砂仁(七兩,去白膜) 丁香(一兩二錢) 甘草(二兩,銼鹽三兩半)上先以文武火炒鹽干,次下甘草粗末候黃下細末,次下縮砂,微炒香熟,急傾入瓷罐內,罐子中先入丁香,然后以濃紙急閉令密,不得透氣,候冷取出,為細末點之。
桂花湯,療一切冷氣不散,心腹疼痛,嘔逆惡心,胸膈不利,脅肋滿,飲食無味。
桂心(生) 甘草(銼) 干姜(生,各九兩) 鹽(一十四兩) 縮砂仁(三兩半,生)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并吃三服,立有神效。川芎湯。川芎(一兩) 甘草 菖蒲縮砂仁(上等分,于銚子內紙襯炒微黃,同為細末,入鹽點服。)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小煮香湯
香附子(四兩,不去皮,只洗凈,略于砂盆內擦去毛,川水三升煮) 草果仁(一兩,取仁) 縮砂仁 甘草(各一兩) 丁香(一分) 檀香(半兩)上件一處,先煮香附子,次用余藥同煮干,切香附子碎,焙干為細末,入鹽點服。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醍醐湯
成都保福院僧寶月方。
神曲 官桂 干姜(煨,各二兩) 鹽(十兩,炒過) 甘草(七兩,凈者) 烏梅(八兩,凈洗上先將內五味焙干,搗羅為細末,后入炒鹽滾,合作一處,用新凈瓷罐收,白湯點下。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雞舌香湯
張仲寶宿直方。
良姜 干姜(以上二味細銼,以麻油搽過,慢火炒令,紫色為度,各一兩) 茴香(半兩) 甘上為細末,點服,每料加胡椒半兩,尤佳!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韻梅湯
半黃梅(一百個,捶去核與仁) 青椒(四兩,揀凈秤)姜(一斤,去皮研) 甘草(四兩,炙,為末上于凈盆中一處拌勻,安烈日中曬半月,以色變稍紫為度,更約度稀稠得所為佳,如遇陰雨,展日候熟,安凈器中,每用少許,沸湯點。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清韻湯
滁州沈司理傳。
縮砂仁(三兩) 石菖蒲(一兩) 甘草(半兩,炙)上為細末,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棖湯棖子(十個) 干山藥(一兩) 甘草(二兩) 鹽(四兩,炒用)鹽白梅(四兩,捶破去仁,不去核)上先用棖子,山藥,甘草,白梅一處研細,捏作餅子,焙干,再碾為細末,入檀香半兩尤佳。一方入生姜二兩。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橄欖湯
百藥煎(三兩,細切作片子) 檀香(銼焙) 白芷(各半兩) 甘草(炙,一兩半)上為細末,沸湯點。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八神湯
神曲(炒) 麥 (炒) 甘草(炙,各三兩) 丁香(一分) 胡椒(一分) 鹽(三兩) 生姜(四兩上件除丁香、胡椒二味外,余藥共一處,浸一宿,次日焙干,連丁香、胡椒同碾為末,沸湯點。
橘香湯,治一切氣滯,心腹刺痛,寒氣痞結,善解宿醒。川姜(七錢半,炮,刮凈秤,銼如面者良) 陳皮(一兩,湯浸洗,去白,焙干秤) 縮砂仁(七錢半,面裹煨)胡椒(七錢半,揀凈) 甘草(一兩半,炙,刮去焦者秤) 桔梗(一兩半,去須) 鹽(二兩,炒干,須是無泥者,如味淡,更以意加之)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沸湯點。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干木瓜湯
紫蘇(五兩,切) 生姜(三斤,切) 鹽(三斤) 木瓜(十斤,去穣,切作片子)上件將鹽入在三味內,一處拌和勻,淹兩日,曬干,為細末,入在瓶子內收之,吃時湯末一斤,甘草三兩,炙為末,入在湯內如常點。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桂漿法
夏日飲之,解渴消痰,氣味香美,格韻絕高,桂末二兩,桂須四兩,去粗皮,無二兩,白沙蜜一升,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瓷瓶中,后下二味攪二、三百轉令先以油單一重覆上,加紙七重,以繩底,蠟紙蜜封泥七日,出井熟矣!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濕烏梅荔枝湯
烏梅(三十個,大而有肉者,先以湯浸三、五次,去酸水,取肉爛碾,與糖同熬) 桂末(半兩,入湯內) 球糖(一斤,臨時添減,與梅同熬得所即止) 生姜(半斤,取汁,加減多少用上件熬成膏,看可便住火,用湯或水調點止渴,甚妙,密封瓶器。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暗香湯
清神爽氣。
香附子(一兩,揀大而無皮者,炒) 縮砂仁(一兩半,炒) 木香(一分) 檀香(一錢) 甘草上件六味同為細末,入鹽點服,不拘時。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桂香湯
圓通能首座。
桂花(三升,凈揀去青柄子,細研,以瓷以磁器盛貯,覆合略蒸,花須就樹摘,墜地者不可) 干上為細末,同?量入炒鹽盛貯,莫令漏氣,如常法點。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洞庭湯
趙師濃。
細皮黃橘子一斤,于凈盆內,以一小貼子就盆內薄切,去核留汁,生姜去皮,半斤,甘草四兩,搗碎,鹽三兩,一處拌,罨一、兩宿,取出焙,再以橘汁浸,滲盡為度,焙干為細末,如常法點。若更添神曲炒,麥 炒,各四兩,以拌橘汁,即不須再浸,尤妙。風流醞藉非其他洞庭湯可比,以其不去橘肉故也。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煎甘草膏子法
鳳棲長老子照方。
好粉甘草一斤,慢火上炙黃,細銼碾為粗末,以百沸湯五、六碗泡,著竹杖兒攪成濃汁,生油少許,乘熱擦了,入甘草汁,煎數十沸,以鹽一斤,將汁就化開,紗片濾去鹽滓,再熬成膏子,如米飲相似,投以干瓶器內,臨時修合,每用膏子一升入煎項藥。大率一斤甘草,熬成膏子可分作五料,不必限以五升也。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檀香湯膏子
一升檀香細末,三錢胸麝,各一百文,研細,入生姜自然汁三兩點,同碾,投點時用少許湯化開飲。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丁香湯
入丁香細末三錢,余根據前法。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辰砂湯
入辰砂細末二,三錢,看顏色如何,腦麝并根據前法。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胡椒湯
入胡椒細末一兩,腦麝并根據前法。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縮砂湯
入縮砂細末二兩半,丁香,干姜細末各少許,不用腦麝。
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門
茴香湯
入炒黃茴香細末一兩,檀香,白姜細末各少許,不用腦麝,以上更看滋味如何,隨減。
是齋百一選方跋
余受箕裘之業,得以廁教諭諸賢之末,榮亦甚矣,思所以報國家渥恩之萬一者,才弱力乏不所致王實了謄質,以授剞劂,茍有據此書以愈 起廢,奏回天之功者,乃余之志足以 滿矣。如著書之始末寬政十一年,歲在屠維協洽皋月端陽前一日,東都醫官千田恭子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