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 詩義固說
  • 龐塏
  • 4324字
  • 2015-12-26 21:28:01

古今人之論詩者多矣,大要稱說於篇中之詞,而未深求於言中之志,所謂從流下而忘反者也。試觀《三百篇》以暨漢、魏,其所為詩,內達其性情之欲言,而外循乎淺深條理之節,字字有法,言言皆道,所以諷詠而不厭也。余每與同人論詩,耑主此說,以為如是則為詩,不如是即非詩,故曰《固說》。說雖固哉,而畔道離經,從知免矣。

古詩三千,圣人刪為三百,尊之為經。經者,常也,一常而不可變也。後此遂流而為《騷》,為漢、魏五言,為唐人近體。其雜體曰歌,曰行,曰吟,曰曲,曰謠,曰嘆,曰辭。其體雖變,而道未常變也。故欲學為詩者,不可不讀《三百篇》也。其體雖分《風》、《雅》、《頌》,而其感於心而形於言,由淺入深,借賓形主,不過如夫子所云“辭達而已矣”,寧有他哉!至其辭句蘊藉,美刺昭然,所謂溫柔敦厚而不愚者也。

詩有道焉,性情禮義,詩之體也;始終條理,詩之用也。無體不立,無用不行,相為表里,如四時成歲,五官成形,乃天人之常也。茍春行秋令,目居眉上,即為天變人妖矣。為詩而始終條理失倫,用之既乖,體將安託?故成章以達淺深次序之法,不可不講也。

喜怒哀樂,隨心所感,心有邪正,則言有是非。合於禮義者,為得性情之正,於詩為正風正雅;不合禮義者,即非性情之正,於詩為變風變雅。圣人存正以為法,存變以為戒。變雖非禮義之正,而聞者知戒,亦所以要之以正也。故舉全《詩》而蔽之曰“思無邪”。

《風》、《雅》、《頌》其體不同,用于鄉為《風》,用于朝為《雅》,用于廟為《頌》,不待用意而體自別。即如人說話,對妻子是一樣,對父母是一樣,對君公大人是一樣,致詞各別,而體於是乎分矣。

“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以《雅》以大其規,和之以《頌》以要其止”,朱子以為“學詩之大旨”,究非作詩之本義也。作詩本意在“詩言志”內,“辭達而已矣”內,方見得詩本性情。前賢言不及此,所以近人只在言語詞句上用工夫,遂流於膚闊而不真切也。

漢、魏詩質直如說話,而字隨字折,句隨句轉,一意順行以成篇,純是《三百篇》家法,觀“青青河畔草”、“翩翩堂前燕”、“高臺多悲風”諸作可見。晉詩不取達意,而徒騖文詞,堆砌排比,雖多奚為?陶公獨為近古,然較漢、魏氣稍疏,味稍薄,句意間有不完,押韻間有不穩者,然於圣人辭達之旨未遠,故足尚也。

初、盛唐近體詩,昌明博大,盛世之音,然稍覺文勝,故學之易入膚闊。五言亦和平有法,但申說太盡,無言外意。子美近體真樸,得漢、魏之遺。五言古別為一家,佳者可入漢、魏,惟好牽時事入詩,遂有參錯不成章者,不必論也。太白五言,純學《選》體,覺詞多意少,讀之易厭。故李獻吉謂“唐無古詩”,其語近是。而己所為古詩,直是剿襲撏剝,求似皮毛間耳。至于究詩人之本義,唐人之所以異於古者,獻吉烏足知!

七言古一涉鋪敘,便平衍無氣勢。要須一氣開闔,雖旁引及他事別景,而一一與本意暗相關會。如黃河之水,三伏三見,而皆知一脈流轉。如雲中之龍,見一爪一鬣,皆知全身俱在。此體當推少陵第一,如《曹將軍畫馬》、《王郎短歌》諸作,雖太白歛手,高、岑讓步。然時有硬插別事入詩,與本意不相關,遂至散漫不成章,讀者不可不審。

詩有題,所以標明本意,使讀者知其為此事而作也。古人立一題於此,因意標題,以詞達意,後人讀之,雖世代懸隔,以意逆志,皆可知其所感,詩依題行故也。若詩不依題,前言不顧後語,南轅轉赴北轍,非病則狂,聽者奚取?自宋以還,詩家每每墮此,不省古人用意所在,而借口云寄慨在無倫次處。嗚呼!無倫次可以為詩耶?

題目既定,句以成篇,字以成句,五字七字必令意全句中,不可增減,而後謂之完足。近見有句於此,亦可卜度其意之所在,而覺句中少數字而不顯切。又有三五字已盡本意,而強增一二字以趁韻腳,牽率矯強,百丑具見,何以為詩?作者須於一句之中,首尾自相呼應,一篇之中,前後句相呼應,相生相續以成章,然後無背於古而可以傳也。

天地之道,一辟一翕;詩文之道,一開一合。章法次序已定開合,段落猶須勻稱,少則節促,多則脈緩,促與緩皆傷氣,不能盡淋漓激楚之致。觀古歌行妙處,一句趕一句,如高山轉石,欲住不能,以抵歸宿之處乃佳。其法亦無一定,惟斟酌得中為主。其開處有事物與本意相通者,不妨層層開去,只要收處斷得住,一二句掉合本題,自然錯綜離奇,聳人心目。

自有天地以來百千萬年矣,四時百物,方名人語,經沿襲之馀,皆故也。今人刻意求新於字句間,字句間安得有新哉?所謂新,在人心發動處及時中內,人心起滅不停,時景遷流不住,言當前之心,寫當前之景,則前後際自己不同,況人得而同之耶?不同於人則新也。若在字句上求新,一人出之以為創,眾人用之則成套,何新之有哉?《三百篇》能言當下之心,寫當前之景,於無字中生字,無句中生句,所以千古長新也。韓退之云:“唯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退之之文,不過一洗六朝習句,直陳胸中耳,何字是古人不曾用過的?流傳至今,只覺其新,不覺其故,可以悟已。

古人論樂,以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曰漸近自然。唯詩亦然。用字須活,選言須雅,詩成讀之,如天生現成有此一首詩供吾抄出者,則合乎自然矣,烏不佳!

梁武帝同王筠《和太子懺悔》詩押韻,晚唐效之。嚴滄浪以為和韻始於元、白,非也。和韻最害詩,古人唱酬不次韻,後人乃以此斗工,往復有八九和者,疊出既多,遂到牽率鄙俚不成語。原欲見長,反以出丑,而不自知也。

漢五言詩去《三百篇》最近,以直抒胸懷,一意始終,而字圓句穩,相生相續成章。如一人之身五體分明,而氣血周行無間,不事點染而文彩自生也。後人不知大意,專以粉飾字句為詩,故舛錯支離,愈求工而愈無詩矣。風雲月露行而性情禮義隱,可嘆也。至七言詩通首者絕少,其散見於雜言者,雖一句二句,不可不熟玩而吟詠之,以其用字峭緊,為句渾成,矯矯有氣也。若作七言古不學漢人練句,雖湊泊成章,非選輭則板滯矣。唐以為惟杜老得此法。

漢詩《柏梁詩》宜全讀。諸如“雲光開曙月低河,萬歲為樂豈云多”。“青荷晝掩葉夜舒,唯日不足樂有馀。青絲流管歌《玉鳧》,千年萬歲嘉難逾”。欲往從之梁父艱”。“何以報之英瓊瑤”。“天下可階仙大稀”。“殷殷鐘石羽籥鳴,河龍獻鯉醇犧牲。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山出黃雀亦有羅,雀以高飛奈雀何”。“江有香草目以蘭,黃鵠高飛離哉翻”。“氍毹囗〈毛荅〉囗〈登毛〉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鳴吐啣福翔殿側”。“游行去去如雲除,敝車羸馬為自儲”。“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少年窈窕何能賢,揚聲悲歌音絕天”。“飯我豆食羹芋魁”。“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河間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石上慊慊舂黃粱”。“家在長安身在蜀,何惜馬蹄歸不數。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馬肥麥與粟”。魏詩“見西王母謁東君”。“柱杖桂枝佩秋蘭”。“誰能懷憂獨不嘆,展詩清歌聊自嘆”。“白日晼晼忽西傾,霜露慘凄涂階庭。秋草卷葉摧枝莖,翩翩飛蓬長獨征,有似游子不安寧”。“被我羽衣乘飛龍”。“東上蓬萊采靈芝,靈芝采之可服食”。皆宜常誦口頭,以為練句之法,自然出語不同。

漢詩出語自然,樸妙無可議,惟《錄別詩》“以遺心蘊蒸”,“蘊蒸”二字板滯。魏詩徐偉長“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率。《雜詩》“固然比目魚”,俗。阮元瑜《琴歌》“女為悅者玩”,不現成。郭遐周《贈嵇康》詩“離別自古有,人非比目魚”,淺率。阮嗣宗《詠懷》詩“明察自照妍,日月不常融”,“妍”字“融”字俱不穩。“世有此聾瞆”,率。“何必萬里畿”,“畿”字不現成。“古來味道真”,腐。“人情自逼遒”,“遒”字亦不現成。“去來歸羨游”,不完渾。

晉詩張景陽“黑蜧躍重淵,商羊舞野遲。飛廉應南箕,豐隆迎屏翳”,生堆強砌。劉越石“何其不夢周”,“遺愛常在去”,歇後可笑。“暮宿丹水山”,不雅。“本是昆山璆”,不現成。龍泉曰“龍淵”,天曰“圓象”,地曰“方儀”,粉飾可厭。陶公,漢、魏後一人,若“鬼神茫昧然”,“曲肱豈傷沖”,“芳菊開林耀”,“我來淹已彌”,皆不渾成,習氣未除耳。昔人論詩,多標古人佳句,已經標出,吾不更贅。今但指古人疵處,使人知所避耳,非敢刻於古人也。宋、齊以下,競尚靡靡,累句猶多,吾不瑕指之矣。

○說行行重行行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非泛用起手也,五字包括終篇。蓋本詩人“聊以行國”來,先有“與君生別離”一段在胸中,留之不得,舍之不忍,行而又行,不能自己,故下即云云,皆述行行時意興也。末意以相思老人,歲月不居,勿以我為念,當於前途努力加餐耳。無可奈何,強以相慰,情詞可感。

○說蘇武別李陵詩

蘇武別李陵詩第二首,“黃鵠一遠別”四句興而比,下二句比而賦,言羽翼當乖,何以遣懷,唯歌可喻,故云“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也。此言歌而未及歌也。歌辭甚多,宜唱何曲,故云“請為《游子吟》”。《游子吟》亦分別之詞,其詞既冷冷然悲,比之以絲竹,更有馀哀也。聽此歌至激烈處,引動己懷,故愴然凄然,欲盡展此曲,而念吾友之不得歸,傷心淚下,不能雙飛俱遠也。原是淺深次第相生,何常重復。滄浪未解此,而曰“古詩政不以此論”,致後來學者,以雜亂之詞託古人自解。嗚呼!古人豈有無倫次詩文耶?

○說曹子建吁嗟篇

陳思王《吁嗟篇》,詠飛蓬也。《選詩拾遺》直作《飛蓬篇》。其首句點明“蓬”字,三四虛點“飛”字;下接“無休閒”,入“東西”、“南北”,從橫處說;“雲間”、“沉泉”,從直處說;當東反西,忽亡復存,從不定處說;八澤”、“五山”,從廣遠處說。無一閒字,無一閒句,章法次序,一絲不亂,真《三百篇》之遺也。又妙在“回風”、“驚飚”二句,不然方東西南北橫行,何以上下也?已沉泉已,何由忽東西存亡也?不乃脫支節乎?“無恒處”繳“無休閒”,“根荄連”繳“本根逝”,周旋回互,其妙如此。若讀此詩而猶不解作詩之法,所謂舉一隅不能反三隅者,不足與言詩已。今人作詩不點題,一病也;轉遞不相關切,二病也;語無次第,駢拇枝指,湊泊取足,三病也。縱有一二佳句,猶人五體不備,一官雖成,何取乎?故當急以此藥之。

○說陳琳飲馬長城窟

孔璋《飲馬長城窟》,前半敘邊地之苦,慮其妻不能自全,故作書令嫁;後半是妻報書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數句,報書中語也。“結發行事君”二句,乃自明本意。末云:“明知邊地苦,賤妾何由久自全”,所以教“便嫁莫留住”耶?總是舉來書中語作答,其不肯嫁之意在言外,從“鄙”字內看出,以意逆之,自知其妙。

○說杜摯母丘儉贈答詩

杜摯《贈母丘儉》詩,以懷才不見用為病,欲求儉提拔。儉答詩,言當靜以待時,不足為病,若懆動敗行,病則不治。朋友相規,古風可仰。注“體無纖疾”四句云:“疑有錯互”見未到耳。語語對針,未嘗錯互也。

○說陶淵明詠貧士詩

陶公《詠貧士》詩,引榮叟、原生起,“弊襟不掩肘”至末,俱單用原生,榮叟竟無著落,亦是疏略處,作者當知。

為你推薦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长白| 闻喜县| 竹北市| 旬阳县| 孝感市| 乐亭县| 揭阳市| 海口市| 肥东县| 崇左市| 松阳县| 荆州市| 务川| 满城县| 青浦区| 绥江县| 彰化市| 杭州市| 永仁县| 常宁市| 西峡县| 邢台县| 双城市| 剑阁县| 湘阴县| 舟曲县| 宝清县| 南开区| 元氏县| 大姚县| 上高县| 山东| 宣城市| 巴楚县| 墨江| 正安县| 彰化县| 班戈县| 竹山县| 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