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疏。二諦下。宛然殊也。故仁王經(jīng)云。於諦常自二。譬如牛二角。然真以俗為相。俗以真為性。有何太異哉。

疏。初二句等者。謂萬法皆有一非有義非無義也。次四句。如疏可知。次四句。超斷常者不絕於虗。所以出斷。非真有故。所以出常。後二句下。若有者。謂依此而見法之有。亦不即真。亦合云若無不夷跡。疏中超文而躡。釋之尤明。

疏。古人者。相傳靜法苑公。未詳。齊立曰並。並則為二亦非雙。真俗相違故云恒乖。未曾各亦恒一也。

疏。連引等者。淨(jìng)名之意。明言說即如。於真諦中亦非有說亦非無說。後句不壞言說之相。於俗諦中師資因緣會合。不生之中言說生也。後經(jīng)者。如疏。非轉(zhuǎn)下。此談如來一代利生說法凡三百餘會也。不捨下。智論第二十六云。如一長老目闇。自縫僧伽黎。針絍脫。語諸人言。誰樂福德。為我針絍。爾時佛現(xiàn)其前。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足人。持汝針來。比丘知是佛。白言。佛無量功德海。云何無厭。佛言。我於福德雖盡邊底。然無厭足。乃至佛為說法。肉眼即明。慧眼成就等。轉(zhuǎn)而下。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從成佛已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等。放光第十七云。如來坦然而不說法。舌覆下。諸經(jīng)多說如來將欲說法。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所說誠諦故。身默下。淨(jìng)名不二品中事。此意淨(jìng)名默住亦是說法。令人了法無言入無言際。故大疏云。語默視瞬皆說。見聞覺知盡聽。得法契神即是說義。如楞伽第四云。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名為說法等。

疏。文通等者。覈。研詰也。物雖等者。以此但辨前之所引二經(jīng)之義故。

疏。順顯下。邪見執(zhí)無。所以是惑。今云非無。以轉(zhuǎn)此見。下句可得。

疏。真諦等者。第一義諦。轉(zhuǎn)與非轉(zhuǎn)二義俱絕。故言非有非無。

疏。如來藏者。廣如本經(jīng)。以要言之。即隨緣真如中道妙有之心。然隨言顯示亦有二種。一者空如來藏。無二十五有故。二者不空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以含此功德。所以名藏也。廣釋如佛性論。

疏。義引等者。以經(jīng)但云心非有無。故義引中論轉(zhuǎn)釋云物從等。物雖通名。順前經(jīng)義正且目心。亦該一切。言義引也。

疏。推尋等者。以經(jīng)具繩墨義。揩定邪正故。衡。秤衡也。亦平也。理量稱而平之。義自見爾。

疏。一徵辭者。如何者。何故。牒者為前中觀謂物不有不無。何以知然。故今牒云。所以然者。然即如是義。葢指前不有不無。下方反釋云。夫有若等。異喻下。喻有同異。今其異也。與前義全殊。亦相例而顯。以此照彼。理極成立也。

疏。初二句等者。此釋非有也。摘句出之。更無別釋。

疏。初句等者。此中引論但合集智論上下之義。引之釋不無也。

疏。通成等者。初對中大旨亦不異前。但加一切爾。此乃最後引文辨法。故明諸法因緣有無及有無二法因緣有無。悉舉明之。舉此之外。更無一法可舉也。疏釋前後可知。後對等者。前依諸法以辨有無。有無是義。此辨有無。有無是法。此之二法亦因緣故有等。大品十八空中最後云。無法有法空。論釋甚廣。疏略引也。涅槃亦略。具云。一切世間有四種無。一者未生名無。如泥團(tuán)時未有瓶用。二者滅已名無。如瓶壞已是名為無。三者各異互無。如牛中無馬馬中無牛。釋曰。若以人事言之。如羅云無善星善星無羅云。顏子無盜跖盜跖無顏子等。四者畢竟名無。如兔角龜毛。緣亦無數(shù)者。各隨諸法因緣差殊故。如穀種為因。必以水土等為緣。識種為因。所緣等為緣是也。

疏。初句等者。以前引論文諸法有無及有無二法皆不出有無故。相反者。謂有之與無敵體相反也。收前初三等者。以初句明諸法因緣故應(yīng)有。三句明無法因緣故應(yīng)有。所以收也。不應(yīng)言無。顯違反也。收前二四等者。以前第二句明諸法因緣故不應(yīng)有。第四句明有法因緣故不應(yīng)有。故收之也。後三下。但例前說之。餘可領(lǐng)。

疏。初二句等者。應(yīng)有亦該前初與三也。不應(yīng)有亦該前二與四也。釋義如疏。事一等者。諸法及有無之法皆事也。同謂非有非無之中道。

疏。初有等者。定執(zhí)有無即成見取。意言者。舉要而言。即心意分別未形於口謂之意言。題示者。不真空一題顯示其義也。前已通敘者。指前破三家之後疏文也。知彼則會此義。若下。意謂上述不真空之義至此已周。故結(jié)之也。推。尋也。繹。細(xì)繹思審之貌。謂前後思究審?fù)婵芍?

疏。彼經(jīng)下。依世諦名相以顯第一真諦名相無生。即真諦也。已見前文者。指前自下之疏也。二十四云。菩薩以名相行般若波羅蜜。亦不當(dāng)入名相中。葢論主依方便道。於無名相之法用名相說。今復(fù)引經(jīng)示名相本空。令不著也。故大論八十九云。以方便道。以無名相說等。譬如下。亦放光經(jīng)文。非無下。論辭。幻。如結(jié)巾為兔。擲竹成龍。孟欽畫地作平野之溝。欒巴噀醪成蜀川之雨等。化。如蓮色尼作輪王。首迎佛於寶階。提婆達(dá)化小兒。惑闍王於內(nèi)苑等。

疏。此與等者。前云物不即名而就實。此云物無當(dāng)名之實等。義實無別。但文少不同。名自情生者。遍計性故。好惡者。情識虗誑。茍美一物立以好名。茍惡一物立以惡名。故云何定。一物立多名者。如月亦云蟾輪。桂輪。金波。兔魄等。一名召多物者。如修多羅呼井索席經(jīng)等。如以下。本草以蚯蚓名地龍。何有龍之實乎。木賊非盜也。但順下。俗諦故有。真諦故無。諸法且自當(dāng)。論名相。以從緣起故假也。

疏。一切等者。以世俗諦中物物皆有名相。名相體空。本來不立。則一切諸法悉皆空寂。已上者。指放光以降。

疏。初句論文者。即物無彼此也。而人下。論主釋之也。如二等者。非約喻顯。且於諸法中舉此以示其空也。故寶藏論云。約天地為上下。約日月為東西。約身為彼此。約情為是非等。

疏。正舉等者。疏釋可見。元空者。訓(xùn)初為元也。亦可等者。又訓(xùn)初為始也。無暫始有者。無萌兆之始也。無暫始無者。迷情念念不停剎那相續(xù)也。餘喻況可了。

疏。初句等者。悟無彼此之定相。則所執(zhí)之法亦寂然。彼此之相託法而現(xiàn)。如託繩現(xiàn)蛇。能所皆妄者遍計。蛇所託繩謂依他。繩所依麻方為圓成。晉書樂廣傳說。有客至廣家。廣舉杯酌之。璧間弓影入客杯中。客謂悞吞其蛇。尋而病生。經(jīng)年弗愈。後見廣。廣與辨析。客豁然有得。病亦即瘳。似此類者誠多。應(yīng)識遍計生滅。如此論旨以依他諸法即非有非空。妄計取之為有為無。彼此是非物我等殊。雜然而起不知已已。茍悟情空則法法非有非無也。故論云。既悟等。故唯識頌曰。此遍計所執(zhí)。自性無所有。妄執(zhí)者依性宗說枝末。不覺在六麤事識之中。法相正唯六七二識如彼(云云)。楞伽等經(jīng)名為妄想。或云分別取體。即五見四取等惑皆遍計也。

疏。成具下。具云。是法無所有。法無故強(qiáng)為其名。園林下。準(zhǔn)莊子林希逸序云。莊周。宋人。字子休等。吏者。曾為漆園吏。故云園林。疏所引者全是彼文。釋詞亦彼疏義。此辨是非無定體亦空也。與此無殊。

疏。次二句等者。名相等法生滅非常。聖人情念已亡。即化而見不變之常。常通下。謂凡夫妄想紛紜。見諸法定相彼此森然。未甞一念而通。聖人反之。即惑而智矣。故大疏開因性云。良以眾生包性德而為體。依智海以為源。但相變體殊。情生智隔。有人問予華嚴(yán)宗中相容之義。指柱曰。使此柱入彼柱。令彼柱容此柱乎。余曰。汝所問者正犯圓宗太忌。彼必超情離見。汝用情見求之。情見既礙。法何相容。可去情思之。

疏。放光下。依般若論引用。彼經(jīng)第二十九云。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謂不壞俗諦名為立處。葢真即俗也。

疏。聖即智也者。得無分別之心名為聖人。初地已上皆名聖人。神心也者。起信疏云。中實神解名心。神。靈也。即靈妙覺心。圭峯序云。沖虗妙粹。炳煥靈明等。仁王經(jīng)。意示惑性智性無二性故。但迷悟相翻爾。今詳下。通會前文。前隨論文亦旋發(fā)其義。文旨煥爛。確然非謬。好思?xì)v歷可解。密嚴(yán)初句。因相立名。如謂彼此等。次句。依他因緣而起諸相。此之二句辨名相生起。此二者又依名相二法生妄想分別也。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隨。能生諸妄想。故此三法但互緣而起。其性本空。空則法性如如。於斯下。若了此三法性空之理。即是正智。名為下。辨定三性。相是依他起者。細(xì)推經(jīng)意。相含二義。一遍計所執(zhí)。如依繩見蛇。依杌見鬼。此之名相皆是遍計。二依他心心所等。如繩如杌。名相也。冥搜者。冥猶寂也。搜。求也。謂靜意求之始可見理。指掌者。見理明白如指掌中之物也。文用論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东| 清涧县| 商丘市| 娱乐| 龙口市| 涞水县| 揭阳市| 威海市| 承德县| 云浮市| 肇庆市| 丘北县| 徐州市| 清流县| 宝兴县| 闵行区| 桦甸市| 泗水县| 沅陵县| 巧家县| 延川县| 新竹市| 洪泽县| 云和县| 田东县| 府谷县| 运城市| 阿拉善右旗| 商洛市| 徐水县| 平安县| 洛川县| 怀化市| 太湖县| 方山县| 灵川县| 格尔木市| 开封市| 佳木斯市| 安龙县|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