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敬禮天人大覺尊福德智慧皆圓滿

無上文義真妙法正知受學圣賢眾

稽首無勝大慈氏普為利樂諸有情

廣采眾經真要義略說五分瑜伽者

歸命法流妙定力發起無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無勝海引出最極法甘露

餐受美音自滿足復為饒益諸世間

等注無窮字花雨榮潤牟尼如意樹

此論殊勝若蓮花猶妙寶藏如大海

具顯諸乘廣大義善釋其文無有遺

于此瑜伽大論中我今隨力釋少分

為令正法常無盡利益安樂諸含識

今說此論。所為云何。謂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如來無上法教久住世故。二為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如來甘露圣教已隱沒者。憶念采集重開顯故。未隱沒者。問答決擇倍興盛故。二為一切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各依自乘修出世善。得三乘果。出生死故。無種姓者。依人天乘。修世間善。得人天果。脫惡趣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者或有于多說空不了義經。如言計著撥無。一切憎背有教。為令隨悟諸法有相。解經密意舍無見故。二者復有于多說有不了義經。如言計著執有。一切厭怖空教。為令隨悟諸法無相。解經密意舍有見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成就菩薩種姓補特伽羅。唯依大教。遍于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一切障。修一切善。證佛菩提。窮未來際。自他利樂無休廢故。二為成就二乘種姓。及無種性補特伽羅。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煩惱障。伏諸蓋纏。修自分善。得自乘果。出離三界諸惡趣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者或有宿習。無知猶豫顛倒。執著外道小乘邪教。故于大乘不能信解。為善分別大乘法相。令其信解了達。決定離顛倒故。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其心迷亂誹毀不信。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采集眾經廣要法義。略分別故。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于一一法。開示無邊差別義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開顯諸法實相。問答決擇立正論故。二為滅除一切妄執。問答決擇破邪論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顯了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舍增益損減執故。二為顯了世間道理。證得勝義法門差別。令修二諦無倒解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開闡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相違故。二為開闡因緣唯識無相真如四種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示現境界差別。令知諸法自性相狀位差別故。二為示現修行差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如是等類所為諸緣。處處經論種種異說。當知皆是此論所為

今說此論所因云何。謂諸有情無始時來。于一切法處中實相。無知疑惑顛倒僻執。起諸煩惱。發有漏業。輪回五趣。受三大苦。如來出世。隨其所宜。方便為說種種妙法處中實相。令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達諸法非空非有。遠離疑惑顛倒僻執。隨其種姓。起處中行。漸次修滿。隨其所應。永滅諸障。得三菩提。證寂滅樂。佛涅槃后。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極喜地。采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圣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眾生。復著空見。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正為菩薩。令于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證大菩提。廣為有情。常無倒說。兼為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證。如是略說此論所因

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云何。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境瑜伽者。謂一切境。無顛倒性。不相違性。能隨順性。趣究竟性。與正理教。行果相應故。名瑜伽。此境瑜伽。雖通一切。然諸經論。就相隨機。種種異說。或說諸法四種道理。名為瑜伽。觀待作用。法爾證成。總攝一切正道理故。或說二十四不相應行中。一名瑜伽。因果相稱無乖違故。此二并如決擇分等處處廣說。或說雜染清凈無性。名為瑜伽。除違契順最為勝故。如大梵問契經等說。諸瑜伽師。觀無少法可令其生及可令滅。亦無少法欲令證得及欲現觀。謂于一切雜染無性瑜伽中行。觀無少法可令其生及可令滅。及于一切清凈無性瑜伽中行。觀無少法欲令證得及欲現觀。或說究竟清凈真如名為瑜伽。理中最極一切功德共相應故。如入楞伽契經中說。若觀真義。除去分別。遠離瑕穢。無有能取。亦無所取。無解無縛。爾時在定。當見瑜伽不應疑慮大義經中。說從一法增至百法。皆名瑜伽。法門雖別義無違故。廣義經中。說蘊界處緣起諦等。皆名瑜伽。攝一切境順機宜故。于如是等諸經論中。說一切境。皆名瑜伽。總具四性順四法故。行瑜伽者。謂一切行。更相順故。稱正理故。順正教故。趣正果故。說名瑜伽。此行瑜伽。雖通諸行。然諸經論。就相隨機。種種異說。如辯瑜伽師地經中。正修諸行。說名瑜伽。總攝一切相應行故。月燈經中。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說名瑜伽。此于一切順果行中。最為勝故。于大分別六處經中。辨奢摩他毗缽舍那平等運道。說名瑜伽。如是止觀眾行主故。海慧經中修三摩地。說名瑜伽。住心發行此最強故。顯揚論等。信欲方便精進四法。說名瑜伽。作意或智說名方便此四通生一切行故。聞所成地。別辨九道。說名瑜伽。會理除惑。位別勝故。謂世出世。加行無間解脫勝進軟中上道。修所成地。總辨修習諸對治道。說名瑜伽。為樂略者。總說修故。有處說緣諸地所攝無顛倒智。名為瑜伽。緣諸地法無顛倒智行中勝故。有處復說方便善巧或唯方便。名為瑜伽。作意與智發行勝故。或就最初發悟勝故。功德實性契經中。說諸緣起觀。名為瑜伽。緣起觀智于出生死最為要故。正行經中。說正見等八支圣道。名為瑜伽。趣涅槃城此為勝故。毗奈耶經。說修戒等。名曰瑜伽。戒定慧學因中勝故。大義經中。說修一切世出世行分位差別。皆名瑜伽。正行階位相符順故。如是皆說共聲聞行。名為瑜伽。通證三乘行中勝故。慧到彼岸契經中。說觀空作意。名為瑜伽發起大行。此最勝故。如彼經言菩薩所有大瑜伽者。謂空作意。菩薩由此空作意故。不墮聲聞及獨覺地。乃至能凈諸佛土等。即彼經中。復說般若波羅蜜多。名勝瑜伽。導大乘行。此殊勝故。如彼經言菩薩所有諸瑜伽中。慧度瑜伽。最上最勝。廣說乃至。是無等等。何以故。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為無上。瑜伽法故。余處說此慧度所攝。無分別定。名為瑜伽。能發一切勝功德故。余處復說菩薩所有殊勝慧悲平等雙轉。名為瑜伽。能證無住大涅槃故。如是等說。諸不共行。名為瑜伽。能證無上佛菩提故。于如是等諸經論中。說一切行。皆名瑜伽。具上所說四種義故。果瑜伽者。謂一切果。更相順故。合正理故。順正教故。稱正因故。說名瑜伽。此果瑜伽。雖通諸果。然諸經論。就相隨機。種種異說。分別義經。說力無畏不共佛法。名曰瑜伽。能伏諸魔。制諸異論。勝余乘故。殊勝經中。說佛所證無住涅槃。名為瑜伽。盡未來際。無所住故。大義經中。說如來地無分別智。及以大悲。名為瑜伽。自利利他。常無盡故。辨說瑜伽師地經中。佛地功德。皆名瑜伽。窮于法界無斷盡故。分別三乘功德經中。三乘果德。名為瑜伽。皆與正理等相應故。贊佛論說三身三德皆是瑜伽。一切果德不相離故。集義論說。果位所攝。有為無為諸功德聚。皆是瑜伽。等至究竟和合位故。于如是等諸經論中。一切果德。皆名瑜伽。具上義故。如是圣教。亦名瑜伽。稱正理故。順正行故。引正果故。有義正取三乘觀行。說名瑜伽。數數進修。合理順行。得勝果故。境果圣教。瑜伽境故。瑜伽果故。論瑜伽故。亦名瑜伽。如是此論瑜伽兩字尚遍擾動。圣言大海。何況具說。瑜伽師地。恐難受持。故且略說。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或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持此瑜伽。調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師。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如龍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師。依此處所。增長白法。故名為地。如稼穡地。或瑜伽師地所攝智。依此現行。依此增長。故名為地。如珍寶地。或瑜伽師。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為地。如牛王地。或諸如來名瑜伽師。平等智等行在一切無戲論界無住涅槃瑜伽中故。是彼所攝。故名為地。或十七地。攝屬一切瑜伽師故。如國王地。是故說名瑜伽師地。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為論。欲令證得瑜伽師地。而說此論。故以為名。如對法論。或復此論。無倒辯說瑜伽師地。故以為稱。如十地經。或復此論。依止此地。故以為號。如水陸花。由是論名瑜伽師地

今此論體。總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廣分別十七地義。二攝決擇分。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三攝釋分。略攝解釋諸經儀則。四攝異門分。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別。五攝事分。略攝三藏眾要事義。此論既有如是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師地。就初立名。故無有失。又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此中存略。且說十七。又十七地。具攝一切文義略盡。后之四分。皆為解釋十七地中諸要文義故。亦不離瑜伽師地。由是此論。用十七地。以為宗要。雖復通明諸乘境等。然說論者。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意為菩薩。令于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樂無窮。是故此論。屬菩薩藏阿毗達磨。欲令菩薩得勝智故

論曰。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釋曰。初問云何。瑜伽師地者。總問此論一部宗要。問者。先聞諸經所說瑜伽師地。其義未了。故為此問。謂辨瑜伽師地。經中數說正修瑜伽師地。月燈經中。亦說修習瑜伽師地。如是非一。如前廣說。或作論者。先總受請。論體五分。盡在心中。欲為學徒分別解說。自假興問。為起說因。故問云何瑜伽師地。若不爾者。先無略說。無容欻問此地云何。又發問者。略有五種。一不解故問。二疑惑故問。三試驗故問。四輕觸故問。五為欲利樂有情故問。今是第五。專為利樂諸有情類。造斯論。故謂十七地者。總集所說瑜伽師地。略有十七。若廣安立。地位無邊。一一地中。分位差別。義無邊故。如是一轉。總問總答

論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

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

釋曰。何緣更問何等十七。雖聞總數。未了別名。故復為問。嗢拖南者。先略頌答。略集地名。施諸學者。名嗢拖南。五識相應者。謂五識身相應地。意謂意地。有尋伺等三者。謂有尋有伺等三地。三摩地俱者。謂三摩地。俱名三摩呬多地。非者。謂非三摩地。俱名非三摩呬多地。此就一相。且別地名非盡理說。如是二名。互寬狹故。三摩地名。通定不定。唯在有心。三摩呬多。通有心位。及無心位。唯局在定。如后廣說。如是具三乘者。謂由如是聞等地故。或由如是上諸地故。得具三乘。及有余依。無余依地。一一別名。如后廣釋

論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無余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釋曰。次廣列名。重答前問。言五識身相應地者。謂眼等根。是眼等識。不共所依。眼等不為余識依故。又是親依。眼等利鈍。識明昧故。又同時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由是五識用眼等根。標別其名。猶如麥芽。如鼓聲等。故名五識。由所依根有形礙故。又必不離所依身。故猶如身受。故名為身。又復身者。依義體義如六識身六思身等依五識身。建立此地。故名相應如律中說。王相應論。賊相應論。謂依王賊而興言論。此亦如是。雖此地中分別多法。五識為主。是故偏說。又五識身相應心品。總名相應。于此地中。雖明多法。以心心所勝故別說。又相應者。是攝屬義。謂此地中。說五識身所攝屬法。即是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故名相應。地如前說。自后諸地識身相應。隨其所應。亦有通者。略故不說

言意地者。六七八識。同依意根。略去識身相應三語。故但言意。又實義門。雖有八識。然隨機門。但有六識。六七八識。同第六攝。就所依名。故但言意。所依非色。或離于身。猶如心受。故不言身。相應準前。故略不說。又六七八。雖皆同有心意識義。心法意處識蘊攝故。然意義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攝故。第八持種。心義偏強。第六普遍了別境界。識義偏強。是故不說心地識地。身及相應。略故不說。地義如前

何緣五識合立一地。說在最初。余識立一。說在第二。五識同無當說分別所緣等業。所說事少故合立一。說在最初。意地翻此。故別立一。說在第二。又以五識同依色根。同緣色境。故合立一。余依無色所緣不定。故別立一。自性依緣粗細次第。故說先后。又以五識同現量攝。故合立一。說在最初。余識不定。或現或比。或非量攝。故別立一。說在第二。如是二地。自性依緣。助伴作業。合為體故。攝一切法。應知此中。以一切法不離識故。依識起故。識為體故。識最勝故。先依八識。建立二地。如是八識。自性依緣。助伴業等。后當廣說

有尋有伺等三地者。尋謂尋求。伺謂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尋。即此二種。于境審察。細位名伺。非一剎那二法相應。一類粗細前后異故。今依此二。建立三地有義。此三就二前后相應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粗心心所。前后相續。可有尋伺共相應故。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粗心心所。前后相續。定無有尋。唯可與伺共相應故。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已上諸地。諸心心所。前后相續。決定不與尋伺相應。名無尋無伺地。若欲界地。及初靜慮。靜慮中間。細心心所。不與尋伺共相應者。及一切色不相應行。諸無為法不與尋伺共相應故。亦皆說名無尋無伺地。故后論言。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一向是有心地。無心睡眠。無心悶絕。無想定。無想生。滅盡定。及無余依涅槃界。名無心地有義。此三就二離欲分位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諸法假者。于尋及伺。并未離欲。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諸法假者。尋已離欲。伺未離欲。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已上諸地。諸法假者。于尋及伺。并已離欲。名無尋無伺地。若在下地。并已離欲。亦得說名無尋無伺。故后論言。此中由離尋伺欲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所以者何。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于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已離尋伺欲者。亦有尋伺現行。如出彼定及生彼地。如實義者。此三但就界地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有漏無漏諸法。于中尋伺俱可得故。名第一地。靜慮中間有漏無漏諸法。于中無尋唯有伺故。名第二地。第二靜慮。已上諸地。有漏無漏諸法。于中尋伺俱無有故。名第三地。故后論言。此中欲界及初靜慮。若定若生。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已上。色界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無漏有為初靜慮定。亦名有尋有伺地。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余如前說。若就相應。及就離欲。建立三地。攝法不盡。亦大雜亂。雖言有尋有伺等地。唯是有心。此就一門。粗辨地相。于此門中。唯說第二靜慮。已上無尋無伺地中。無想定。無想生滅盡定。名無心地。余一切位。名有心地。后有四門。復異建立。如后當說。雖言此中由離尋伺欲故。說名無尋無伺地。然唯說彼第二靜慮已上諸地。必定已離尋伺地欲。不言已離尋伺欲者。下地諸法。亦得說名無尋無伺。若如是者。未離下地尋伺欲者。上地諸法。亦應說名有尋伺等。如是建立。成大雜亂。是故此三。唯就界地上下建立

所言三摩呬多地者。謂勝定地。離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有義。此名唯攝一切有心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無心。以前頌中言三摩地俱故。三摩地者。是別境中。心數法故。二無心定。不能等引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爾何故。等引地說。此等引地。略有四種。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言靜慮者。謂四靜慮。言解脫者。謂八解脫。言等持者。謂空等持。無愿等持。無相等持。言等至者。謂五現見等至。八勝處等至。十遍處等至。四無色等至。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此無有失。二無心定。是等引果。故與其名。實非等引有義。此名通有心位。及無心位。所有定體。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諸功德故。亦引平等根大等故。及離沉掉。戒無悔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名為等引。若無心定。雖不能引殊勝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發故。亦名等引。若爾何故。前頌中言三摩地俱。此無有失。頌中文略且言彼俱。其實等引非俱。亦是后說等引通無心故。如實義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無心。兩位俱攝。故名為通。后說無想滅盡定。亦是等引地體故。唯在有漏無漏勝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名為局。以后說言唯靜慮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等引。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準此上界。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由此相對。得作四句。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謂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謂定位中。三摩地體。及無想定。滅盡定位。所有諸法。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謂諸靜慮。及諸無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或有俱非。謂除上位所有諸法。又三摩地。三摩缽底。三摩呬多。名有寬狹。三摩地名目心數中等持。一法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愿等。名三摩地。三摩缽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故此地中。通攝一切定位功德。由是總故。偏目地名言非三摩呬哆地者。翻上易了。無煩廣釋。如是二地。總攝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諸法

所言有心無心地者。略就五門。建立差別。一就地總說門。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并無想生。及滅盡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并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于此門中。無心睡眠。無心悶絕。亦名有心。有七八故。唯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與心相違。名無心地。二心亂不亂門。謂四倒等。所倒亂心。名無心地。失本性故。三心生不生門。謂若緣具。此心得生。名有心地。若緣不具。彼心不生。名無心地。于此門中。隨此心生。名有心地。彼心不生。名無心地。四分位建立門。謂除六位。名有心地。若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余依涅槃界位。名無心地。五就真實義門。謂唯無余依涅槃界中。諸心皆滅。名無心地。余位由無諸轉識故。假名無心。由第八識未滅盡故。名有心地。如是二地。諸門差別。進退不定

聞所成地者。謂從聞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思所成地者。謂從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修所成地者。謂從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言教故。思謂思慮。即是思數發生智慧。思擇法故。修謂修習。即是勝定。發生智慧。修對治故。從此三種。發生三慧及相應法。等名三地體。三慧廣義。如后分別。如是三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為自性。故后論言。修所成地。亦是有余無余依地

聲聞地者。謂佛圣教。聲為上首。從師友所。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如是聲聞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聲聞地

獨覺地者。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圣果。亦名緣覺。如是獨覺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獨覺地。菩薩地者。希求大覺。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愿堅猛。長時修證。永出世間。大行大果。故名菩薩。如是菩薩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菩薩地。三乘大義。后當廣辨。有余依地者。謂有余依涅槃地也。依者即是有漏所依。略有八種。一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假者。名種性等。二攝受依。謂七攝事。即自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屬。三住持依。謂四種食。四流轉依。謂四識住十二緣起五障礙依。謂諸天魔。六苦惱依謂諸欲界。七適悅依。謂諸定樂。八后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今全取一最后邊依。除六攝事。流轉。障礙。取余一分。又此地中。有四寂靜。一苦寂靜。謂當來苦。畢竟不。生二惑寂靜。謂諸煩惱。畢竟不生。三業寂靜。謂不造惡。修習諸善。四舍寂靜。謂六恒住于六根門。不喜不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阿羅漢等。住無學地。具四寂靜。有少余依。是故說名有余依地。此地即是二乘。無學身中。有漏無漏諸法。總為自性如來。雖無真實身心有漏余依。而有變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說名有余依地。無余依地者。謂無余依涅槃地也。一切有漏余依皆舍。二乘有為無漏亦舍。如來雖有有為無漏。而無一切有漏余依故。亦說名無余依地。于此地中。唯有清凈真如所顯甚深功德。離諸分別。絕諸戲論。不可說為蘊界處等。及人天等。若即若離。若有若無。所有名相。皆是假說有義。此地正用究竟擇滅真如無為為性。兼以如來有為無漏功德為性。如來功德。甚深離相。不可說故。不言亦攝五識地等。理實亦攝有義。如來有為功德。有余依攝。無為功德。無余依攝。故后論言。無余依地。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獨覺。及菩薩地

全書完
為你推薦
成何體統全2冊(熱播動漫《成何體統》原著)
會員

超人氣作家七英俊腦洞力作!腦洞奇詭的反套路宮廷文,反轉到后一刻!穿進網文小說,成為暴君的枕邊人是種什么樣的體驗?經過簡單的計算,庾晚音得出結論:自己只能另辟蹊徑。在這個全員惡人的故事里,她想殺出一條血路,就得當最大的那個惡人,先幫助暴君干死端王,然后再干死暴君,直接當女帝。可當她見到了暴君,仔細琢磨他一言一行中那一絲詭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終于忍不住試探道:“Howareyou?”夏侯澹沉默良久,眼眶一紅。“I'mfine,andyou?”

七英俊 5.2萬讀過
遲來的周先生
會員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尤知遇 3.1萬讀過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江南 36.1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龍族(1-4合集)
會員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江南 201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山县| 昌图县| 嵊州市| 永春县| 麻阳| 肇庆市| 西安市| 凉城县| 靖安县| 阳新县| 德庆县| 惠来县| 邻水| 祥云县| 平安县| 绥江县| 泾川县| 乐亭县| 兰坪| 肇东市| 朝阳市| 延吉市| 武夷山市| 霍山县| 万全县| 和硕县| 内丘县| 乐至县| 岳阳市| 微山县| 凉城县| 色达县| 顺昌县| 前郭尔| 来宾市| 鹤岗市| 澄江县| 双鸭山市| 岳普湖县| 韶关市|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