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8章

  • 元和郡縣圖志
  • 李吉甫
  • 2591字
  • 2015-12-26 19:28:12

朱邑祠,在縣西南。邑為桐鄉(xiāng)嗇夫,廉平有恩,縣人思之,為立生祠。紀勝安慶府。

▲壽州禹貢揚州之域。秦并天下,為九江郡,漢為淮南國。御覽。

壽春縣八公山,南即淮水,自東晉至今,常為要害之地。通釋十二。

安豐縣安豐南有霍父亭。寰宇記。

萬唐縣馬頭城,在縣北百二十里。通釋十二。

▲廬州本廬子國,春秋舒國之地。漢分淮南置廬江郡。后漢廬江在皖。建安中曹公謂劉馥可任以東南之事,以為揚州刺史,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理,合肥縣西二里故城是也。建安二年,張遼守之,孫權(quán)帥十萬師攻圍,遼以八千破之。明帝青龍元年,滿寵都督揚州諸軍,鎮(zhèn)于此,請于合肥縣西北三十里立新城。權(quán)自出,欲圍新城,以其遠小,積二十日不敢下船,乃上岸耀兵。明年又至新城,無功而還。諸葛恪圍城,亦不克。魏明帝云:“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于三城之下,地有所必爭也。”合肥,晉亦為重鎮(zhèn),梁改合州,隋改廬州。通釋十二。

合肥縣,本漢舊縣,屬九江郡。淮水與淝水合,故曰合肥。紀勝廬州。

巢湖,亦名焦湖,在縣東南六十四里。本居巢縣地,后陷為湖。今與巢縣、廬江分湖為界。通釋十二。

慎縣西津橋,在縣西北五里。建安二十年,吳征合肥,兵還,孫權(quán)與凌統(tǒng)等在津北,為魏將張遼所襲,持鞍緩,超度于此。紀勝廬州。梁太清二年,改合肥為合州。紀勝廬州。

巢縣濡須水,源出縣西巢湖,亦謂之馬尾溝,東流經(jīng)晉父山,又東南流注于江。

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須,與孫權(quán)相拒月余,權(quán)乘輕舟從濡須口入。通釋十二。

巢湖,在縣西五十里。周回五百里,南出于東關(guān)口。通釋十二。

東關(guān)口,在縣東南四十里,接巢湖,在西北至合肥界,東南有石渠,鑿山通水,是名關(guān)口,相傳夏禹所鑿,一號東興。今其地高峻險狹,實守扼之所,故天下有事,必爭之地。吳、魏相持于此,吳筑城,魏亦對岸置柵。嘉平四年,諸葛恪于東關(guān)作大堤,遏巢湖,左右依山夾筑兩城,使全端,留略守之。魏遣諸葛誕、胡遵為東關(guān),將壞其是,恪大破之。通釋十二。周輯。

巢湖亦名焦湖,東南至合肥縣六十四里。本居巢縣地,后陷為湖。今與巢縣、廬江分湖為界。諸葛武侯曰:“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張魏公曰:“巢河之水,上通焦湖,濡須正扼其沖,東西兩關(guān),又從而輔翼之,饋般難通,故雖有十萬之帥,未能寇大江。”通釋十二。周輯、補志輯。

邑有楊泉湖。寰宇記。

案七賢傳曰:“漢武出淮陽到監(jiān)鄉(xiāng),帝問曰:‘此名河?’陳翼對曰:‘鄉(xiāng)名為監(jiān)。’上曰‘萬乘主問,何欺乎?’欲舉火燔之,翼曰:‘不可燔,臣言不欺,佩刀當生白毛;若欺,則當無毛。’視之,刃果有毛長寸余。”寰宇記。

廬江縣水經(jīng)注:“即水出廬江郡之東陵鄉(xiāng),禹貢所謂過九江至于東陵者也。西南流,水積為湖,湖西有青林山。”補志輯原文。

舒城縣,本舒國,后漢立郡,徙理皖城。開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扌秦于故舒城置舒城縣。紀勝廬州。

梁縣,本漢浚遒縣,屬九江郡,東晉改置謹縣,因縣西北古謹城為名。紀勝廬州。

●卷逸文卷三

◎嶺南道▲春州漢置合浦郡,今州即漢合浦郡之高涼縣下,梁于此置春郡,無屬縣,陳置陽春縣以隸之。隋平陳,廢陽春郡,以縣屬高州。紀勝南思州。

陽春縣邑有長圍石,以居人繞之,故名。寰宇記。

元嘉中開郡塹,得石墨數(shù)斛,可以書。寰宇記。

羅水縣邑有蘇羅山。紀勝南思州。

▲新州古南越之地。紀勝新州。今州,即漢合浦郡之臨允也。同上。晉穆帝永和七年,分蒼梧于此立新寧郡,同上。梁武帝改置新州,同上。隋末陷賊。同上。

新興縣,本漢臨允縣之地,屬合浦郡,晉分置新興縣,屬新寧郡。新江南去縣二百里。紀勝新州。

古岱嶺,在縣西南三十里。出銀。紀勝新州。

永須縣,武德四年析新興縣置,天寶元年改為永順縣。紀勝新州。

▲雷州古越地也,經(jīng)勝雷州。秦平百越,置三郡,此屬象郡。同上。梁武帝分合浦立合州。同上。大業(yè)二年廢合州,以海康縣屬合浦郡。同上。隋亂陷賊,同上。

武德四年蕭銑平,置南合州。同上。

海康縣,本漢徐聞縣地,屬合浦郡。梁妥置南合州。紀勝雷州。開皇十八年于此置齊康縣,十年改為海康縣。同上。

米豆,枝葉似柳,花如烏,豆一種之后,數(shù)年收實,淮南子云“豆之美者有米豆”,此時也。紀勝雷州。

暴牛,海康縣其地多牛,項上有骨,大如覆斗,日行三百里,爾雅所謂暴牛也。紀勝雷州。

遂溪縣,本漢徐聞縣地,開皇十一年于此置鐵把縣,因縣西鐵把水以為名,天寶元年改為遂溪。紀勝雷州。

徐聞縣,本漢舊縣也,屬合浦郡。紀勝雷州。其縣與南崖州澄邁縣對岸,相去約一百里。同上。

漢置左右候官,積貨物于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故諺曰:“欲拔貧,詣徐聞。”紀勝雷州。

▲羅州漢為合浦郡高涼縣之地。高涼縣在今高州界,紀勝化州。梁置羅州。同上。

廉江縣縣有龍化水。補志引原文。

吳川縣,本漢高涼縣地,宋于此置吳川縣,以縣東吳川水為名,后因不改。

紀勝化州。

吳川水,在縣東三十里。紀勝化州。

水縣黎山,在縣北三十里,水所出。補志引原文。

▲高州古越地也,紀勝高州。漢武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漢合浦郡之高涼縣地。

同上。東漢威帝分立高興郡、靈帝改曰高涼。同上。后為夷獠所據(jù),梁討平俚洞。

置高州,同上。仍為刺史,后改都督府。同上。貞觀二十三年,盎卒,子智又為刺史。同上。永微元年,敕遣太常丞薛寶積析高州所管縣為恩、潘二州,分盎諸子為刺史,以撫其人,仍移高州理于良德縣,同上。開元元年,又移置于保寧縣,同上。大歷十一年移州治于舊州南三十里電白縣界置。同上。

電白縣,本漢高涼縣地,梁于此置電白郡。紀勝高州。

定山,在縣東十八里。紀勝高州。

保寧縣,隋于此置連江縣,屬高州。紀勝高州。

開陵山,在縣北一里。紀勝高州。

▲恩州漢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合浦郡之高涼縣地也。紀勝恩州。

永徽元年置恩州。同上。

思平縣金雞山,在州西北,每有金色雞見,鳴于石上,因名。寰宇記。

陽江縣,本漢高涼縣地,紀勝南恩州。武德五年于此置西平縣,屬高州,永徽元年于縣立高州,天寶元年改為陽江縣。同上。

羅領(lǐng)山,出沈香木。紀勝南恩州。

翠鳥山,在縣東二十里。紀勝南恩州。

▲辨州隋開皇十一年,于此立石龍縣,屬羅州。紀勝化州。武德六年,徙羅州于石城縣,于石龍縣置南石州。同上。

石龍縣,本漢合浦郡之高涼縣地,隋開皇十一年于此置石龍縣,初屬羅州,貞觀初改屬辨州。紀勝化州。

茂名水,在縣北二十里。紀勝化州。

▲瀧州漢武平南越,置蒼梧郡,今瀧州即蒼梧郡之端溪縣地也,紀勝德慶府。治瀧水縣。同上。

建水縣有鼎石之神,隨波出入,即赤松子鏈水玉金丹處,側(cè)有赤松子祠存。寰宇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清区| 南平市| 丰镇市| 高雄县| 石城县| 平果县| 弥渡县| 车致| 读书| 永清县| 临湘市| 荥经县| 元氏县| 左贡县| 阿勒泰市| 鹤壁市| 仁布县| 佛学| 察隅县| 兴国县| 高尔夫| 南雄市| 商南县| 小金县| 华蓥市| 武鸣县| 武穴市| 宝山区| 任丘市| 礼泉县| 通州市| 凯里市| 乳山市| 永吉县| 永州市| 文登市| 曲麻莱县| 罗定市| 呼和浩特市| 郎溪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