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右件多少不妨,和勻,湯泡水淋,淋下之水,煎成膏如糊,裝磁器中。一應(yīng)毒物,以膏點之。若點疬瘡痔瘡,待爛去少許,再點之,再爛去,如是漸漸點去。

援生膏 治諸般惡瘡,及瘰疬鼠瘡才起者,點破即愈。

血竭一錢 蟾酥 輕粉各三錢 麝香五分 雄黃五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右件俱為極細(xì)末,再用蕎麥秸灰或真炭灰一斗三升,淋灰湯八九碗,用栗柴或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取一碗收留,將二碗盛于好磁器內(nèi),候溫將藥末入灰湯內(nèi),用鐵瓢或桑柳枝右攪,又用好細(xì)石灰一升入藥,灰湯攪勻,取出候冷,過宿盛于小白磁罐內(nèi)。凡遇諸惡瘡,點在當(dāng)頭,一日二次,次日又一次。瘡頭食破約五分,血水出為妙。恐日久藥干,將前收留灰湯和用。

替針丸 治癰疽已潰未破,或破后膿出不快者。

白丁香 硇砂 沒藥 乳香各一字 石灰藥汁內(nèi)種糯米十四粒。其法用石灰五升,爐灰三升,以水五升,淋取清汁,入大鍋內(nèi)熬濃汁,至三二升,用瓦器盛貯。臨用時,以小青盞盛取半盞濃汁,卻用皮紙貼盞中濃汁面上安定,然后取糯米十四粒,種在皮紙面上一宿即是。

右同為細(xì)末,糯米飯丸如麥粒大,每用一粒,未破用津貼瘡頭薄處即破,膿滯不快則用一粒納瘡口內(nèi),使膿不滯,好肉易生。

又方

雄雀糞二十粒 硇砂 陳倉米 沒藥各一字

右研勻,以米飯丸如粟大,每用一粒,貼瘡口眼中,即潰膿出。

替針丁香丸

草烏尖 硇砂 白丁香堅者

右為末,酸酢調(diào)點,將破者令速潰。若急則無如刀快。蜞針一法亦妙,見后。

托里溫中湯 治瘡為寒變而內(nèi)陷者,膿出清稀,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氣短促,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有昏憒。

丁香 陳皮 沉香 茴香 益智仁各一錢 木香一錢半 黑附子炮去皮臍,四錢 羌活 干姜炮,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加味十全湯 治癰疽潰后,補(bǔ)氣血,進(jìn)飲食。

黃芪蒸 地黃蒸 當(dāng)歸 川芎 人參 茯苓 芍藥炒 白朮 陳皮各一兩 粉草炙 桂心 五味子各半兩 烏藥七錢

右(口父)咀,每服一兩,用水一碗,生姜五片,棗二枚,同煎,分作二服。留滓曬干為末服之。丹溪云:加味十全湯,須看年之老壯,資之強(qiáng)弱,證之緩急,時之寒熱,加減用之。

補(bǔ)中益氣湯 治瘡瘍之人,元?dú)獠蛔悖闹氲。诟砂l(fā)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jié),或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黃芪炙,一錢五分 甘草炙 人參 當(dāng)歸酒拌 白朮炒,各一錢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三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一鍾,空心服。

人參養(yǎng)榮湯 治潰瘍發(fā)熱,或惡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吸吸短氣,飲食無味,不能收斂,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若大瘡愈后,多服之,不變他病。

白芍藥一錢半 人參 陳皮 黃芪蜜炙 桂心 當(dāng)歸酒拌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黃酒拌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分半 遠(yuǎn)志去心炒,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或因克伐腫痛不散,潰斂不能,宜用此以補(bǔ)脾胃,諸證自愈。若誤用攻毒,七惡隨至,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或欲作嘔,或大便不實。若脾胃氣虛,瘡口出血,吐血便血,尤宜用之,蓋氣能攝血故也。凡氣血俱虛之證,宜于前湯但加當(dāng)歸。脾胃既旺,飲食自進(jìn),陰血自生。若用四物沉陰之劑,脾胃復(fù)傷,諸證蜂起。若命門火衰而脾土虛寒,必用八味丸以補(bǔ)土母。

人參 茯苓 白朮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右,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或寒涼克伐,腫痛不消,或不潰斂,宜服此湯,以壯營氣,諸證自愈。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

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

四物湯 洽血虛發(fā)熱,或因失血,或因克伐,或因潰后致晡熱內(nèi)熱,煩躁不安,皆宜服之。經(jīng)云:血生于脾。若脾虛不能生血者,宜用四君子湯,加當(dāng)歸酒炒、白朮以補(bǔ)脾。

熟地黃 當(dāng)歸各三錢 芍藥二錢 川芎一錢半

右,水煎服。

八珍湯 調(diào)和榮衛(wèi),順理陰陽,滋養(yǎng)血?dú)猓M(jìn)美飲食,退虛熱,此氣血虛之大藥也。

當(dāng)歸酒拌 川芎 芍藥炒 熟地黃酒拌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炒,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十全大補(bǔ)湯:治潰瘍發(fā)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清,或自汗盜汗,及流注、瘰疬、便毒,久不作膿,或膿成不潰,潰而不斂,或血?dú)獠蛔阒耍Y(jié)腫未成膿者,宜加枳殼、香附、連翹,服之自消。

人參 肉桂 地黃酒洗蒸焙 川芎 茯苓 白芍藥炒 白朮土炒 黃芪用鹽水拌炒 當(dāng)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用水二鍾,姜棗煎服。

歸脾湯 治憂思傷脾,血虛發(fā)熱,食少體倦;或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吐下;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盜汗;或肢體腫痛,大便不調(diào);或婦人經(jīng)候不準(zhǔn),晡熱內(nèi)熱;或唇瘡流注等證,不能消散潰斂。

白朮 白茯苓 黃芪炒 當(dāng)歸 龍眼肉 遠(yuǎn)志肉 人參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右,姜棗水煎服。

黃芪人參湯 治諸瘡破后,食少無睡,及有虛熱,穢氣所觸者。

黃芪二錢 人參 白朮 麥門冬 蒼朮 陳皮 升麻 五味子 當(dāng)歸身 甘草各一錢 黃蘗炒,四分 炒曲五分

右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食遠(yuǎn)服。

托里當(dāng)歸湯 治潰瘍氣血俱虛,瘡口不斂,晡熱內(nèi)熱,寒熱往來,婦人諸瘡,經(jīng)候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大便不實等證。

當(dāng)歸 黃芪炙 人參 熟地黃 川芎藭 芍藥各一錢 柴胡 甘草各五分

右,水煎服。

人參散 治癰疽內(nèi)虛不足。

人參 白朮 上白茯苓 枸杞子各一兩 熟地黃 黃芪銼,各二兩 桂心 白芍藥 當(dāng)歸微炒 甘草炙,各半兩

右銼碎,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麥門冬湯 治癰疽潰后,膿水不絕。

麥門冬去心 黃芪銼 五味子炒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黑皮 官桂去粗皮 當(dāng)歸切焙 遠(yuǎn)志去心 芎藭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擘碎,大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護(hù)壁都尉 治諸發(fā)已潰,去舊生新。老人氣血虛弱,宜補(bǔ)之。此潰后服,至愈而止。

防風(fēng)去蘆 厚樸去粗皮姜汁炒 苦梗 白芷 黃芪炙,各半兩 人參二錢 川芎 甘草 柳桂 當(dāng)歸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鹽酒調(diào)服。至瘡口合后,更服為佳。不飲酒,木香湯。兼服降氣湯尤妙。

六味丸 一名六味地黃丸。此壯水之劑。夫人之生,以腎為主。凡病皆由腎虛而致。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無有不可用者,世所罕知。若腎虛,發(fā)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壅盛,咳嗽吐血,頭目眩運(yùn),小便短少,眼花耳聾,咽喉燥痛,口舌瘡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五臟齊損,肝經(jīng)不足之證,尤當(dāng)用之,水能生木故也。此腎虛發(fā)熱,自汗盜汗,諸血失血,失音,水泛為痰之圣藥,血虛發(fā)熱之神劑也。

熟地黃生者,自制,八兩 山萸肉 山藥各四兩 白茯苓 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

右地黃杵膏,余為末,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滾湯下。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證,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加減八味丸 治證同前。

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各一兩。

人參內(nèi)托散 治瘡瘍潰膿而作痛者。

人參 黃芪 當(dāng)歸 川芎 厚樸 防風(fēng) 桔梗 白芷 官桂 紫草 木香 甘草

右,入糯米一撮,水煎服。

黃芪散 治癰潰后,補(bǔ)虛去客熱。

黃芪 石膏各二兩 知母 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 白茯苓 桂心 熟地黃 人參去蘆 川升麻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半兩

右銼碎,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當(dāng)歸補(bǔ)血湯 治瘡瘍潰后,氣血俱虛,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黃芪炙,一兩 當(dāng)歸酒拌,三錢 作一劑,水一鍾半,煎六分服。

沉香散 治癰膿潰已絕,肌肉內(nèi)虛,尚有余熱。

沉香銼 柴胡去苗 黃芪 麥冬去心,各一兩 白朮七錢半 熟地黃二兩 黃芩 (艸舌)蔞根 甘草生銼,各半兩

右銼,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加味逍遙散 治肝脾血虛,內(nèi)熱發(fā)熱,或遍身瘙癢寒熱,或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忡頰赤,口燥咽干,或發(fā)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耳內(nèi)作痛,或胸乳腹脹。小便欠利。

甘草炙 當(dāng)歸 芍藥酒炒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錢 牡丹皮 山梔炒,各七分

右,水煎服。

梔子黃芩湯 治發(fā)背癰疽潰后,因飲食有傷,調(diào)攝不到,發(fā)熱不住,用以退熱。

漏蘆 連翹 山梔仁 黃芩去心 防風(fēng) 石葦如無,以桑白皮代 生甘草 生犀角屑 人參 苦參各去蘆 茯苓上白者,去皮,各二錢半 生黃芪去叉蘆,一兩

右為粗末,每四大錢,水一鍾,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六合回生丹 一名六合奪命散。治發(fā)背癰疽潰爛,有回生之妙。

鉛粉一兩 輕粉 銀朱 雄黃 乳香箬上炙 沒藥炙,各二分半

右六味,各擇真正好者,研為極細(xì)末,收貯。凡治其病,先煎好濃茶,將瘡洗凈,軟帛拭干,后剖開豬腰子一枚,用藥一分,摻于豬腰子上,敷患處,待豬腰子上發(fā)熱如蒸,良久取去。自此拔毒氣,減痛苦,定瘡口。出膿穢,不可手?jǐn)D。次日依前法仍敷之,第三日亦敷之。瘡勢惡甚,可敷七八九次,瘡小只敷一次可愈。豬腰子不發(fā)熱,勿治。又治對口瘡?fù)啊?

驪龍散 治發(fā)背癰疽,破與不破二者之間,功能捷奏。

珍珠五分 牛糞十二月生用,余月燒存性 鐵銹各重一兩

右研極細(xì)末,以豬腦髓和好酢,調(diào)敷瘡口三五次愈。初起者自消。凡發(fā)毒品味忌食之。

麥飯石膏 在膿潰后圍瘡口。

麥飯石不拘多少,炭火煅至紅,以好酢淬之,如此煅焠數(shù)次,研為末,重羅去粗者,取細(xì)末入乳缽,數(shù)人更遞研五七日,如面極細(xì)為妙 白蘞研為細(xì)末 鹿角不用自脫者,須用帶腦頂骨全者,卻是生取之角,截作二三寸長,炭火燒令煙盡,研羅為末,再入乳缽,更遞研令極細(xì)

右用麥飯石細(xì)末二兩,白蘞末二兩,鹿角灰四兩。最要研得極細(xì)方有效。粗則反致甚痛,細(xì)則能止痛收口排膿,精粗之異如此。和合量藥末多寡,用經(jīng)年好米酢入銀石器內(nèi),熬令魚眼沸,卻旋旋入藥末,用竹篾子不住手?jǐn)嚕疽欢r久,令稀稠得所,提出,以磁器盛之,候冷,以紙蓋覆,勿令著塵。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以故帛挹干,鵝翎蘸膏涂敷四圍,凡有赤處盡涂之,但留中心一口如錢大。未潰能令內(nèi)消,已潰則排膿如湍水,逐日瘡口收斂。瘡久,肌肉腐爛,筋骨出露,用舊布片涂藥貼瘡,但內(nèi)膜不穿,亦能取安。洗瘡勿可手觸嫩肉,亦不可口氣吹著。合藥亦忌腋氣之人,及月經(jīng)有孕婦人見之。仍可熬好米酢一大碗,收磁器內(nèi),候逐日用藥于瘡上。久則藥干,以鵝翎點酢拂拭藥上,勿令繃緊也。初則一日一洗一換藥,十日后兩日一換。

解毒百用膏

豬牙皂角煨 南星各一兩 大米一合炒黑 臭小粉干者四兩炒焦去火毒

右為末,和勻,蜜水調(diào)圍,治顛撲酒酢調(diào)圍。

逼毒散 劉氏貼發(fā)背癰疽,膿盡,四面皮粘,恐有膿毒攻起,宜用此。

黃藥子 白藥子各一兩 透明雄黃一錢 赤小豆二兩

右為末,水調(diào)敷。

青散子 治發(fā)背癰疽,膿盡生肉平滿,宜用此緊瘡口生肌。

槿花葉盛時收陰干,取四兩為末 青赤小豆 白芨各二兩

右為末,臨時用槿花末三錢匕,白芨、小豆末各一錢匕相和,新汲水調(diào)攤紙上,貼四畔,中心瘡口不用貼。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青海省| 营口市| 嘉义市| 西昌市| 萝北县| 湘潭市| 安陆市| 阳朔县| 吴忠市| 东乡| 泸西县| 罗源县| 板桥市| 瑞安市| 滁州市| 商河县| 台北县| 墨玉县| 成都市| 建平县| 康平县| 渑池县| 德清县| 互助| 淮安市| 合江县| 双牌县| 雷波县| 尖扎县| 贵州省| 疏勒县| 台北县| 黑水县| 信宜市| 荃湾区| 资兴市| 莱阳市| 达拉特旗| 航空| 全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