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家秘 【明 萬全】
發微賦
醫道至博,幼科最難。如草之芽兮,貴于調養;似蠶之苗兮,慎于保全。血氣未充兮,脈無可診;神識未開兮,口不能言。誠求于心,詳察于面。茍得其要也,握造化于妙手;未達其旨也,摘章句于殘編。調護若失,疾病乃生。頭要涼而背要暖,食勿飽而衣勿綿。腸胃脆薄兮,乳哺傷而成積;精神怯弱兮,聞見異而成癎。嗟哉慈母兮,過于姑息;笑彼粗工兮,誤于湯丸。伐其發生之氣,夭其童稚之年。徒啼號于丘壟,休禱祀于旃壇。
小兒不宜妄針灸
芽兒嫩小不耐傷,針灸湯丸莫妄嘗。破肉損筋成瘦疾,壞腸敗胃作余殃。
初生小兒,內外脆薄,藥石針灸,必不能耐也。良工當以愛己子之心,而愛人之子,憐惜之,撫摩之,未可輕治,為兒作禍也。書曰:如保赤子,其愛養之謂歟。為父母者,不可不知。
鞠養以慎其疾
小兒神氣衰弱,忽見非常之物,或見未識之人,或聞雞鳴犬吠,或見牛馬禽獸,嬉戲驚嚇,或聞人之叫呼,雷霆銃爆之聲,未有不驚動者也,皆成客忤驚癎之病。蓋心藏神,驚則傷神;腎藏志,恐則志失。大人皆然,小兒為甚也。凡小兒嬉戲,不可妄指他物作蟲作蛇;小兒啼哭,不可令裝扮欺詐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亂,心小膽怯成客忤也。不可不慎。
小兒玩弄嬉戲,常在目前之物,不可去之。但勿使之弄刀劍,銜銅錢,近水火,見鬼神耳。
小兒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語也。能食則教以恭敬,如褻慢之習勿作也。能坐能行則扶持之,勿使傾跌也。宗族鄉黨之人,則教以親疏尊卑長幼之分,勿使諜嫚。言語問答,教以誠實,勿使欺妄也。賓客教以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衣服器用五谷六畜之類,遇物則教之,使其知之也。或教以數目,或教以方隅,或教以歲月時日之類。如此則不但無疾,而知識亦早也。
小兒周歲有病者,勿妄用藥,調其乳母可也。不得已而用,必中病之藥,病衰則已,勿過其則也。
幼科有拿掐法者,乃按摩之變也。以小兒未周歲者,難以藥餌治,權宜之則,可以治外邪,而不能治內病也。能治小疾及氣實者,如大病氣虛者用之,必誤兒也。為父母喜拿而惡藥,致令夭折者,是誰之過歟?
父母常將幼子憐,幾因愛恤取愁煩。育嬰家秘無多術,要受三分饑與寒。
人之無子者,置姬妾,覓方術,問命卜,禱鬼神,其心勞矣。及其生子,愛恤之深,保養之失,過于熱也,熱則生風,過于飽,飽則成積。醫不擇良藥,或犯毒不可救也。柳子《種木傳》云:雖曰愛之,其實害之。所以取譬也。
諺云:若要小兒安,常受三分饑與寒。饑謂節其飲食也,寒謂適其寒溫也,勿令太飽太暖之意,非不食不衣之謬說也。
頭要清涼背要溫,露其下體養真陰。天時勿犯如春候,寒熱乖違客氣侵。
此言適其寒溫之法也。頭者六陽之會,常要涼,不可纏裹。腹為陰,背為陽,皆臟腑之俞膜也,常要和暖,不可便露。小兒純陽之氣,嫌于無陰,故下體要露,使近地氣以養其陰也。天時者,即寒熱也。春者溫和之氣,萬物皆賴以生長也。謂襁褓之中,寒不犯寒,熱不犯熱,常如春氣溫和時,以長養兒之身體。若有乖違,寒熱之客氣來侵矣。
乳為血化美如餳,肉谷雖甘更亂真。到得后來能食日,莫教縱恣損脾陰。
此言節其飲食之法也。兒在母腹之時,賴血以番。既生之后,飲食之乳,亦血之所化也。雖有谷肉,不可與之,以亂其腸胃中和之氣。至于能食,尤當節之,不可縱其所好,以快其心,因而致病者多矣。《內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不可不慎也。
耳目之神寄在心,異聞異見易生驚。痰生氣逆因成癎,恨煞終身作廢人。
乳母須求不病人,擇其體厚性和平。不貪口腹無淫欲,鞠養何求子不成。
養子之道當擇乳母,必取無病婦人,肌肉豐肥,性情和平者為之,則其乳汁濃厚甘美,瑩白溫和,于子有益。如病寒者乳寒,病瘡者乳毒,貪口腹者則味不純,喜淫欲者則氣不清,何益于子?故宜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