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小兒初生護養門
- (清)陳夢雷
- 1389字
- 2015-12-26 18:52:01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宋 撰人未詳】
宋 撰人未詳 原作「明徐恒」,誤。《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成書于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不著撰人。明萬歷十四年(年)徐恒重修。
洗浴論
兒才生下,須先洗浴,以蕩滌污穢,然后可斷臍也。若先斷臍,則浴水入臍而為臍瘡等病。及浴水須用藥預先煎下,以瓶貯頓,臨時旋暖用之,不犯生水,方佳。并已后浴之,亦用藥煎湯,揀所宜時日,則大良矣。凡浴宜用寅卯百日。若初生不值,但于日中選此三時,如時亦不值,惟忌壬午丁巳癸巳日時大兇而與避之,余皆可也。
用豬膽汁湯浴兒,則不患瘡癬,皮膚滑澤。用金、銀、虎骨、丹砂煎湯,則辟邪惡去驚;單用虎骨亦得。用李葉切半斤前湯,則解肌熱,去溫壯。用白芷二兩、苦參三兩挫碎煎湯,則去諸風。用朔藋、蔥白、胡麻葉、白芷、槁本、蛇床子煎湯,退熱。用苦參、黃連、豬膽、白芨、杉葉、柏葉、楓葉煎湯,去風。用大麻仁、零陵香、丁香、桑葚、藁本煎湯,治諸瘡。用金、銀,桃奴、雄黃、丹砂煎湯,則辟邪除驚。用益母草煎湯,治疥瘡諸瘡。
凡煎湯每用水一斗,入藥煎至七升,去滓,通寒溫用之。冬不可太熱,夏不可令冷,須調停得宜,乃可用之。兒自生之后,須依時洗浴,以去垢污,又不可數數。若都不洗浴,則皮皴毛落,多生瘡疥。凡洗浴時,于背上則微微少用水,余處任意。既不可極淋其背,亦不可久坐水中,則引驚作病,切須慎之!如常能依法用之,令兒體滑舒暢,血脈通流,及長少病,無不驗也。
斷臍論
兒生下,須當以時斷臍。若不以時斷臍者,則令臍汁不干而生寒,為臍風之由。其斷臍帶當令長至足趺,或云當長六寸。若太短則傷臟,令兒腹中不調;若太長則傷肌,令兒皮枯鱗起。才斷臍訖,須用烙臍餅子,安臍帶上,燒三壯,炷如麥大,若兒未啼,灸至五七壯。灸了,上用封臍散封裹之。法須捶治帛子令柔軟,用方四寸許,上置新綿厚半寸,及上置藥末,適緊慢以封之。如不備其藥,即用極細熟艾一塊,置于上封之。但不令封帛緊急,急則令兒吐哯。又須常切照顧,勿令濕著及襁繃中,亦不可令兒尿濕,恐生瘡腫及引風也。
《圣濟經》云:凡兒初生惡血未納者,拭以綿指;吞而在胷膈者吐。以甘草;入而在腹內者利,以黃連末粉。皆所以革污穢也。次用好朱砂一大豆許,細研水飛,煉蜜一蜆殼,看稀稠和膏,分三劑,每用一劑,乳汁化,時時滴兒口中,三日內服盡即止。姚和眾云:成煉朱砂能溫腸胃,壯血氣也。一日只可一豆許,分三次用,勿得過也。次用真牛黃一大豆許,細研,以煉蜜酸棗大,和成膏,每用一大豆許,乳汁化下,時時滴兒口中。姚和眾云:能去驚,辟邪惡之氣。若兒形色不實,怯弱者,不宜服之。如胎熱或體色赤黃者,宜多服。此法在三日外也。
慎護論
凡乳母慎護養兒,乳哺欲其有節,襁褓欲其有宜,達其饑飽,察其強弱,通其濃薄,循其寒燠,蓋自有道,不可不知也。
凡兒自初生至滿月,常取豬乳滴兒口中。又以珍珠末一大豆許,用蜜一蜆殼和之,分三次或四次,每十日內外,與一次涂兒口中。安心神,鎮魂魄。
凡兒于春時,不可覆頭裹足,致陽氣不得出泄,則發熱矣。
食忌論
凡小兒有不可食之物,不可不知,今具于后。
小兒不可多食栗子,令兒氣弱行遲,熱食則氣滯。
小兒不可食蕨菜,令兒立則無力,久不能行。
小兒不可食芡,令兒不能行。
小兒不可食黍米、雞肉、胡瓜,令兒腹中生蟲。
小兒不可食越瓜,令兒發痼疾。
小兒不可食蕎麥,令兒發落。
小兒不可食(艸鳬)茨,令兒擠下痛。
小兒不可食鱘魚,令兒生癥癖。
小兒不可食炒豆豬肉,令兒生氣壅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