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齊乘
  • 于欽
  • 4707字
  • 2015-12-26 18:24:34

禹貢青州之域萊夷作牧之地周禮職方之幽州春秋戰國之齊秦屬齊郡漢晉則為濟南樂安東萊郡地元魏高齊為東清河郡及光州東牟之境 【光州東牟之境當云光州之境則東牟在其中矣】 隋屬齊郡及淄萊二州大業初淄州并入齊郡萊州為東萊郡唐武德元年置淄州四年置萊登二州天寶元年廢淄州為淄川縣 【天寶元年廢淄州為淄川縣按唐代即州為郡其先止稱州天寶元年改為郡厥后州郡兼稱故通典云某州或為某郡舊唐書云某州改為某郡也此條當云改為淄川郡而誤作廢州為縣大謬】 改萊州為東萊郡登州為東牟郡并屬河南道宋置淄萊登三州屬京東東路金屬益都國初淄州屬濟南登萊屬益都中統五年置淄州路登萊二州來隸至元二年改為淄萊路廿四年改為般陽府路元領縣六至元初割鄒平屬濟南高苑屬益都二州帶入八縣今領州二領錄事司一縣十二隸府者四隸州者八東到益都路 【東到益都路云云按通典書八到之例四正曰至四隅曰到此及寧海濟南德州皆謂之到與前益都路下不合】 百四十里西到濟南路二百二十里南到萊蕪縣百六十里北到高苑縣百三十里東北到臨淄縣九十里東南到沂水縣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泰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青城縣百五十五里到大都驛程千二百一十里

般陽府路

錄事司

沿革與益都路同

淄川縣〔中〕

倚郭本漢般陽縣在般水之陽屬濟南郡后漢屬齊國晉省之宋元嘉五年改貝邱縣于縣置清河郡高齊廢郡以貝邱屬齊州隋開皇十六年以縣置淄州十八年改貝邱為淄川縣大業初州廢縣屬齊州唐武德元年復置淄州縣屬焉又析置長白縣六年省宋金并因之

長山縣〔中〕

府北六十五里古于陵地 【按史記索隱曰孟子云陳仲子兄為齊卿仲子以為不義乃適楚居于陵楚王聘以為相仲子逃去為人灌園然則于陵又在楚地何也】 漢置于陵縣屬濟南郡故城在縣南魏晉因之宋武于此僑立廣川郡改為武強縣高齊改廣川為平原郡隋開皇三年廢平原郡移武強縣入廢城屬冀州十六年分置淄州縣仍屬焉十八年改武強為長山縣以縣南長白山名大業初廢淄州以縣隸齊州唐武德元年置鄒州縣又屬焉八年鄒州廢仍屬淄州宋金并因之

蒲臺縣〔中〕

府東北二百里古有鬲氏國羿弒夏王相其臣靡奔有鬲后與鬲君滅浞立少康漢千乘郡濕沃縣后漢為鬲侯國屬平原 【古有鬲氏國漢千乘郡濕沃縣后漢為鬲侯國屬平原按鬲縣故城在今德平縣東一里去蒲臺甚遠而于氏謂后漢以濕沃為鬲縣葢續漢志無濕沃故據劉昭注引三齊記鬲城東南有蒲臺也 【今本脫東字】 按水經注商河南水謂之長叢溝溝南海側有蒲臺東去海三十里今為濱州地后漢時中隔厭次濕陰樂陵般縣不當與鬲城接壤而蒲臺縣又在其南四十里豈得為有鬲氏之國乎伏琛作記或緣鬲為平原近縣故以表識方向猶言郡之東南境耳 【又按后魏書厭次有富城即富平之省文酈注敘商河南北二水承東北徑富平縣故城之下亦疑富訛作鬲也】 】 三齊記曰秦始皇東游于臺下縈蒲系馬今蒲生猶有縈者臺在濱州東去此四十里名曰秦臺隋開皇十六年置蒲臺縣屬渤海唐屬淄州景龍元年屬棣州五代周世宗復屬濱州 【五代周世宗復屬濱州按濱州周始置當云改屬】 宋大中祥符五年省入渤海以其地為蒲臺鎮金復置縣屬濱州國初因之中統五年來隸

新城縣〔中〕

府北八十里本長山縣之驛臺鎮國朝戊子年以人民蕃聚置為縣以田索二鎮隸之

萊州〔中〕

府東北五百里禹貢萊夷之地周職方幽州之域史記周武王封太公于營邱萊侯聞之與太公爭營邱則萊為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齊侯伐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圍棠滅之遷萊于郳 【棠在即墨郳在昌慮】 秦屬齊郡漢高四年以韓信虜齊王廣分齊置東萊郡屬青州萊在齊之東垂也初理掖后理黃魏因之晉武太康四年徙遼東王蕤王東萊復理掖至宋改理曲城元魏皇興四年分青州置光州 【取界內光水名】 仍領東萊郡州與郡同理在掖縣高齊宇文周并因之隋開皇初罷郡改光州為萊州大業初復為東萊郡唐武德初改為萊州天寶元年曰東萊郡干元元年曰萊州 【干元元年曰萊州曰上當增一復字】 隸河南道宋為防御州屬京東東路金升州為定海軍節度屬山東東路國初屬益都中統五年來隸至元廿四年割即墨縣入膠州領縣四曰掖曰膠水曰招遠曰萊陽以掖為治所

掖縣〔中〕

倚郭古過國 【平聲】 寒浞封子奡之地漢志掖侯國有過鄉春秋類傳亦以有過在掖縣戰國策又云田單封夜邑即掖省文未知是否掖水出縣東南寒同山故以氏焉自漢以來屬東萊唐宋并屬萊州

膠水縣〔下〕

州南百三里本漢膠東國漢以即墨置膠東國古城在縣南后漢省為縣屬北海國晉屬長廣郡 【晉屬長廣郡按后魏書膠東晉屬齊國即墨晉屬長廣郡】 元魏屬北海郡 【元魏屬北海郡按后魏書膠東屬北海然考之隋志乃下密縣地耳即墨魏為長廣郡治屬下別置長廣縣注云有即墨城皆漢膠東之地后齊廢即墨為長廣仁壽初改名膠水故隋志謂膠水舊曰長廣也此云魏屬北海沿寰宇記之誤 【元和志同皆循名而不核實之過】 不言齊為長廣縣亦疏】 隋仁壽元年改曰膠水屬萊州唐宋金并因之

招遠縣〔下〕

州東北 【州東北當作州東】 百二十里本掖縣地有羅山金人初置羅峯鎮后升招遠縣屬萊州西北至海五十里海道東山河口至朱王海口倉百三十里

萊陽縣〔下〕

州東北 【州東北當作東南】 百八十里漢縣 【漢縣當云漢昌陽縣下文乃有所承】 屬東萊郡在昌水之陽故名古城在文登縣西南三十里晉初無此縣元康八年復立昌陽縣屬長廣郡今理是也高齊天保七年廢長廣 【高齊廢長廣寰宇記云廢長廣郡省去郡字無別于縣矣又按記云高齊天保七年移長廣郡自膠東城入中郎城 【膠東城即后魏即墨縣城中郎城在黃縣東】 復移長廣縣于膠東城隋志黃縣下云后齊廢東牟郡入長廣郡即謂此也則爾時長廣郡移置黃縣所廢者治即墨之郡耳】 以昌陽屬東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萊州唐因之五代唐莊宗避國諱改為萊陽宋金因之

登州〔下〕

府東北七百五十里北至海三里禹貢嵎夷之地春秋萊子國戰國屬齊秦屬齊郡漢屬東萊郡元魏屬東牟郡高齊屬長廣郡隋開皇初屬牟州大業三年廢唐武德四年復置牟州后因文登縣人不從賊黨遂于縣理置登州貞觀元年牟登二州俱廢如意元年又于牟平縣置登州神龍三年自牟平徙登州于蓬萊鎮析黃縣置蓬萊縣今州理是也天寶元年為東牟郡干元元年復為登州宋因之屬京東東路領縣四金初析牟平文登兩縣置寧海軍以兩水鎮為福山縣楊疃鎮為棲霞縣還登州國初屬益都中統五年來隸領縣四曰蓬萊曰黃曰福山曰棲霞以蓬萊為治所

蓬萊縣〔下〕

倚郭本黃縣地漢武于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筑城以為名唐貞觀八年于此置蓬萊鎮神龍三年析黃縣置蓬萊縣宋金因之

黃縣〔下〕

州西南百三十里 【州西南百三十里按今黃縣至登州六十里寰宇記九域志俱作五十三里唯元和志作九十里此云百三十里恐誤】 古萊子都此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漢黃縣屬東萊郡高齊天保七年移今理唐初屬牟州神龍三年屬登州宋金因之漢志秦欲伐匈奴使天下飛芻挽粟起于黃腄 【直瑞切】 瑯邪負海之郡腄即文登黃即此縣

福山縣〔下〕

州東南二百八十五里 【州東南二百八十五里今福山縣至登州一百三十里】 本漢腄縣地舊為兩水鎮屬登州金偽齊阜昌二年置福山縣屬登州

棲霞縣〔下〕

州南 【州南當云東南】 百五十四里腄縣地舊為楊疃鎮亦偽齊所置

寧海州〔下〕

禹貢嵎夷周禮幽州域春秋萊國秦齊郡之東腄漢東牟不夜縣地后漢為牟平侯國 【后漢為牟平侯國按續漢志牟平非侯國侯國乃東牟耳】 并屬東萊郡魏晉止為縣 【魏晉止為縣按晉志東萊國無牟平縣后魏書云晉罷】 高齊天統四年分置文登縣屬長廣郡隋開皇三年改長廣為牟州以文登縣屬萊州大業二年亦廢牟州入萊州唐武德四年又于黃縣東中郎城置牟州 【唐武德四年又于黃縣東中郎城置牟州按后魏東牟郡即治中郎城后齊廢東牟郡移長廣郡入焉隋改為牟州大業初廢唐初又置皆此城也 【元和志中郎故城在黃縣東一百步】 而隋志云開皇十六年分觀陽置牟州觀陽在今萊陽縣界疑文帝嘗自黃縣移牟州治此寰宇記顧未之及而特言武德初又于中郎城置則先曾改移可知矣】 文登縣置登州領文登觀 【音貫】 陽二縣六年以觀陽屬牟州又置清陽廓定二縣屬登州貞觀元年二州三縣俱廢入文登 【二州三縣俱廢入文登按牟州乃觀陽縣未嘗廢入文登入文登者清陽廓定二縣耳衍入文登三字】 如意元年復登州神龍三年登州徙置蓬萊鎮麟德二年復置牟平屬登州 【如意元年復登州麟德二年復置牟平屬登州復登州當云復置登州又按舊唐書麟德二年分文登置牟平縣屬萊州如意元年置登州治牟平葢貞觀初廢登州及牟平縣故高宗置牟平屬萊州武后乃于縣置登州也如意后于麟德二十八年而敘次倒置如此為不可解】 宋因之金初偽齊劉豫以兩縣置寧海軍大定廿二年升為州屬山東東路國初屬益都至元九年直隸省部領縣二曰牟平曰文登以牟平為治所東到海二百六十里西到福山縣七十五里南到乳山海口百六十里北到營島海口十里東北到雙島海口六十里東南到遠島海口百八十里西南到萊陽縣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清泉海口六十里到大都二千三百里由海道千九百里

牟平縣〔中〕

倚郭古牟子國 【祝融后】 漢牟平縣 【在牟山陽其地坦夷故曰牟平】 屬東萊郡武帝元朔三年 【元朔三年當作四年】 封齊孝王子渫 【先列切】 為牟平侯傳七世至莽篡國除故城在縣西北百里 【故城在縣西北百里按寰宇記牟平故城在蓬萊縣東南九十里去寧海州恐不止百里】 高齊天保七年自牟故城移黃縣東北 【自牟故城移黃縣東北牟平故城脫一平字】 改屬長廣郡隋開皇三年改長廣為牟州縣屬焉大業二年牟州廢縣屬萊州唐武德四年又屬牟州貞觀二年 【貞觀二年當作元年】 廢入文登麟德二年復置屬登州宋因之金屬寧海州

文登縣〔下〕

州東百十五里本漢牟平不夜縣地高齊天統四年分牟平置文登縣屬長廣以地有文山始皇召集文人登之號曰文登隋開皇三年屬萊州唐武德四年于縣置登州貞觀元年廢登州并廢清陽廓定二縣入此縣神龍三年徙置登州于蓬萊鎮縣仍屬焉宋因之金屬寧海州

濟南路〔上〕

禹貢青西兗北之地齊履岱陰無棣之境春秋戰國皆屬齊秦屬齊郡漢為濟南郡兼千乘平原地文帝又分濟南國 【文帝又分濟南國按文帝分齊郡立濟南國景帝二年為郡上既云漢為濟南郡地此乃云又分為國敘次倒亂】 封齊悼王子扐侯辟光為濟南王景帝二年國除后漢復為濟南國并屬青州魏建安中分置樂陵郡 【魏建安中分置樂陵郡衍建安中三字 【曹魏有樂陵郡見元和志】 】 晉為濟岷郡 【晉為濟岷郡按晉書魏平蜀徙其豪將家于濟河北為濟岷郡葢以今濟南北境僑置故宋書云義熙中土斷并濟南否則濟南歷城東平陵等縣初不在濟河北而宋書亦當云改為濟南不當言并矣后人不知晉書濟南郡下有脫誤而猥以不見地志之濟岷郡當之非也晉濟南不治平壽說見濰州條下】 及樂陵國 【輿地記曰晉濟南郡領下密膠東即墨祝阿平壽五縣以平壽為郡治考其屬邑乃漢北海平原膠東地非濟南地也或云魏平蜀徙其豪將家于濟河北改為濟岷郡而太康地志無此郡名豈永嘉喪亂簡編散落故失其傳乎寰宇記云永嘉末濟南郡自東平陵移理歷城后為石勒所據非濟南屬邑當從輿地記改曰濟岷】 永嘉亂陷沒東晉義熙五年劉裕滅南燕復有其地宋元嘉九年割青州西部于此僑立冀州元魏改為齊州兼置濟南樂陵二郡 【元魏改為齊州兼置濟南樂陵二郡衍樂陵二三字魏齊州治歷城領東魏東平原東清河廣川濟南太原六郡樂陵則別屬滄州也】 隋開皇三年廢郡復為齊州十七年又于陽信縣置棣州 【開皇十七年于陽信置棣州棣州隋志開皇六年置元和志作十六年又作十七年未詳】 大業初州廢又改為齊郡唐武德元年復為齊州二年置總管府管齊鄒東泰譚淄濟六州四年于厭次置棣州 【武德四年于厭次置棣州按唐初棣州亦治陽信】 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廢之七年復置督府管齊青淄萊密五州天寶元年齊州改臨淄郡棣州改樂安郡五載臨淄郡改濟南郡干元元年復為齊州樂安郡復為棣州并屬河南道五代周顯德三年又分隸置濱州宋治平二年升齊州為興德軍節度政和六年以齊州為英宗賜履之地升為濟南府金人初入中原知府劉豫以城叛降立豫為齊帝改元阜昌兼八州之地都于汴梁以子麟知濟南府八年廢之仍為散府按察置司焉國朝置濟南路總管府屬山東東路 【屬山東東路當云山東東西道】 元領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自為淄萊路陵州并臨邑縣入河閑路長清縣入泰安州禹城縣入曹州齊河縣入德州以濱棣二州及鄒平縣來隸今領州二錄事司一縣十一隸府者四隸州者七長官司一東到般陽路二百二十里西到齊河縣五十里南到泰安州百八十里北到無棣縣三百二十里東南到萊蕪縣二百五十里東北到濱州海口四百七十里西南到長清縣七十里西北到禹城縣百二十里到大都千里

錄事司

沿革同前

歷城縣〔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仁怀市| 平安县| 甘洛县| 岗巴县| 壤塘县| 荔浦县| 湖口县| 黑龙江省| 桃园县| 东乡| 简阳市| 玉环县| 巨鹿县| 砚山县| 青田县| 陕西省| 二手房| 临澧县| 大庆市| 惠来县| 文安县| 银川市| 武宣县| 扎兰屯市| 迁西县| 吴旗县| 巴里| 林甸县| 会昌县| 松桃| 建德市| 监利县| 梅州市| 永兴县| 嘉义县| 巢湖市| 道真| 彰化县| 葵青区| 荥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