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 未刻本葉氏醫(yī)案
- 葉天士
- 3056字
- 2015-12-26 18:24:16
藿香 濃樸 白豆蔻 杏仁 半夏 廣皮白陡然失音。究屬少陰陰虧。不能上供使然。法宜滋陰。以肅腎系。
生地 南沙參 元稻根須 元參 川貝母 小真綠豆皮痛痹肢浮。形凜惡風(fēng)。
蠲痛丹。
先清風(fēng)熱。
薄荷 川貝 桔梗 連軺 杏仁 甘草陽微伏邪。寒多熱少。間日一發(fā)。治以辛溫。
杏仁 桂木 生姜 茯苓 炙草 大棗腸紅日久。脾腎交虛。頭旋便溏。
黑地黃湯
濕邪內(nèi)阻。腹痛下利。參之色脈。正氣殊虛。勿忽視之。
五苓散加濃樸診脈細(xì)澀。便血已二十余年。不時(shí)舉發(fā)。近來頭眩耳鳴。身若浮云。似難撐持。肉 肢麻此絡(luò)血下滲。營陰暗耗。厥陽無制。化風(fēng)內(nèi)煽。此屬臟病。關(guān)系甚巨。議用填固臟陰。收攝浮陽。以息內(nèi)風(fēng)。是其治也。
熟地 五味 人參 茯神 龍骨 牡蠣 天冬 湘蓮三瘧脈弦。
炙草 煨姜 當(dāng)歸身 茯苓 南棗 粗桂木食下不運(yùn)。中脘有形如梗。
白術(shù) 半夏 附子 枳實(shí) 干姜 茯苓脈數(shù)。努力勞傷失血。血去陰傷。氣浮咳逆。漸延陰損。
生地 茯神 北沙參 川斛 麥冬 豆皮下利身熱。
藿香 防風(fēng) 廣皮 濃樸 茯苓 煨姜行動(dòng)氣逆。咳嗽痰多。
附都?xì)馔?
遺精。氣逆嗽痰。宜攝少陰。
熟地 湘蓮 金櫻子 茯神 芡實(shí) 北五味肝氣不疏。久利腹痛。
安蛔丸
復(fù)瘧。氣弱神倦。
人參 茯苓 生姜 谷芽 陳皮 烏梅陰虧氣浮失血。便溏食減。
茯神 白芍 北沙參 炙草 麥冬 建蓮肉瘧熱逼絡(luò)牙宣。
生地 石膏 知母 麥冬 竹葉伏邪寒熱。身痛舌白。
花粉 桂枝 白芍 炙草 生姜 大棗濕邪內(nèi)郁。腹痛便溏。
廣皮 茯苓 藿香梗 濃樸 香附 砂仁殼風(fēng)火上郁。頭目不清。暫以辛涼。
薄荷 桔梗 黑梔皮 桑皮 象貝 連軺殼遺泄頻來。
熟地 芡實(shí) 金櫻子 龍骨 牡蠣 桑螵蛸 五味 茯神 山藥 湘蓮 女貞 遠(yuǎn)志 煉蜜食下 脹。饑則尤甚。
熟地 白茯苓 枸杞炭 沙苑 紫石英 牛膝炭 臨服磨入沉香汁伏邪發(fā)熱。舌白。
桑皮 杏仁 通草 浙苓 米仁 蘆根痰飲內(nèi)阻。清陽失曠。脘痛拒納。乃噎格之象。開懷為要。
半夏 吳萸 茯苓 干姜情志怫郁。心陽與腎真不交。少寐陽痿。體質(zhì)多濕。柔膩之品不合。宜用王荊公妙香法。
人參 茯苓 龍骨 茯神 炙甘草 湘蓮 遠(yuǎn)志 辰砂 廣木香 益智仁復(fù)瘧。脈弦數(shù)。
人參 九制首烏陰陽水煎露一宿伏暑。心中灼熱。頭脹。治以辛涼。
連翹 花粉 川貝 益元散 燈薪 辰砂 竹葉陰虧于下。氣熱于上。鼻塞不利。頭目不爽。治以輕劑。
桑葉 花粉 連翹殼 甘草 象貝 黑梔皮陰虧氣燥咳嗽。
玉竹 桑葉 南沙參 川貝 花粉 扁杏仁左脈弦數(shù)。咳嗽脘悶寒熱。
小柴胡湯去參陰傷便血。
滋腎丸
正弱邪重。勿忽調(diào)理。
廣藿香 濃樸 廣皮 連皮苓 神曲 青皮 麥芽 大腹皮瘧久陽微失護(hù)。寒熱不已。法宜溫陰中之陽。
鹿茸 附子 當(dāng)歸 人參 茯苓 生姜?dú)鉄峥人蕴笛?
葦莖湯
陰虧氣燥音嘶。
玉竹 桑葉 南沙參 川貝 花粉 北梨汁夢泄咳嗽。此少陰不納也。
熟地 川斛 天門冬 茯神 麥芽 北沙參陽氣式微。行動(dòng)氣逆。
附子 北五味 胡桃仁 茯苓 沉香汁 紫石英脈弦。胸脅痹痛引背。曾吐瘀食下拒納。此屬血格。
紅花 桃仁 旋復(fù)花 橘紅 生蔥管 柏子仁脈澀。失血咳嗽。妨食盜汗。漸延勞怯之途。勿忽視之。須靜養(yǎng)為妙。
小建中湯
漸延干血。急急護(hù)陰。
熟地 天冬 川石斛 阿膠 茯神 雞子黃暑風(fēng)上受。首先犯肺。執(zhí)蘊(yùn)不解。逆?zhèn)餍陌8侮柣L(fēng)。盤旋舞動(dòng)。神昏譫語。脈虛。急宜辛涼。開熱疏痰。俾神魂復(fù)攝,斯無變幻。為今治法,須治上焦。苦降消克。是有形有質(zhì)。
非其治矣。
犀角尖(二錢) 鮮生地(一兩) 甘草(五錢) 廉珠末(三分研細(xì)沖入) 焦丹皮(二錢) 連軺(一錢五分) 赤芍(二錢) 卷心竹葉(二錢) 白燈心(五分)煎成化服牛黃丸二分冰糖四兩烏梅一錢煎湯代藥病久陰陽兩傷。神迷微笑。厥逆便泄。正虛大著。若治病攻邪。頭緒紛紜。何以顧其根本。
莫如養(yǎng)正。以冀寇解。
人參(一錢五分) 青花龍骨(五錢) 白芍藥(三錢) 南棗(去核三枚) 淘凈淮麥(一合) 炙黑草(一錢)補(bǔ)正厥泄并止。邪少虛多彰明矣。清火消痰理氣辛開下乘方法。片瓣不得入口矣。急宜扶助肝陰。俾得陰陽交戀。不致離二。則厥逆自止。然非可旦夕圖功。希其不增別癥。便是驗(yàn)處細(xì)北沙參(一兩) 青花龍骨(八錢) 南棗(四枚) 白芍(五錢) 炙黑甘草(一錢五分) 上清阿膠(二錢) 淮麥(一兩)粘痰咳嘔外出。邪有外達(dá)之機(jī)。神識(shí)頗清。正有漸復(fù)之勢矣。但筋惕脈虛。元?dú)鈱?shí)餒。扶過秋分大節(jié)。得不變幻。方可。
大淮生地汁(五錢煎三十沸) 龍骨(五錢) 白芍(三錢) 天冬(一錢) 鮮白花百合汁(五錢煎三十沸) 人參(一錢) 淮麥(五錢) 南棗(二枚) 上清阿膠(一錢五分) 炙黑甘草(一將前四診合參。頗有功成之望。然日就坦途乃佳。
人參(一錢包舉大氣) 天冬(一錢清滋金水) 炙黑草(五分調(diào)和解毒) 麥冬(一錢五分滋金土) 川斛(三錢養(yǎng)胃口生真) 生地汁(一兩搗同煎培益先天陰氣)鮮白花百合汁煎湯代水(清金降火生津化熱)夫用藥如用兵。須投之必勝。非徒紀(jì)律已也。況強(qiáng)敵在前。未可輕戰(zhàn)。戢民固守。則是可為今觀此癥本質(zhì)素虧。時(shí)邪暑濕熱三氣交蒸互郁。上犯清靈。都城震驚。匪朝伊芳夕矣。藏精真氣神衰憊困窮。陽津陰液。久為大傷。治惟保其胃口生真培元固本。猶恐不及。何暇再顧其標(biāo)之痰熱耶。仍主前法。
人參(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米粉炒) 豆皮(三錢) 茯神去木(二錢) 天冬(炒松一錢)麥冬(炒松一錢) 大生地(一兩炒黑) 甜北沙參(四錢)百合煎湯代水神氣漸復(fù)。生機(jī) 然。但受傷已久。未易收功。緩以圖之。靜以待之。
人參(一錢) 熟地炭(四錢) 炒松麥冬(一錢五分) 阿膠(一錢五分) 生地炭(四錢) 炒松天冬(一錢五分)百合湯代水痰中微帶紅色。此交節(jié)氣代更。浮游之虛火上升。無足怪也。治宜清上益下。
人參(一錢) 霍石斛(三錢) 生牡蠣(四錢) 綠豆殼(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白粳米(三錢) 白芍藥(三錢) 清阿膠(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百合湯代水膀胱主腎。睡熟小便自遺。足征神氣衰微所致。于此可見消痰理嗽辛燥和陽。均非善治。擬潤補(bǔ)法中佐以交通心腎。使水升火降。向?qū)?fù)職。方為中的。若僅從事于脾胃。與經(jīng)旨本末有乖矣。用是力辟通套。迸棄習(xí)俗弊竇。謹(jǐn)按內(nèi)經(jīng)撰方。
人參(一錢) 阿膠(二錢) 桂元肉(三錢) 炒黑遠(yuǎn)志(甘草湯泡去心七分) 茯神(三錢) 棗仁(一錢五分炒) 炙黑草(七分)清補(bǔ)肺胃兩陰北沙參(一兩) 朱砂拌麥冬(二錢) 去木茯神(三錢) 豆皮(三錢) 鹽水煮石決(五分)霍山石斛(三錢)百合湯代水病勢大減。舍本理末可矣。蓋脾為生痰之所。肺為貯痰之具。治以清肅上焦。佐以疏通中氣鮮桑葉(二錢) 北沙參(五錢) 米仁(四錢) 茯神(三錢) 橘白(一錢) 甜杏仁(去皮三錢)冬瓜子(去殼三錢) 去殼生谷芽(五錢)
復(fù)診方
川斛(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橘白(一錢) 甘草(五分) 茯神(二錢) 鮮藕(三片,去殼)生谷芽(五錢)再診大生地(四錢) 川石斛(三錢) 茯神(三錢) 炒棗仁(一錢五分) 豆皮(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又診研細(xì)水麻仁(三錢) 歸尾(一錢五分) 焦麥芽(三錢) 炒桃仁(二錢研) 鹽水炒陳皮(一錢)半曲(一錢五分) 柏子仁(一錢五分)
又診方
炒黑遠(yuǎn)志(一錢) 柏子仁(二錢) 鹽水炒陳皮(一錢) 炒酸棗仁(二錢) 白茯苓(三錢) 真陳半夏曲(一錢五分)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今復(fù)沉郁暴寒。宜更進(jìn)一籌。擬方備采。
淡干姜(一錢) 淡附子(一錢炒) 去皮濃肉桂(五分) 炒白芍(一錢五分) 白飴糖(二錢)炙甘草(一錢) 炒香大棗肉(二錢)
復(fù)診方
川桂枝(一錢) 淡干姜(一錢) 酒炒元胡索(一錢五分) 五靈脂(酒炒二錢) 白芍藥(一錢五分酒炒) 開口真川椒(三分炒) 大棗肉(二錢) 炙甘草(五分) 泡淡烏梅肉(炒枯一錢)胞門氣虛。胃氣下泄。乃有是正喧之病。古人以膏發(fā)煎導(dǎo)之。今宜先用補(bǔ)中益氣法。以升其氣為妙。
人參(一錢) 炙黃 (一錢五分) 焦術(shù)(一錢五分) 升麻(五分) 炒柴胡(五分) 血余(二錢) 當(dāng)歸身(錢半) 陳皮(一錢) 炙草(五分) 真阿膠(二錢生溶沖)據(jù)述病原即交腸癥。一名痼疾。搖擬一方。亦不過約略云爾。未敢希功。
生地(二錢) 血余(二錢) 阿膠(二錢) 炙草(五分)此按系己丑歲假叔父本抄錄至辛卯歲桃月初六日午刻始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