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 衛生寶鑒
  • 羅天益
  • 7296字
  • 2015-12-26 18:23:15

咀藥類

古人用藥治病。擇凈口咀嚼。水煮服。謂之 咀。后人用鍘刀細銼。桶內銼過。以竹篩齊之。

藥有氣味濃薄。升降浮沉補瀉。各各不同。今詳錄之。及揀擇制度修合之法。具列于后。

風升生(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防風(氣溫。味辛)療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去蘆并叉股。鍘碎銼。桶內銼過。竹篩齊之用。

升麻(氣平味微苦)此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行經藥也。若補其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蔥白、香白芷之類。亦能走手陽明后陰。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傷風之的藥也。刮去黑皮。

兼腐爛里白者佳。鍘碎銼。桶內銼過。竹篩齊之。用。

羌活(氣微溫味苦甘平)治肢節疼痛。利諸節。手足太陽風藥也。加川芎、治太陽少陰頭痛。透關利節。去黑皮并腐爛。鍘碎銼。桶銼過。竹篩齊之用。

獨活(氣微溫。味苦甘平)足少陰腎行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動。去皮凈。鍘銼碎。桶銼過。竹篩齊之。用。

柴胡(氣平。味微苦)除虛勞煩熱。解肌去熱。早晨潮熱。此少陽厥陰行經藥也。婦人產前產后必用之藥。善除本經頭痛。非他藥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蘆鍘碎銼。桶銼過。竹篩齊之。用。

前胡(氣微寒。味苦)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強氣。治傷寒熱實。明目益精。推陳致新。

半夏為使。鍘銼用。

葛根(氣平。味甘)治脾胃虛而渴。除胃熱。解酒毒。通行足陽明之經。去皮。鍘碎銼。桶銼。竹篩齊之。用。

威靈仙(氣溫味甘。一作苦)主諸風濕冷。宣通五臟。腹內癖滯。腰膝冷疼。及治折傷。鐵足者佳。去蘆。鍘細用。

細辛(氣溫。味大辛)治少陰頭痛如神。當少用獨活為使。去蘆并葉。華州者佳。鍘細用。

香白芷(氣溫味大辛)治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解利藥也。以四味升麻湯中加之。通行手足陽明經。先鍘碎銼。桶內銼過竹篩齊之。用。

桔梗(氣微溫。味辛苦)治咽喉痛。利肺氣。去蘆。米泔浸一宿。焙干。鍘碎銼。桶銼。竹篩齊。用。

黍粘子(氣平。味辛)主風毒腫。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瘡疽頭。搗細用。

本(氣溫。味大辛)此太陽經風藥。治寒氣郁結于本經。頭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鍘細用。

川芎(氣溫。味辛)補血。治血虛頭痛之圣藥也。妊婦胎動數月。加當歸。二味各二錢。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之神效。搗細。以紗羅羅細用。

蔓荊子(氣清溫。味辛)治太陽頭痛。昏悶。除頭昏目暗。散風邪之藥也。胃虛人不可服。

恐生痰。揀搗用。

秦艽(氣微寒。味苦)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下水利小便。療黃病骨蒸。治口噤及腸風。

瀉血。去蘆頭。鍘碎銼。

桶內銼。竹篩齊之。用。

天麻(氣平。味苦)治頭風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骨。銼用。

苗謂之定。風草。

麻黃(氣溫。味苦)發太陽少陰經汗。去蘆。鍘。微搗碎。煮三二沸。掠去上沫。不然。令人心煩。

荊芥穗(氣溫。味辛苦)辟邪毒。利血脈。宣通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勞冷。搗和醋。封毒腫。去枝。手搓碎用。

薄荷(氣溫。味苦辛)能發汗。通關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患不可多食。令人虛汗不止。去枝莖及黃葉。搓碎用之。

熱浮長(氣之濃者。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黑附子(氣熱。味大辛)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腎中寒甚。白術為佐。謂之術附湯。除寒濕之圣藥。溫藥中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及治經閉。慢火炮裂。鍘細用。

川烏頭(氣熱。味大辛)療風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經藥也。先以慢火炮裂。刮去皮臍。

鍘細用。

肉桂(氣熱。味大辛)補下焦相火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及表虛自汗。春夏為禁藥也。去皴。搗用。

桂枝(氣熱。味甘辛)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乃桂條也。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嫩小桂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藥用也。以鍘碎用。

木香(氣熱。味辛苦)除肺中滯氣。若療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廣州者佳。鍘細用。

丁香(氣溫。味辛)溫脾胃。止霍亂。消 癖。氣脹反胃。腹內冷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搗細用。

白豆蔻(氣熱。味大辛)蕩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寬膈。止反胃吐逆。消谷。下氣。進食。去皮。搗細用。

草豆蔻(氣熱。味大辛)治風寒邪客在于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面裹煨熟。搗細用。

益智仁(氣熱。味大辛)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氣。治多唾。于補中藥內兼用。不可多服。去皮。搗細用。

川椒(氣熱。味辛)主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明目。利五臟。凡用炒去汗及合口者。手搓細用。

縮砂仁(氣溫。味辛)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虛勞。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搗細用。

干姜(氣熱。味大辛)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用水同煎。姜附湯是也。亦治中焦有寒。水洗。慢火炮裂后。挫細用。

玄胡(氣溫。味辛)破血。治氣。婦人月水不調。小腹痛。溫暖腰膝。破散 瘕。搗細用。

干生姜(氣溫。味辛)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痰嗽。止嘔吐。生姜同治。與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鍘用。

良姜(氣熱。味辛)主胸中冷。霍亂。腰痛。反胃嘔食。轉筋。瀉利。下氣。消宿食。鍘細用。

吳茱萸(氣熱。味苦辛)治塞在咽嗌。噎塞胸中。經言咽膈不通。食不下。食則嘔。令人口開目瞪。寒邪所結。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寒氣。用之如神。諸藥不可代也。洗出苦味。曬干搗用。

濃樸(氣溫。味辛)能除腹脹。若虛弱人。雖腹脹宜斟酌用之。寒脹是也。大熱藥中兼用。

結者散之。神藥也。誤服脫人元氣。切禁之。紫色者佳。去皮。鍘碎。姜制。微炒銼。桶銼。竹篩齊。用。

茴香(氣平。味辛)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炒黃。搗細用。

紅花(氣溫甘辛)主產后口噤。血暈。腹內惡血不盡絞痛。破流血。神驗。手搓碎用。

神曲(氣溫。味甘辛)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須用于脾胃藥中少加之。微炒黃。用。

濕化成(中央)(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腎應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應之)人參(氣溫。味甘)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

升麻一分、人參三分。可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為君。此藥能補中、緩中、短氣、少氣。瀉肺脾胃火邪。善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為主。尤好尤效。去蘆。鍘細用。

黃 (氣溫。甘平)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

血脈不行。瘡瘍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去蘆皴。鍘碎銼。桶銼。竹篩齊之。用。

甘草(氣平。味甘)生用大涼。瀉熱火。炙則溫。能補上中下三焦元氣。調和諸藥。共為力而不爭。性緩。善解諸爭。故有國老之稱。去皮。鍘碎銼。桶銼。竹篩齊之。用。

當歸(氣溫。味甘)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用以溫水洗去土。酒制焙曬干。去蘆。

鍘細用。

熟地黃(氣寒。味苦)酒曬蒸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大補血虛。虛損。血衰人須用。善黑鬢髦。忌蘿卜。鍘用。

半夏(氣微寒。味辛平)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太陽厥痰頭痛。非此藥不能除也。湯泡七次。鍘細用。

白術(氣溫。味甘)能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膝間血。除胃中熱。搗碎。紗羅子羅過用。

蒼術(氣溫。味甘)主治與白術同。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少如白術。泔浸。刮去皮搗細用。

橘紅(氣溫。味微苦)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氣滯。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去白。理胸中肺氣。去白。搗細用。

青皮(氣溫。味辛)主氣滯。消食。破積結膈。去穣。搗細用。

藿香(氣微。溫。味甘辛)療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痛。去枝莖。用葉。以手搓細用。

檳榔(氣溫。味辛)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搗細用。

廣術(氣溫。味苦平)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 癖氣。最良。火炮。鍘開搗細。紗羅羅過用。

京三棱(氣辛。味苦)主老癖 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火炮。鍘開搗細。紗羅羅過用。

阿膠(氣微溫。味甘平)主心腹痛。血崩。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慢火炮。肥搓細用。

訶子(氣溫。味苦)主腹脹滿。飲食不下。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胸膈結氣。治久痢、赤白腸風。去核。鍘用。

桃仁(氣溫。味甘苦)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七宣丸中用之。專療血結。破血。湯泡。去皮尖。研如泥用。

杏仁(氣溫。味甘苦)除肺燥。治氣燥在胸膈。麩炒。去皮尖用。

大麥 (氣溫。味咸)補脾胃虛。寬腸胃。先搗細。炒黃色。取面用。

紫草(氣寒。味苦)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療腹腫脹滿。去土用茸。鍘細用之。

蘇木(氣平。味甘咸)主破血。產后血脹滿欲死。排膿止痛。消癰腫瘀血。月經不調。及血暈口噤。鍘細用。

燥降收(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茯苓(氣平。味甘)能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云。赤利白補。上古無此說。去皮搗細。紗羅過用。

豬苓(氣平。味甘)大燥。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去黑皮白者佳。

搗。羅過。用。

琥珀(氣平。味甘)安五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搗細。紗羅子羅過。用。

澤瀉(氣平。味甘)除濕之圣藥也。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搗碎。紗羅過。用。

滑石(氣寒。味甘)性沉重。能泄氣且令下行。故曰滑則利竅。治前陰竅澀不利。利竅不比與滲淡諸藥同。白者佳。搗水飛。用。

瞿麥(氣寒。味苦)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治腫癰排膿。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逐膀胱邪熱。去枝用。穗鍘細用。

車前子(氣寒。味甘)主氣癃閉。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痹。肝中風熱沖目赤痛。搗細。紗羅過。用。

木通(氣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去粗皮。鍘碎銼。桶銼。竹篩齊。用。

燈草、通草。(氣平。味甘)通陰竅澀不利。利小水。除水腫。治五淋閉。鍘細。生用。

五味子(氣溫。味酸)大益五臟之氣。孫真人云。五月常服。補五臟氣。遇夏月季月間人困乏無力。乃無氣以動也。以黃 、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銼。煎湯服。使人精神神氣兩足。筋力涌出。生用。

白芍藥(氣微寒味酸)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冬月大寒腹中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去渣。鍘碎銼。桶銼。竹篩齊。用。

桑白皮(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除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去皮。鍘銼。桶內銼。竹篩齊之。用。

天門冬(氣寒。味微苦)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加黃 人參用之為主。如神。

湯浸去心。曬干用。

麥門冬(氣寒。味微苦)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謂之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湯浸去心。用。

犀角(氣寒。味苦酸)主傷寒、溫疫頭痛。安心神。煩亂。明目鎮肝。治中風失音。小兒(麩豆)風熱驚癇。鎊為末用之。

烏梅(氣平。味酸)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調中。治痢止渴。以鹽豉為白梅。亦入除痰藥。去核。鍘細用。

牡丹皮(氣寒。味苦)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藥。犀角地黃湯中之一味也。鍘細用。

地骨皮(氣寒。味苦)解骨蒸肌。主消渴去風濕痹。堅筋骨。去骨用皮。銼細。用。

連翹(氣平。味苦)治寒熱瘰 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白蟲。通五淋。以手搓細。用。

枳殼(氣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氣。麩炒去穣。搗細。紗羅子羅過。用。

枳實(氣寒。味苦。酸咸)除寒熱。破結實。消痰痹。治心下痞。逆氣。脅痛。麩炒去穣。搗羅過。用。

寒沉藏(味之濃者。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咸。寒氣。是也)大黃(氣寒。味苦)其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大腸不通。蕩腸胃熱。專治不大便。去皮。

鍘碎。竹篩齊。用。

黃柏(氣寒。味苦)治腎下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腳無力。于黃 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足膝中氣力涌出。痿軟實時去也。蜜炒為細末。治口瘡癰瘓必用藥也。去皮鍘碎銼。桶銼。竹篩齊。用。

黃芩(氣寒。味微苦)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泄肺受火邪。上逆于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去皮并黑腐。鍘細銼。桶銼。竹篩齊用。

黃連(氣寒。味苦)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下痞滿。仲景云。治九種心下痞。瀉心湯皆用之。去須。鍘碎用之。

石膏(氣寒。味甘苦)治足陽明經發熱、惡熱、躁熱、潮熱、自汗。小便濁赤。大渴引飲。

身體肌肉壯熱。苦頭痛。白虎湯是也。善治本經頭痛。若無此證。醫者誤用。有不可勝救也。搗細。羅用。

草龍膽(氣寒。味大苦)治赤目腫痛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治眼疾必用之藥也。去蘆鍘碎銼。桶銼。竹篩齊。用。

生地黃(氣寒。味苦)涼血。補益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恐傷人胃氣。鍘細用。

知母(氣寒。味大辛)治足陽明火熱。大補益腎水膀胱之寒。刮去黑皮苗里白者佳。鍘細。用。

漢防己(氣寒。味大苦)療腰以上至足濕熱腫盛。香港腳。補膀胱。去留熱。行十二經。去皮鍘細銼。桶銼。竹篩齊。用。

茵陳蒿(氣微寒。味苦平)除煩熱。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通身發黃。小便不利。

去枝用葉。手搓碎用。

樸硝(氣寒。味苦辛)除寒熱邪氣。遂六腑積聚。結固血癖。胃中食飲熱結血閉。去停痰痞滿。消毒。生用。

栝蔞根(氣寒。味苦)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通月水。消腫毒瘀血。及熱狂瘡癤。搗細。羅過。用。

牡蠣(氣微寒。味咸平)主傷寒、寒熱、溫瘧、女子帶下赤白。止汗。心痛。氣結。澀大小腸。治心脅下痞。燒白。搗羅。用。

苦參(氣寒。味微苦)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鍘細銼。桶銼。竹篩齊之。用。

地榆(氣微寒。味甘酸)主產乳七傷帶下。月經不止。血崩之病。除惡血。止痛。治腸風泄血。小兒疳痢。性沉寒。

入下焦。治熱血痢用。

川楝子(氣寒。味苦平)主傷寒大熱煩躁。殺三蟲。疥瘍。通利大便小便。搗細。用。

山梔子(氣寒。味微苦)治心煩懊 。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搗細。

用。

香豉(氣寒。味苦)主傷寒頭痛。煩躁滿悶。生用之。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茯苓 淡為在天之陰。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也。

麻黃 苦為在地之陰。陰也。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發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也。

附子 熱、氣之濃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

大黃 苦、味之濃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粥 淡為陽中之陽。所以利小便。

茶 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清陽發腠理。 清之清者也。

清陽實四肢。 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 濁之濁者也。

濁陰走五臟。 濁之清者也。

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

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肝膽之經。前后寒熱不同。逆順互換。入求責法)心小腸。(味)咸補甘瀉。(氣)熱補寒瀉。(三焦命門補瀉同)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涼寒熱補瀉。(各從其宜。逆從互換。入求實法)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味) 苦補咸瀉(氣) 寒補熱瀉。

五臟更相平也。若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

谷消則衛亡。

榮散衛亡。神無所居。仲景云。水入于經。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

氣不可不溫。血溫氣和。榮衛流行。常有天命。

臟氣法時補瀉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 以咸補之。以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以苦補之。以咸瀉之。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軟、或堅。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治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非上中下三品之為也。帝曰。三品何謂。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者、防風為君。

治上焦熱、黃芩為君。中焦熱、黃連為君。下焦濕熱、防己為君。治寒、附子之類為君。看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說。上品藥為君。各從其宜。

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說五運太過不及云云。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

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營運。故動必有靜。勝必有復。乃天地陰陽之道也。

抑舉辨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舉之而使高。若本下何舉之有。

用藥用方辨

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湯。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佐之。陽脈澀。

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仲景制小建中湯。芍藥味酸寒。主收補中。本乎地者親下。故芍藥為君。官桂、甘草佐之。一則治表虛。一則治里虛。各言其主用也。后之人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

則知其本而不至于差誤矣。

藥味專精

至元庚辰六月中。許伯威五旬有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劑下之。

又食梨三四枚。傷脾胃。四肢冷。時昏憒。請予治之。診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亦心動悸。呃噫不絕。色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倦臥惡人語。予以炙甘草湯治之。成無己云。

補可去弱。人參大棗。甘。補不足之氣。桂枝、生姜、辛。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加桂枝。人參。急扶正氣。減生地黃。恐損陽氣。銼一兩服之。不效。予再思脈病對。莫非藥陳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鋪選嘗氣味濃者。

再煎服之。其病減半。再服而愈。凡藥昆蟲草木。生之有地。根葉花實。采之有時。失其地。

性味少異。失其時。氣味不全。又況新陳不同。精粗不等。倘不擇用。用之不效。醫之過也。內經云。司歲備物。氣味之專精也。修合之際。宜加意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山县| 西贡区| 句容市| 疏附县| 定南县| 县级市| 桃园市| 晋宁县| 襄汾县| 洪泽县| 威海市| 当阳市| 和静县| 同仁县| 沾益县| 开远市| 江永县| 政和县| 松江区| 东光县| 布尔津县| 潞城市| 建阳市| 河池市| 郑州市| 清苑县| 九龙坡区| 阜宁县| 雷州市| 岳普湖县| 慈溪市| 商洛市| 崇阳县| 三都| 荆门市| 兴文县| 平潭县| 武夷山市| 长白| 石首市| 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