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 長安志
  • 宋敏求
  • 4747字
  • 2015-12-26 18:10:09

縣八

蒲城

蒲城縣【唐次赤西南至府二百四十里沅案太平寰宇記云府東南九十里】本秦重泉縣史記秦簡公城重泉【沅案史記正義曰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縣東南】歷漢如之【沅案此當云屬左馮翊】莽曰調泉后漢復舊【沅案晉亦屬馮翊】至后魏省即今縣南五十里重泉故城是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沅案地形志云十二年】分白水縣置南白水縣以在白水之南為名【沅案此當云屬白水郡】西魏廢帝三年改白水為蒲城縣以縣東有蒲城因名之本屬同州【沅案隋志云西魏置白水郡開皇初郡廢則此當云隋屬馮翊郡此皆缺載又云本屬同州非又案元和郡縣志說亦同】唐開元四年以縣之豐山建睿宗橋陵改為奉先縣仍隸京兆府十七年升為赤天佑三年復屬同州皇朝開寶四年改曰蒲城天禧四年隸華州

縣境【東西九十里南北八十里】

十鄉(xiāng)管十里【唐二十二鄉(xiāng)元和元年析神泉鄉(xiāng)隸富平縣奉豐陵十五年以櫟陽縣萬年鄉(xiāng)來屬奉景陵又有宣化豐陽寧康三鄉(xiāng)余不傳】

呂寧鄉(xiāng)管宜安里

善化鄉(xiāng)管孝仁里

崇德鄉(xiāng)管懷化里

龍樂鄉(xiāng)管豐山里

翔鸞鄉(xiāng)管懷仁里

普濟鄉(xiāng)管伍龍里

懷仁鄉(xiāng)管圣母里

蒲城鄉(xiāng)管溫泉里

原陽鄉(xiāng)管積善里

賢相鄉(xiāng)管勛貴里

縣城周八里一百八十步崇七尺壕深四尺

蒲城鎮(zhèn)在縣城內

荊姚鎮(zhèn)在縣西南三十里

車渡鎮(zhèn)在縣東南五十里

常樂鎮(zhèn)在縣東南四十里

漢帝鎮(zhèn)在縣東南一十八里

折沖府五

相原府孝德府溫湯府

宣化府懷仁府

昌寧驛在縣城內

通智驛在縣西北景陵下去縣二十里

堯山驛在縣北光陵下去縣一十里

孝城驛在縣東北泰陵下去縣三十里

豐山驛在縣北橋陵下去縣三十里

豐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蘇愚山】

金粟山在縣東北二十里

白堂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舊圖經曰山之前秦白起立寨之所因以為名【沅案今方志云白堂山即良將谷據此與良將谷相去五里葢志以白堂山為白堂谷】

不羣山在縣東北白堂山南舊圖經曰諸山累累峰巒相接唯此山孤迥因以為名俗謂之孤山

金熾山在縣西北二十里

堯山亦名浮山在縣北二十里舊圖經曰昔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沒唯此山若浮因以為名

重山在堯山前舊圖經曰以其與堯山有重迭之象故號重山

銅斗山在縣西北四十里

馬冢山在縣西北五十里

木屐土追四在縣東偏南五十里沮水之岸舊說夏禹治水至此屐下囗囗廾泥積之成土追各周二里崇一百尺

蟠龍神原在縣西三十里舊圖經曰唐明皇游幸見原上云霧中有黃龍之狀于下得石狀似蟠龍以其地為龍樂鄉(xiāng)今其石尚存

良將谷一名白堂谷在縣東北三十里

炭谷在縣西北二十里此入出炭

佛空谷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谷內有佛空院唐會昌五年囗

白馬谷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洛水谷在縣東五十里山白水縣來南流一百里入同州馮翊縣

白鹵泄渠在縣南四十里白鹵鹽池連東入沮水闊五十尺深二丈葢鹵水泛漲流注故曰鹵渠

溫湯在縣東六十里源出沮水之岸西流二里入于沮水山陽堰在縣北一十里舊圖經曰為置陵寢修此堰

漫浴池在縣西一十五里漫源邨其水微小惟居民灌溉蔬圃

蓮子池在縣西北三十里舊有蓮蕅之利

東鹵池在縣南二十里漢書宣帝微時常困于蓮勺鹵中【沅案微時二字敏求意增】如淳曰為人所困辱也蓮勺有鹽池縱廣十余里其鄉(xiāng)人名曰鹵中【沅案漢書云名為鹵中】服虔曰鹵中或曰澤中孟康曰蓮勺縣西北也按漢蓮勺縣在此縣東南下邽縣界今此謂鹵中未詳唐大德十二年東池生瑞鹽后敕禁斷鹽不復生【沅案舊唐書文宗紀云太和元年三月子丑朔度支奏京兆府奉先縣界鹵池側近百姓取水柏柴燒灰煎鹽每一石灰得鹽一十二觔一兩亂法甚于咸土請行禁絕今后犯者據灰計鹽一如兩池鹽法條例科斷從之即其事也】

西鹵池在縣西四十里

重泉故城在縣南五十里【沅案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蒲城在縣東三十里

故同州城即漢祋祤城

賈城在縣西南一十八里古之賈國左氏傳謂芮伯梁伯賈伯伐曲沃是

晉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未詳所出

魯王宮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大統記曰即魯哀王城也視其余跡尚有宮城板筑之象今在內政邨

晉穆公寨在沮水東岸相去五里

晉太子虛糧寨在縣東北六十五里沮水西岸史記晉世家曰晉穆侯四年娶齊女姜氏為夫人七年伐條生太子仇杜預曰條晉地漢地理志懷德縣禹貢北條荊山在南案今朝邑縣西南有懷德故城即古條近焉虛糧史傳無聞

白起寨在縣東北三十里

避難堡在縣東北八十里未詳

同元觀在縣城內

仙臺觀在縣西二十里橋陵南唐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置此觀

鹵泊神祠在縣南二十里鹽池峰

馬跑將軍祠在縣西南四十里仇池邨

竹谷神路將軍神祠在縣西北一百里豐義邨

黃崖神祠在縣東南四十里常樂鎮(zhèn)諸坊邨

唐睿宗橋陵在縣西北三十里豐山【圖經在蘇愚山】宣化鄉(xiāng)積善邨封內四十里陪葬太子三【惠莊太子陵在橋陵東南三里惠文太子陵在東三里惠宣太子陵在東六里并在柏城內】公主三【金仙梁國鄎國沅案會要有駙馬李思訓】

元宗泰陵在縣東北三十里金粟山【沅案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字記云二十里】懷仁鄉(xiāng)散母邨封內七十六里下宮去陵五里陪葬一【高力士】

憲宗景陵在縣東北一十三里金熾山【沅案太平寰宇記云在縣西北二十里】豐陽鄉(xiāng)吳邨封內四十里陪葬妃后三【懿安郭太后孝明鄭太后王賢妃沅案會要又有惠昭太子寧此缺】

穆宗光陵在縣北二十里堯山西案嶺【圖經在金熾山陵廟記在浮山】寧康鄉(xiāng)普濟延興二邨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陪葬后二【恭王太后獻蕭太后】

讓皇帝惠陵在縣西北一十里【陵廟記一十五里】豐陽鄉(xiāng)胡邨封內一十里陪葬諸王三【鄭王筠嗣寧王琳同安王珣】公主三【蔡國代國霍國沅案會要無代國霍國】

賈大夫冢在縣西南一十八里春秋左氏傳昭二十八年曰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皐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杜預注曰賈國之大夫惡亦丑也今縣有賈城即古之賈國

故重泉縣后唐王阜字代公為重泉令時大旱收奪強吏按察豪猾由是澍雨有鸞集縣屋為雅樂應聲而舞旬日方去其化感如此【沅案此條上據太平寰宇記加故重泉縣四字舊本脫】

盩厔

盩厔縣【唐畿東北至府一百三十里】漢舊縣也武帝置屬右扶風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后漢省晉復縣隸扶風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武功縣入焉后周天和二年徙縣今鄠縣西北三十五里析雍州之終南郡于此置恒州領周南郡建德三年徙縣于今治置周南郡【沅案隋書地里志云后周又有倉城溫陽二縣在盩厔尋并廢】隋廢郡以縣隸京兆郡唐武德三年廢恒州縣隸稷州復又于漢盩厔故城置終南縣八年省【沅案舊唐書云貞觀八年廢終南入盩厔縣則此誤在貞觀前似武德八年也】貞觀元年廢稷州復隸雍州【沅案八年省三字當在此】天授二年又隸稷州大足元年復隸雍州天寶元年改為宜壽縣至德一載【沅案唐書志云至德三載三月十八日新唐書云二載此云一皆非】復為盩厔【沅案新唐書志云干寧中隸干州此缺載】天復元年隸鳳翔府【沅案太平寰宇記云后唐同光元年割屬鳳翔】

縣境【東西七十一里南北一百六十里余一百步】

一十七鄉(xiāng)管三百二十五社【唐十七鄉(xiāng)】

望仙鄉(xiāng)在縣東四十里管社一十四

書臺鄉(xiāng)在縣東三十里管社一十七

仙檀鄉(xiāng)在縣東二十五里管社一十四

五柞鄉(xiāng)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管社一十四

長城鄉(xiāng)在縣東南七十里管社一十八

仙果鄉(xiāng)在縣南五十里管社一十五

神就鄉(xiāng)在縣西南三十里管社二十四

睦教鄉(xiāng)在縣東北三十里管社一十七

永泉鄉(xiāng)在縣東北二十里管社一十八

鳳泉鄉(xiāng)在縣東南一十五里管社一十八

陽化鄉(xiāng)在縣北四里管社二十七

豐邑鄉(xiāng)在縣西北三十里管社一十八

仙游鄉(xiāng)在縣南二十里管社二十六

囗囗鄉(xiāng)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管社二十一

遷善鄉(xiāng)在縣西南一十三里管社一十四

長陽鄉(xiāng)在縣西二十里管社一十八

司竹鄉(xiāng)在縣東南二十里管社二十七

縣城周五里余一百二十五步崇二丈二丈壕深一丈三尺

司竹監(jiān)在縣東南三十里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元池奏廣樂三日是曰樂池乃植之竹【沅案穆天子傳云天子西征至于元池天子三日休于元池之上乃奏廣樂三日而終是曰樂池天子乃樹之竹此節(jié)其文樹字作植】史記曰渭川千畝竹漢謂秦地有鄠杜竹林晉地道記司竹都尉治鄠縣其園周百里以供國周唐置監(jiān)丞掌之隋義寧元年唐高祖起兵其苐三女平陽公主舉兵于司竹園號娘子軍葦園在縣東南三十里周二十頃

驛在縣城內至鄠縣驛七十里南至終南山櫻桃驛四十五里

櫻桃驛至三交驛五十五里

三交驛至林關驛四十五里

林關驛至洋州真符縣大望驛七十五里

駱谷關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德七年開駱谷道以通梁州在今關北九里貞觀四年徙于此

古駱谷道漢魏舊道也南通蜀漢魏略曰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代蜀諸軍入駱谷三百余里不得牛馬驢囗囗馬以轉運死略盡魏志曰少帝甘露三年蜀將姜維出駱谷圍長安即此谷道也其后廢塞唐武德七年復開東北自鄠縣界西南經縣入西南入駱谷出駱谷入洋州興勢縣界

終南山去縣三十里

姜維嶺本名沈嶺在縣南五十里蜀后主延熙二十年大將軍姜維率眾出駱谷經沈嶺

韋谷在縣西南三十里

倉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故縣谷在縣西二十五里

底保谷在縣西南三十里

強弩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西洛谷在縣南三十里

韓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黃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田谷在縣東三十里

牛谷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赤谷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壇谷在縣東南三十七里

洛谷在縣南三十里有道入洋州

玉女洞在縣南三十里洞門崇四尺闊三尺

渭水在縣北五里自郿縣界來流入興平縣界

芒水水經注曰出南山芒谷徑玉女房水側山際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又北徑縣之竹圃中分為二水漢孺子詔曰【沅案水經注作沖帝詔曰】翟義作亂于東霍鴻負倚盩厔芒竹師古曰芒竹在盩厔南界芒水之曲而多竹林也即今司竹園是其地矣芒音亡一水東北為枝一水北流注渭

韓水在縣北三十里出終南山蒲囗閑北流二十五里入渭

沙河在縣東二里自終南山北流經縣界三十五里入渭

曲河在縣西五里其水亂泉水合之北流入渭

田谷河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出終南山下北流入黑水河【水經注有田溪水疑是此】

咸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周三里

白龍泉在縣東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

永女泉在縣西南五里

沒底泉在縣北一里流三里入渭

漆渠在縣南五里

韋谷渠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太平寰宇記湋水在縣東北五里疑是此沅案太平寰宇記湋水在今縣北五里者或是雍水】

靈軹在縣界漢武帝穿

望仙澤在縣東南三十七里【沅案元和郡縣志云三十五里】周一十里雍州記曰望仙澤在盩厔縣東南周地圖記曰望仙宮南澤中有石盤龍兩所鱗甲動有云氣聲如鳴鐘水經注曰槐里東漏水又北歷葦圃西亦謂之仙澤【元和郡縣圖志曰中有龍尾堆】

仙游澤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周一十二里

仙游潭在縣南三十里闊二丈其水黑色相傳號五龍?zhí)睹繗q降中使投金龍【隋志有溫湯圖經不載】

讀書臺在縣東北二十七里舊圖經曰后漢馬融讀書所【沅案今俗以玉女房右為馬融石室疑非也】

董龍社樹在縣西南三十里舊圖經曰董龍盩厔人家貧邨社眾人祭社逐出之龍遂以泥造飯祭之后穿地得黃金因大富遂名董龍樹

終南故城郡國記曰即漢盩厔城也【沅案太平寰宇記引云唐武德二年于漢盩厔故城置終南縣八年縣廢因名終南城】

宜壽城在縣西一里隋有宜壽宮疑置此城

五郡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周三里舊說有義兄弟五人共居此城不詳建立

山公囗心峒山寨在縣南九十五里

羅開山寨在縣南六十五里

解保寨在縣東北三十里

秦長楊宮在縣東南三十三里水經注曰漏水出南山赤谷東北流經長楊宮東【沅案太平寰宇記云漢長楊宮】

漢五柞宮在縣東南三十八里【沅案元和郡縣志云秦五柞宮】

隋宜壽宮在縣東南三十三里【隋志又有文山鳳皇等宮】

仙游宮在縣南三十五里舊圖經曰隋文帝避暑處

上清太平宮在縣東三十里清平鎮(zhèn)本北帝宮建隆元年置太平興國二年重修改今名每三元圣節(jié)命使設醮歲以為常

興國觀在縣東三十二里【沅案元和郡縣志云樓觀在縣東三十七里太平寰宇記云同此】本尹喜宅也周穆王為召幽逸之人置為道院相承至秦漢有道士居之晉惠帝時重置其地舊有尹先生樓因名樓觀唐武德初改名宗圣觀事具樓觀本記及先師傳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

龍行寺在縣前一里唐開元十二年置

寶相寺在縣東一里余二百五十步唐元和中置為光耀寺太平興國三年改

崇明寺在縣西一百步唐元和十四年置為瑞光寺太平興國三年改

仙游寺在縣東三十五里唐咸通七年置

隋文帝廟在縣東五十里唐天寶三載建

老子廟在縣界華陽子錄記秦始皇好神仙于尹喜先生樓南立老子廟晉惠帝元康五年更修蒔木萬株南北連亙七里給戶三百供酒掃隋文帝開皇元年復修

尹先生廟在老子廟北先生內傳曰先生姓尹名喜周康王時為大夫領散關長遇老君說道德五千文付先生先生白日上升于此

老子墓在縣界水經注曰就水北經大陵西俗謂之老子墓【沅案水經注俗作世墓作陵】案老子為周柱下史適西戎【沅案水經注云昔李耳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經證然莊子曰【沅案水經注作莊周著書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有冢可也【沅案此四字非水經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阳县| 景宁| 奉化市| 宁乡县| 武陟县| 青田县| 左云县| 三亚市| 库尔勒市| 翁源县| 塔城市| 咸宁市| 洪洞县| 洪江市| 称多县| 新疆| 南昌县| 晋江市| 阿坝县| 巩留县| 博野县| 安徽省| 本溪市| 辽阳市| 五大连池市| 衡阳县| 绍兴市| 徐州市| 武川县| 潼南县| 偃师市| 淮滨县| 雅江县| 黑山县| 马山县| 上杭县| 浦县| 登封市| 巴林左旗| 隆林|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