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便濁
- 證治匯補
- (清)李用粹
- 1360字
- 2015-12-26 18:06:28
大意水液混濁。皆屬于熱。(內經)故赤白濁。皆因濕熱濁氣。滲入膀胱而為病。(入門)內因其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丹溪)腎虛者。因思想過度。嗜欲無節。腎水虛少。膀胱火盛。小便去澀。
所以成濁。(醫鑒)濕熱者。因脾胃濕熱。中焦不清。下流膀胱。故便溲混濁。(正傳)又有思慮勞心者。房欲傷腎者。脾虛下陷者。脾移熱于腎者。下元虛冷者。濕痰流注者。有屬虛勞者。有因伏暑者。(匯補)外候小溺濁澀。莖中大痛。其狀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下澄。凝如膏糊。(心法)若初起先有消渴善飲。而后下便見濁者。即下消癥也。(匯補)濁分氣血血虛而熱甚者。則為赤濁。心與小腸主之。氣虛熱微者。則為白濁。肺與大腸主之。(正傳)濁分虛實大約竅端結蓋者。為多火。不結蓋者。為兼濕。小水赤澀而痛。或濁帶赤色者。為小腸濕熱。小水不澀不痛。
而所下色白。或滲利轉甚者。為脾氣下陷。莖中痛癢。而發寒熱?;蛴薪Y痛者。為毒邪所侵。(匯補)濁分精溺要知濁出精竅。淋出溺道。由敗精瘀腐者。十常六七。由濕熱流注。與脾虛而下陷者。十中二三。(匯補)脈法兩尺洪數。為陰火不寧。左寸短小。為心虛不攝。右脈大而澀。按之無力。或微細。或沉緊而澀。皆為虛。尺脈虛浮。急疾者難治。遲者易治。(匯補)治法赤者當清心瀉火。白者當滋陰補腎。使水火既濟。陰陽葉和。精氣自固。(正傳)若屬濕痰者。宜燥中宮之濕。
屬虛滑者。宜提下陷之氣。甚有色欲太過。陽虛生寒者。當壯火鎖陽。此雖僅見。亦宜審也。(匯補)治禁不可純用寒涼傷血。不可純用熱藥助火。蓋寒則堅凝。熱則流通。均非當理。但宜清上固下。(入門)其必佐以甘淡者。以甘能化氣。淡能利竅。若用澀劑。則邪無從出。反增脹悶。(匯補)用藥陰虛火動。主以地黃湯。去山萸。加萆囗、黃柏。心虛火動。主以清心蓮子飲。濕痰下注。主以蒼白二陳湯。濕熱不清。主以四苓散。中氣下陷。主以補中益氣湯。下元虛冷。主以八味地黃湯。若暑月冒熱便濁者。辰砂六一散。
【附精濁】精濁者。因敗精流于溺竅。滯而難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瘡膿目眵。淋漓不斷。與便溺絕不相混。此心腎二經火起精溢。故敗精流出。而為白濁。虛滑者。血不及變。而為赤濁。宜滋陰藥中。如牛膝、冬葵子、萆囗。去其敗精。然后分治。挾寒者。脈遲無力。溺色清白。挾熱者。口渴便黃。脈滑數有力。寒者。萆囗厘清飲。熱者。清心蓮子飲。
便濁選方地黃加減湯囗治陰虛火動便濁。
即地黃湯囗加知母、黃柏、麥冬。
清心蓮子飲囗治心虛便濁有熱。
茯苓囗黃囗石蓮子(各七錢半)囗地骨皮囗麥冬囗人參(各一錢半)遠志囗菖蒲囗車前囗黃芩囗炙草(各一錢)水煎。加辰砂調服。
蒼白二陳湯囗治濕痰下注便濁。
蒼術囗白術囗半夏囗茯苓囗陳皮(各八分)囗甘草(四分)一方。加升、柴各三分。
加味四苓散囗治濕熱不清便濁。
茯苓囗白術囗豬苓囗澤瀉(各等分)加山梔、麥冬、木通、黃芩。水煎。
加減八味丸囗治下元虛冷便濁。
即桂附八味丸。去茯苓、澤瀉。加菟絲、五味子。
萆囗厘清飲萆囗菖蒲囗益智囗烏藥(各等分)每服四錢。水煎。入鹽一捻服。
珍珠粉丸囗治陰虛火旺而白濁。
真蛤粉(四兩)囗黃柏(四兩)水丸。酒下。
小菟絲丸囗治虛勞遺濁。
石蓮肉囗山藥(各二兩)囗茯苓(一兩)囗菟絲(五兩)為末。山藥糊丸。鹽酒下。
辰砂六一散(方見暑癥)囗水陸二仙丹(方見遺精)囗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