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 證類本草
- 唐慎微
- 4498字
- 2015-12-26 18:03:32
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邪氣,濕痹寒痛。久服輕身,益壽耐老。名冬葵子。生河東。
陶隱居云∶方∶藥亦無用此者,乃有固活丸,取是野葛名爾。此又名冬葵子,非葵菜之冬
別
味苦,微溫,無毒。主風寒濕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厲節痛。名別枝,名別騎,名鱉 。生藍田川谷。二月、八月采。
陶隱居云∶方∶家時有用處,今俗亦絕爾。
牡蒿
味苦,溫,無毒。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脈滿盛。生田野。五月、八月采。
陶隱居云∶方∶藥不復用。唐本注云∶齊頭蒿也,所在有之。葉似防風,細薄無光澤。
石下長卿
味咸,平,有毒。主鬼疰,精物,邪惡氣,殺百精,蠱毒,老魅注易,亡走,啼哭,悲傷,恍惚。名徐長卿。生隴西池澤山谷。
陶隱居云∶此又名徐長卿,恐是誤爾,方家無用。此處俗中皆不復識也。
麇(俱倫切)舌
味辛,微溫,無毒。主霍亂,腹痛,吐逆,心煩。生水中。五月采。
陶隱居云∶生小小水中,今人五月五日采,干,以療霍亂良也。
練石草
味苦,寒,無毒。主五癃,破石淋,膀胱中結氣,利水道小便。生南陽川澤。
陶隱居云∶名爛石草。又云即馬矢蒿。
弋共
味苦,寒,無毒。主驚氣,傷寒,腹痛羸瘦,皮中有邪氣,手足寒無色。生益州山谷。(惡玉札、蜚蠊。)
蕈(音譚)草
味咸,平,無毒。主養心氣,除心溫溫辛痛,浸淫身熱。可作鹽。生淮南平澤,七月采。(礬石為之使。)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蕈草,亦可單用。味苦,無毒。主遍生風瘡,壯熱。理石為之使。
五色符
味苦,微溫。主咳逆,五臟邪氣,調中益氣,明目,殺虱。青符、白符、赤符、黑符、黃符,各隨色補其臟。白符名女木。生巴郡山谷。
陶隱居云∶方∶藥皆不復用,今人并無識者。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五色石脂,名青、赤、黃、白、黑符。
(音襄)草
味甘、苦,寒,無毒。主溫瘧寒熱,酸嘶邪氣,辟不祥。生淮南山谷。
翹根
味甘,寒、平,有小毒。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
以作蒸飲酒病患。生嵩高平澤。二月、八月采。
陶隱居云∶方藥不復用,俗無識者。
鼠姑
味苦,平、寒,無毒。主咳逆上氣,寒熱,鼠 ,惡瘡,邪氣。名 (音雪)。生丹水。
陶隱居云∶今人不識此鼠姑,乃牡丹又名鼠姑,罔知孰是。
船虹
味酸,無毒。主下氣,止煩滿。可作浴湯藥,色黃。生蜀郡,立秋取。
陶隱居云∶方∶藥不復用,俗人無識者。
屈草
味苦,微寒,無毒。主胸脅下痛,邪氣,腸間寒熱,陰痹。久服輕身益氣,耐老。生漢中川澤,五月采。
陶隱居云∶方∶藥不復用,俗無識者。
赤赫
味苦,寒,有毒。主痂瘍,惡敗瘡,除三蟲,邪氣。生益州川谷。二月、八月采。
淮木
味苦,平,無毒。主久咳上氣,傷中虛羸,補中益氣,女子陰蝕,漏下,赤白沃。名百歲城中木。生晉陽平澤。
陶隱居云∶方∶藥亦不復用。
占斯
味苦,溫,無毒。主邪氣濕痹,寒熱疽瘡,除水堅積血癥,月閉無子,小兒 不能行,諸惡瘡癰腫,止腹痛,令女人有子。名炭皮。生太山山谷。采無時。
陶隱居云∶解野狼毒毒。李云是樟樹上寄生,樹大銜枝在肌肉,今人皆以胡桃皮當之,非是真生上洛,是木皮,狀如濃樸,色似桂白,其理縱橫。今市人皆削,乃似濃樸,而無正縱橫理,不知此復是何物,莫測真假,何者為是也。臣禹錫等謹按藥利月水,主脾熱。茱萸為之使。主洗手足水爛瘡。
嬰桃
味辛,平,無毒。主止泄腸 ,除熱,調中,益脾氣,令人好色美志。名牛桃,名英豆。實大如麥,多毛。四月采,陰干。
陶隱居云∶此非今果實櫻桃,形乃相似,而實乖異,山間乃時有,方∶藥亦不復用爾。
鴆(直蔭切)鳥毛
有大毒。入五臟爛,殺人。其口,主殺蝮蛇毒。名 (音運)日。生南海。
陶隱居云∶此乃是兩種∶鴆鳥,狀如孔雀,五色雜斑,高碩,黑頸,赤喙,出交、廣深山中其共禁大朽樹,令反覓蛇吞之,作聲似云同力,故江東人呼為同力立即死。鴆毛羽,不可近人,而并療蛇毒。帶鴆喙,亦辟蛇。昔有物赤色,狀如龍,名海姜,生海中,亦大有毒,有毒,亦不堪啖。云羽畫酒殺人,此是浪證。按《玉篇》引郭璞云∶鴆鳥,大如雕,長頸,赤喙,食蛇。又《說文》、《廣雅》、《淮南子》皆名運日, ,運同也。問交、廣人并云∶ 日,陶云∶如孔雀者,交、廣人誑也。
今新退種
彼子
味甘,溫,有毒。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尸。生永昌山谷。
陶隱居云∶方家從來無用此者,古今諸醫及藥家,了不復識。又名羆子,不知其形何類當木旁作皮。 ,仍音披,木實也,誤入蟲部。《爾雅》云∶ ,名杉。葉似杉,木如柏,肌軟,子名榧子,陶于木部出之,此條宜在果部中也。今注陶隱居不識,《唐本》注以為榧實。今據木部下品,自有榧實條。而彼子又在蟲魚部中,雖同出永昌,而主療稍別。古今未辨,兩注不明,今移入于此卷末,以俟識者。
補注本草奏敕
嘉二年八月三日詔∶朝廷累頒方書,委諸郡收掌,以備軍民醫疾。訪聞貧下之家,難于副矜存之意。今除在京,已系逐年散藥外,其三京并諸路,自今每年京府節鎮及益、并、慶、渭四州,各賜錢二百貫,余州軍監賜錢百貫,委長吏選差官屬監,勒醫人體度時令,按方∶合藥,候有軍民請領,畫時給付。所有《神農本草》、《靈樞》、《太素》、《甲乙經》、《素問》之類,及《廣濟》、《千金》、《外臺秘要》等方,仍差太常少卿直集賢院掌禹錫、職方∶員外郎秘閣校理林億、殿中丞秘閣校理張洞、殿中丞館閣校勘蘇頌同共校正,聞奏。臣禹錫等尋奏∶置局刊校,并乞差醫官三、兩人同共詳定。其年十月,差醫學秦宗古、朱有章赴局祗應。三年十月,臣禹錫、臣億、臣頌、臣洞又奏∶本草舊本經注中,載述藥性功狀,甚多疏略不備處,已將諸家本草及書史中,應系該說藥品功狀者,采拾補注,漸有次第。及見唐顯慶中,詔修本草,當時修定注釋本經外,又取諸般藥品,繪畫成圖及別撰圖經等,辨別諸藥,最為詳備,后來失傳,罕有完本。欲下諸路州縣應系產藥去處,并令識別人,仔細辨認根、莖、苗、葉、花、實、形色、大小,并蟲魚、鳥獸、玉石等,堪入藥用者,逐件畫圖,并開說,著花結實,收采時月,所用功效;其番夷所產藥,即令詢問榷場市舶商客,亦根據此供析,并取逐味各、二兩或、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送,當所投納,以憑照證,畫成本草圖;并別撰圖經,所冀與今本草經并行,使后人用藥,知所根據。奏可。至四年九月,又準敕差太子中舍陳檢同校正。五年八月,神注本草成書,先上之。十月十五日準敕差光祿寺丞高保衡同共復校,至六年十二月,繕寫成版樣依舊,并目錄二十卷,仍賜名曰嘉 補注神農本草。
嘉五年八月十二日進圖經本草奏敕嘉 三年十月,校正醫書所奏∶竊見唐顯慶中詔修本草,當時修定注釋《本經》外,又取諸藥品,繪畫成圖,別撰圖經,辨別諸藥,最為詳備。后來失傳,罕有完本,欲望下應系產藥去處,令識別人,仔細詳認根、莖、苗、葉、花、實、形色、大小,并蟲魚、鳥獸、玉石等,堪入藥用者,逐件畫圖,并開說,著花結實,收采時月及所用功效;其番夷所產,即令詢問榷場市舶商客,亦根據此供析,并取逐味、二兩,或、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 送,當所投納,以憑照證,畫成本草圖;并別撰圖經,與今本草經并行,使后人用藥,有所根據。奉詔旨∶宜令諸路轉運司,指揮轄下州府軍監,差逐處通判職官專切管句,根據應供申校正醫書所。至六年五月又奏∶《本草圖經》系太常博士集賢校理蘇頌分定編撰,將欲了當,奉敕差知穎州,所有圖經文本,欲令本官面編撰了當,詔可。其年十月,編撰成書,送本局修寫,至七年十二月日進呈,奉敕鏤板施行。
證類本草校勘官敘政和六年七月二十九日奉敕校勘同校勘官太醫學內舍生編類圣濟經所點對方書官(臣)龔璧同校勘官登仕郎編類圣濟經所點對方書官(臣)丁阜同校勘官登仕郎編類圣濟經所點對方書官(臣)許同校勘官登仕郎編類圣濟經所點對方書官(臣)杜潤夫同校勘官翰林醫候入內內宿編類圣濟經所點對方書官(臣)朱永弼同校勘官翰林醫官編類圣濟經所點對方書官(臣)謝同校勘官奉議郎太醫學博士編類圣濟經所檢閱官(臣)劉植校勘官中衛大夫康州防御使句當龍德宮總轄修建明堂所醫藥提舉入內醫官編類圣濟經提舉太醫學(臣)曹孝忠
翰林學士宇文公書證類本草后
唐慎微,字審元,成都華陽人。貌寢陋,舉措語言樸訥,而中極明敏。其治病百不失,語證候不過數言,再問之,輒怒不應。其于人不以貴賤,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其為士人療病,不取錢,但以名方秘錄為請。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經史諸書中得藥名、方論,必錄以告,遂集為此書。尚書左丞蒲公傳正,欲以執政恩例奏與官,拒而不受。其二子∶五十、五十四(偶忘其名)及婿張宗說,字巖老,皆傳其藝,為成都名醫。元 間,虛中為兒童時,先人感風毒之病,審元療之如神。又手緘書,約曰∶某年月日即啟封。至期,舊恙復作,取所封開視之,則所錄三方∶第療風毒再作;第二療風毒攻注作瘡瘍;第三療風毒上攻,氣促欲作喘嗽。如其言,以次第餌之,半月,良愈,其神妙若此。皇統三年九月望,成都宇文虛中書。
余讀沈明遠寓簡稱∶范文正公微時,嘗慷慨語其友曰∶吾讀書學道,要為宰輔,得時行道,可以活天下之命。時不我與,則當讀黃帝書,深究醫家奧旨,是亦可以活人也。未嘗不三復其言,而大其有濟世志。又讀蘇眉山題東皋子傳后云∶人之至樂,莫若身無病,而心無憂。
我則無是二者,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予前,則予安得全其樂乎!故所至常蓄善藥,有求者則與之,而尤喜釀酒以飲客。或曰∶子無病而多蓄藥,不飲而多釀酒,勞己以為人,何哉?予笑曰∶病者得藥,吾為之體輕,飲者得酒,吾為之酣適,豈專以自為也,亦未嘗不三復其言,而仁其用心,嗟乎!古之大人君子之量,何其弘也。蓋士之生世,唯當以濟人利物為事。
達則有達而濟人利物之事,所謂執朝廷大政,進賢退邪,興利除害,以澤天下是也。窮則有窮而濟人利物之事,所謂居閭里間,傳道授學,急難救疾,化鄉邑是也。要為有補于世,有益于民者,庶幾乎兼善之義,顧豈以未得志也,未得位也,遽泛然忘斯世,而棄斯民哉!若夫醫者,為切身大事,且有及物之功。語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又曰∶子之所慎∶齋、戰、疾。康子饋藥,子曰∶丘未達,不敢嘗。余嘗論之,是術也。在吾道中,雖名為方伎,非圣人賢者所專精,然舍而不學,則于仁義忠孝有所缺。蓋許世子止不先嘗藥,春秋書以弒君。故曰∶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懼其忽于親之疾也。況乎此身,受氣于天地,受形于父母,自幼及老,將以率其本然之性,充其固有之心;如或遇時行道,使萬物皆得其所,措六合于太和中,以畢其為人之事。而旦有疾,懵不知所以療之,伏枕呻吟,付之庸醫手。而生死聽焉,亦未可以言智也。故自神農、黃帝、雷公、歧伯以來,名卿才大夫,往往究心于醫。若漢之淳于意,張仲景,晉之葛洪、殷浩,齊之褚澄,梁之陶弘景皆精焉。唐·陸贄斥忠州,纂集方書;而蘇、沈二公良方,至今傳世。是則吾儕以從正講學余隙,而于此乎搜研,亦不為無用也。余自幼多病,數與醫者語,故于醫家書,頗嘗涉獵。在淮陽時,嘗手節本草帙,辨藥性大綱,以為是書,通天地間玉石、草木、禽獸、蟲魚,萬物性味,在儒者不可不知。又飲食服餌禁忌,尤不可不察,亦窮理之事也。后居大梁,得閑閑趙公家素問善本,其上有公標注夤緣生。今歲游平水,會郡人張存惠魏卿介吾友弋君唐佐來言,其家重刊證類本草已出,及增入宋人寇宗 衍義,完焉新書,求為序引,因為書其后。己酉中秋日。云中劉祁云。
泰和甲子下己酉歲囗囗初日辛卯刊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