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曰∶痿與攣,受病相同,癥形有異。攣者,拘急不能屈伸,《內經》所謂 短為拘也。痿者,痿弱縱緩而不能起立,《內經》所謂弛長為痿也。若時伸時縱,則曰螈 ,強直反張,則曰痙 ,皆與痿攣各自一門者也。
外感痿癥
【風濕痿軟之癥】小筋弛長,手足癱瘓,痿弱不能舉動,皮膚不仁,關節重痛,此風濕【風濕痿軟之因】或居處卑濕,或冒風雨,留著經絡,則縱緩不收,痿軟之癥作矣。
【風濕痿軟之脈】浮緩主風,浮濡主濕。浮緩而濡,乃是風濕。若見浮緊,乃是寒濕。
若見浮數,風熱而濕。洪數而浮,風濕在表;洪數而沉,風濕在里。
【風濕痿軟之治】身發熱,脈浮緊,羌活勝濕湯。關節重痛,寒氣勝,桂枝湯加蒼術、風、羌活、獨活。熱氣勝,脈浮數者,荊防平胃散。脈沉數者,荊防二妙丸。皮膚不仁,羌活勝濕湯 方見濕熱腫。
家秘桂枝湯 治太陽經寒濕。
桂枝 麻黃 芍藥 甘草 蒼術 防風 羌活 獨活荊防平胃散 治陽明經上部風濕。
荊芥 防風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荊防二妙丸 治陽明經下部濕熱。
荊芥 防風 蒼術 黃柏蒼防五皮飲 治風濕在表之方。
生姜皮 茯苓皮 桑白皮 五茄皮 大腹皮 防風 蒼術
外感痿癥
【濕熱痿軟之癥】身體重著,走注疼痛,首如裹,面壅腫,小便黃赤,手足發熱,小筋【濕熱痿軟之因】時令之濕熱加臨,肥甘之濕熱內積;或濕熱中于皮膚,傳合經絡,濕【濕熱痿軟之脈】浮濡沉數,濡主乎濕,數主乎熱,浮濡主表,沉數主里,浮沉皆數,表里皆熱。
【濕熱痿軟之治】脈見浮數,濕熱在表,敗毒散、太陽二妙丸。脈沉而數,積熱在里者,川連枳殼湯、陽明二妙丸。表里見癥者,二方加荊芥、防風。
羌活敗毒散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防風 荊芥 陳皮 川芎 甘草太陽二妙丸黃柏 獨活陽明二妙丸黃柏 蒼術川連枳殼湯川黃連 枳殼 陳皮 甘草表有濕熱者,合荊防二妙丸。
外感痿癥
【燥熱痿軟之癥】口燥唇焦,皮毛干揭,手足痿軟,不能行動,此燥熱痿軟之癥也。
【燥熱痿軟之因】或赫羲之年,燥火行令,或秋燥之時,燥氣爍人,陰血不能榮養宗筋,則痿軟之癥作矣。
【燥熱痿軟之脈】洪大數疾,燥火加臨。右脈洪數,燥傷氣分。左脈洪數,燥傷于血。
【燥熱痿軟之治】燥火傷氣,右脈洪數者,知母石膏湯,合涼膈散。燥傷陰血,左脈洪數,滋燥養榮湯。
知母石膏湯 治燥火傷氣分者知母 石膏 地骨皮 麥冬 天花粉 甘草涼膈散桔梗 連翹 天花粉 山梔 薄荷 黃芩 川連 甘草滋燥養榮湯 治燥傷陰血者。
當歸 生地 白芍藥 秦艽 黃芩 荊芥 甘草 丹皮 犀角
內傷痿癥
【肺熱痿軟之癥】皮毛干揭,上則喘咳,下則攣拳,此《內經》肺熱成痿之癥也。
【肺熱痿軟之因】有志不遂,所求不得,郁而生火,火來克金,肺熱葉焦,清化不行,金不生水,則肺熱痿 之癥作矣。
【肺熱痿軟之脈】寸脈浮數,浮則主肺,數則主熱,浮數相兼,主乎肺熱。
【肺熱痿軟之治】腎火上炎,知柏天地煎,玄武膠為丸。肺中伏火,二丹二冬湯,合家知柏天地煎知母(二兩) 黃柏(二兩) 天冬(八兩) 地黃(八兩)玄武膠為丸。
二母二冬湯川貝母 知母 天門冬 麥門冬家秘瀉白散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桔梗 石膏 川黃連 黃芩
內傷痿癥
【心熱痿軟之癥】四肢關節不能活動,足脛縱緩,不能收持,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頰常赤,意亂心煩,此《內經》心熱痿軟之癥也。
【心熱痿軟之因】內而欲心妄動,外而起居如驚,則心火上炎,三陰在下之脈,亦厥逆而上,火盛水衰,則陰血日損,而心熱脈痿作矣。
【心熱痿軟之脈】脈多洪數,左寸尤甚。肝脈上朝,木火通明。兩尺躁疾,水衰火旺。
【心熱痿軟之治】左寸洪數者,導赤各半湯。左關上朝者,瀉青丸,合龍膽瀉肝湯。尺脈躁疾,水中火發,六味丸,合丹溪大補丸。
導赤各半湯生地 木通 川連 甘草 黃芩 山梔 犀角磨沖。
瀉青丸 見后肝痹。
龍膽瀉肝湯 見前肝火脹。
六味丸合大補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黃柏四兩。
內傷痿癥
【肝熱痿軟之癥】汁溢口苦,兩脅攻刺作痛,筋膜干急,筋縮而攣,此《內經》肝熱痿【肝熱痿軟之因】惱怒傷肝,肝氣怫郁,木燥火生,則筋膜干急,而肝熱痿弱之癥作矣。
【肝熱痿軟之脈】左關沉澀,肝膽郁結。或見沉數,肝膽里熱。左寸洪數,木火通明。
【肝熱痿軟之治】兩脅刺痛,清肝順氣飲。筋膜干急,補陰丸。筋急攣蜷,舒筋活絡丹。肝腎水虛火旺,家秘肝腎丸。
清肝順氣飲柴胡 黃芩 山梔 蘇梗 青皮 木通 枳殼 甘草補陰丸黃柏 知母 熟地 敗龜板 白芍藥 陳皮 牛膝 虎骨 當歸上為末,羊肉為丸。
舒筋活絡丹熟地黃 白芍藥 當歸 川芎 秦艽 木瓜 米仁 黃柏等分為丸。
家秘肝腎丸天門冬(六兩) 生地黃(六兩) 當歸身(二兩) 白芍藥(二兩) 知母(二兩) 黃柏(二上以天冬、生地二味,煎三四次,收為膏,以歸、芍、知、柏四味為細末,打為丸。
內傷痿癥
【脾熱痿軟之癥】唇焦齒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轉側,縱緩不能舉動,此《內經》脾熱痿弱之癥也。
【脾熱痿軟之因】或因水飲不謹,水積熱生,或因膏粱積熱,濕熱傷脾,脾主肌肉,故常不仁,脾主四肢,故常痿軟。
【脾熱痿軟之脈】六脈濡滯,濕氣所傷,若見洪數,乃是濕熱。右關主脾,脈弦乃病。
【脾熱痿軟之治】水濕生熱者,梔連平胃散、梔連二陳湯。膏粱積熱者,川連枳殼湯,梔連平胃散梔連二陳湯 上二方見脾熱腫門。
川連枳殼湯瀉黃散 上二方見脾實腹脹。
內傷痿癥
【腎熱痿軟之癥】腰骨不舉,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足不任地,骨痿不能起于床,此《內經》腎熱痿弱之癥也。
【腎熱痿軟之因】思想無窮,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又有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陽氣內伐,水不勝火,水虧于下,則腎熱而骨痿。
【腎熱痿軟之脈】尺脈大而虛,腎氣不足。尺脈搏而急,腎經火發。尺脈細而疾,腎水【腎熱痿軟之治】尺脈大而虛,人參固本丸。尺脈搏而急,知柏天地煎。尺脈細而疾,人參固本丸 見前精虛三消門。
知柏天地煎 見前肺熱痿軟。
坎離既濟丸熟地(四兩) 當歸(三兩) 白芍藥(三兩) 牡丹皮(三兩) 知母(二兩) 天門冬(四兩)黃柏(二兩) 麥門冬(四兩)上為細末,玄武膠、鹿角膠等分為丸。
附筋攣
秦子曰∶痿與攣,癥形各別,癥因相同,癥形各別,故不得不另立一門。癥因相同,故法大同而略異。然二癥宜合而互發者也,今立外感二條,內傷二條。
外感筋攣
【外感筋攣之癥】素無筋骨攣縮之候,一旦惡寒身痛,手足拘攣,不能轉側,此外感寒濕筋攣之癥也。若發熱自汗,口燥唇干,二便赤澀,此外感濕熱筋攣之癥也。
【外感筋攣之因】《內經》云∶因寒則筋急。又云∶寒則筋攣,此外感寒濕之邪,而令人筋脈攣倦者也。又云∶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則熱傷陽明之血,而大筋軟短,此外感濕熱而筋脈攣拳者也。
【外感筋攣之脈】左脈浮緊,寒濕傷血。右脈浮緊,寒濕傷氣。左脈洪數,濕熱傷血。
【外感筋攣之治】左脈浮緊,寒濕傷于太陽者,羌活勝濕湯。傷于少陽者,柴胡防風湯右脈浮緊,寒濕傷于陽明者,干葛防風湯、蒼術防風湯。若左脈洪數,濕熱傷于太陽者,羌活沖和湯、四味舒筋湯,合獨活二妙丸。濕熱傷于少陽者,小柴胡湯、圣惠方、秦艽湯。右脈洪數,濕熱傷于陽明者,二妙丸、神術湯。
羌活勝濕湯羌活 蒼術 防風 白術 澤瀉 白茯苓 廣皮 甘草柴胡防風湯柴胡 防風 羌活 甘草 荊芥 川芎 干葛 廣皮干葛防風湯干葛 防風 荊芥 羌活 川芎 枳殼 甘草蒼術防風湯蒼術 防風羌活沖和湯羌活 黃芩 防風 白芷 川芎 生地 廣皮 甘草四味舒筋湯獨活 當歸 蒼術 黃柏獨活二妙丸獨活 黃柏小柴胡湯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圣惠方秦艽 柴胡 甘草秦艽湯秦艽 防風 柴胡 黃芩 廣皮 白芍藥 甘草二妙丸蒼術 黃柏神術湯蒼術 石膏
內傷筋攣
【內傷筋攣之癥】皮膚干揭,遍身燥癢,手足難于舉動,漸至肌肉黑瘦,筋脈攣縮,此肝經血少筋攣之癥也。若兩足拘緊不能伸,或左右換易作痛,漸至兩臂皆縮,此陽明經濕熱筋【內傷筋攣之因】《內經》云,脈弗榮則筋急。又云∶肝主筋,肝氣熱,則筋膜干,筋干,則筋急而攣。又云∶陽明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若濕熱不攘,則大筋 短,而筋【內傷筋攣之脈】左關細數,肝經血熱。左關細澀,血海干枯。右關弦細,陽明血虛。
【內傷筋攣之治】肝經血熱者,知柏四物湯。肝主風,血少風生者,補肝散,合鉤藤膏。血海干枯者,補陰丸。若陽明虛者,薏苡仁散,合金銀藤膏。陽明濕熱甚者,四味舒筋知柏四物湯 治肝經血熱筋攣。
知母 黃柏 當歸 生地 川芎 白芍藥。
補肝散當歸 白芍藥 羌活 秦艽鉤藤膏鉤藤 當歸 川芎 生地 白芍藥補陰丸 治肝經血枯筋攣當歸 生地 白芍藥 丹皮 牛膝 木瓜 龜板 虎骨 羊肉為丸。
薏苡仁散 治肺熱痿痹筋攣,兼治陽明濕氣。
薏苡仁(一斤)焙研末,水調服。
金銀藤膏 治陽明經濕熱筋攣。
金銀藤(一斤) 秦艽(四兩) 木瓜(四兩) 蒼術(四兩) 黃柏(四兩)四味舒筋湯 治陽明經濕熱筋攣。
秦艽 木瓜 蒼術 黃柏家秘清胃湯升麻 川連 山梔 丹皮 生地 木通 甘草水煎,以藥汁磨生犀角沖服。
家秘舒筋丸當歸(二兩) 白芍藥(二兩) 知母(二兩) 黃柏(二兩) 秦艽(四兩) 木瓜(四兩)上六味研細末。
金銀藤(二斤) 鉤藤(一斤) 天門冬(六兩) 懷生地(六兩) 威靈仙(四兩,酒浸) 何首烏(四兩,蒸)上六味,水煎去渣,收濃膏,拌前末藥,打為丸。
楨按∶《內經》論痿云,肺熱葉焦,則生痿 ,心氣熱,則生脈痿,脛縱不能任地。
肝氣熱,則筋膜干,筋急而攣。脾氣熱,則胃干而渴,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發為骨痿。又核上文曰∶五臟因肺熱相乘而發痿 ,痿皆主于大熱,肺熱者色白毛敗,心熱者色赤脈溢,肝熱者色蒼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動,腎熱者色黑齒槁。又總結上文治痿之法曰,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明明言陽明廣納水谷,飲食熱物,必先受之,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若腸胃有積熱,則陽明受熱,肺受火刑,而成痿矣。原病式云∶手足痿軟,非外中于風,乃內熱而生,因肺熱而血液干燥,不能榮養百骸故也。子和云∶痿因肺熱相乘于四臟,若作寒治,是殺之也。丹溪云∶治痿而得經旨者,千古來惟河間一人。劉宗濃云∶痿癥內經所論至詳,奈后代方書,概多差謬,皆因手足癱痿,有似中風,足 難行,又似風痹。于是誤以中風諸痹治之,遺禍至今。
楨按∶諸公之論,極為正當,但尚未發明內經論痿,以陽明積熱相傳于肺,治宜獨取陽明,以澄其源,則不消爍血液,而主潤宗筋,能束骨利機關。故下文核明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沖,而陽明為之長,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陽明病,則宗筋熱而縱,帶脈不引而足痿矣。此言膏粱積熱,內傷成痿之癥,必當獨取陽明,而為治痿下手真訣。夫內經治病獨詳于針灸,而針法則曰∶虛者當補,實者當取,今言獨取陽明者,以痿癥乃陽明實熱致病耳。然亦不特專務用藥,即針取陽明,是亦一法也。再考生氣通天論云∶因于濕,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張,此言痿攣之癥,不獨內傷,亦有外感于濕,若攘奪而去之,則濕久變熱,熱久變燥,燥傷血液,亦成痿攣,申明濕熱未變燥熱,可用祛濕清熱之法。若已成痿攣,亦宜清熱潤燥,主潤宗筋,若誤投燥濕,則違悖主潤宗筋之經旨。《內經》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有能食而渴,則發腦疽。又云∶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此真膏粱積熱,非肝腎經虛,細按諸條,皆五臟生熱發毒,手足不舉,足 痿攣,皆因膏粱積熱而起,須要清腸胃之積熱。然論禁忌燥熱之藥,即專用滋陰降火,亦非肝腎經虛,而不對病者也。但清腸胃積熱,不比他經。他經之熱易清,膏粱積熱,隨清隨起。若縱肆口腹,則飲酒焉,酒熱上熏于肺矣。濃味焉,膏粱積熱矣,即鹽從火化,咸味太多,亦能發渴發熱。駱龍吉云,藥中肯綮,若不淡薄滋味,雖日進清熱,而積熱日生,一寒十暴,吾知其不能萬全也。
夫膏粱積熱,乃油膩葷腥之濕熱,若見濕熱下瀉,則不生疔發毒。若濕熱不得下泄,則壅腫而發毒矣。若日久變燥,二便阻澀,則為土太過,手足不舉矣。故清除積熱,則二便如常。
脾胃清和,輸化水谷,生精養血,主潤宗筋而利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