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眩暈總論

  • 癥因脈治
  • 朱丹溪
  • 3921字
  • 2015-12-26 18:03:23

秦子曰∶余觀嚴用和眩暈論云,眩掉諸癥,《內經》皆主肝風上攻致是,而《原病式》釋之內傷七情之癥,皆能致眩暈者,于是立外感風寒暑濕四條,又立內傷痰涎下虛兩條,實為眩暈指南。然余惜其六氣未全,七情未備,且其用方主治,又難于下手,劉宗濃議其論癥親切,集方欠明,深中其弊。今余改立外感三條,內該六氣,內傷四條,內該七情,而其主治之方,皆按經對癥,不得以平淡無奇而忽之也。

外感眩暈

【風寒眩暈之癥】頭痛額痛,骨節煩痛,身熱多汗,上氣喘逆,躁擾時眩,此風邪眩暈之癥也。若身熱無汗,惡寒拘緊,頭痛、身痛,時時冒眩,此寒邪眩暈之癥也。

【風寒眩暈之因】或風木司政,風熱大作;或體虛不謹,外受風邪。風主乎陽,風熱為患,則入胃,激動痰涎,亦令人眩暈。

【風寒眩暈之脈】左脈浮數,太陽風熱;左脈浮弦,少陽風熱;右脈浮數,陽明風熱;右【風寒眩暈之治】左脈浮數,太陽風邪者,羌活防風湯,加天麻、黃芩。左脈浮弦,少陽風熱滑大,癥兼痰涎者,導痰湯加天麻、防風。左脈浮緊,太陽寒邪者,羌獨敗毒湯,加天麻、細辛。左脈弦緊,少陽寒邪者,柴胡羌活湯,加天麻、川芎。右脈浮緊,陽明寒邪者,干葛羌活湯,加天麻、升麻。大凡眩暈之癥,多有兼痰者,故天麻方書多用之,今申明首條,則以下諸條,皆可參而用也。

羌活防風湯 見酸軟。

柴胡防風湯 即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防風。

干葛防風湯干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防風導痰湯南星 半夏 枳實 甘草 橘紅羌活敗毒散 見傷寒痢疾門。

柴胡羌活湯柴胡 羌活 防風 川芎干葛羌活湯干葛 羌活 防風 白芷

外感眩暈

【暑濕眩暈之癥】熱令之時,自汗身熱,面垢背寒,煩渴引飲,小便赤澀,頭目冒眩,此濕熱眩暈之癥也。若雨濕之時,惡寒無熱,身重身痛,不能轉側,無汗拘緊,頭旋眼眩,此寒濕【暑濕眩暈之因】炎夏主令,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升,人感冒之,則為濕熱眩暈若陰雨太多,人感冒之,《經》注所云,濕氣內逆,寒氣不行,太陽上留,亦為眩暈之癥。

實大者少。虛緩者寒,虛數者熱。

【暑濕眩暈之治】煩渴引飲,脈虛帶數者,人參白虎湯。自汗煩躁,小便赤澀,黃連香茹飲,沖六一散溫服。若惡寒無熱,身痛不能轉側,脈遲緩者,羌獨勝濕湯,合術附湯。

人參白虎湯 見咳嗽、噎隔門。

黃連香茹飲 見中熱。

羌活勝濕湯 見酸軟。

術附湯 見腹脹。

外感眩暈

【燥火眩暈之癥】身熱煩躁,口渴引飲,夜臥不寧,頭旋眼黑,小便赤澀,此燥火眩暈【燥火眩暈之因】《經》謂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又云,肝肺太過,善忘,忽忽此皆運氣加臨之眩暈也。又有時令之熱,感入腸胃,傳于臟腑,上沖頭目,則眼眩旋轉,此【燥火眩暈之脈】左脈躁疾,厥陰客勝;右脈躁疾,肺熱眩暈;左右皆疾,肝肺太過。

右脈躁疾,燥火傷氣;左脈躁疾,燥火傷血。

【燥火眩暈之治】左脈躁疾,厥陽掉眩者,柴胡清肝飲。右脈躁疾,肺熱上沖者,清肺右躁疾,肝肺太過者,瀉青各半湯。右手脈數,燥火傷氣者,竹葉石膏湯。左手脈數,燥火柴胡清肝飲 見腹痛。

清肺飲 見咳嗽。

瀉青各半湯 見咳嗽。

竹葉石膏湯 見痰癥。

歸芍大黃湯當歸身 白芍藥 川大黃 丹皮

內傷眩暈

【氣虛眩暈之癥】氣虛即陽虛也。其人面色白,身無熱,神識清爽,言語輕微,二便清利,時或虛陽上浮,頭面得火,眩暈不止,或熱手按之,則運乃定,此氣虛眩暈之癥也。

【氣虛眩暈之因】大病久病后,汗下太過,元氣耗散;或悲號冷引,以傷肺氣;曲運神機,以傷心氣;或惱怒傷肝,郁結傷脾,入房傷腎,饑飽傷胃,諸氣受傷,則氣虛眩暈之癥作矣。

中氣不足;左寸脈虛,心氣不足;左關脈虛,肝膽氣弱;兩尺脈虛,腎氣不足。

【氣虛眩暈之治】肺氣不足者,人參生脈散,合四君子湯。中氣不足者,補中益氣湯。

中氣虛寒,不能運化水谷者,理中湯。心氣不足者,酸棗仁湯。肝氣有傷者,逍遙散。腎氣不足,都氣丸。真陽不足,虛陽上浮者,腎氣丸,加鹿角膠為丸。攝伏降之,古方用一味鹿茸,濃煎服,治真陽虛者,最效。

人參生脈散 見霍亂。

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理中湯 上三方見痢疾。

酸棗仁湯 見不得臥。

逍遙散 見咳嗽。

都氣丸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

腎氣丸 即熱八味丸加車前子。

內傷眩暈

【血虛眩暈之癥】血虛即陰虛也,形體黑瘦,五心常熱,夜多盜汗,睡臥不寧。頭面火升,則眼花旋轉。火氣下降,則旋暈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暈不休,不比痰火之暴發暴作,此血【血虛眩暈之因】陽絡傷,則血外溢上逆。陰絡傷,則血內溢下泄,凡此亡血成虛,而為室,此陰血內耗,血海干枯,而為眩暈者也。

【血虛眩暈之脈】脈多細澀。細而不數,血虛無熱;細而帶數,血虛有熱;左寸細澀,心血不足;左關細澀,肝不藏血;右關細澀,脾不統血;兩尺細數,腎陰枯竭。

【血虛眩暈之治】血從下泄,傷于陰絡,血虛無火,脈細不數者,歸脾湯、補中益氣湯。

心丹,合安神丸。肝血不足,血虛無火,左關細澀者,逍遙散;血虛有火,左關細數者,知柏四物湯。脾陰不足,血虛無火,右關細澀者,歸脾湯;血虛有火,右關細數者,加味當歸補血湯。腎陰不足,水虛無熱,尺脈不數者,八味丸;水虛有火,尺脈洪數者,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腎丸,古方用玄武膠一味,陰虛火旺最效。

歸脾湯 見中風、吐血二門。

補中益氣湯 見痢疾。

酸棗仁湯 見不得臥。

天王補心丹 見嗽血。

安神丸 見內傷中風。

逍遙丸 見咳嗽。

知柏四物湯 見喘癥。

加味補血湯 即當歸補血湯加知母、黃柏。

楨按∶同一失血之癥,要分陽絡傷而為外溢上逆者,陰絡傷而為內溢下泄者。同一血虛之癥,要分血脫陽脫,而為血虛無火,當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遵血脫益氣之法者;又血脫陽旺,而為血虛有火,用肝腎丸、知柏天地煎、玄武膠,遵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法者。

是以凡治虛癥而用補劑,當分有火無火,以別或養陽或養陰之大關節也。

內傷眩暈

【痰飲眩暈之癥】胸前飽悶,惡心嘔吐,膈下漉漉水聲,眩悸不止,頭額作痛,此痰飲【痰飲眩暈之因】飲食不節,水谷過多,胃強能納,脾弱不能運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則【痰飲眩暈之脈】滑大而數,痰火之診。沉弦不數,乃是寒飲。右關滑大,脾胃之痰,右關沉弦,脾胃之飲。左關滑大,肝膽之痰,左關朝寸,膽涎沃心。右關朝【痰飲眩暈之治】脾胃有痰,右關脈滑者,二陳湯、導痰湯。滑大而數,有熱者,加梔連丸下之。若脾虛不能運化而成痰者,六君子湯,補脾化痰。若脾胃雖虛,虛中尚有滯者,大安丸。大便燥結,或大便不結,而澀滯不順者,指迷丸。左關滑數,肝膽有痰,青黛膽星湯。火旺者,兼用瀉青丸。膽涎沃心,心火上沖者,朱砂安神丸,加陳膽星,牛黃清心丸,加二陳湯導痰湯 見中風諸條。

滾痰丸 見腹痛。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術。

指迷丸 見酸軟。

青黛膽星湯 即膽星湯加青黛。

瀉青丸膽草 山梔(炒黑) 大黃(酒蒸) 川芎 當歸 羌活 防風朱砂安神丸 見內傷中風。

牛黃清心丸 見外感中風。

內傷眩暈

【火沖眩暈之癥】暴發倒仆,昏不知人,甚則遺尿不覺,少頃,汗出而醒,仍如平人,此【火沖眩暈之因】《內經》有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言風主乎動,木旺火生,則為旋轉,此五志厥陽之火上沖,而為實火眩暈之癥。若肝腎之真陰不足,龍雷之火,上沖清道,亦令人頭旋眼黑,此陰火上沖,而為虛火眩暈之癥。又有真陽不足,虛陽上浮,亦令人頭目冒眩之癥,此命門真火不足,而為虛陽上浮眩暈之癥也。

【火沖眩暈之脈】脈多洪數,洪為陽盛,數為火熱。左寸洪數,心火妄動;左關洪數,肝膽之熱;左尺洪數,腎與膀胱;右寸洪數,肺中之熱;右關洪數,脾胃之火;右尺洪數,三焦之熱;兩尺空大,沉按不數,虛陽之別。

【火沖眩暈之治】心火妄動,左寸洪數者,導赤各半湯。左寸細數者,天王補心丹。肝,左關數大者,梔子清肝散;熱甚者,龍膽瀉肝湯。肝經血少,左關細數者,知柏四物湯、家秘肝腎丸。左尺數大,膀胱、小腸實熱者,火府丹、知柏導赤散;熱甚者,梔連導赤散。

左尺細數,精血虛而火旺者,知柏天地煎加玄武膠,收斂陰中之火以降之。肺熱上沖,右寸數大者,家秘瀉白散。右寸細數,肺陰不足者,二冬二母丸,合青金丸。脾胃有火,右關數大者,梔連平胃散、干葛清胃散。右關細數,脾陰不足者,知梔補血湯、知柏戊己湯;虛而熱甚者,梔連補血湯、梔連戊己湯。三焦熱甚,右尺實數者,竹葉石膏湯,加山梔、黃芩。

虛陽上浮,右尺浮大,沉按無力者,當用八味腎氣丸,溫補天真,斂真陽之火,攝伏以降之導赤各半湯 見中風中熱門。

天王補心丹 見內傷嗽血門。

梔子清肝散梔子 丹皮 柴胡 當歸 白芍藥 牛蒡子 黃芩 甘草龍膽瀉肝湯 見脅痛。

知柏四物湯 見呃癥門。

家秘肝腎丸 見內傷嗽血。

火府丹 治熱結上焦,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黃芩 山梔知柏導赤散 治熱結中焦,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知母 黃柏梔連導赤散 治熱結下焦,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山梔 川黃連知柏天地煎 見內傷嗽血門。

家秘瀉白散 見咳嗽門。

二冬二母湯 見燥熱咳嗽。

清金一物丸 見傷熱咳嗽。

梔連平胃散 見內傷呃癥。

干葛清胃散升麻 丹皮 生地 當歸 石膏 川黃連 干葛 甘草知柏補血湯知母 黃柏 黃 當歸身知柏戊己湯知母 黃柏 甘草 白芍藥梔連補血湯山梔 黃連 黃 當歸梔連戊己湯山梔 黃連 甘草 白芍藥竹葉石膏湯知母 石膏 揀冬 竹葉 山梔 黃芩八味腎氣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

楨按∶火沖眩暈之癥,有三大法門。有五志厥陽之火,膏粱積熱之火,二者皆能上沖致眩,此名實火眩暈,當用導赤各半湯、火府丹、龍膽瀉肝湯、梔連平胃散、竹葉石膏湯等以清之。有真陰不足,龍雷之火上沖而暈者,此名陰火眩暈,當用天王補心丹、知柏四物湯、肝腎丸、天地煎等,養陰滋陰,斂而降之。有真陽不足,無根之火,失守上炎,亦令人眩冒不止,此名虛陽眩暈,當用桂附八味丸、四逆湯等,攝伏降之。例如發熱煩躁等癥,亦有三條分別∶實火攻沖而煩躁者,名曰實熱煩躁,此火擾于中,大用苦寒之藥,以直折之;有真陰內耗而煩躁者,名曰陰虛煩躁,此陰虧火旺,當用養陰之藥,滋陰降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有真陽不足,虛陽上浮而煩躁者,名曰陰極發躁,此陰寒之極,反見虛陽之假象,當用補陽之藥,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淳县| 潼关县| 黄浦区| 沧州市| 普安县| 建宁县| 克拉玛依市| 上饶县| 祥云县| 白沙| 儋州市| 章丘市| 海丰县| 长治市| 永平县| 中宁县| 邳州市| 基隆市| 海宁市| 金堂县| 宜州市| 怀远县| 文登市| 凤山市| 岳普湖县| 临江市| 柳州市| 布拖县| 江津市| 淳安县| 阿瓦提县| 咸阳市| 桑日县| 百色市| 府谷县| 封丘县| 大渡口区| 潍坊市| 彝良县| 朔州市|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