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曰∶胃中嘔出名吐血;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陽明胃家癥;咳血太陰肺家癥。丹溪以嘔血嗽血,皆從口中吐出,總名之曰吐血,故嘔咳不分,肺胃罔別。余今分別咽中胃管嘔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則經絡分明,治法不混。
外感吐血
【外感吐血之癥】發熱煩躁,面赤目赤,口干唇紅,夜不得臥,從口吐出,純血無痰,此外感吐血之癥也。
【外感吐血之因】內有積熱,諸經火盛,外有風寒,束其肌表,血絡熱甚,不得外越,妄行上沖,從口嘔出,故外感吐血,責之邪熱妄行。
【外感吐血之脈】脈必洪大;或見浮緊,表邪未解;或見沉數,里熱熾盛;失血太多,若見芤澀。洪大和緩易治,沉細弦急難醫。
【外感吐血之治】若身痛發熱,表邪未解,此太陽邪熱攻沖,脈浮大而數者,羌活沖加減治之,佐以清胃之藥。若表邪已散,身仍發熱,目痛不眠,此陽明經邪熱;脈長而數者,干葛石膏湯,佐以涼血之藥;或用犀角地黃丸;耳聾寒熱,兼用小柴胡湯;脈芤而澀者,歸芍地黃湯;血紫胸痛,紅花桃仁湯。外感門衄血,乃是表邪,今吐血門,乃是熱邪在里,羌活沖和湯 治太陽失汗,表邪未解者。
羌活 黃芩 生地 荊芥 川芎 葛根 甘草葛根石膏湯 治陽明熱盛,吐血不止者。
葛根 石膏 山梔 黃芩 荊芥 丹皮 生地熱甚者加川連;大便結,加大黃。
犀角地黃湯生地 犀角 丹皮 山梔 白芍藥 荊芥小柴胡湯 治吐血兼少陽經見證。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歸芍地黃湯當歸 白芍藥 生地 丹皮 茯苓 山藥 山茱萸 澤瀉紅花桃仁湯紅花 桃仁 丹皮 楂肉 赤芍藥 澤蘭 歸尾 紅曲大便結,加酒煮大黃。
內傷吐血
【內傷吐血之癥】身無表邪,脈不浮大,起居如故,飲食自若,時而嘔吐純血,一連數口,此胃家吐血之癥。若傾盆大出者,則肝家吐血也。
【內傷吐血之因】或積熱傷血,血熱妄行;或失饑傷飽,胃氣傷損;或浩飲醉飽,熱聚于中,或鹽醋辛辣,縱口不忌;或惱怒叫喊,損傷膈膜,則血從口出,而內傷吐血之癥作矣。
【內傷吐血之脈】兩關獨盛,或見洪大,或見浮數。右關獨大,胃家有傷;左關獨大,肝家之損。和緩沉小者易治,弦急細數者難治。
【內傷吐血之治】胃家之血,犀角地黃湯,加干葛、知母;積熱甚者,加黃連、石膏;大便結,加酒蒸大黃,即釜底抽薪之法。酒客致咳,必至吐血者,干葛石膏湯,合瀉白散,此胃火上沖傷肺之條。若傾盆大出,肝經血,犀角地黃湯,加黃芩、玄武膠,此清肝攝血之法。
面色白,脈沉遲,內無熱,陽虛不能攝血,歸脾湯主之,此即血脫益氣之條。胸前痛,血色紫而成塊,紅花桃仁湯。失饑傷飽,調理胃氣,飲食得法,則胃氣自和,而病自愈。
犀角地黃湯犀角 生地 丹皮 山梔 白芍藥 荊芥 黃芩 玄武膠干葛石膏湯合瀉白散干葛 石膏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歸脾湯當歸 白術 人參 甘草 白茯苓 木香 遠志 黃 龍眼肉 酸棗仁紅花桃仁湯紅花 桃仁 丹皮 紅曲 楂肉 赤芍藥 澤蘭 歸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