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菩提達磨。此云覺法。西竺為二十八祖。此土為初祖。本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太子也。遇二十七祖。祖知其密跡發明心要。乃記之曰。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大興佛事。汝至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不可久留。聽吾偈云。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悽悽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嫰桂久昌昌。師在本國以知見力破彼六宗異見。法師令其捨小皈大。一有相宗。二無相宗。三定慧宗。四戒行宗。五無得宗。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甚盛。大師乃喟然歎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復支離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一一說其宗旨。各自知無所皈。然後返本悟入。大師學該三藏。尤專定業。排不知也。師自南天竺泛海。經涉三年。時普通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廣州。刺史蕭昂表聞武帝。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十月一日至金陵。詔迎至金陵。帝問。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領悟。師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于洛陽。後當魏孝明帝大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測之。即禪宗初祖也。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大師既少室九年未卜知音。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師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一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達明積雪過膝。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遂易名曰慧可。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光曰覔心了不可得。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既從此悟入。即為二祖也。所云六代傳衣者。二祖既得之初祖。皆以衣盂相傳。初祖自西竺傳衣東土以表其信。至曹溪六祖其道已行。便不傳衣唯傳法也。達磨傳可。可傳璨。璨傳信。信傳忍。忍傳能。能即曹溪六祖大師也。其道盛行於世。謂之六代傳衣天下聞也。自後得道者不可勝數。故云成佛作祖者匝地普天。參禪學道者如麻似粟。故云後人得道何窮數也。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真既不立。妄亦本空。良由真妄本無自性。因真立妄。因妄立真。古德云。單真不立。獨妄難成也。有無雙遣者。有無亦相待而立。今既雙遣。不空亦空也。故云有無雙遣不空空也。此之數句。大師欲顯其法。故雙拈真妄有無之情爾。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二十空門者。如來破二十種執有之見。因成二十空名。故大般若經云。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雖有二十空名。其體即一法也。今明法性之理不同二十之空。故云元不著也。一性如來體自同者。逈出外道六十二種異見。即與般若涅槃妙心冥合。故云體自同也。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心是根者。根以能生為義。良由此心能生一切善不善法。故名根也。法是塵者。法雖能軌持萬物。猶如妙藥。病若愈則藥必無用。故法是塵也。此之二法皆有窒礙。使人心光不能透漏。如鏡上之痕也。所以云。根塵相對。翳障心光。返本明心。良由此也。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則真。
痕垢若盡。心法雙亡。自然心光透脫。明見佛性也。古德云。一翳在眼空花遍界。一妄在心河沙生滅。翳消花盡。妄滅證真。病差藥除。氷消水在。靈丹一顆點紩成金。至理一言轉凡為聖。故云性即真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
嗟即歎辭也。世尊出世轉大法輪。利益有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師出世正當像法。早嗟歎如此。即今則可知矣。故云。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也。末世弘道不明大旨。各守門庭互相堅執。盡為法病。故下文可見也。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去聖遙遠。邪見轉深。於正法中返生怨害。是以達磨西來擊齒服毒。聖師尚爾。豈況人師耶。諸佛出世莫不興慈運悲接物利生。魔強法弱而於聖心不知恩德。況今天下昇平日久。國王大臣受佛付囑弘護三寶。諸方法席興盛。出家之士當起難遇之心。參尋知識決擇生死。以求出離。報答四恩。即其宜矣。然而其中有雖學佛法。不知有教外別傳者亦有之也。有身居貴位忘宿世所修。而於佛法為其障礙者。必有之也。有雖傳持佛法。各以宗派不同互相攻擊者。亦有之也。此皆為法門魔事。盡非通人。若是本分當人。必不如是。故圭峯云。諸宗門下皆有達人。然各安所習。通少局多。以承稟為戶牖。各自開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存函矢而遷變。法逐人我以高低。致使是非紛拏。莫之辨析。故云魔強法弱多怨害也。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如來唯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世有魔王。雖與佛同時而不信有圓頓法門。聞佛所說悉皆毀謗。恨不滅除令如瓦碎也。世人有無大乘根性者。亦不信有悟入法門。而於釋門身雖出家。尚自不信。故有之也。古德云。不可向翳目人前說空中無花。不可向狂病人前說面前無鬼。空廢語言應不信受。直須目淨心安。當自知矣。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
世人所造無量無邊之業。皆妄心所作。故云作在心也。所感無量苦果。地獄畜生餓鬼種種等形。受種種苦。古德云。負鞍啣紩為誰來。昔時祇為行心錯。故云殃在身也。皆是自作自受。非他人所致。故云不須冤訴更尤人也。世間之苦乃止一世。地獄之苦無有窮盡。劍樹刀山種種不可說苦。此方受盡世界壞時更移他方地獄受罪。報盡更生畜生。驢馬皆非別人。唯自作自受也。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謗法之罪非小過也。毀般若罪業皆落地獄。亦非輕計。地獄皆無間地獄。即極重獄也。時數久遠皆論劫數。謗法報非一。具如藏經所載。或為九頭龜。或患白癩疾等。良由十方諸佛出世悉皆讚歎一乘妙法。十方諸佛由證法故得成無上正等菩提。今卻返謗其罪。宜矣。故云莫謗如來正法輪也。
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深沉獅子住。
栴檀林喻一真妙境。無雜樹者。無小機權位之雜也。鬱密森沉者。鬱密即繁茂之貌也。森即幽邃之貌也。師子住者。以喻法性之境。唯大乘菩薩所住。人天小機即不能知。故知無上般若唯接上根上士。中下之機卒難悟入。故云。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沉獅子住也。
境靜林閒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無為大道唯大乘菩薩履踐。諸小乘人與諸權位行人不能措足。師子喻大乘菩薩也。走獸飛禽喻人天二乘小機也。是以法華五千退席不任此事。一真妙境唯上士所遊。中下之流卒難摸索。故云。境靜林閒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也。
獅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
所言師子兒者。喻菩薩初發心時即便成等正覺也。超過聲聞緣覺諸小乘眾。故云眾隨後也。三歲即表見性之人圓修三法也。智者云。空也者泯一切法也。假也者立一切法也。中也者妙一切法也。空不定空。空處當體即空即假。假不定假。假處當體即空即中。中不定中。中處當體即空即假。此之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一處常三三處常一。所以云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一也。悟入之士圓證三法。所說法門皆中道實相。故云三歲便能大哮吼也。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虗開口。
野干喻凡夫二乘也。師子喻大乘菩薩也。菩薩之人深悟法性。從初發心便成正覺。所說法門悉皆稱性也。二乘凡夫諸權位人不能明見佛性之者。所說不明究竟實相之理。猶如百千妖怪虗開口。終無所益也。故云百千妖怪虗開口。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圓謂圓滿。頓非漸次也。教者効也。聖人備下文言。詮理化物為義也。圓頓之教。不假漸次。超入佛境。傳曰。譬如太子具王義之德。迦陵超眾鳥之音也。勿人情者。勿猶眾也。一切眾生若有疑情不決。直須明了。此非世間之學。為生死事大。實非容易。故下文明其因果也。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此是永嘉自謂也。豈是山僧馳逞人我之心。切恐未來之際一切眾生於法門中發心修行。錯悞用心。墮落斷常二見。此之二見能陷人。故名之為坑。如世坑壍也。西天有九十六種外道。不出此見。故法華經云。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即其義也。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
非不非是不是者。乃明是非之相分明。不可錯亂也。非豈不是非乃真非也。是豈不是是乃真是也。雖則是非無主。不可瞞盰佛性籠統真如也。差之毫氂失千里者。毛中長者曰毫。氂者十氂為一毫。若差之毫氂之間。則失之千里萬里。故下文深明是非之相也。
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龍女善星者。明顯是非之相也。昔日靈山會上有一龍女獻佛寶珠。世尊受之而為說法。悟無生忍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號華鮮如來也。非則善星生陷墜者。昔有比丘名曰善星。念得十八香象駝經。生身活陷地獄。謂不見佛性說法返成謗瀆。故則有所警策也。
吾早秊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今欲明無相之功。先明有相之理。大師少時歷諸講肆。聽集天臺智者教觀。深於經論。積學愽問也。先德云。五夏已前精研律部。大明經論。然後參尋知識。決擇生死。乃入道敘也。非宿有乘種願力。罕能全此。從上諸聖莫不皆然。達磨祖師學該三藏尤專定業。非不知也。後之學者不能及此。返為謗說。深不可也。譬如筌蹄有獲魚兔。既獲魚兔筌蹄可忘。下文可見也。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筭沙徒自困。
經論之學豈有過失。乃我佛如來金口所說。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故知教不迷人人自迷教也。古德云。看經須具看經眼。眼若不明返為名相所眩。不窮心地一向多聞。所以云。縱多學。也成貪。那箇回頭解自慚。伶俜抂作他鄉客。本分門風不荷擔。譬若入海筭沙徒自困爾。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如來訶責多聞之士。雖則多聞。不獲修證。經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也。既非己寶。數至終日雖知數量。不得受用。於己有何益也。所以云。譬如終朝說藥而自困於沈痾。有若長年問程而不動跬步。得魚忘筌者。罕遇其士。執指為月者。實繁有徒。即其義也。
從來蹭蹬覺虗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從來者。從無始來也。蹭蹬者。行不進之貌也。虗行者。未有地頭而虗行也。從無始已來以至今日。經生死嶮道。徒自困疲。於涅槃路上未曾蹈實。故云覺虗行也。多年枉作風塵客。譬如世人飄蓬南北。千里家鄉轉遠。枉作風塵之客也。古德云。門前無限路。誰是到家人。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
謂不皈依三寶之人。西竺九十六種外道依附邪師。生諸邪見。故云錯知解也。不達如來心地法門。故知於無量劫受無量生死。皆因邪師說法也。不遇圓頓大乘菩薩所說。故論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以經於往昔無量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不聞佛名者。皆遇邪師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