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5章 醫案(21)

  • 醫學衷中參西錄
  • 佚名
  • 3287字
  • 2015-12-26 18:00:23

方解 按此方即白虎加人參湯,以玄參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也。傷寒書中用白虎湯之定例,汗吐下后加人參,以其虛也;渴者加人參,以其津液不上潮也,至產后則虛之尤虛,且又作渴,其宜加人參明矣。至以玄參代知母者,因玄參《神農本草經》原謂其治產乳余疾也。以生山藥代粳米者,因山藥之甘溫既能代粳米和胃,而其所含多量之蛋白質,更能補益產后者之腎虛也。如此變通,其方雖在產后用之,可毫無妨礙,況石膏《神農本草經》原謂其微寒,且明載其主產乳乎。

復診 服藥一劑,熱退強半,渴喘皆愈。脈象已近和平,大便猶未通下。宜大滋真陰以退其余熱,而復少加補氣之藥佐之。誠以氣旺則血易生,即真陰易復也。

處方 玄參(二錢) 野黨參(五錢)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飲下。

效果 將藥煎服兩劑,大便通下,病遂全愈。

10.流產后滿悶

天津張姓婦年二十六歲,流產之后胃脘滿悶,不能進食。

病因 孕已四月,自覺胃口滿悶,倩人以手為之下推,因用力下推至臍,遂至流產。

證候 流產之后,忽覺氣血上涌充塞胃口,三日之間分毫不能進食。動則作喘,頭目眩暈,心中怔忡,脈象微弱,兩尺無根。

診斷 此證因流產后下焦暴虛,腎氣不能固攝沖氣,遂因之上沖。夫沖脈原上隸陽明胃府,其氣上沖胃氣即不能下降(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是以胃中脹滿,不能進食。治此等證者,若用開破之藥開之,脹滿去而其人或至于虛脫。宜投以峻補之劑,更用重鎮之藥輔之以引之下行,則上之郁開而下焦之虛亦即受此補劑之培養矣。

處方 大潞參(四錢)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懷山藥(一兩) 熟懷地黃(一兩)玄參(八錢) 凈萸肉(八錢) 紫蘇子(三錢炒搗) 生麥芽(三錢)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方解 按方中用生麥芽,非取其化食消脹也。誠以人之肝氣宜升,胃氣宜降,凡用重劑降胃,必須少用升肝之藥佐之,以防其肝氣不舒。麥芽生用原善舒肝,況其性能補益胃中酸汁,兼為化食消脹之妙品乎。

效果 將藥煎服一劑,胃中豁然頓開,能進飲食,又連服兩劑,喘與怔忡皆愈。

11.月閉兼溫疹靨急

天津楊氏女,年十五歲,先患月閉,繼又染溫疹靨急。

病因 自十四歲月信已通,后因肝氣不舒,致月信半載不至,繼又感發溫疹,初見點即靨。

證候 初因月信久閉,已發熱瘦弱,懶于飲食,恒倦臥終日不起。繼受溫疹,寒熱往來,其寒時覺體熱減輕,至熱時,較從前之熱增加數倍,又加以疹初見點即靨,其毒熱內攻。心中煩躁怔忡,劇時精神昏憒,恒作譫語,舌苔白而中心已黃,毫無津液。大便數日未行,其脈覺寒時似近閉塞,覺熱時又似洪大而重按不實,一息五至強。

診斷 此證因陰分虧損將成癆瘵,又兼外感內侵,病連少陽,是以寒熱往來,又加以疹毒之熱,不能外透而內攻,是以煩躁怔忡,神昏譫語,此乃內傷外感兩劇之證也。宜用大劑滋其真陰清其毒熱,更佐以托疹透表之品當能奏效。

處方 生石膏(二兩搗細) 野臺參(三錢) 玄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大甘枸杞(六錢) 知母(四錢) 連翹(三錢) 蟬蛻(二錢)茵陳(二錢) 僵蠶(錢半) 鮮蘆根(四錢)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囑其服一劑熱不退時,可即原方再服,若服至大便通下且微溏時,即宜停藥勿服。

復診 將藥煎服兩劑,大熱始退,不復寒熱往來,疹未表出而心已不煩躁怔忡。知其毒由內消,當不變生他故。大便通下一次亦未見溏,再診其脈已近和平,惟至數仍數,和其外感已愈十之八九,而真陰猶未復也。擬再滋補其真陰,培養其血脈,俾其真陰充足,血脈調和,月信自然通順而不愆期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玄參(五錢) 地骨皮(五錢)龍眼肉(五錢) 北沙參(五錢) 生杭芍(三錢) 生雞內金(錢半黃色的搗)甘草(二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三診 將藥連服四劑,飲食增加,精神較前振作,自覺諸病皆無,惟腹中間有疼時,此月信欲通而未能即通也。再診其脈已和平四至矣。知方中涼藥宜減,再少加活血化瘀之品。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龍眼肉(六錢)當歸(五錢)玄參(三錢) 地骨皮(三錢) 生杭芍(三錢) 生雞內金(錢半黃色的搗)土鱉蟲(五個大者搗) 甘草(錢半) 生姜(三片)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此藥連服十劑,腹已不疼,身形已漸胖壯,惟月信仍未至,俾停藥靜候。旬日后月信遂見,因將原方略為加減,再服數劑以善其后。

或問 方書治溫疹之方,未見有用參者。開首之方原以治溫疹為急務,即有內傷亦當從緩治之,而方中用野臺參者其義何居?答曰:《傷寒論》用白虎湯之例,汗吐下后加人參,以其虛也;渴者加人參,以其氣虛不能助津液上潮也。令此證當久病內虧之余,不但其血分虛損,其氣分亦必虛損。若但知用白虎湯以清其熱,不知加參以助之,而熱轉不清,且更有病轉加劇之時(觀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后附載醫案可知)。此證之用人參,實欲其熱之速退也。且此證疹靨之急,亦氣分不足之故。用參助石膏以清外感之熱,即借其力以托疹毒外出,更可借之以補從前之虛勞。是此方中之用參,誠為內傷外感兼顧之要藥也。

或問 凡病見寒熱往來者,多系病兼少陽,是以治之者恒用柴胡以和解之。今方中未用柴胡,而寒熱往來亦愈何也?答曰:柴胡雖能和解少陽,而其升提之力甚大。此證根本已虛,實不任柴胡之升提。方中茵陳其性涼而能散,最能宣通少陽之郁熱,可為柴胡之代用品。實為少陽病兼虛者無尚之妙藥也。況又有蘆根亦少陽藥,更可與之相助為理乎?此所以不用柴胡亦能愈其寒熱往來也。

12.處女經閉

天津陳氏女,年十七歲,經通忽又半載不至。

病因 項側生有瘰 ,服藥療治,過于咸寒,致傷脾胃,飲食減少,遂至經閉。

證候 午前微覺寒涼,日加申時,又復潮熱,然不甚劇。黎明時或微出汗,咳嗽有痰,夜間略甚,然仍無妨于安眠。飲食消化不良,較尋常減半。心中恒覺發熱思食涼物,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其脈左部弦而微硬,右部脈亦近弦,而重診無力,一息搏逾五至。

診斷 此因飲食減少,生血不足以至經閉也。其午前覺涼者,其氣分亦有不足,不能乘陽氣上升之時而宣布也。至其晚間之覺熱,則顯為血虛之象。至于心中發熱,是因陰虛生內熱也。其熱上升傷肺易生咳嗽,胃中消化不良易生痰涎,此咳嗽又多痰也。其大便燥結者,因脾胃傷損失傳送之力,而血虛陰虧又不能潤其腸也。左脈弦而兼硬者,心血虛損不能潤肝滋腎也。

右脈弦而無力者,肺之津液胃之酸汁皆虧,又兼肺胃之氣分皆不足也。擬治以資生通脈湯,復即原方略為加減,俾與證相宜。

處方 白術(三錢炒) 生懷山藥(八錢) 大甘枸杞(六錢) 龍眼肉(五錢)生懷地黃(五錢) 玄參(四錢) 生杭芍(四錢) 生赭石(四錢軋細)當歸(四錢) 桃仁(二錢) 紅花(錢半) 甘草(二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二十余劑(隨時略有加減),飲食增多,身形健壯,諸病皆愈。惟月信猶未通,宜再注意通其月信。

處方 生水蛭(一兩軋為細末) 生懷山藥(半斤軋為細末)每用山藥末七錢,涼水調和煮作茶湯,加紅蔗糖融化,令其適口,以之送服水蛭末六分,一日再服,當點心用之,久則月信必通。

效果 按方服過旬日,月信果通下,從此經血調和無病。

方解 按水蛭《神農本草經》原無炙用之文,而后世本草謂若不炙即用之,得水即活,殊為荒唐之言。嘗試用此藥,先用炙者無效,后改用生者,見效甚速。其性并不猛烈,惟稍有刺激性。屢服恐于胃不宜,用山藥煮粥送服,此即《金匱》硝石礬石散送以大麥粥之義也。且山藥饒有補益之力,又為尋常服食之品,以其粥送水蛭,既可防其開破傷正,且又善于調和胃腑也。

13.血崩證

天津徐姓婦,年十八歲,得血崩證。

病因 家庭不和,激動肝火,因致下血不止。

證候 初時下血甚多,屢經醫治,月余血雖見少,而終不能止。

脈象濡弱,而搏近五至。呼吸短氣,自覺當呼氣外出之時,稍須努力,不能順呼吸之自然。過午潮熱,然不甚劇。

診斷 此胸中大氣下陷,其陰分兼虧損也。為其大氣下陷,所以呼氣努力,下血不止,為其陰分虧損,所以過午潮熱。宜補其大氣,滋其真陰,而兼用升舉固澀之品方能治愈。

處方 生箭 (一兩) 白術(五錢炒) 大生地(一兩) 龍骨(一兩 搗)牡蠣(一兩 搗) 天花粉(六錢) 苦參(四錢) 黃柏(四錢)柴胡(三錢) 海螵蛸(三錢去甲) 茜草(二錢)西藥麥角中者一個,攙乳糖五分,共研細,將中藥煎湯兩大盅,分兩次服,麥角末亦分兩次送服。

效果 煎服一劑,其血頓止,分毫皆無,短氣與潮熱皆愈。再為開調補氣血之劑,俾服數劑以善其后。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阿合奇县| 汉源县| 乾安县| 修武县| 海阳市| 固安县| 黄山市| 九江县| 沁水县| 泾阳县| 余姚市| 昆明市| 惠东县| 台湾省| 娄底市| 深圳市| 三门县| 拉萨市| 汉阴县| 平武县| 柏乡县| 扎兰屯市| 靖安县| 阜宁县| 綦江县| 日土县| 柘荣县| 呼伦贝尔市| 海林市| 老河口市| 绿春县| 金平| 龙门县| 西城区| 犍为县| 武宁县| 敦化市| 老河口市| 哈巴河县|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