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經》節要:先取行針補瀉,次取井滎俞經合,又次及經脈,各以類相從,不拘舊經篇次。
一、《素問》節要:先九針,次補瀉,次諸法,次病刺,次經脈囗冗,不拘舊文篇目。
一、《難經》注雖多,惟滑氏本義折衷眾說,故存之。
一、各書有羽翼《難經》者,集注于各條下。
一、《難經》注與經旨未合者,竊疑之,非敢妄議前人也,亦欲求明夫理耳。
一、《素問》《內經》《靈樞》,舊有王冰注,議者謂其多所強解,今去之,惟錄其本文。
一、《素問》浩瀚,今節要立題分類,以便記誦。
一、前人謂《素問》篇次失序,錯簡不無。今節要或錄其全篇,或摘其一節,而類聚之。書之有圖所以彰明其義也,可圖則圖之,今置圖卷首,以備參考。
九針式
囗針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其病熱在頭身宜此。員針其身員,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肉分氣滿宜此。囗針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脈氣虛少宜此。鋒針刃三隅,長一寸六分,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此。囗針一名鈹針,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破癰腫,出膿血。員利針尖如毫,且員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調陰陽,去暴痹。毫針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調經絡,去疾病。長針鋒如利,長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節奏之間者。燔針一名囗針。長四寸,風虛合于骨解皮膚之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