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 素問識
- 佚名
- 4942字
- 2015-12-26 17:41:35
陰陽交合者 馬云。若膀胱有陽病而見陰脈。有陰病而見陽脈。是陰陽相合。其證當(dāng)行立坐臥。俱不寧也。以金為主。當(dāng)善調(diào)之而愈。吳云。謂陰陽之氣交至。合而為病也。陰陽兩傷。血?dú)饩銚p。衰弱已甚。
故令動止艱難。立則不能坐。坐則不能起也。張?jiān)?。秋氣將斂未斂。故有陰陽交合為病者。則或精或氣。必有所傷。而致動止不利。蓋陽勝陰。故立不能坐。陰勝陽。故坐不能起。
三陽獨(dú)至 李云。陽。當(dāng)作陰。陰病而當(dāng)陰盛。則孤陰不生矣。冰堅(jiān)如石之候。不能再生。即上文三陽俱起。不治自愈。下文。二陰期在盛水。則此為三陰無疑。
期在石水 張?jiān)啤H柂?dú)至。陽亢陰竭之候也。陰竭在冬。本無生意。而孤陽遇水。終為撲滅。故期在冰堅(jiān)如石之時也。
二陰獨(dú)至 張?jiān)?。二陰。全元起本。作三陰。即所謂三陰并至。有陰無陽也。盛水者。正月雨水之候。孤陰難以獨(dú)立。故遇陽勝之時。則不能保其存也。
方盛衰論篇第七十一
馬云。內(nèi)有不足有余虛實(shí)等義。皆所以較其盛衰也。吳云。方。比也。比方陰陽多少。五度強(qiáng)弱。何者為盛。何者為衰也。
氣之多少 張?jiān)?。多少。言盛衰也。高云。氣。陰陽之氣也。人身陰陽之氣。有多而盛。有少而衰?
陽從左陰從右 張?jiān)?。陽氣主升。故從乎左。陰氣主降。故從乎右。高云。向明而治。左陽右陰?
故陽從左。陰從右。
老從上少從下 張?jiān)啤@先酥畾?。先衰于下。故從上者為順。少壯之氣。先盛于下。故從下者為順?
蓋天之生氣。必自下而升。而人氣亦然也。故凡以老人。而衰于上者。其終可知。少壯而衰于下者。其始可知。
皆逆候也。高云。四時之氣。秋冬為陰。從上而下。春夏為陽。從下而上。故老從上。少從下。蓋老為秋冬之陰。少為春夏之陽也。
是以春夏歸陽為生 馬云。春夏或病或脈。歸陽為生。若陰病陰脈。如秋冬者。為死。張?jiān)?。春夏以陽盛之時?;蜃C或脈。皆當(dāng)歸陽為生。若得陰候。如秋冬者。為逆為死。
反之則歸秋冬為生 馬云。反之則秋冬歸陰為生。若陽病陽脈。如春夏者為死。是以人之氣有多少。
逆之則皆能為厥也。張?jiān)?。反之。謂秋冬也。秋冬以陰盛陽衰之時。故歸陰為順。曰生。然不曰歸春夏為死者。
可見陰中有陽。未必至害。而陽為陰賊。乃不免矣。高云。人身春夏之時。其氣歸陽為生。歸秋冬之陰為死。
若反之則歸秋冬為死者。歸秋冬反為生。反之而生。氣之逆也。是以陰陽之氣。無論多少。若逆之。則皆為厥矣。
一上不下 張?jiān)?。陽逆于上而不下。則寒厥到膝。老人陽氣從上。膝寒猶可。少年之陽。不當(dāng)衰而衰者。故最畏陰勝之時。老人陽氣本衰。是其常也。故于秋冬無慮焉。高云。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如陰氣一上。陽氣不下。則陰盛陽虛。故寒厥到膝。
頭痛巔疾 吳云。此謂巔疾。有巔崩偃仆之義。張?jiān)粕蠈?shí)下虛。故病如此。志云。愚謂此下。當(dāng)有少者春夏生。老者春夏死句?;蚝喢撘?。
求陽不得求陰不審 張?jiān)?。厥之在人也。謂其為陽。則本非陽盛。謂其為陰。則又非陰盛。故皆不可得。蓋以五臟隔絕。無征可驗(yàn)。若居曠野無所聞。若伏空室無所見。乃病則綿綿不解。勢甚凋敝。若弗能終其日者。豈真陰陽之有余者耶。
綿綿乎屬不滿日 張?jiān)啤>d。古綿字。高云。今綿綿一息之微。屬望其生。若不能滿此一日矣。簡按詩大雅疏。綿綿。微細(xì)之辭。王蓋取氣息綿 之義。屬。高讀為矚也。
是以少氣之厥 趙府本。熊本。少氣。作少陰。馬吳張并從之。志高仍原文。簡按據(jù)王注。及下文是為少氣之語。則知作少陰。誤也。
籍籍 馬云。眾多也。吳云。積尸狀。張?jiān)?。多驚惕也。志云。野狼籍也。簡按野狼籍。披離雜亂貌。前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籍籍。志注為是。
菌香 脈經(jīng)。作園苑。千金。作園花。志云。香蕈之小者。蓋雖有生氣而無根。簡按此注非也。廣雅。
菌。薰也。其葉謂之蕙。又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蜀都賦。菌桂臨巖。知全注為得。
陽物 志云。龍也。乃龍雷之火游行也。
陽氣有余陰氣不足 吳云。凡人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當(dāng)晝而寐。若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當(dāng)夕而夢。張?jiān)?。所以為厥為夢者。皆陽不附陰之所致?
五診 吳云。五內(nèi)見證也。陰陽。三陰三陽也。
以在經(jīng)脈 吳云。在。察也。經(jīng)脈。十二經(jīng)之脈也。馬高同。簡按書舜典。在璇璣玉衡。注。在。察也。今從吳注。
十度 馬云。度人度民之度。俱入聲。余皆去聲。志并去聲。注云。度。量也。十度者。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也。高。以下文度民君卿四字。移于陰陽氣盡之下。注云。十度。一曰度人。二曰度脈。三曰度臟。四曰度肉。五曰度筋。六曰度俞。七曰度陰陽氣盡。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民不得同卿。卿不得同于君。就其心志。而揆度之。簡按王義允當(dāng)。故馬吳張從之。
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 張?jiān)?。脈度者。如經(jīng)脈脈度等篇。是也。臟度。如本臟腸胃平人絕谷等篇。
是也。肉度。如衛(wèi)氣失常等篇。是也。筋度。如經(jīng)筋篇。是也。俞度。如氣府氣穴本輸?shù)绕J且?。度。?shù)也。
散陰頗陽 吳云。頗。跛同。陰陽散亂偏頗也。簡按玉篇。頗。不平也。偏也。王注非。
脈脫不具 吳云。脈或不顯也。張?jiān)啤4似涿}有所脫。而陰陽不全具矣。
診無常行 張?jiān)?。診此者。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蓋謂其當(dāng)慎耳。吳云。不拘于一途也。
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張?jiān)?。貴賤尊卑。勞逸有異。膏粱藜藿。氣質(zhì)不同。故當(dāng)度民君卿。分別上下。以為診。
至陰虛天氣絕 馬云。地位乎下。為至陰。若至陰虛。則天氣絕而不降。何也。以其無所升也。天位乎上。為至陽。若至陽盛。則地氣無自而足。何也。以其無所降也。此設(shè)言也。故人有陽氣。陽氣者。衛(wèi)氣也。人有陰氣。陰氣者。營氣也。能使陰陽二氣。交會于一處者。惟至人乃能行之。吳云。至陰。脾也。天氣。
肺也。高云。至陰。太陰也。至陰虛。則人之地氣不升。地氣不升。天氣絕。至陽。太陽也。
至陽盛。則人之天氣有余。天氣有余。故地氣不足。必陰陽并交。無有虛盛。
陽氣先至陰氣后至 張?jiān)?。凡陰陽之道。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唱陰隨。陽施陰受。陽升陰降。
陽前陰后。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shù)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里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jìn)者為陽。退者為陰。發(fā)生者為陽。收藏者為陰。陽之行速。陰之行遲。故陰陽并交者。必陽先至。而陰后至。是以圣人之持診者。在察陰陽先后。以測其精要也。
六十首 吳云。六十年之歲首也。言論陰陽之變與常。乃盡于六十年間也。張?jiān)?。禁服篇。所謂通于九針六十篇之義。今失其傳矣。高云。奇脈恒脈。脈勢不同。六十日而更一氣。乃以六十為首也。簡按十六難云。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呂廣曰。首。頭首也。蓋三部從頭者。脈輒有六十首。蓋諸注并屬附會。今仍王義。
診合微之事 吳云。合于幽微也。志云。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也。張?jiān)?。參諸診之法。
而合其精微也。
章五中之情 吳云。五中。五臟也。張?jiān)?。章。明也。志云。五?nèi)之情志也。簡按馬云。五中者。
古經(jīng)篇名。非。義具下文王注。
定五度之事 馬云。即前十度也。吳張同。志云。五度者。度神之有余有不足。氣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也。高云。五度。即上文之五診也。簡按馬注似是。
切陰不得陽 張?jiān)?。言人生以陽為主。不得其陽。焉得不亡。如陰陽別論曰。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矣。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死。
脈無胃氣死。是皆言此陽字。
守學(xué)不湛 張?jiān)啤U?。明也。(本于馬注。)若但知得陽。而不知陽中有陰。及陰平陽秘之道者。是為偏守。其學(xué)亦屬不明。志云。湛。甚也。吳。湛。作知。高。作諶。注云。諶。信也。簡按湛訓(xùn)明。無所考。
然于文義為得。
故治不久 張?jiān)?。不明緩急之用。安望其久安長治。而萬世不殆哉。高云。左右上下先后。不能盡知。
故日治其病。而人不久。
用之有絕 絕。諸本作紀(jì)。當(dāng)改。吳云。紀(jì)。法也。張?jiān)啤<o(jì)。條理也。
起所有余 吳云。起。病之始也。有余??托坝杏唷2蛔?。正氣不足。言病之所起。雖云有余。然亦可以知其虛而受邪矣。張?jiān)?。起。興起也。言將治其有余。當(dāng)察其不足。蓋邪氣多有余。正氣多不足。若只知有余。而忘其不足。取敗之道也。
脈事因格 吳云。格者。窮至其理也。言揆度病情之高下。而脈事因之窮。至其理也。馬云。度其事之上下。脈之因革。則診法無不備矣。簡按馬讀格為革。因革。乃沿革之義。其意不通。
是以診有大方 吳云。此下論作醫(yī)之方。大方。大法也。
坐起有常 張?jiān)?。舉動不茍。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隨之。故診之大方。必先乎此。
出入有行 吳云。行。去聲。德行也。醫(yī)以活人為事。其于出入之時。念念皆真。無一不敬。則德能動天。誠能格心。故可以轉(zhuǎn)運(yùn)周旋。而無往弗神矣。
司八正邪 吳云。司。推步也。張?jiān)?。司。候也。高云。司。主也。簡按司。伺同。前灌夫傳。太后亦已使候司。則知張之義確矣。
視其大小 吳云。大小。二便也。張同。志云。視脈之大小。高同。
合之病能 馬云。病能。讀為病耐。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病之形能也。張?jiān)?。能。情狀之謂。簡按能。
古與態(tài)通。
視息視意 吳云。視息。視其呼吸高下也。視意。視其志趣遠(yuǎn)近。苦樂憂思也。志云。視息者。候呼吸之往來。脈之去至也。視意者。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也。
不失條理 張?jiān)?。條者。猶干之有枝。理者。猶物之有脈。即脈絡(luò)綱紀(jì)之謂。
亡言妄期 吳。亡。作妄。高云。亡言。無征之言也。簡按今從吳注。
解精微論篇第七十二
高云。純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極曰微。闡發(fā)陰陽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尋常問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 志。滋。作資。灸下資下句。高同。唯滋。仍原文。注云。陰陽之刺灸。湯藥之所滋。但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愚仆漏之問 仆漏。吳作樸陋。吳云。謂 弱愚昧。樸野鄙陋也。張?jiān)啤?。妄也。漏。當(dāng)作陋。
問不在經(jīng)。故 愚樸陋。自歉之辭。樸。舊作仆。(音赴)按全元起本作樸。于義為妥。今改從之。簡按說文。
。狡兔也。故王訓(xùn)狡。然張注為允貼。今從之。
道之所生也 馬吳高。生。作在。吳云。道無往而不在。
高云。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
有德也 吳云。行道而有得于心。謂之德。高云。德。猶得也。簡按太素為是。
水宗者積水也 吳云。水宗。水之始也。張?jiān)啤K病8咴?。宗。猶聚也。水之聚者。漸積而成。故曰水宗。水積于下。其性陰柔。故曰。積水者。至陰也。水宗。甲乙。作眾精。似是。
是精持之也 張?jiān)啤N逡航宰谟谀I。故又曰宗精。精能主持水道。則不使之妄行矣。
名曰志悲 甲乙。名曰。作又名。
神氣傳于心 以下三句。吳改作神氣上傳于心。精下傳于腎志。心志俱悲。非也。下文同。
泣涕者腦也 吳。改作泣而出涕者腦也。張?jiān)啤F檎?。因泣而涕也。涕出于腦。腦者精之類。為髓之海。故屬乎陰。
故腦滲為涕 簡按鼻淵。后世呼為腦漏。其實(shí)非腦之漏泄。乃腦中濁涕。下而不止也。
是以水流 吳云。水。謂泣也。
其行類也 甲乙。無行字。
急則俱死 死。吳本作化。
橫行也 吳云。橫流也。張?jiān)?。言其多也。簡按不必改行為流?
神不慈也 說文。慈。愛也。左傳文十八年。宣慈惠和。正義。慈者。愛出于心。恩被于物也。
惋則沖陰 吳云。惋。凄慘意氣也。沖陰。逆沖于腦也。張?jiān)?。惋。慘郁也。高云。惋惋。哀戚也。
志云。惋惋。驚動貌。簡按惋惋。為 語。非也。蓋襲馬本句讀之訛。
厥則目無所見 吳云。經(jīng)言也。夫人以下。釋經(jīng)也。
足寒則脹 張?jiān)?。并。偏聚也?;皙?dú)光。陽之亢也。厥因氣逆。故陰陽各有所并。并則陽氣不降。
陰氣不升。故上為目無所見。而下為足寒。陰中無陽。故又生脹滿之疾。
目 盲 張?jiān)啤R凰D恐病N寤稹<次迮K之厥陽。并于上者也。 。當(dāng)作視。簡按吳仍甲乙。
刪字。今從之。
是以氣沖風(fēng) 吳。氣下。補(bǔ)并于目三字。志高本。并無氣字。張?jiān)?。天之陽氣為風(fēng)。人之陽氣為火。
風(fēng)中于目。則火氣內(nèi)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簡按志高本似是。
夫火疾風(fēng)生 張?jiān)?。陽之極也。陽極則陰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氣。故風(fēng)熱在目而泣出。
義亦無兩。簡按今據(jù)甲乙太素。刪火字。高云。愚觀上論七篇。詞古義深。難于詮解。然久久玩索。得其精微。則奧旨自顯。曩歲。偶于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紙板甚精潔。名人為之序。其篇什倒置。刪削全文末篇。置之不錄。謂詞義不經(jīng)。似屬后人添贅。而非黃帝之文。噫。如是之人。妄論圣經(jīng)。貽誤后昆。良足悲也。簡按明徐常吉諸家要指亦云。天元紀(jì)諸篇。皆推明天地陰陽之理。信非圣人不能作。著至教以下?;蚝笕烁鶕?jù)仿為之。運(yùn)氣七篇。王氏所補(bǔ)。詳論于卷首。而著至教以下。文辭艱澀。略似與前諸篇。其體不同。然義理深奧。旨趣淵微。甲乙太素。并收之。則斷然為舊經(jīng)之文矣。徐說不足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