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陰分。至明日復會于足太陽睛明穴。)故為一周。(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五十度畢。)陽盡于陰。陰受氣矣。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氣行于陰則寐。故少陰病但欲寐。)腎注于心。(手少陰。)心注于肺。(手太陰。)肺注于肝。(足厥陰。)肝注于脾。(足太陰。)脾復注于腎為周。(陰分有五臟。而缺手厥陰心包經。按邪客篇言少陰脈曰。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包絡。其余脈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人氣行于陰臟一周。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于目。(又自睛明穴起。)(衛氣)【靈】營出于中焦。(中脘穴。為中焦。胃中谷氣。傳化精微為血。)衛出于下焦。(臍下一寸陰交穴。為下焦。其陽氣上升為衛氣。)愿聞三焦之所出。曰上焦出于胃上口。(上焦即膻中。宗氣積焉。胃口上脘當其分。)并咽(上喉嚨。司呼吸。)以上。貫膈而布胸中。(即膻中之分。)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手太陰肺經。)還至陽明。(行手陽明大腸。)上至舌。下足陽明。(胃經。又行脾。行心。行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復行于手太陰肺。)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
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于手太陰矣。(此言上焦宗氣。與營氣同行于經隧之中。)中焦亦并胃中。
(胃之中脘。)出上焦之后。(之下。)此所受氣者。泌糟粕。(泌別糟粕下行。)蒸津液。(蒸騰津液上行。)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所謂營出中焦也。)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曰。營衛者。精氣也。(水谷之精氣。)血者。神氣也。(精能生神。神無所麗。必根據精血。)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汗者心之液。即血也。凡脫血者。無再發其汗。
發汗者。無再去其血。若兩傷之。則有兩死。而無兩生矣。)下焦者。別回腸。(大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
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三停分之。此居下焉。)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其濁氣下行。則為二便。其清氣升于上中二焦者。則為衛氣。而流行于六陰六陽也。)上焦如霧。(如霧之氤氳。)中焦如漚。(如漚之上浮。)下焦如瀆。(如瀆之蓄泄。按本節僅言下焦如瀆。而未及衛出于下焦。)此之謂也。(昂按。此岐黃所說三焦。在上中下三空處。古人所謂有名無形者是也。馬玄臺乃云。此不得為三焦。而割右腎以為三焦之府。竊謂五臟六腑。各有定位。腎居五臟之一。本有兩枚。焉得割其右者。另為一腑乎。于三焦三字之義。何以稱焉。)(營衛生會)【靈】脈行之逆順奈何。(有自上而下者。有自下而上者。)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為順。手太陰肺。從中府而走手大指之少商。少陰心。從極泉而走手小指之少沖。厥陰心包。從天池而走手中指之中沖。)手之三陽。從手走頭。(為順。手陽明大腸。從手四指商陽而走頭之迎香。太陽小腸。從手小指少澤而走頭之聽宮。少陽三焦。從手四指關沖而走頭之絲竹空。)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為順。足太陽膀胱。從頭睛明而走足小趾之至陰。陽明胃。從頭頭維而走足次趾之厲兌。少陽膽。從頭瞳子 而走足四趾之竅陰。)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為順。足太陰脾。從足大趾隱白而走腹之大包。少陰腎。從足心涌泉而走腹之俞府。厥陰肝。從足大趾大敦而走腹之期門。若如此轉行者。則為逆行也。)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獨少陰腎脈下行。與肝脾直行者別。)曰。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沖為血海。故臟腑皆稟氣。)其上者。出于頏顙。(咽顙。)滲諸陽。灌諸精。(自下而上故曰沖。)其下者。(復有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腎之大絡。名太沖穴。腎脈下行者。正以沖脈入腎之絡。與之并行也。)出于氣街。(沖脈起于腎下。出于陽明氣沖穴。即氣沖。)循陰股內廉。入 中。(膝后曲處。)伏行 (一作 。)骨內。下至內踝之后屬而別。其下者。并于少陰之經。滲三陰。(肝脾腎。)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循足面下涌泉。入足大趾。)滲諸絡而溫肌肉。(沖脈上灌下滲如是。所以為臟腑之海。而腎脈因之下行也。)(逆順肥瘦)【靈】手少陰之脈獨無 。何也。(無治病之俞穴。)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心為君主。不易受邪。)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邪中于心。則立死。)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 焉。(包絡同于心主之脈。故即以心主名之。)少陰獨無者。不病乎。曰。其外經病。(經絡。)而臟不病。(心臟。)故獨取其經于掌后銳骨之端。(治其經者。獨取掌后銳骨。
本經之神門穴而已。)其余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治手少陰者。即治心包絡經。按九針篇云。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系心包經穴。以心包代心君行事。故不曰本經之神門。而曰心包之大陵。在掌后兩筋間橫紋陷中。)(邪客)【素】春氣在經脈。(木氣疏通。)夏氣在孫絡。(火氣充滿。)長夏氣在肌肉。(土主肌肉。)秋氣在皮膚。(肺主皮膚。
其氣輕清。)冬氣在骨髓中。(腎主骨髓。其氣沉深。)(四時刺逆從論)【素】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張注。人之臟腑。雌雄相合。自有常數。陽有余則陰不足。陰有余則陽不足。故太陽多血少氣。則少陰少血多氣。少陽少血多氣。則厥陰多血少氣。惟陽明氣血皆多。蓋水谷之海。血氣之所從生也。按靈樞五音五味篇。厥陰常多氣少血。太陰常多血少氣。與此不同。當以素問為正。)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膀胱腎。)少陽與厥陰為表里。(膽肝。)陽明與太陰為表里。(胃脾。)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小腸心。)少陽與心主為表里。(三焦心包。)陽明與太陰為表里。(大腸肺。凡腑皆屬陽主表。臟皆屬陰主里。一陰一陽。一腑一臟。相為配合。)(血氣形志篇)靈樞同。
【靈】五臟五 。( 。穴也。五者。井滎俞經合也。)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腑多原 。)六六三十六 。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五臟六腑。加心包為十二經。經有十二絡穴。再加督之長強。任之尾翳。脾之大包。為十五絡。)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如水始出。為井穴。肺少商。心少沖。肝大敦。脾隱白。腎涌泉。心包中沖。為木。大腸商陽。小腸少澤。膽竅陰。胃厲兌。膀胱至陰。三焦關沖。為金。)所溜(流)為滎。(流如小水。為滎穴。肺魚際。心少府。肝行間。脾大都。腎然谷。心包勞宮。為火。大腸二間。小腸前谷。膽俠溪。胃內庭。膀胱通谷。三焦液門。為水。)所注為輸。(一作 。從此而注為輸穴。肺太淵。心神門。肝太沖。脾太白。腎太溪。心包大陵。為土。大腸三間。小腸后溪。膽臨泣。胃陷谷。膀胱束骨。三焦中渚。為水。此下六腑多原穴。大腸合谷。小腸腕骨。膽丘墟。胃沖陽。膀胱京骨。三焦陽池。)所行為經。(又從而行為經穴。肺經渠。心靈道。肝中封。脾商邱。腎復溜。心包間使。為金。大腸陽溪。小腸陽谷。膽陽輔。胃解溪。膀胱昆侖。三焦支溝。為火。)所入為合。(從此會合。為合穴。肺尺澤。
心少海。肝曲泉。脾陰陵泉。腎陰谷。心包曲澤。為水。大腸曲泉。小腸少海。膽陽陵泉。胃三里。膀胱委中。三焦天井。為土。)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 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欲行針者。當守其神。欲守神者。當知其節。此言刺法。然經穴所過。凡醫皆當知之。故次于此。)(九針十二原)【素】天有宿度。地有經水。(地有十二經水。)人有經脈。(十二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澀。)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
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于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
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離合真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