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1章 痹證門

內經敘痹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以冬遇此為骨痹以夏遇此為筋痹以夏遇此為脈痹以至陰遇此為肌痹以秋遇此為皮痹按本論備五臟等痹甚詳宜玩本文

脈法

脈經曰脈澀而緊痹病

論痹證所因不同

陳無擇曰雖三氣合痹其用不同三氣襲人經絡入于筋脈皮肉肌骨久而不已則入五臟煩滿喘而嘔者是痹客于肺煩心上氣嗌干恐噫厥脹滿者是痹客于心多飲數小便小腹痛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于肝善脹尻以代腫脊以代頭者是痹客于腎四肢懈墮發咳嘔沫上為大寒者是痹客于脾又有腸痹胞痹及六腑各有俞風寒濕所中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逐三氣發散等藥則病自愈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脾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又有血痹以類相從外有支飲作痹謹按痹之為證有筋攣不伸肌肉不仁者與風證絕相似故世俗多類于風痿痹證通治此千古之弊也徐先生已于卷首分出痿證一門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如錢仲陽為宋之一代明醫自患周痹止能移于手足為之偏廢不能盡去可見其為難治也況今世俗多類于風證通治宜乎不能得其病情也

論痹因虛所致

嚴氏曰痹證因體虛腠理空疏受之而成逢寒則急蓬熱則縱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診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脈澀而緊者亦為痹又有風血痹陰邪入于血經故也謹按人感三氣為痹者正因形虛血虛爾但有在肌皮血脈淺深之異故入臟者死雖陳氏具經論頗詳而其方未能以盡其變學人自宜充擴也

痹證治法

溫經勝濕之劑

三因附子湯治風寒濕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附子(生) 白芍 桂心 甘草 白茯苓 人參(各三分) 白術(一兩)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服按此太陽例藥溫中解表之劑

疏風養血之劑

三因黃 五物湯治人骨弱肌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以微風遂作血痹脈當陰陽俱微尺中少緊身體如風痹狀黃 芍藥 桂心(等分)上 咀每服四五錢入姜棗煎嚴氏蠲痹湯治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或痛或重舉動艱難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當歸 芍藥 黃 片子姜黃 羌活(各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上 咀每服四五錢入姜棗煎黃 酒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瘙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黃 防風 桂 天麻 萆 石斛 虎骨(炙) 白芍 當歸 云母粉 白術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 甘草 川續斷上銼如麻豆大以生絹袋盛好酒一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溫服之不拘時防風湯治血痹皮膚不仁防風(二兩) 川獨活 川當歸 赤茯苓 秦艽 赤芍 黃芩(各一兩) 桂心 杏仁 甘草(炙各半兩)上 咀每四五錢入姜煎獨活寄生湯治肝腎虛弱感風濕致痹兩脛緩縱痹弱不仁方見香港腳門謹按以上方多太陽例藥也大抵痹證有兼風兼濕寒熱獨勝腑臟所受不同用者自宜擴充然此證因虛而感既著體不去須制對證藥日夜飲之雖留連不愈能守病禁不令入臟庶可扶持也如錢仲陽取茯苓其大逾斗者以法啖之閱月乃盡由此雖偏廢而氣骨堅悍如無疾者壽八十二而終惜乎其方無傳

治痰飲之劑

茯苓湯治支飲手足麻痹多唾眩冒半夏 赤茯苓 橘紅(各一兩) 枳實 桔梗 甘草(各半兩)上 咀每服四五錢入姜七片水煎按此言支飲能為痹證即飲能為香港腳證是也大抵因虛而傳注邪客日久榮衛壅郁多致濕熱經緩不能自收持如逢熱則縱也以上方未能盡其例用者自宜通變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富锦市| 广宁县| 迭部县| 鲜城| 资兴市| 建昌县| 同德县| 五寨县| 钟山县| 盐边县| 佛坪县| 家居| 进贤县| 雅江县| 新竹市| 锡林郭勒盟| 巩义市| 昭苏县| 澄江县| 皮山县| 临猗县| 阿瓦提县| 常州市| 宝坻区| 彰化市| 海口市| 如皋市| 枣阳市| 安丘市| 大姚县| 沙田区| 息烽县| 平谷区| 余姚市| 天峻县| 兴隆县| 岳西县| 汨罗市| 江门市|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