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陰持入經注
  • 陳慧
  • 13208字
  • 2015-12-26 17:23:24

(此經多[衛-韋+正]字他本皆作行)

佛經所行亦教誡囗師云。所[衛-韋+正]謂所當施[衛-韋+正]也。教化群生示之正真也。誡之。所以壞邪[衛-韋+正]兇。必有免己之禍矣。

皆在三部為合[衛-韋+正]囗謂色聲香味細滑邪榮。與眼耳鼻口身心合作。

何等為三。一為五陰囗謂識神微妙。往來無診。陰往默至出。入無間。莫睹其形故曰陰。

二為六本囗本根也。魂靈以六情為根本。人之身受由教樹。輪轉無休。故曰本也。

三為所入囗眼耳鼻舌身心斯六體。色聲香味細滑邪念所由入矣。故曰入也。

五陰為何等。一為色囗四大可見謂之色。

二為痛囗志所存愿。慘怛懼失之情為情勞。謂之痛也。

三為想囗想像也。默念日思在所志。若睹其像之處已則前。故曰思想矣。

四為[衛-韋+正]囗[衛-韋+正]行也。已處于此。心馳無極。思善存惡。周旋十方。靡不匝也。故曰[衛-韋+正]也。

五為識囗識知也。至睹所[衛-韋+正]心即知之。故曰識也。

是為五陰色陰名為十現色入囗師云。十現色入者。云。其內外相入。不相失也。視之可見。故曰現也。聲無形云何色乎。曰聲以耳為對。耳可見故云色矣又以聲因四大而發。四大為色矣。愿與色違。心[病-丙+(止/(止*止))]悁痛。六情同義矣。

十現色入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耳四聲五鼻六香七舌八味九身十樂是為十現色入是名為色種囗樂愛也。種栽也。謂六欲興。即身栽生。隨[衛-韋+正]受形。今之群生。皆[衛-韋+正]使然。故曰種也。

痛種為何等痛種為身六痛一眼知痛二耳知痛三鼻知痛四舌知痛五身知痛六心知痛是為身六痛名為痛種思想種為何等思想種為身六思想一色想囗色義與上同矣。

二聲想三香想四味想五更想六法想囗心念善即善法興。惡念生。即惡法興。夫心者。眾法之本也。法句經曰。心為法本斯也。

是為身六思想名為思想種行種為何等[衛-韋+正]種名為身六更囗志之所往至輒更之。故曰更矣。

一色所更二聲所更三香更四味所更五觸所更囗通身也。謂六情通著身。故曰通矣。

六法所更是為身六更是名為行種識種為何等識種名為身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是為身六識是名為識種名為五陰種囗師云。五陰種身也。身有六情。情有五陰。有習眼為好色轉中色轉惡色轉三色。色有五陰。并習合為十八事。六情各然。凡為百八結。滅此生彼。猶谷種朽于下。栽受身生于上。又猶元氣春生夏長秋萎冬枯。百谷草木。喪于土上。元氣潛隱。稟身于下。春氣之節至卦之和。元氣悁躬于下。稟身于上。有識之靈。及草木之栽。與元氣相含。升降廢興終而復始。輪轉三界無有窮極。故曰種也。

當知是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慧知二為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囗乾巛有終始。群生有興廢。成者必敗。盛者必衰。謂之非常。生老病死。履邪受罪。謂之苦。群生未有厥本自空。今有幼終成必空。謂之空。身為四大終各歸本。非已常寶。謂之非身。深睹四事之原縷。別厥欲之歸輪回三界。舍身受身積苦無量。持志于正觀空三界。欲逮于本無。諸苦寂滅謂之慧知。明度經曰。癡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為常樂。有身明度變之。故曰大明。

陰貌為何等積為陰貌足為陰貌囗積聚也。謂心默積聚五陰。盛滿足六情眾苦也。

譬如物種名為物種木種名為木種火種名為火種水種名為水種一切五陰亦如是囗物木火水各有本名。木自名木。以譬五陰。六情本名亦然。

有十八本持囗師云。心為眾之本主。持諸欲故曰持。

十八本持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識囗眼與識合識別好丑。六情義同。老母經曰。眼見色即是意。意即是色。了本云。佛說為眼從色令識生。斯義如之也。

四耳.五聲.六識.七鼻.八香.九識.十舌.十一味.十二識.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識.十六心.十七法.十八識。是名為十八本持已知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知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從慧知。二為從已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彼為具足。具足為何等。或言無有余具足囗師云彼彼[衛-韋+正]家也。眾欲已斷。三十七品即現矣。高[衛-韋+正]具者。邪向都盡無復有余也。

已無有余令眼明見明囗明眼慧明也。見明天眼也天眼者。道明即足。道眼足者。即無不睹。目連謂魔曰。吾以道眼觀內。天眼睹表。內外清凈過天琉璃。何微塵而不睹乎。故曰眼明見明矣。

一[衛-韋+正]者說是已為斷眼本耳本遍說如是囗一道也。是二三十七品也本六欲本也遍諸也。道[衛-韋+正]者。云。夫得三十七品之凈[衛-韋+正]者。五陰六本諸欲皆斷。

卒名為本持囗卒遂也。持六情與色聲香味細滑。可心之榮相持。遂名之為本持矣。

譬是人為多熱如是名遍囗多熱。譬時疾彌重通身皆熱。由人已受十八本持識神輪轉。更五陰六本諸入。以招憂悲苦。不如意惱合聚眾苦。其為是足矣。

譬喻是為具足亦有十二入何等為十二自身六外有六自身六為何等。一為眼囗師云。眼見色有三事。六情皆然也心意識為本也。一念二作三求。念屬心。作屬意。二不屬識所為。善惡不過是三事。

耳鼻舌身心是為自身六入外有六為何等色聲香味更法是為十二入一切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從是知囗一切十二入。當從何知之乎。謂能還五陰覺四非常。知內六情受外六欲也。

亦有二知一從慧知二從斷知從慧解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何等為入解從是致名為入囗入謂十二入也。從內六致外六。當何以知之。多日當以四非常照之。

從入解譬從金入名為金地從銀入名為銀地如是各各應是譬喻所從所入囗從所入者。各從其地是眼自入色。六情皆然。

是從是有如是從所意念囗所意念者。謂意意念色便成[衛-韋+正]有罪。有罪為有苦具。

有行罪苦法如是囗有作惡[衛-韋+正]即受罪。喻如[衛-韋+正]道者得道。

從所致是名為從是入囗從所致者。譬六情從意所念致六欲也。入者。邪入于六情矣。

亦有從是入譬如王有入所有名是亦如是囗亦如是者。謂更引譬重說六情事。王有入者。諸群縣君。各以地所出。分別本名。貢入于王。六情所入亦然矣。

為有四諦苦習盡道苦名為要語身亦念囗師云。夫身眾苦之根。身苦與心澀。要在斯二事。故曰要也。

習名為要癡亦所世間愛囗生死萬端。勤苦無數。而愚者樂之之謂習。習之所由癡與愛也。故不知苦之為苦也。

盡名為要慧亦解脫囗明者。睹四非常。臥滅癡愛。癡愛斷者則結解。結解者。脫于三界。睹道門殃福盡也。

道名為要止亦觀囗癡愛盡心寂止觀睹則空。三界還本無。謂之道。止與觀道要也。

亦有三十七品經法囗三十七品者。度世之明法也。

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者八種道[衛-韋+正]是為三十七品經法過去佛亦有是現在佛亦有是未來佛亦有是辟支佛亦從是得度世道佛弟子亦從是是為度世無為道囗師云。三十七品者。無上正真之明法也。佛先睹之以教知。士弟子承之而[衛-韋+正]矣。慧印曰。三尊中佛為尊。獨能說七覺意為懈怠未現法。是三昧不可盡。佛以七覺凈定。獲無盡之明也。得一切愿。菩薩日已如凈誡者。不犯三十七品。根株是闿。士大士所作。以至無極慧。世尊緣一覺應儀。皆由之得道。可謂無上慧者。

四意止為何等或見比丘自身身身相觀行止外身身身相觀[衛-韋+正]止內外身身身相觀行止囗師云。自身己身也。外身彼人身也。內外身謂草木身也。己身人身草木身。皆非常有。[衛-韋+正]家照然。止意著道故曰[衛-韋+正]止。安般解曰。息從內出。息中具有四大。而心在中。謂之內身也。息由外來。四大亦爾。禪家以息為身。系意在息。無令身想矣。

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囗盡盡心也。用也。不便眾邪也。[衛-韋+正]家盡心。教道力之大者。當用卻三界癡賊主。誤己心令不樂。三活之寶者也。一說云。癡[病-丙+歲]卻道心。明心不便于[病-丙+歲]。故曰不便也。

自痛痛痛相觀[衛-韋+正]止囗夫心喜曰癢。憂曰痛。[衛-韋+正]家獲六欲即不喜。失之不戚。法鏡經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也。垢盡內凈。心寂苦空。故曰痛癢止也。

外痛痛痛相觀[衛-韋+正]止內外痛痛囗痛相觀[衛-韋+正]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意意意相觀[衛-韋+正]止囗想像也。意所存曰思。仿佛如睹其容之處前曰想。自觀己意。觀彼人意。又觀草木俱因四大為體。云為之類。睹其非己有。心即無所復欲矣。偈曰。吾我人及與壽。亦不計有是形。意不念有與無。智慧者當遠離。斯所謂思想意止者也。

外意意意相觀[衛-韋+正]止內外意意意相觀[衛-韋+正]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法法法相觀[衛-韋+正]止外法法法觀[衛-韋+正]止內外法法法相觀[衛-韋+正]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不便囗法。十二因緣法也。心所想即如想成形。以法觀法其法一也。但以疾心造無量之想。而有無盡之身色痛癢。思想意止。生死意亦止。生死意止。識寂無往來想矣。安般曰。念因有分念盡無有。斯空不愿無想。定向泥洹門也。慧印經曰。空無所著是為泥洹。斯生死法止者。

何等為從四意正斷或比丘有未生弊惡意法發方便令不生。勸意不舍方便[衛-韋+正]囗師云。四意止也。或若也。法。十二因緣生死法。勸邪根深廣懼其復生。當豫發道力進意。德守道無懈怠矣。

精進攝制意舍散惡意是為一斷意囗謂[衛-韋+正]家精其心進其志。攝制六情舍眾欲。散諸惡念進就根力。已生弊惡意發清凈法欲斷勸意求方便[衛-韋+正]精進攝制意舍散惡意是為二斷意囗清凈法謂止觀也。制止邪念斷諸欲根。觀四非常。謂之凈法。

未生清凈法勸意發方便令生[衛-韋+正]精進攝制意舍散惡意是為三斷意已生清凈法令止不忘令不減囗止制止。凈[衛-韋+正]情無忘之。勿令[衛-韋+正]減也。

令[衛-韋+正]不啻令[衛-韋+正]足囗啻多也。足滿也。當進德[衛-韋+正]就無盡之意。令道滿足也。

發方便[衛-韋+正]精進攝制意舍散惡意是為四意正斷何等為四神足或有比丘為欲定斷生死隨[衛-韋+正]增神足囗師云。欲得定意以斷生死栽。隨[衛-韋+正]而進。增益道志。以成神足也。

惡生死猗囗猗。猗十二因緣輪轉無寧。[衛-韋+正]家惡厭之。

卻欲猗盡猗囗欲六欲也。

從不便意生遣離去囗十二因緣諸惡行之原矣。非便己者也。[衛-韋+正]家當疾遣之去。無令為己累。故曰遣也。

是為一神足精進定囗師云。定定在進取深[衛-韋+正]也。

斷生死隨[衛-韋+正]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二神足意定斷生死囗師云。嫉恚疑滅。意即寂定。謂之意定。

隨[衛-韋+正]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三神足戒定斷生死隨[衛-韋+正]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四神足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為已說具囗師云。內[病-丙+歲]盡凈明盛。眼能洞視無極之表。耳能徹聽。身能飛行。變化萬端。心明往古來今。已及眾生心念口言。身諸所更。無微不察。佛緣一覺應儀四神已足。不師受故曰神足矣。

何等為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為五根囗師云。樹非根不生。道非信不成。為道德之根。信根立道乃成。故信為首。精進在[衛-韋+正]勤存身若絕邪[病-丙+歲]念。習志于凈定。觀四非常入三活門。慧印曰。是尊慧入慧門慧門所謂三活門者。

彼根應何義根為根義屬為根義囗根道根。屬屬道也。葉枝節華實。五事雖殊。俱屬于根。信精進念定慧五德。皆屬于道故曰屬。

可喜為根義不為同事為根義囗可。可根立也。喜悅也。不同事別流也。[衛-韋+正]家獲道五根。喜以殖德。與俗相背。終始別流喜而自可。故曰可喜根也。

是名為根義何等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為五力彼力應何義無有能得壞為力義囗師云。夫已得四意止者。五根即立。五根立道力即成。天女玉色不能亂其目。名樂妓聲不能災其耳。眾香上甘魔王之尊。飛行皇帝之榮。六情不為迷。志如虛空。莫能動者謂之力。

有所益為力義囗道[衛-韋+正]曰降。德潤群生謂之益矣。

有膽為力義囗魔兵億八千萬。不能動菩薩一毛。道力隆赫。魔王降伏。謂之膽。

能得依為力義囗依依空[衛-韋+正]四。淵不能沒。由依船度海。

是名為力義有七覺意何等為七覺意一念覺意囗師云。覺覺善惡也。惡念生即滅之。道念生即攝持。謂之念覺意矣。

二法分別觀覺意囗法善惡法。觀寂諦觀分別真偽。擇取凈法。可以免三界者矣。安般曰。擇法覺意。

三精進覺意四愛可覺意囗愚者愛六邪。可之以為寶。上明十二神照其必為[示*骨]。轉心以受道。可三法之高[衛-韋+正]。十[山/(支*力)]法云。以直[衛-韋+正]消邪[衛-韋+正]。斯義如之也。

五猗覺意囗智士常以意猗四意止。色痛想[衛-韋+正]四陰起即覺滅之。謂之猗覺意矣。

六定覺意囗得止斷神足根力意即寂定。在其所志分別除[病-丙+歲]守道凈[衛-韋+正]究意。高德進心取道。雷震之向不能聞其耳。故曰定矣。

七護覺意囗意危難護。其妙難制。若[衛-韋+正]在欲慎將護之。使其出欲。在色在無色。護之亦然。故曰護覺意。

是名為七覺意有得道者八種道[衛-韋+正]何等為八一直見囗見三界非直。皆為幻化。唯道有常。進意取之。故曰直見也。

二直[衛-韋+正]囗非三尊凈[衛-韋+正]。終而不[衛-韋+正]也。

三直語囗非佛教。不言之矣。

四直治囗以無欲為治矣。

五直利囗以道凈[衛-韋+正]為利。

六直方便囗諸佛以三十七品。為度世之方便。

七直意囗意遠三界。直出十二門。不復邪傾。謂之直意也。

八直定是名為八道[衛-韋+正]囗定定在三十七品及三活。斯四十品者。佛之尊寶也。屯真經曰。心入泥洹從本。本寂而復寂。是則為寶。又曰。心合三十七品。用度諸苦。是則為寶。夫寶世事之謂。

八種道[衛-韋+正]為墮合三種一戒種二定種三慧種囗三十七品。總為八道[衛-韋+正]。合為戒定慧。戒凈度欲界。定凈度色界。慧凈度無色界。于戒定慧有愿想。謂之垢也。受三界欲色識。無出斯矣。

彼所直語直業直治是名為戒種彼所直方便直念直定是名為定種彼所直見直[衛-韋+正]是名為慧種皆從是教誡令不啻教誡令不啻教意令不啻慧教誡囗不啻多也。[衛-韋+正]家由累劫持戒。積[衛-韋+正]不虧。故令戒多也。修禪累久故令意[衛-韋+正]。過四禪深入諸定。學于諸佛解慧無量。雖然。無以為足矣。當進其戒定慧至于得道。故曰不啻。

彼戒種比丘為拔嗔恚亦[卄/惡]本為散嗔恚結囗散牽也。以恕已四等拔嗔恚毒。散諸怨解眾結。興慈悲喜護。普濟群生也。

為合恚瘡囗恚毒興。而身命危。謂之瘡矣。恚滅瘡合矣。

為識苦痛為度欲界囗苦身也。身生老病死其痛難。云[衛-韋+正]家照之。厭身苦斷欲滅恚。度欲界也。

彼定種比丘為拔慳[卄/惡]本為散欲結為合欲瘡為知樂痛為度色界囗定止也。獲六情所欲謂之樂。失之即[病-丙+(止/(止*止))]。謂之痛。當以戒求道。而默存天樂。夫福禍之原。樂苦之門。[衛-韋+正]寂照遠。知后必苦。拔六欲之慳。滅色身之想。定在四止。不受彼樂。謂之度色矣。

彼慧種比丘為拔癡[卄/惡]本為散癡結為合憍慢瘡為知不樂不苦痛為得度無有色界是為三種囗不苦不樂。謂意未念善。又未在[卄/惡]。中間瞢瞢后受[病-丙+(止/(止*止))]身。此身更苦。斯為痛矣。[衛-韋+正]家意在空。不能空空。不色天樂空。心結在之。世有佛如恒沙。而已不能受間。福盡入三[卄/惡]道更諸苦[病-丙+(止/(止*止))]。斯為痛矣。慧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眼觀視三界。無針鼻之土。可免死不受苦者。即念空滅愿。就凈無想入三活門。慧印曰。空無所著是為泥洹也。

比丘止為拔三[卄/惡]本散三[卄/惡]使合四瘡知三痛度三界囗三[卄/惡]三毒也。四瘡者。一欲瘡。二見結瘡。三戒愿瘡。四身結[衛-韋+正]瘡。心為三毒因。受彼四瘡。其使難察故云使矣。三痛三界也。識神受[病-丙+(止/(止*止))]因流無際。[衛-韋+正]者當三毒積德莫休。趣至泥曰為限矣。明度經曰若內菩薩使入深法。當[衛-韋+正]空無想無愿無識無生滅。泥洹為限也。

何等為十二種囗十二種因緣也。分為三部[衛-韋+正]。上四事屬過去。中四事屬當來也。

從求如求等生囗從從癡也。如如其所求。等俱也。謂識舍本凈。從未[病-丙+歲]。即如其所求。十二因緣次第同時俱生也。故曰等生也。

從癡因緣令有[衛-韋+正]囗癡冥也。[衛-韋+正]也謂群生識神沒在癡冥。由盲者不明安危。去福就禍。識神本癡。樂身苦。不知親為己尊。而欲意向之。遂依受身。中心經曰。本從癡中來。今為人復癡。斯之謂矣。

從[衛-韋+正]令有識囗識知也。魂靈受身。即知好惡。而有憎愛之心也。

從識令有名字囗字色也。痛想[衛-韋+正]識名也。地水火風可見。謂之色矣。

從名字令有六入囗由五陰受身。令六情生。而有六邪入。

從六入令有致囗六情備。即致色聲香味細滑眾念。了本曰。更樂眼更色心樂之。謂之更樂矣。

從致令有痛癢從痛癢令有愛囗老至身病。命終毒痛。癡心戀愛。言之哽噎。謂之愛也。

從愛令有受囗以愛之故。五陰盛猛。受后生栽。其為無量。

從受令后有囗由受盛陰。令有后身。殃禍輪轉。纏綿不絕。

從有令有生囗已有盛陰。識神因親。受身更生。

從生令有老死憂悲苦不可心致[病-丙+(止/(止*止))]如是具足苦種為致習囗四大萎枯曰老。命盡神遷曰死。內熱心痛曰憂。存之噓唏曰悲。荷負重禍曰苦。若斯眾事心所不可。不樂而自來求離。而不勉。心滿內結曰[病-丙+(止/(止*止))]。識為種生十二因緣。令苦備足。而不以苦者。以其說習之久矣。生死以苦習為本。道以盡為基。基立道焉得不成乎。

癡已盡便[衛-韋+正]盡已[衛-韋+正]盡便識盡已識盡便名字盡已名字盡便六入盡已六入盡便致盡已致盡便痛癢盡已痛癢盡便愛盡已愛盡便受盡已受盡便有盡已有盡便生盡已生盡便老死盡已老死盡憂悲苦不可心[病-丙+(止/(止*止))]便盡如是具足苦種便得盡囗十二因緣盡。即泥洹矣。

彼癡名為不知四諦如有囗諦諦有苦習重禍。已為之困而不知。止欲盡[病-丙+(止/(止*止))]。觀凈得道安康無患。而已不受謂之癡也。

不解不見不相應不受不解不解根是名為癡囗道正而群生心邪。與佛教違。謂之不應矣。

彼癡因緣[衛-韋+正]為何等為六望受何等為六色聲香味觸法是為身六望受是名為[衛-韋+正]囗六情望六邪。而心受之。以成法也。

彼[衛-韋+正]因緣識為六身識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六身識囗六識所興輒種身像。故曰六身識也。

彼識因緣名字字為色名為四不色陰痛想[衛-韋+正]識是為名囗不無也。謂痛想[衛-韋+正]識無形可睹。故曰不色矣。

色為四大本謂地水火風是上為名是四為色是二相連共為名字囗身強者地也。軟濕水也。溫暖火也。氣息風也。斯四大可見。謂之色。識神為斯名色。因于三界也。

彼名字因緣身六入受眼耳鼻舌身心是名身六入受彼六入因緣身六思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思望彼思望因緣身六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痛彼痛因緣六身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是名為六身愛彼愛因緣受為四受一欲受囗謂處欲界。受欲身也。

二見結受囗色天見色。心結受生死栽。不以身加。

三戒愿受囗[衛-韋+正]家。戒當以求道。而樂天福愿升天。庶彼延壽。謂之愿受。

四身結[衛-韋+正]受囗結心作[衛-韋+正]慕為身。為身由結[衛-韋+正]。得指解結。由愚者以不凈為凈。致受入欲淵。以苦為樂。致受入有淵以非常為常。致受入見淵。以非身為身。致受入不明淵。四受四淵二義同歸矣。

是名為四受彼受因緣有為三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是名為三有囗三有有三界生死身。

彼有因緣生為上五陰六持六入囗上謂上所說三部。已有三部。識神輪轉受生。蓋無寧矣。

己有如有囗己有已有上三部邪識神。因之作[衛-韋+正]。如所種有有身像。故曰如有也。

生聚囗癡舍聚五陰六入諸事。共依四大生。即有五道生死。

已住墮致分別根囗往往至三部所。墮墮三部[衛-韋+正]。致致六情。分分別諸根。

已入得有囗六情根具者。色則入眼。五情俱然。得者。六邪得六情也。六情不得見。故曰得也。有有生老病死三界。諸患眾苦備矣。

是名為生死為何等名為人人所在在所往已往壞已過囗人人群生也。所在所居。所往謂識神所往地不同也。壞敗也。過去也。所往受身無不壞敗。命無不過去。偈曰。非空非海中。亦非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死不受苦。斯義如之。

死時是命亦根已閉塞囗是是群生也。命息也根六根也。群生死時息絕身冷。六情根都閉。于是魂靈從去曰死也。

是為死上本為老后要為死是故名為老死囗偈曰。適生便病。次當老死斯義如之。

癡相為何等為冥中見冥囗識神本沒。在三毒五陰窈冥之淵。又以六情采受。六邪以自覆弊。謂之冥中見冥矣道地經曰。譬如夜極冥。人復于冥中閉目行。是何時當見明。斯癡之相矣。

如有不解囗如冥也。神靈舍身受身。隨[衛-韋+正]受報。其事真有而愚不解。中心經曰。不知生所來死靈所趣。謂之癡也。

令從是致墮[衛-韋+正]想處[衛-韋+正]相為何等為令后復有是為[衛-韋+正]相上從是發起囗上癡也。從癡發起。遂至[衛-韋+正]相。故云上從是發起。法句經曰。癡十二因緣之母。

令從是致墮識處識相為何等為識物識事是為識相囗識生分別事物。故六識相矣。

令從是致墮名字處名字相為何等為俱猗囗云。五陰[衛-韋+正]相猗以成諸使。

是為名字相令從是致墮六入處六入相為何等為分別根是為六入相令從是致墮思望處思望相為何等為相會更生是為思望相。

眼與色會。識神樂之。謂之相會更也。了本云。父母識為三會更令從是致墮痛處痛相為何等為更覺是為痛相令從是致墮愛處愛相為何等為發往是為愛相囗內情愛欲而心發往。

令從是致墮受處受相為何等為受持是為受相囗受受諸欲。而心持之不舍。

令從是致墮有處有相為何等令墮若干處是為有相囗已受則有身處若干。云其非一處受身。

令從是致墮生處生相為何等為已有五陰是為生相囗生受身則五陰現。是為生相矣。

令從是致墮老處老相為何等為轉熟是為老相令從是致墮死處死相為何等為命根盡是為死相令從是致墮苦處苦相為何等為身急是為苦相囗謂命盡四大分諍。痛[病-丙+(止/(止*止))]無量。故言身急為苦也。

令從是致墮不可處不可相為何等為心意急是為不可相囗不可處。謂老病死處也。命擾謂之急也。雖心不可。會必往之。維摩詰曰。身身為窮。道會老死故。斯義如之。

令干從是致墮悒悒憂悒悒相為何等為憂五陰囗五陰為干。百八[衛-韋+正]為枝條。沸迦沙經曰。斷其枝干。截其根莖。不復生栽。是之謂也。

令從是致墮愁[病-丙+(止/(止*止))]處悲愁相為何等口出聲言令致悲[病-丙+(止/(止*止))]懣懣為[病-丙+(止/(止*止))][病-丙+(止/(止*止))]亦為懣囗出聲。謂為病者臨亡。與恩愛辭別之悲聲。

九絕處為一切[卄/惡][衛-韋+正]令部伴囗九絕處者。其宜在下。

從流行囗謂癡流行至生死。回流三界。故謂之流。

為有二本從有結罪。為三[卄/惡]本。亦有四倒。彼二本罪[病-丙+(止/(止*止))]為何等。一為癡。二為墮有愛。名為二本。三[卄/惡]本為何等。一為貪欲。二為嗔恚。三為癡惑。是名為三[卄/惡]本。有四倒。四倒為何等。非常念常。是為思想倒為意倒為見倒是為一倒。計苦為樂。非身為身。不凈為凈。思想意見倒如上說是名為四倒。彼癡名為不解四諦不慧囗背四諦向四顛倒。謂之不慧也。

不見囗不見佛也。

不相應不解受為[卄/惡]是為癡囗不解。不歸命僧受佛深法。斯[卄/惡]莫大。謂之癡矣。

彼有愛為何等為所世間欲發往不舍是為有愛是名為二本囗不舍者。謂之孝之不舍須臾也。

彼欲貪本為何等為所在所種貪囗種殖也。所在者。謂在五道中。在在所種貪。

為奇珍寶為奇財產為奇嚴事為有嫉在奇囗奇彼也。謂群生見可欲之物。靡不有貪嫉之心。在彼故謂之嫉在奇。

貪可貪欲可往愛相愛哀相往不舍是為貪[卄/惡]本囗專愚小人。貪者可貪邪欲相投。彼此相愛。愚愛相哀。始有眾生已來。傳之不休。回流受禍更之至今。經曰。道[衛-韋+正]者。以道相然。相可相類類以道聚。高志相生。凡物以邪為正。以穢為凈。黨類相求以非相濟。謂之本惡也。

是本為誰為所有貪為身非法[衛-韋+正]口非法[衛-韋+正]心非法行亦余俱相連[卄/惡]種所作意念是法本是故名為貪[卄/惡]本囗誰者。問告斯諸惡誰乎。答云由身口心非法之[衛-韋+正]。余因緣亦然。法本者。真慧正法之本也。邪慧謂之[卄/惡]本矣。

彼嗔恚非法本為何等為在人為在[衛-韋+正]恚相恚囗夫[衛-韋+正]在人也。小人貪六邪。己欲專焉。睹彼獲之即嫉生。嫉盛即嗔恚發。賢者恕己[衛-韋+正]仁。小人專己[衛-韋+正]毒。己恚往即彼來。謂之恚相恚。

不忍不識囗愚者無明為名色。狂不能以道力忍伏邪心。申愚遂非。不識禍難之害由貪嫉生。故曰不識矣。

因緣嗔嗔恚發評諄囗評諄。由評彈嗔。恚之忿。繳兇氣泄出。為謗訕矣。

念不可說不可所念說不好令意卻囗非三尊志之所存而念。之曰念不可。非十二部經法。而陳之。謂之說不可。不可所念。說而念說之。謂之不好。令心卻入惡[衛-韋+正]。

是為恚非法本是本為誰為非法本所身罪所言罪所心罪亦余所相連意念為是法本是故為嗔名為非法本彼癡惑非法本為何等不知四賢者諦如有囗四賢者諦謂賢者四諦也。自佛下至溝港。六雙十二輩為十二。十二賢賢者。以無量之明。睹真有四諦。而愚者不知。曰不知也。

不解不見不相應不解受非法或隨或受或在或不識或癡冥在冥蔽覆令冥令無眼令慧壞知盡不能致無為度世囗癡冥心也。在冥處五陰也。云本癡冥。又處在五陰。重以五蓋自覆。令其眼盲慧壞知盡沒于四淵。流于諸海。轉輪三界。不獲度世無為之道。

是癡惑非法[衛-韋+正]本是本為誰為惑非法身[衛-韋+正]作口[衛-韋+正]作心[衛-韋+正]作亦所共相助非法意所念非法本是名為惑非法本囗謂十惡輩助身口意失。為非法本。

彼當知倒亦當知所倒當知從所倒當知是囗彼彼修家也。[衛-韋+正]家當知。世心廣倒。與道心違。謂之知倒也。所倒者非一倒也。從所倒者。心愚無明從邪因緣。受倒逆倒。明者當知之。

彼有一倒從一倒為四倒從所有為三倒何等為一倒為對或受非常為常苦為樂非身為身不凈為凈是為一倒何等為四倒所有身痛意法是為四倒何等為三倒一為想二為意三為見是為三倒使囗一想之中見有四倒。意見亦然。彈指之間。意九百六十轉故曰使。

彼所可意根相連著囗連著者。謂邪倒之想。首尾相屬。謂之連著。

若色若像為受想是為欲想囗癡意習所睹色人之像心即執存尋之成欲故曰欲想矣。

以為有欲想相隨久不斷囗自有眾生之來心邪[衛-韋+正]。或背凈向癡望嬖為法。傳之久遠。于今不斷。

在意念是為欲念種若彼所想分別受是名為想倒囗分別謂六情各有所受。聲色分流。中心經曰。目但能視。不能聽。斯之謂矣。

彼惑意不如有受所從不應受解是名為意倒囗如真也。真有四諦。彼愚心惑而不受也。所從從諸倒不應。不應道[衛-韋+正]而受六邪。謂之意倒。

所以受不舍在意念在色囗不不舍諸倒。存之在意。在色色身也。存身亦爾。

不凈意計凈聽可意念已快所見受往是名為見倒囗聽從也。受往往受也。從愚心所可。勤意念之。快目所見。往受諸欲。謂之倒見矣。

彼所見已為相分別應當為十二倒何等為十二在身有三在痛有三在意有三在法有三有四想倒意倒亦有四見倒亦有四亦為在入因緣相會色囗在入謂色不入眼。眼往求色。是為會色。

令為十二倒身三痛三意三法三合為十二倒囗在身有三者。謂一想倒。二意倒。三見倒。此倒中有四倒。四倒者。以四非常為常為四倒。

為如是六囗已有十二因緣即有六入。

為七十二倒從本得因緣起隨因緣多少無有量囗雖有七十二倒。隨因緣起。即是倒無有量數也。

不可數在人無有數無有數倒囗在人意起。即是倒也。

彼五陰為四身有囗四身者。身痛意法也。想陰與[衛-韋+正]陰。合為法身矣。

從所有色陰是屬身囗色陰為身。痛陰為身意陰為身。

從有痛陰是屬痛身從有識陰是屬意身囗屬意身者。為識陰屬意也。

從有想陰亦[衛-韋+正]陰是屬法身囗法身者。謂身中六分法也。亦謂受若干生死法。

從有是五陰令受四身因緣有囗四身上身四也。因緣十二因緣。已有五陰。則有四身。令十二因緣具足矣。

彼身不凈計凈是為身倒彼痛苦計為樂是為痛倒彼意非常計為常是為意倒彼法不為身計為身是為法倒為欲正四倒故佛為現四意止為說分別彼為身身相觀[衛-韋+正]止為不凈意念凈倒得解囗佛睹群生心。沒盲冥之淵。以為直廣倒反正故。分別說四意止令觀。壞器實難保侑明者先寤即還三界[病-丙+歲]凈其心入無謂之從倒得解也。

彼為痛痛相觀為苦計為樂倒得解彼為意意相觀非常計為常倒得解彼為法法相觀非身計為身倒得解彼冥中冥如有不解是為癡相令墮所倒處欲得往是為愛相令從是受色為身故令欺奇是為貪相令墮不與取囗奇他也。不與取盜也。以身之故。輒有欺心施于他人。謂之欺奇色。不來惠眼。而眼默往取色。六情皆往故曰不與取。

所可不如意是為恚相令墮殺處為不解事是為癡惑相令受邪墮邪處為作彼所[衛-韋+正]法不卻受相囗謂意不卻諸惡。從其所施[衛-韋+正]。故受惡相。

是為令墮有常想不知身囗四大謂之身也。

軀囗軀者體也。六情謂之體。

物囗物謂身中三十六物也。

為更相會相令計樂想為墮身處為不解囗謂意不入三十七品解了之。

所法相為有身想令墮是為是我所處為墮受色像相令計是為凈想令從是墮不攝守根處囗謂不攝守六情根也。

是為九品為已分別為一切不可[衛-韋+正]非法伴已說囗伴六情伴也。眼與色為伴。六情同義。

竟是多聞者能解囗多聞博見。能解是耳。

不多聞者卒不解囗卒遂也。不多聞。又不廣見執行。陵遲遂不解是。

是為慧人能解不慧卒不解囗謂愚癡之人。不廣學多聞。始聞之卒不解。

是[衛-韋+正]者能解囗謂[衛-韋+正]是者。能解之耳。不[衛-韋+正]終不解是。

不隨行不解有九絕處令一切凈法部墮聚合何等為九一止二觀三不貪四不恚五不癡六非常七為苦八非身九不凈是為九囗師云絕。謂與惡意斷絕也。得止觀[衛-韋+正]。不貪世間愛欲。無嗔恚愚癡之心。覺知非常苦空非身。不凈之諦也。

彼止名為意止在處能止已止正止攝止不失止不志心寂然一一向念是名為止囗師云。謂在身處能止。在痛在意在法輒能止。意不志也。正止四意止。攝攝六情寂然得定意也。一向念者。如安般六情。在在一向也。

何等為觀觀名為了陰囗識神微妙。諸陰難察。當諦了理觀一息中有五陰也。謂初數息時為風氣。謂之色陰。念息恐受為痛陰。有是二念想陰。從息至想為[衛-韋+正]陰。已知息意為識陰。是為一息中有五陰也。分別知五陰。是為了陰也。

為了持囗總持六情。

為了入囗當諦卻六邪無令入六情。

了名字了從本生囗四不色陰為名。四大為字也。從本生。言本從十二緣起。五陰六本從所入生也。

了從本法已生囗法生死法也。當明了知之。

了苦了習了盡了道[衛-韋+正]囗謂[衛-韋+正]道者。當曉了知苦習盡道。為了四諦。

了從善[卄/惡]從是法生囗當了知。善從盡道生。[卄/惡]從苦習生。[衛-韋+正]家當諦了之。

了增復增囗復增道行。

了白黑囗道為清白。世為濁黑。黑冥也。

了是可隨囗謂道[衛-韋+正]可隨也。

不可隨囗謂邪[衛-韋+正]不可隨。分別知是白黑輩。

如有分別囗謂諦分別白黑輩也。

為拖囗拖拖[衛-韋+正]也。謂道可行。

不拖囗謂邪欲不可[衛-韋+正]。

為下囗下欲重擔。

復下囗復下下道思所[衛-韋+正]思復思慎無忘。

為念囗念念數息。

復念囗進[衛-韋+正]盡道原。謂之復念安般曰。念覺種意。是之謂。

為思觀囗謂諸所觀常思念之。

為識囗識憶也。謂與學者常憶識已所[衛-韋+正]也。

為慧囗得還盡無不知。

為眼囗眼道眼也。已得道心。眼無不見。

為謀囗謀謂善慈權也。

為滿囗觀已遍浹滿足其[衛-韋+正]。

為解囗解道奧。脫三界。

為慧為明囗解道奧。度三界。得無不知。為一切見。重云慧明者。謂斯[衛-韋+正]為慧中之慧。明中之大明矣。慧即曰清凈慧法。斯義如之也。

為欲囗欲欲道也。其心常樂道[衛-韋+正]。

為光囗御已滿解慧。明心之樂斯法者。普慈弘潤。光被十方。群生蒙澤。故曰為光。

為敢不離囗一已解了不敢不離世諸穢垢。

為觀法囗法三十七品法也。

為覺意囗從自覺得無不知也。

為直見囗直八直也。見道跡也。

為道種囗[衛-韋+正]三十七品。為下道種。

是名為觀亦有若干二輩觀囗意已覺見。為下道種。是故名曰觀。若干二輩者。謂道凈世[病-丙+歲]。其事多故曰若干也。

一為凈觀囗謂空閑寂凈觀三十七品為凈觀。

二為不凈觀囗觀三部[衛-韋+正]為不凈觀。

三為清凈觀囗謂意念止為清垢盡為凈故言清凈。

四為不清凈觀五為黑觀六為白觀七為可[衛-韋+正]觀囗可[衛-韋+正]者。凈法可[衛-韋+正]觀業為寶矣。

八為不可[衛-韋+正]觀九為罪[衛-韋+正]觀囗罪[衛-韋+正]觀者。觀履邪入三惡道以惑心。

十為殃福觀囗謂觀知何[衛-韋+正]屬殃福。

十一為縛觀囗觀知識神縛在十二因緣。

十二為解脫觀囗知舍十二因緣當得解脫。

十三為有所益觀囗已得解脫為有所益。

十四為失無所益觀囗失失道[衛-韋+正]無益于己。

十五為往觀囗往觀謂六情往至六倒。許色聲香味細滑多念。

十六為還觀囗還還觀身。

十七為受罪觀囗作十二因緣為受罪也。

十八為除罪觀囗觀斷十二因緣為除罪。

是故名為觀亦為二因緣令有是說止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何等為二一為癡二為愛是二病故佛現二藥何等為二一為止二為觀若用二藥為愈二病囗止觀為二藥。癡愛為二病。佛以止觀治二病。謂之愈病者。

令自證囗止滅愛。觀滅癡。癡滅得道之證。

貪愛欲不復貪囗止觀道滿。癡愛即滅。飽于道者。不饑于俗。謂之不復貪矣。

念意得解脫癡已解令從慧得解脫囗得四非常直凈之[衛-韋+正]。即無三界志。謂之解脫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黎川县| 新沂市| 桦南县| 维西| 岑溪市| 永清县| 开封县| 泾源县| 呼玛县| 德保县| 深州市| 黑龙江省| 葫芦岛市| 九江市| 武隆县| 同德县| 乳源| 四子王旗| 嘉祥县| 祁东县| 筠连县| 普格县| 钦州市| 新野县| 长岛县| 靖江市| 连江县| 万州区| 留坝县| 开平市| 蓬安县| 荆门市| 敦化市| 福海县| 米脂县| 古丈县| 分宜县| 福贡县| 唐河县|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