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遺精

夢而遺者,相火之強(qiáng)也,宜用龍膽瀉肝湯,送下五倍子丸二錢。《經(jīng)》云∶厥氣客于陰器,則夢接內(nèi)。蓋肝主疏泄,相火鼓之,則腎雖有閉藏之權(quán),亦拱手授之矣。不夢而遺者,心腎之虛也,以六味丸為主,煎補(bǔ)中益氣湯送下,以升提之。或用心過度,心不能主令,而相火用事者,亦前丸為主,而兼用歸脾湯。有命門火衰,元精脫陷,玉關(guān)不閉者,急用八味丸以壯陽氣,使之涵乎陰精而不泄。此趙氏之法,本其師薛氏,實(shí)中庸之道也。至于景岳秘元煎、固陰煎,苓術(shù)菟絲煎,皆見癥治癥之方,閩中多有此陋習(xí)。

張景岳云∶精之藏制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則在心。凡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想,外有妄遇,以致君火搖于上,相火熾于下,則水不藏而精隨以泄。

遺精

診法

《訣》云∶遺精白濁,當(dāng)驗(yàn)之尺,結(jié)芤動緊,二癥之的。

《正傳》云∶兩尺洪數(shù),必便濁遺精。

龍膽瀉肝湯(方見《時方》)治脅痛,口苦耳聾,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今借治夢泄,以肝實(shí)而火盛也。

大苦大寒,不宜常服,加味逍遙散可以代之。

五倍子丸治遺精甚效。

五倍子(青鹽煮,曬,焙) 茯苓(各二兩)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錢,日二服,空心鹽湯送下,或以藥汁送下。

又按∶有夢而泄者,于補(bǔ)腎攝精方加蓮子心一錢,生棗仁二錢,所以治其妄夢也,多效。又多夢者,神之亂也。龍為天地之神,故龍骨最能補(bǔ)神而治妄夢。合之牡蠣之咸寒,便能引火歸原。《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最為神妙,蓮須為標(biāo)藥中之神品。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見《金匱》。)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夢交,夢與男交合也。

按∶虛羸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一錢、附子五分,名曰二加龍骨湯。(方見《時方》)。

秘元煎(景岳)主治心脾。

遠(yuǎn)志(八分) 山藥 芡實(shí) 棗仁(炒,各二錢) 白術(shù)(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人參(一二錢) 五味(十四粒) 金櫻子(去核,二錢)水煎服。有火覺熱者,加苦參一、二錢。氣大虛者,加黃 二三錢。

固陰煎主治肝腎。

人參(隨宜) 熟地(三五錢) 山茱萸(一錢五分) 遠(yuǎn)志(七分) 山藥(炒,二錢) 菟絲子(炒香,三錢) 五味(十四粒) 炙草(一二錢)水煎服。或加金櫻子三錢。

苓術(shù)菟絲子煎主治脾腎。

茯苓 白術(shù)(米泔洗,炒) 蓮子肉(各四兩) 五味(酒蒸) 山藥(炒另研,各二兩) 杜仲(酒炒,三兩) 炙草(五錢) 菟絲子(制,十兩)共研細(xì)末。用陳酒糊丸,桐子大。空心滾湯下百余丸。氣虛不攝精,加人參四兩。

張石頑曰∶夢遺為肝熱膽寒,以肝熱則火淫于外,魂不內(nèi)守,故多淫夢失精。或時心悸,肥人多此。宜清肝,不必補(bǔ)腎,溫膽湯加人參、茯苓、棗仁、蓮肉。又曰∶夢遺多是陰虛火氣用事,茍非確系陽虛,桂、附、鹿茸等助陽之藥,慎勿輕用。非確系氣虛,參、術(shù)、遠(yuǎn)志輩益氣之藥,不可漫施。試觀夢遺必在黎明陽氣發(fā)動之時,其為陰虛陽擾可知矣。

沈芊綠云∶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夢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夢中所見之形,即肝之魂也。夢中所泄之精,即腎之精也。要之心為君,肝腎為相,未有君火動而相火不隨之者。當(dāng)先治其心火,而后及其余。宜黃連清心飲、茯苓湯加減。

黃連清心飲黃連 生地 甘草 當(dāng)歸 人參 茯神 棗仁 遠(yuǎn)志 蓮子(各等分)水煎服。

茯神湯茯神 遠(yuǎn)志 菖蒲 茯苓 黃連 生地 當(dāng)歸 甘草 蓮子 棗仁 人參(隨時加減)水煎服。

文蛤津臍膏治遺精。

文蛤(研細(xì)末),以小兒津調(diào)貼臍內(nèi),立止。

思仙丹(各見《種福堂》)治陰虛火動夢遺神方。

蓮須 石蓮肉(去肉青翳并外皮) 芡實(shí)(各十兩,去殼)上為末,再以金櫻子三斤去毛,子,水淘凈,入大鍋內(nèi)水煎,濾過再煎,加飴糖和勻前藥。丸如桐子,每服七、八十丸。

封髓丹治遺精。

砂仁(一兩) 黃柏(三兩) 甘草(炙,七錢)上末,煉蜜丸。

四君子湯(方見《時方》。)原方加龍骨、牡蠣、蓮須。

溫膽湯 即二陳湯加竹茹三錢,枳實(shí)八分。

赤白濁

濁者,混濁之謂也。方書多責(zé)之腎,而余獨(dú)求之脾。蓋以脾主土,土病濕熱下注,則為濁病。濕勝于熱則為白,熱勝于濕則為赤。治之之法,不外導(dǎo)其濕熱,濕熱去而濁自清矣,蒼白二陳湯加黃柏、石菖蒲、萆 主之。久患不愈,宜求之腎。以二妙地黃丸,與萆厘清飲間服。又《內(nèi)經(jīng)》云∶中氣虛而溺為之變,宜四君子湯、補(bǔ)中益氣湯加減主之。又有命門火衰,氣不攝精,致敗精為濁,宜以八味溫其命火,加菟絲子、車前子導(dǎo)其敗精。總之,濁出精竅,與淋出溺竅者不同。病之稍久,宜固腎不宜利水,此要旨也。(茯菟丸、水陸二仙丹之類皆固腎藥。)蒼白二陳湯蒼術(shù)(鹽水炒) 白術(shù) 茯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甘草 黃柏(各一錢) 萆 (三錢) 石菖蒲(八分)水煎,空心服。如赤濁,加連翹一錢五分、丹參二錢、蓮子心五分;如脈弦脅痛,為肝火,加龍膽草、梔子各一錢;如口渴、氣喘、脈澀,是為肺火,加麥冬三錢、桑白皮、紫菀各二錢五分;如咽痛、脈沉,為腎火,加元參三錢。

次男元犀按∶此方妙在半夏,升清降濁,熟讀《本草經(jīng)》者自知。

二妙地黃丸(《馮氏錦囊》)熟地(四兩) 山萸 蒼術(shù)(鹽水炒) 山藥(各二兩) 茯苓 丹皮 澤瀉 黃柏(秋石水浸,炒,各一兩五錢)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錢。日二服,鹽湯下。或加牡蠣二兩、益智仁一兩、菟絲子一兩、車前子七錢。

萆 厘清飲(方見《時方》) 治真元不固,赤白濁。

將軍蛋方治白濁,兼治夢遺。

生大黃(三分,研末) 生雞子(一個)將雞子頂尖上敲破一孔,入大黃末在內(nèi),紙糊炊熟,空心吃之,四五朝即愈。

龍牡菟韭丸治色欲過度,赤濁白濁,小水長而不痛,并治婦人虛寒、淋帶崩漏等癥。

生龍骨(水飛) 牡蠣(水飛) 生菟絲粉 生韭子粉上四味,各等分,不見火,研細(xì)末,干面冷水調(diào)漿為丸。每服一錢,或至三錢,晚上陳酒送下,清晨服亦可。

蠶砂黃柏湯治遺精、白濁有濕熱者。

生蠶砂(一兩) 生黃柏(一錢)二味共研末,空心開水下三錢,六七服即愈。

白果蛋方治白濁。

用頭生雞子一個,開一小孔,入生白果肉二枚,飯上蒸熟,每日吃一個,連吃四五次,即愈。

龍骨韭子湯治遺精滑失。

白龍骨(一兩,研末) 韭子(炒,一合)上為末,空心陳酒調(diào)服三錢。

小菟絲石蓮?fù)柚闻A疸及遺精、白濁、崩中、帶下諸證。

菟絲子(五兩,酒浸,研) 石蓮肉(二兩) 白茯苓(一兩,蒸)上為細(xì)末,山藥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或酒或鹽湯空心送下,如腳無力,木瓜湯下。晚食前再服。

龍蓮芡實(shí)丸(各見《種福堂》)治精氣虛,滑遺不禁。

龍骨 蓮須 芡實(shí) 烏梅肉上等分為末,用山藥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癃閉五淋

癃閉者,小便點(diǎn)滴不通,甚而為脹為腫,喘滿欲死;五淋者,小便痛澀淋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有沙、膏、氣、血、勞五種之分。

癃閉用利水之藥,人所知也。若愈利而愈閉,脹悶欲死,宜治其本。《經(jīng)》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今小水點(diǎn)滴不能出,病在氣化可知。桂性直走太陽而化氣,此癥實(shí)不可缺。陰虛不化,熱逼膀胱,小腹脹痛,尺脈旺,宜服滋腎丸主之;陽虛不化,寒結(jié)膀胱,小腹不痛,尺脈弱,宜加減腎氣丸主之。然猶恐未能即效,又有巧法以施。譬之滴水之器,閉其上而倒懸之,點(diǎn)滴不能下也。去其上之閉,而水自通流,宜以補(bǔ)中益氣湯提之。即以此藥再煮服盡,以手探吐,頃刻即通。而更有啟其外竅,即所以開其內(nèi)竅之法。麻黃力猛,能通陽氣于至陰之下。肺主皮毛,配杏仁以降氣,肺氣下達(dá)州都,導(dǎo)水必自高原之義也。以八正散加此二味,其應(yīng)如響。如夏月不敢用麻黃,恐陽脫而汗漏不止,以蘇葉、防風(fēng)、杏仁三味等分,水煎溫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此張隱庵治水腫驗(yàn)案。)虛者以人參、麻黃各一兩煎服,神效。(此盧晉公驗(yàn)案。)如汗多不任再散者,即以紫菀、桑白皮各三錢,麥冬五錢,加于利水藥中,或加于升提藥中,亦效,(此李士材驗(yàn)案。)皆下病上取之法也。(治水腫者,可遵此法以治其標(biāo),即以六君子湯去甘草加蒼術(shù)、濃樸、炮姜、附子以扶脾氣,以復(fù)元?dú)狻#┝馨Y有五,方治甚多,而總不外于蘊(yùn)熱,統(tǒng)以景岳大厘清飲主之。

五淋,下如沙石,合益元散更加琥珀,或石首魚頭納石子五六個,研末調(diào)下。

膏淋,下如膏脂,加萆 、海蛤粉各二錢、石菖蒲八分。

氣淋氣滯不通,臍下妨悶脹痛,加荊芥二錢、香附、生麥芽各一錢,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

血淋,瘀血停蓄莖中,割痛難忍,加牛膝、生地、當(dāng)歸、桃仁各三錢,紅花、川芎各一錢。不愈,另用牛膝膏。勞淋,從勞役而得,氣化不及州都,本方合補(bǔ)中益氣湯同煎服。

以上五淋,俱屬蘊(yùn)熱所致。又有一種,名曰冷淋。四肢口鼻冷,喜飲熱湯,以加味腎氣湯主之。更有過服金石熱藥,敗精為淋,與老人陽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nèi)敗,以致大小便牽痛如淋。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宜前飲加萆 、菟絲子、石菖蒲、遠(yuǎn)志以導(dǎo)之,后服六味丸。

癃閉五淋

脈息(與遺精白濁同)

宜浮大,忌沉細(xì)。

癃閉五淋

方藥

滋腎丸治小便點(diǎn)滴不通,及治沖脈上逆、喘呃等癥。

補(bǔ)中益氣湯(各見《時方》)治一切氣虛下陷。

加味腎氣丸(見《水腫》)大厘清飲(《景岳》)茯苓 澤瀉 木通(各三錢) 豬苓 梔子(或用) 枳殼 車前子(各一錢,或加甘草梢一錢)八正散(《寶鑒》)治諸淋。

瞿麥 梔子 蓄 大黃 滑石 木通 車前子 甘草(各一錢)加燈心一錢,水煎服。

牛膝膏治死血作淋。

桃仁(去皮尖) 歸尾(各一錢) 牛膝(四兩,酒浸一宿) 白芍 生地(各一兩五錢)水十盅,微火煎至二碗,入麝香少許,四次空心服。如夏月用涼水浸換,此膏不壞。

癃閉五淋

附用諸方

栝蔞瞿麥丸(方見《金匱》)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此主之。

胞轉(zhuǎn)方治丈夫女人胞轉(zhuǎn),不得小便八九日者。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一兩,研) 葵子(二升)以水一斗,煮五升。服盡即利。

治石淋方車前子(二升)絹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空心頓服之,須臾當(dāng)下石子。宿勿食,服之良。(古之一升今約略小茶盅一盅,石之一兩約略三錢)治熱淋方(各見《千金翼》)白茅根四斤洗凈,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治血淋方生苧根洗,去皮,五兩,水六杯,煎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治血淋方天青地白草五錢,水二杯,煎八分,空心服,一日兩服。

田螺青鹽膏治中暑 大小便不通。

用田螺三枚搗爛,入青鹽三分,攤成膏,貼在臍下一寸,即愈。

獨(dú)蒜梔子貼臍膏(各見《種福堂》)治小便不通。

獨(dú)囊大蒜(一個) 梔子(二十一個) 鹽(一匙)共搗敷臍中,良久即通;若不通,敷陰囊上,即愈。

五淋湯龍膽瀉肝湯(各見《時方》)治脅痛,口苦耳聾,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

心痛

心痛即胃脘痛也。心為君主之官,本不受邪。若受邪而痛,是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朝作夕死。痛有九種,宜細(xì)辨而藥之。

氣痛。脈沉而澀,諸氣郁滯,及七情過用所致。宜二陳湯加沉香、烏藥、百合主之。

加味二陳湯半夏 烏藥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七分) 陳皮(一錢) 沉香(五分) 百合(五錢或一兩) 生姜(三斤)水煎服。

百合合眾瓣而成,有百脈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氣,肺氣降則諸氣俱調(diào)。此醫(yī)書所不載,余得之海外奇人。屢試屢效。或無沉香,即用紫蘇葉一錢代之。

血痛,脈浮沉俱澀,其痛如刺,不可按捫。或寒熱往來,大便黑,宜失笑散主之。

失笑散研末醋湯送下,挾熱者,加梔子三錢,高良姜一錢,煎湯送下。寒者以肉桂一錢,煎湯送下。

痰痛即飲痛,脈滑咳嗽,其痛游走無定,宜二陳湯加干薤白五錢,栝蔞皮二錢主之。

火痛,脈數(shù)而實(shí),口渴面赤,身熱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鈴子散主之。如火盛者,用梔子二錢,川楝子去核、黃連、良姜、澤瀉、丹參各一錢,香附一錢五分。水煎服。

金鈴子散(各見《時方》)冷痛,脈遲而微細(xì),手足俱冷,其痛綿綿不休,喜用熱手按者,宜桂附理中湯加當(dāng)歸二錢,以濟(jì)其剛。木通一錢,以通其絡(luò)。(痛久則入絡(luò)也。)虛痛即悸痛,脈浮而小細(xì),或沉而短澀,其痛重輕相間,多日不愈。心悸,最喜摩按,得食小愈,饑則更痛。宜歸脾湯加石菖蒲一錢、木香五分主之。

注痛,入山林古廟古墓,及感一切異氣而痛。其人語言錯亂,其脈乍大乍小,左右手若出兩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錢,入些少麝香服之。

蟲痛,脈如平人,其痛忽來忽止,聞肥甘之味更痛。(聞食而蟲頭上昂也。)按摩稍止,(蟲驚而暫伏也。)唇紅,舌上有白花點(diǎn)。年力壯者,以景岳掃蟲煎主之。虛弱者,以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二枚,川椒一錢五分,吳茱萸、黃連、肉桂各一錢,當(dāng)歸二錢主之。

食痛,食積停滯,噯腐吞酸,惡食腹?jié)M。其痛或有一條扛起者,脈實(shí)而滑。右關(guān)更實(shí),宜平胃散加山楂、麥芽、半夏各二錢。脹甚者,更加萊菔子生研一錢。水煎服。如初病食尚在胃,服此湯。即以手探吐之。

心痛

又簡易方

荔香散治心痛甚效,婦人尤效,服數(shù)次可以除根。

荔枝核(一兩二錢炒) 木香(七錢不見火)共研末。米湯或開水,或酒下二錢。

皂角散治胃脘劇痛,百藥不效,服此即止。

牙皂(去子弦炒紫焦研末)每服一錢,燒酒送下。此可偶服,不可常服。

游山方治胃脘痛多效。

草果 元胡索 五靈脂(醋炒) 沒藥(炒,各二錢)共研末,酒調(diào)下二 三錢。

掃蟲煎(景岳)治蟲上攻胸腹作痛。

青皮 吳萸 茴香(各一錢) 檳榔 烏藥(各一錢五分) 細(xì)榧肉(三錢) 烏梅(二枚) 甘草(八分)朱砂 雄黃(各五分)水煎,入雄黃、朱砂末調(diào)服。先啖肉脯,少頃服藥。

靈脂濃樸散治心頭痛,欲死不可忍者。

靈脂 良姜 濃樸(姜汁炒)上各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一錢,醋湯下即止。

黑棗胡椒散(各見《種福堂》)治心口胃脘痛。

用大黑棗去核,每個中間入胡椒七粒,仍將棗包好,炭火上 焦黑存性,研末。每服四分,陳酒送下三四服,必愈。加木香、枳殼、紅花、當(dāng)歸、五靈脂少許,更妙。

黑棗丁香湯(《種福堂》)治胃寒嘔吐,并治寒瘧。

大黑棗七枚去核,每個納入丁香一粒,煮爛,去丁香,將棗連湯空心服。七天見效。

腹中上下諸痛

腹中上下諸痛,寒熱虛實(shí),皆能致之。溫清消補(bǔ),及發(fā)表攻里諸法,皆所以止痛,故止痛無定方也。今因《醫(yī)學(xué)真?zhèn)鳌凡课环治銮宄嗍钦J(rèn)證之快捷方式,故全錄之。噫!《金匱》諸法,何等精詳,十載研窮,致譏迂闊。今亦窮而知返也。然古圣賢章程,終不敢廢,編中所錄,雖曰從時,亦從純而不從拜乎上之道也。

心痛續(xù)論

心為君主而藏神,不可以痛。今云心痛,乃心包之絡(luò),不能旁通于脈故也。(心痛有論有方,今因全錄高士宗此論,存之以備參考。《種福堂良方》有丹參一兩、檀香、砂仁各一錢煎服。)心脈之上,則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職,不能如霧靄之溉,則胸痹而痛。薤白、蔞仁、貝母、豆蔻之藥,可以開胸痹以止痛。

兩乳之間,則為膺胸。膺胸痛者,乃肝血內(nèi)虛,氣不充于期門,致沖任之血,不能從膺胸而散則痛。當(dāng)歸、白芍、紅花、銀花、續(xù)斷、木香之藥,可和氣血而止痛。

有中脘作痛,手不可近者。夫手不可近,乃內(nèi)外不和,外則寒氣凝于皮毛,內(nèi)則垢濁停于中脘,當(dāng)審其體之虛實(shí)而施治。莫若以燈草當(dāng)痛處,爆十余點(diǎn),則寒結(jié)去而內(nèi)外通,便不痛矣。

有中脘之下,當(dāng)陽明胃土之間,時痛時止者,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若行血消泄之劑服之過多,便宜溫補(bǔ)。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此中土內(nèi)虛,虛而且寒之明驗(yàn)也。(宜香砂理中湯。)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乃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轉(zhuǎn)不利也。傷寒病中每多此痛,當(dāng)助其樞轉(zhuǎn),和其氣血,上下通調(diào)則愈矣。(宜小柴胡湯加味。)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部。痛在內(nèi)而緩,坤土虛寒也。痛兼內(nèi)外而急,脾絡(luò)不通也。

蓋脾之大絡(luò),名曰大包。從經(jīng)隧而外出于絡(luò)脈。今脾絡(luò)滯而不行,則內(nèi)外皆痛。《太陽篇》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先補(bǔ)益于內(nèi),而后樞轉(zhuǎn)于外也。

臍旁左右痛者,乃沖脈病。沖脈當(dāng)臍左右,若為寒氣所凝,其沖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dá),則當(dāng)臍左右而痛。當(dāng)用血分之藥,使胞中之血通達(dá)肌表,若用氣藥無裨也。(當(dāng)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臍下痛者,乃少陰水臟。太陽水府,不得陽熱之氣以施化,致陰寒凝結(jié)而痛。少陰虛寒,當(dāng)用附子、肉桂以溫之。太陽水府虛寒,亦當(dāng)用附子、桂枝以溫之。蓋太陽與少陰,相為表里,互為中見者也。(亦有火逼膀胱不通而痛者。)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陰肝臟之部,又為胞中之血海。蓋胞中之水,主于少陰,而胞中之血,主于厥陰也。痛者,厥陰肝氣,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臟不虛者,當(dāng)疏通以使之上。肝臟虛者,當(dāng)補(bǔ)益以助其下。蓋厥陰不從標(biāo)本,從中見少陽之氣,使厥陰上合乎少陽,則不痛矣。

兩旁季脅痛者,肝氣虛也。(宜暖肝煎。)兩脅之上痛者,少陽之氣不和也。(宜小柴胡去參棗加牡蠣、青皮之類。景岳云∶腎虛羸弱之人多胸脅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疏通,少則壅滯。使不知培補(bǔ)氣血但以行滯通經(jīng)則愈行愈虛鮮不殆矣。)又高士宗云∶所痛之部,有氣血陰陽之不同,若概以行氣消導(dǎo)為治,漫云通則不痛。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diào)氣以和血,調(diào)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jié)者使之旁達(dá),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

心痛續(xù)論

附錄備用方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見《金匱》)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

方中加半夏二錢。名栝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小建中湯大建中湯(各見《傷寒》)治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

長孫心典按∶上中二焦為寒邪所痹,故以參姜啟上焦之陽,合飴糖以創(chuàng)建中氣。而又以椒性下行,降逆上之氣,復(fù)下焦之陽,為溫補(bǔ)主方。

附子粳米湯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徐忠可曰∶此方妙在粳米。鳴而且痛,腹中有寒氣也。乃滿不在腹而在胸脅,是邪高痛下。寒邪實(shí)從下而上,所謂腎虛則寒動于中也。故兼嘔逆而不發(fā)熱,以附子溫腎散寒,半夏去嘔逆,只用粳米合甘棗調(diào)胃,創(chuàng)建中氣,不用術(shù),恐壅氣也。

大黃附子湯脅下偏痛發(fā)熱。(錢院使云偏當(dāng)作滿。)其脈緊弦,此寒也。

按痛而滿,滿連脅下,而六脈弦緊、非附子不能溫其寒,非大黃不能攻其實(shí),非細(xì)辛不能散其結(jié)聚。三藥實(shí)并行不倍也。

濃樸三物湯痛而閉者,此湯主之。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各見《金匱》)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亦治產(chǎn)后腹中癘痛。

寒多者加生姜二兩五錢,痛多而嘔者,加陳皮五錢,白術(shù)二錢五分。

暖肝煎(《景岳》)治肝腎虛寒,小腹疼痛疝氣等癥。

當(dāng)歸(二、三錢) 枸杞(三錢) 茯苓 烏藥 小茴(各二錢) 肉桂(一二錢) 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 生姜(三五片)水煎服。

按此方加防風(fēng)、細(xì)辛、桃仁、山萸肉。治肝虛脅痛,有奇效。

枳芎散治右脅刺痛。

枳實(shí) 川芎(各五錢) 炙甘草(三錢)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

推氣散治左脅疼痛,脹滿不食。

姜黃 枳殼(面炒) 桂心(各五錢) 炙甘草(三錢)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

嘔吐噦

吐者,有物無聲。噦者,有聲無物。嘔者;聲物俱出,總屬于胃。時醫(yī)以二陳湯加藿香、砂仁統(tǒng)治之。雖是庸淺活套,尚不礙理,余亦從之。但當(dāng)分別寒熱虛實(shí)表里而加減耳。

寒者,口和身冷,或兼腹痛,脈必遲細(xì),吐出如多有冷氣,宜再加吳萸、干姜、丁香之類。熱者,或?yàn)闊峥剩驗(yàn)闊┰辏}必洪數(shù),吐必涌猛,形氣聲色,必皆壯歷,宜再加黃芩、黃連、麥冬、沙參、竹茹之類。實(shí)者,或因食滯,必多脹滿,宜再加濃樸、山楂、麥芽、神曲之類;或因氣逆必痛連脅筋,宜再加撫芎、香附、紫蘇、連翹之類,或另用左金丸、逍遙散之類。表者,邪自外至,必頭痛發(fā)熱,宜倍用生姜。里者,邪不在表,兼心下痞者,宜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干姜、人參、大棗,仿半夏瀉心湯之意;兼見腹?jié)M便硬者,二陳湯加濃樸、大黃,仿承氣湯之意。若在半表半里,必見口苦,寒熱往來,宜另用小柴胡湯治之。虛者,胃氣虛也,或命門火氣虛也,宜二陳湯加香砂外,重用人參、白術(shù),以補(bǔ)胃氣;不愈,更加干姜、附子、吳萸,以溫補(bǔ)命門;或以八味丸湯,直補(bǔ)命門真火,隨宜變通。景岳云∶無實(shí)無火而嘔吐者,胃虛也。或誤服寒涼而嘔吐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聞食而嘔者,胃虛也。

氣無所逆,聞氣則嘔者,胃虛也。或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命門虛也。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即土虛也,土虛即火虛也。脾喜暖而惡寒,土喜燥而惡濕,故張石頑治虛寒嘔吐,每用伏龍肝兩許,煮湯澄清,代水煎藥,可謂得治吐之大要矣。治泄瀉亦不外此理,而吐呃亦屬胃虛,宜于六君子湯去甘草,加黃連、干姜、蜀椒之類。

次男元犀按∶仲景旋復(fù)代赭石湯,本以治心下痞,噫氣不除。今于嘔吐不止之癥,借用甚效者,取其重以降逆也。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本以治寒邪隔熱于上焦,今于食入即吐之癥,取用甚效者,以干姜散上焦之寒,芩連清心下之熱,人參通格逆之氣,而調(diào)其寒熱,以至和平。不用生姜、半夏者,胃氣虛不堪辛散。不用甘草、大棗者,嘔不宜甘也。又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又治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又治干嘔、吐涎沫、頭痛三癥如神。蓋取吳茱萸大熱,直入厥陰,能降氣而消陰翳。人參扶其生氣,姜棗和其胃氣,使震坤合德,土木不害,而嘔吐平矣。

噦者,胃中虛冷,及停飲居多。亦有失于攻下,胃中實(shí)熱而噦者,證必腹?jié)M。仲景云∶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承氣湯,豬苓湯是也。

噦逆有虛熱,橘皮竹茹湯。噦屬虛寒,橘皮干姜湯。寒甚去通草,加丁香、附子。寒熱錯雜者去甘草,加丁香、柿蒂。

噦聲頻密相連為實(shí),攻熱為主。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溫補(bǔ)為主。如腹?jié)M,不尿,脈散,頭汗,目瞪而噦者,死在旦夕。

嘔吐噦

診法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dāng)吐不吐者死。脈陽緊陰數(shù)為吐,陽浮而數(shù)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shù)者吐,緊而澀者難治。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病患欲嘔吐者,不可下之,嘔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旋復(fù)代赭石湯(方見《傷寒》)治胃虛,噫氣不除。

進(jìn)退黃連湯(見《實(shí)在易》)黃連(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參(人乳拌蒸) 半夏(姜制,各一錢五分) 桂枝(三錢) 大棗(二枚)進(jìn)法∶用本方上三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饑服煎劑耳。

吳茱萸湯治胃氣虛寒,干嘔、吐涎沫,頭痛。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各見《傷寒》)柯韻伯云∶凡嘔家夾熱,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方而晏知。

長孫男心典按∶食入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之象,故苦寒倍于辛熱,不名瀉心者,以瀉心湯專為痞硬立法耳。要知寒熱相結(jié)于心下,而成痞硬,寒熱相阻于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異也。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一錢五分)水煎溫服。

橘皮竹茹湯治胃虛呃逆。

中焦氣虛,則下風(fēng)木得以上乘,谷氣因之不宜,變?yōu)檫滥妗S瞄倨ど抵袣猓藚ⅰ⒏什菅a(bǔ)益中焦,生姜、大棗宣散逆氣,竹茹以降膽木之風(fēng)熱耳。

橘皮干姜湯治干嘔吐逆,吐涎沫而止噦。

嘔吐噦

補(bǔ)論

《金匱》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陰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變害莫測,豈獨(dú)反胃而已。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素有熱,食復(fù)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用大黃下熱,甘草和胃。張石頑云∶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dāng)逆折之使下,故用大黃。

大黃甘草湯(方見《金匱》)治食已即吐。

通草橘皮湯(《千金》) 治傷寒胃熱嘔吐。

通草(二錢) 橘皮(一錢五分) 粳米(一合) 生蘆根汁水煎熱服。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蘆根飲子。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干嘔。

丹溪云∶凡嘔家禁用服栝蔞、桃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景岳云∶嘔家亦忌蒼術(shù),以其味不醇而動嘔也。

茯苓半夏湯沈芊綠云∶食已心下痛,隱隱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證名食痹。吐食,宜此湯主之。

麥芽 茯苓 半夏 白術(shù) 神曲 橘皮 天麻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麥天湯 亦主之。

麥冬 天麻 茯苓 白術(shù) 半夏 陳皮 神曲 生姜(各等分)水煎服。

呃逆

景岳曰∶呃逆癥,謂其呃之連聲,無不由于氣逆。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寒呃者,頭痛,惡寒,發(fā)熱,脈緊,外寒可散。宜二陳湯倍加生姜、陳皮主之。腹痛,口中和,手足冷,脈微,內(nèi)寒可溫,以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砂仁主之,去其蔽抑之寒,而呃止矣。火呃者,口渴煩躁,三焦之火可清,以黃芩湯加半夏,竹葉石膏湯加姜汁主之。潮熱狂亂,腹?jié)M便硬,陽明實(shí)火可下,以三承氣湯主之;火勢未甚者,只以安胃飲主之,去其沖上之火,火靜則氣自平而呃止矣。惟虛脫之呃,或以大病之后,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呃逆者,當(dāng)察其中虛,速宜補(bǔ)脾,以六君子湯、理中湯加丁香、柿蒂、白豆蔻主之;察其陰虛,速宜補(bǔ)腎,以六味湯、八味湯加紫石英主之,歸氣飲最妙;虛甚者,必須大劑補(bǔ)元煎加丁香、白豆蔻主之。然實(shí)呃者,不難治。惟元?dú)鈹〗哒撸俗钗V蛞病8袀勒撸援?dāng)于傷寒門閱之。張石頑曰∶平人飲熱湯,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虛人用理中湯加蓬術(shù)、桃仁。痰加茯苓、半夏。呃逆皆是寒熱錯亂,二氣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觀丁香柿蒂散,可以知其義矣。

丁香柿蒂散治呃逆通劑。

丁香 柿蒂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開水送下。

安胃散(景岳)治胃火上沖,呃逆不止。

陳皮 山楂 麥芽(各五分) 木通 澤瀉 黃芩 石斛(各一錢)水煎,食遠(yuǎn)服。如胃火熱甚,加石膏歸氣飲(景岳)治氣不順,呃逆嘔吐,或寒中脾腎等癥。

熟地(三五錢) 茯苓 扁豆(各二錢) 干姜(炮) 丁香 陳皮(各一錢) 藿香(一錢五分) 炙草(八分)水煎服。中氣寒甚,加制附子。肝腎寒者,加吳茱萸、肉桂,或加當(dāng)歸。

羌活附子湯治胃冷呃逆。

附子 羌活 茴香(各一錢) 干姜(四分) 木香(二分)為末,入鹽一撮,水煎。微溫服。

丁香煮散(與《局方》不同) 治胃反嘔逆,呃噦泄瀉。

丁香(三十七粒) 建蓮肉(去心,二七粒,上二味另煎,去滓) 生姜(七片) 黃秫米(半盞)水一碗半,煮熟。去姜藥啜粥。

半夏生姜湯 (方見《金匱》) 治呃逆欲死。

刀豆子散治病后呃逆不止。

刀豆子燒存性。滾水調(diào)服二錢,即止。

元紅散(各見《種福堂》)治呃逆不止。

荔枝七個,連皮燒存性,為末。百滾湯調(diào)服,立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亭县| 林西县| 铁岭县| 长宁县| 通榆县| 沁源县| 五大连池市| 福海县| 剑阁县| 余庆县| 宁远县| 蓬莱市| 塘沽区| 成都市| 北辰区| 疏附县| 夹江县| 大庆市| 龙游县| 始兴县| 和静县| 日照市| 宁化县| 许昌县| 济宁市| 湖北省| 漠河县| 尼勒克县| 略阳县| 安化县| 文水县| 宁德市| 九寨沟县| 夏邑县| 麦盖提县| 上杭县| 石城县| 陆川县| 蒙山县| 云安县| 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