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邊防十六(13)
書名: 通典作者名: 杜佑本章字數(shù): 3808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6:33:22
「衛(wèi)州黎陽」注「有大伾山」。刊本「伾」訛「坯」,據(jù)禹貢改。
錦按: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坯」。北宋本作「岯」,禹貢作「伾」,字通,應從通典古本改字。
「幽州」注「山海經(jīng)有幽都山」。刊本「有」訛「百」,「山」訛「去」,據(jù)監(jiān)本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有幽都山」,是。殿本、局本訛作「百幽都出」。考證校語有誤,「山訛去」應作「山訛出」。
卷一百八十州郡十
「齊州豐齊」注「漢荏縣」。刊本「荏」訛「山茌」,據(jù)漢書刪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均作「山荏」,無作「山茌」者。「山」字衍,當據(jù)漢書地理志上刪。「荏」?jié)h書作「茬」,宜從宋祁說改作「茌」。
「密州成陽國地」。刊本「成」訛「城」,據(jù)漢書改。
錦按:各本均作「城」,與漢書地理志下合。考證謂漢書作「成」,誤。
「兗州」注「今郡理乃北境也」。刊本「北」訛「非」,今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遞修本、明抄本、明刻本、殿本、局本均作「非」,是也。王吳本作「其」,考證作「北」,皆妄改。杜佑謂兗州本在濟水大河之間,因濟水發(fā)源為名,今兗州所轄在其南,非其境也。
卷一百八十一州郡十一
「濠州」注「禹所娶會涂山侯國」。刊本「娶」訛「聚」,據(jù)漢書改。
錦按:各本均作「聚會」,「聚」是「娶」之訛,「會」字誤衍。應據(jù)漢書地理志上應劭注改刪。考證「會」字漏校,云「據(jù)漢書改」,亦未確。
卷一百八十三州郡十三
「沔州」注「曹公以文聘為江夏太守」。刊本「聘」訛「躬」,據(jù)魏志改。
錦按:各本「聘」均訛「躬」,考證據(jù)三國志文聘傳改是也。
「潭州長沙」注「古青陽地秦始皇時荊王獻青陽以西即此地也」。刊本「青」訛「清」,據(jù)漢書及水經(jīng)注改。
錦按:兩「青」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均訛「清」,北宋本、傅校本、遞修本下「青」猶不誤。應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改。漢書地理志長沙國下無此注,而鄒陽傳有「越水長沙,還舟青陽」之語。注張晏曰:「青陽,地名也。」蘇林曰:「青陽,長沙縣也。」水經(jīng)湘水注引之。
卷一百八十五邊防一
「總序覆載之內(nèi)」注「骨利干國從天色暝時煮羊胛纔熟而東方已曙」。刊本「胛」訛「髀」,據(jù)唐書改。
錦按:北宋本、明刻本、王吳本作「足」,殿本、局本作「髀」。本書卷二00骨利干條作「胛」,唐會要卷一00同,應據(jù)改。考證據(jù)唐書改,不知見于何傳。
「第九西戎總目挹怛國」。刊本「國」訛「同」,據(jù)隋書改。
錦按: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均作「挹怛同」。「挹怛同」者,謂挹怛與噠同也。此「挹怛同」應改小字側(cè)注於上題「噠」之下。考證未詳審正文,遽改「同」為「國」,殊謬。
「馬韓出細尾雞」。案:「細」后漢書作「長」。
錦按:各本均作「細」,后漢書東夷列傳作「長」。
卷一百八十六邊防二
「閩越漢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猺功多」。刊本「曰」訛「少」,據(jù)史記及漢書改。
錦按:各本均訛「少」。考證據(jù)史記東越傳、漢書兩粵傳改「曰」,是。
卷一百八十七邊防三
「獠其丈夫稱阿阿段」。刊本「段」訛「改」。據(jù)北史改。
錦按:各本均訛「改」。魏書獠傳、周書異域傳上、北史獠傳、御覽卷七九六、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八、冊府元龜卷九六0均作「段」。
「附國即漢之西夷也」。案:隋書作「即漢西南夷也」。又「土宜小麥青」。刊本「」訛「斜」,據(jù)隋書改。
錦按:各本均作「西夷」,隋書西域傳作「西南夷」。王吳本、殿本、局本訛「斜」,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作「科」,是,應據(jù)改。青科即青稞。隋書西域傳作「青」,北史附國傳則作「青稞」。
「哀牢猩猩」注「好酒好屩」。刊本「屩」訛「履」,據(jù)后漢書改。
錦按:各本均作「履」。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李注引南中志作「屩」。屩是草鞋,亦稱草履。杜氏引王綱猩猩傳,非南中志,不必據(jù)之改字。
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
「嶺南序略鳥滸人」。刊本「滸」訛「囗」,據(jù)漢書改。
錦按:明刻本、殿本、局本訛「囗」,王吳本訛「囗」。北宋本作「滸」,與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合,應據(jù)改。考證云「據(jù)漢書改」,非。摘句「鳥」字亦誤,應作「烏」。
「林邑其一曰西那婆帝」。刊本「那」訛「郡」,據(jù)北史改。
錦按: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均訛「郡」。北宋本作「那」,與隋書南蠻傳、北史林邑傳合。
「毗騫南方號曰長頸王」。刊本「頸」訛「頭」,據(jù)梁書及南史改。
錦按: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殿本、局本均作「頭」,文獻通考卷三三一亦然。梁書諸夷傳、南史夷貊傳上、御覽卷七八八、冊府元龜卷九九七均作「頸」。宜各仍其舊。
「千陀利出吉貝」。刊本「吉」訛「古」,據(jù)梁書改。
錦按: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殿本、局本均作「古」,梁書諸夷傳也作「古」。考證誤。摘句「千」當作「干」。
「焚州熏綠水膠所出」。刊本「綠」訛「緣」,據(jù)文獻通考改。
錦按:明刻本、殿本、局本均訛「緣」。北宋本及文獻通考卷三三二作「綠」,是。
卷一百九十三邊防九
「康居其妻有髻幪以皂布」。刊本「皂」訛「帛」,據(jù)隋書改。
錦按:各本均作「帛」,御覽卷七九三、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同。魏書西域傳、隋書西域傳、北史西域傳作「皂」。
「奄蔡至后漢改名阿蘭聊國」。刊本「聊」訛「那」,據(jù)后漢書改。
錦按:各本均訛「那」,考證據(jù)后漢書西域傳改「聊」,是。
「波斯丈夫戴白皮帽貫頭衫兩廂近下開之」。刊本「廂」訛「扇」,據(jù)魏書改。
錦按:各本均訛「肩」。魏書西域傳、周書異域傳下、北史西域傳、太平寰宇記卷一八五作「廂」,應據(jù)改。考證謂通典訛「扇」,非。
「渴盤有甲弓刀」注「音朔」。刊本「朔」訛「愬」,據(jù)廣韻、集韻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愬」。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均作「朔」。
卷一百九十四邊防十
「匈奴賈誼論邊事曰辟如伏虎見便必動將何時已」。刊本「將」訛「特」,據(jù)賈誼新書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殿本、局本訛「特」,王吳本訛「待」。賈誼新書威不信篇、太平寰宇記卷一八九作「將」,當據(jù)改。
卷一百九十五邊防十一
「南匈奴屈蘭儲卑胡都須等」。刊本「屈」訛「屋」,據(jù)后漢書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均作「屋蘭儲」,唯局本訛作「屋南蘭」。后漢書章帝紀、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二也作「屋蘭儲」,而后漢書南匈奴傳「屋」作「屈」。考證謂「屈訛屋」,未必。
卷一百九十六邊防十二
「烏桓婦人至嫁時乃養(yǎng)發(fā)」。刊本「嫁」訛「家」,據(jù)后漢書改。
錦按:各本均訛「家」。后漢書烏桓傳、三國志烏丸傳裴注引魏書、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二作「嫁」,是。
卷一百九十七邊防十三
「高車其先匈奴之甥也」。刊本「甥」訛「人」,據(jù)監(jiān)本及北史改。
錦按:明刻本、朝鮮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人」。魏書高車傳、北史高車傳、御覽卷八0一、太平寰宇記卷一九四作「甥」,是。
「突厥上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刊本「阿」訛「可」,據(jù)北史改。
錦按:明刻本、朝鮮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可」。周書異域傳下、北史突厥傳、太平寰宇記卷一九四、冊府元龜卷九五六作「阿」,是。
「定襄王李大恩」。刊本「李」訛「胡」,據(jù)新、舊唐書改。
錦按:明刻本、朝鮮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胡」。舊唐書突厥傳上、新唐書突厥傳上、通鑒卷一八九作「李」,是。
「其舊臣胡祿達官吐谷渾邪自刎」。刊本「胡」訛「故」,據(jù)新、舊唐書改。
錦按:明刻本、朝鮮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均訛「故」。舊唐書突厥傳上、新唐書突厥傳上、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五均作「胡」,是。
卷一百九十八邊防十四
「突厥中車鼻長子羯漫」。刊本「子」訛「孫」,據(jù)新、舊唐書改。
錦按:明刻本、朝鮮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均訛「孫」。舊唐書突厥傳上、新唐書突厥傳上作「子」,是。
「單于領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刊本「山云」二字互倒,據(jù)新、舊唐書改。
錦按:殿本、局本倒作「狼云山中」。朝鮮本、王吳本作「狼山云中」,是,與舊唐書突厥傳上、新唐書突厥傳上、太平寰宇記卷一九六同。
「靜難軍使玉鈴衛(wèi)將軍慕容元崱以兵五千人降」。刊本「元崱」訛「元山則」,據(jù)舊唐書改。
錦按:明抄本、朝鮮本、王吳本作「慕玄崱」,「慕」下脫「容」。殿本、局本作「慕元山則」,脫「容」,避清諱改「玄」為「元」,又誤將「崱」析為「山則」二字。舊唐書突厥傳上、新唐書突厥傳上、太平寰宇記卷一九六、通鑒卷二0六、冊府元龜卷九八六并作「慕容玄崱」,是,應據(jù)以補改。
「廬上疏曰晉臣元凱射不穿札而建平吳之勛」。刊本「吳」訛「成」,據(jù)監(jiān)本及舊唐書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成」。明抄本、明刻本、朝鮮本、王吳本作「吳」,是,與舊唐書突厥傳上、太平寰宇記卷一九六同。考證摘句「廬」乃「盧」字之訛。
「使知分限行不失常婦于得所」。刊本「行」訛「待」,據(jù)舊唐書改。
錦按:各本均作「待」,是也。「待不失常」,謂待突厥頡利發(fā)等不失常禮,莫「屑略太過」也。舊唐書突厥傳上、太平寰宇記卷一九六亦作「待」。考證改「行」,非;摘句「婦」字亦誤,應作「歸」。
卷一百九十九邊防十五
「突厥下至隋末自稱闕汗」。案:舊唐書作「闕達可汗」。
錦按:明刻本、朝鮮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均作「闕可汗」,應據(jù)舊唐書突厥傳下補「達」。考證摘句「汗」上脫「可」。
卷二百邊防十六
「庫莫奚又封成安公主女媯氏為東光公主以妻魯蘇」。案:新、舊唐書「媯」作「韋」。
錦按:各本「韋」均訛「媯」。舊唐書北狄傳、新唐書北狄傳、太平寰宇記卷一九八均作「韋」。
「烏落侯其國西北有貌水」。案:魏書「貌」作「完」。
錦按:明抄本、明刻本訛作「貌」,朝鮮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因訛作「貌」。當據(jù)魏書烏洛侯傳、北史烏洛侯傳、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九改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