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琉球向歸日本辨
-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
- 張學禮
- 3504字
- 2015-12-26 16:31:48
王韜
琉球,東瀛小國也;在日本薩峒馬島之南。島嶼紆蟠,皆海中拳石;周環三十六島,如虯龍流動之形,故稱為「流虯」——后乃改為琉球。貧弱特甚,世受役于日本。自古未通中國,隋時有海船望見之,始知有其地;唐、宋以后,漸通中土。明初入貢,太祖賜以閩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修職貢甚謹。我朝煦育寰瀛,體恤尤至;其貢舟三年一至,許其販鬻中土之貨,免其關稅:舉國賴此為生。資本皆貸于日本,販回各貨運日本者十之八、九;其國人貧甚,不能買也。國分三路:曰首里、曰久米、曰那霸。王居首里;而商賈萃集為大都會者,則推那霸。土磽瘠,產米絕少;非官與耆老,不能得食。民間,惟以地瓜為糧。地無麻、絮,以蕉為布,有類織蒲。其民性惰,耕作貿易皆以婦女為之;男子則攜茶具、挈孺子相聚于樹林之下,綠陰掩映,細語喁喁,不啻羲王以上人也。
日本雖雄視東瀛,要不能使之隸入版圖;則以累世效職貢、受正朔,藉中朝之威靈,作東海之藩服,以迄于今。自日本用兵臺灣,意為琉球問罪生番;明目張膽,遂以琉球為內屬。通國之人,皆謂琉球向已臣服日本,列于屏藩;而其入貢于中國也,則不過二百余年間耳。此言也,未知其所自來?如謂出自日本史冊,則實有大謬不然者!彼謂唐開元二十三年——日本圣武天皇天平七年,琉球已納稅貢于日本;日人測量琉球海面淺深,建立石牌。今按此言,實由杜撰。考日本史:文德天皇仁壽三年秋,僧圓珍附唐商欽良暉舶赴唐,路遭颶風漂至琉球,遙見數十人執戈矛立岸上;良暉哀號曰:『我等將為琉球所噬,若何』!圓珍祈佛,忽得東南風,獲免。按其時為唐宣宗大中七年,相距彼言納貢之時一百十八年,日本人應與之久相稔熟;何以祈佛求免,一若從未相通者邪?此其可疑者,一也。測量海道志其淺深,此泰西諸國立約通商之后,航船舟師方傳此法;在唐千余年前,何得有此!蓋偽造之言,一時流露于不自覺:此其可疑者,二也。彼謂明正統六年——日本后花園天皇嘉吉元年,薩峒摩將軍統兵征討高麗,借糧于琉球;又謂萬歷三十七年——日本后陽成天皇慶長十四年,以琉球國土封薩峒摩將軍,征其地稅,歲貢米千石,定律十有五條。此說亦殊荒謬,而事非無因!考日本史:薩摩人河邊通綱乖賴朝旨(日本關白),亡匿鬼界島中(琉球別名);后島羽天皇文治四年——即宋淳熙十三年,遣兵擊鬼界島降之:此為琉球始通日本之證。至日本曾取琉球,亦見于史:慶長十四年,義久(或作島津家久)取琉球;然十六年,即書「琉球入貢」:則其立即釋歸可知矣。若其要立條約,亦事之所有,要不能如是之苛細也。考日本史云:『及足利氏執兵權,琉球遣使貢方物;自后以時來貢,薩摩島津氏世掌接伴云』:此即彼所謂日本王將琉球封薩峒摩將軍者也(將軍當作「藩侯,」譯誤)。不知世掌接伴,不過職貢之年使臣入境中,彼為之接伴耳。日史紀載甚明,豈得妄云以「國土畀之」也哉!「納米千石」,蓋即入貢禮物;琉球地瘠民貧,別無所產也。「定律十五條」,如彼所云,殊不足據!又嘗考之日本別史:琉球一名阿兒柰波島,居海島之中;東西狹、南北長,距薩摩南二百里許。其俗以剿掠為事,世以為啖人之國。相傳其始為天孫氏,當日本孝謙天皇天平勝寶五年——即唐玄宗天寶十二年,使臣藤原自中國回,漂流琉球候風十余日,得南風而發:是則日本之通于琉球,實后于我國矣。日史又云:長寬承安間——即中國宋孝宗時,十二島中內屬者五,不屬者七。嗣有叛人逃匿島中,乃率師討之以懾服島人,掠一人而還;于是歲納絹百匹。足利氏立,始貢方物。考足利為上將軍,蓋在元季、明初,其時琉球久為我國貢獻之邦矣。然則琉球之在日本,地雖相接而會朝聘問反在中國之后;今據其史冊稽之,斑斑具在:夫豈能與我爭哉!且其可辨者,殊不止于是也。自明以來,琉球臣服中朝極為恭順,入貢有定期,立王有敕封;豈三百余年來日本如瞶如聾,毫無聞知邪?其可笑,一也。日本未與泰西諸國通商之先,琉球已與西人往來。英國牧師波白于道光末年至彼傳教,賃居數年;是時日人方深惡外教,琉球既為其內屬諸侯,何不即往責問而乃任其如是!其可笑,二也。當美國以兵艦至日本強請通商,日人始不肯從。美國水師戴當泊舟于琉球境上,購置食物,與之交際往來,互通使問;琉人告之曰:『國事一切由王自主,不歸日本統轄』。當時未聞日人讓詰琉球一言!其可笑,三也。美國公使柏利既至日本立約,復往琉球;一千八百五十四年七月十七日,立約于琉球之那霸。當時未聞日本謂其內屬諸侯,毋庸立約也;則琉球自主之國,明矣:其可笑,四也。前時美國公使柏利、副使衛廉與日議和定約,其往來文牘云:『琉球先王與日本,有親戚之誼、姻婭之歡』;然即揆諸所云,亦不得以為臣屬也。即如英國長王子娶于嗹、二王子娶于俄,試問俄、嗹二國當為英所屬乎?其可笑,五也。日本諸藩納還版籍在明治元年,琉球既為內藩,何以至十二年始以兵威脅之?考日本內國史略,明治五年九月,琉球使尚建等參朝,獻方物;乃冊琉球王尚泰為藩王,列于華族,賜賚優厚:則知前此琉球未嘗為內藩矣,且內藩從未聞有稱王者。柄據昭然,何容掩飾!其可笑,六也。一千三百七十二年,中國征服琉球,歲時貢獻,史不絕書;迄至今日,未有或貳:是則琉球之臣服我朝,遐邇無不聞知。如「中山傳信錄」、「琉球國志」、「使琉球記」、「琉球入學見聞錄」,日本國中久已刊行;儒士引用,據為掌故,幾于家喻而戶曉,詎有不知!乃曰「琉球安有一國事兩主」?此不但欲掩天下之耳目,并欲塞一國中民人之見聞:其可笑,七也。至討罪臺灣,尤昧于理。其始托言劫掠小田縣民,繼乃及琉球漂民;我朝大度包容,勉徇英國公使之請而成和議。其所定條款兩端,未嘗一字及琉球;載在盟府,人所共見。乃遂欲以此指琉球為日本屬地,掩耳盜鈴!其可笑,八也。向時日人曾著論刊之日報曰:『我國以琉球航海之人遭風被戕,為臺灣生番所害,遂興師旅往征臺灣;究未知琉球或屬日本、或屬中國,未有明文。據琉球人云:「事中朝如父、日本如母」;或則云:「琉球所屬,豈有一定!惟強可以庇民者是從耳」。考之日本史籍,琉球于上世即屬日本;但近代以來,不過入貢土物耳,非臣服也。而其在中朝,則列于屏藩、世受冊封,稱為貢獻之邦、共球之國』。然則東瀛日報出諸日人之口,所云尚如此,何況其他!遠征之前事既如彼,近證之人言又如此;琉球之屬于中國也,明矣。要之,據理而言,琉球自可為兩屬之國;既附本朝,又貢日本。今考日本國史,于琉球入貢年月,厘然可考;然要不過與渤海三韓、新羅、百濟同列于外諸侯而已。又烏得藉口于奉藩納土,比于內諸侯一例,而遽滅其國、俘其王、兼并其他,夷而為縣也哉!日本史官所記載,在明治紀元以前,皆信而可征。源光「日本史」成于我朝康熙九年——即日本后西天皇寬文十年,其時相距慶長十四年已六十二載,乃猶列琉球于「外國列傳」;則可知琉球為自立之國矣。蓋琉球之于日本,要不過盟聘往還,貢獻不絕而已。即使蕞爾彈丸弱小不能自強,亦當相與共保之,俾得守其千余年未自立之國:斯乃所以聯唇齒而固屏藩之義。今反翦滅而傾覆之,挾詐彌縫,囁嚅掩飾,以便其私!將以此欺天下乎,而天下不任受其欺也;將以此誑鄰國乎,而鄰國不任受其誑也。嗚呼!彼作偽者,曷不即將其國史而一考之也哉!
考琉球內貢日本,明景泰二年——日本后花園天皇寶德三年、耶穌一千四百五十一年,琉球遣使來;明萬歷十一年——日本正親町皇天正十一年、耶穌一千五百八十三年,琉球入貢;明萬歷三十九年——日本后陽成天皇慶長十六年、耶穌一千六百十一年,琉球入貢;我朝順治六年——日本后光明天皇慶安二年、耶穌一千六百四十九年,琉球入貢;我朝順治十年——日本后光明天皇承應二年、耶穌一千六百五十三年,琉球入貢;我朝康熙十年——日本靈天皇寬文十一年、耶穌一千六百七十一年,疏球入貢;我朝康熙二十一年——日本靈元天皇天和二年、耶穌一千六百八十二年,琉球入貢;我朝康熙五十三年——日本中御門天皇正德四年、耶穌一千七百十四年,琉球入貢;我朝康熙五十七年——日本中御門天皇享保三年、耶穌一千七百十八年,琉球入貢;我朝乾隆十三年——日本桃園天皇寬延元年、耶穌一千七百四十八年,琉球入貢;我朝乾隆十七年——日本桃園天皇寶歷二年、耶穌一千七百五十二年,琉球入貢;我朝乾隆二十九年——日本后櫻町天皇明和二年、耶穌一千七百六十四年,琉球入貢;我朝乾隆五十五年——日本光格天皇寬政二年、耶穌一千七百九十年,琉球入貢;我朝嘉慶元年——日本光格天皇寬政八年、耶穌一千七百九十六年,琉球入貢;我朝嘉慶十一年——日本光格天皇文化三年、耶穌一千八百六年,琉球入貢;我朝道光十二年——日本仁孝天皇天保三年、耶穌一千八百三十二年,琉球入貢;我朝道光二十二年——日本仁孝天皇天保十三年、耶穌一千八百四十二年,琉球入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