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診宗三昧
  • 張璐
  • 9667字
  • 2015-12-26 16:28:39

宗旨

石頑老人跌坐繩床,有弟子進問醫學宗旨,老人憮然嘆曰;崇古圣人立一善政。后世輒增一害民之事。只今偽君子之風。良由文本。夭生民之患。咎始神丹,吾嘗縱觀萬類。無物不有成敗之機。人稟造化之靈。不能超乎萬類。

地水火風。常交戰于一體。雖有志者。不無疾囗之危。一有小劇。即從事于醫藥。往往貪生失生。深可哀憫。逮如愚下無知。罔悟前車已覆之鑒。緣是不得正命者。日以繼踵。若夫未達不敢嘗者。自古及今。能幾人哉。當世之名于醫者。有三種大病。一種藉世醫之名。絕志圣學。株守家傳。恣行削伐。罔顧本元。斯皆未聞大道之故。一種棄儒業醫。徒務博覽。不卒師傳。專事溫補。極詆苦寒。斯皆不達權變之故,一種欺世盜名,借口給之便佞,賴聲氣之交通。高車炫術,曲體趨時。日殺無辜。以充食客之腸。竭厥心力。以博妻孥之笑,斯皆地獄種子。沉淪業識之故,此三種病。非藥可除。吾今伏醫王力。運六通智。開個教外別傳。普救夭札底微妙法門。汝等若有疑團。向前執問。但須迅掃胸中積染。向白地上從新點出個指下工夫。若能頓然超悟。立正宗風。何慮不直接南陽先師一脈乎。

醫學

或問醫藥之書。汗牛充棟。當以何者為先。答曰。醫林著作日繁。葛藤益甚。而識見愈卑。總皆竊取狐涎。

搜羅剩語。從無片言發自己靈者。吾故曰。教外別傳。不欲汝等墮諸坑塹也。近來留心斯道者。紛如泥沙。求其具夙根者。卒不可得。是不得不稍借文本。以為接引之階梯。但此奪權造化。負荷非輕。即有真心向道,以天下生民為己任者。

入門宗派不慎。未免流入異端。向后雖遇明師檢點。頭緒決不能清。頭緒不清。審證必不能確。審證不確。下手亦無辣氣。安望其有轉日回天之囗乎。有志之士。務在先明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四經。為醫門之正法眼藏。然皆義深辭簡,質奧難明。讀者不可隨人作解。以障己之悟門。或遇不能透脫處。撞著銀山鐵壁相似。于挨拶不入處。忽地頂門迸裂。自然洞若觀火。然后看古人注釋。卻不仍其紕繆。直待胸中學識堅固。隨意綜覽諸家。無往非受其益。即如劉張李朱。世推四大家。觀其立言之旨。各執一偏。河間之學。悉從岐伯病機十九條入首。故其立方。一于治熱。戴人專于撥亂除邪上起見。故汗吐下法。信手合轍。要知二子道行西北。地氣使然之故。不可強也。

東垣志在培土以發育萬物。故常從事乎升陽。丹溪全以清理形氣為本。故獨長于濕熱。二子之道。雖皆行于東南。然一當顛沛。一當安和。補瀉升沉之理。不可不隨時遷變也。在學識粗淺者。不能委悉其全。即當因材教誨。指與個快捷方式工夫。

一般到家。惟脈學之言。自古至今。曾無一家可宗者。某不自揣。竊謂頗得其髓。惜不能力正習俗之訛。

咸歸先圣一脈。是不能無愧于心。或云。夫子之道。昭乎日月。而尚有不辨明暗者。何也。曰。是某之機緣不契。亦眾生之機緣不契也。教乘所謂時節因緣。非可強也。吾聞佛法無邊。能度一切有情。而不能化導無緣。

豈區區智力。能充囗法界。使悉歸心至教乎。今觀游時師之門者。一皆羊質虎皮。問其所學。無非偽訣藥性等書。家弦戶誦。不過如斯。今古相仍。莫知其謬。蓋偽訣出自高陽生。昔戴起宗嘗著刊誤以辟其妄。而聾之師。猶視以為資生至寶者。以其編成俚語。易于習誦也。藥性賦不知出自何人。乃誣妄東垣所著。尤為發指。

吾愿祖龍有知。凡有二書處。請用從火。造福無涯矣。至于王氏脈經。楊(原誤全)氏太素。多拾經語。溷廁雜毒于中。偶一展卷。不無金屑入眼之憾。他如紫虛四診。丹溪指掌。攖寧樞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

靡不稱譽于時。要皆刻舟求劍。按圖索驥之說。迨夫得心應手之妙。如風中鳥跡。水上月痕。茍非智能辨才,烏能測識其微于一毫端上哉。只今諸方云集。向某問個脈法大義。吾當以三昧水滌除塵見。顯示個頭頭是道底活法悟門。不涉纖微陳跡。便可言下薦機。學人毋以余言為尚異也。要知冰即是水。別傳之義。原不外乎軒岐仲景祖祖相承之心印。但較當世所言七表八里之法。趨舍殊途。宗旨迥乎角立耳。

色脈

或問人身四肢百骸。臟腑經絡諸病。皆取決于三部。究竟脈屬何類。動是何氣。而診之之法。一如古圣所言否。答言。脈本營氣所主。為氣血之源。故能出入臟腑。交通經絡。行于肯綮之間。隨氣上下鼓動。其指下發現之端。或清或濁。或小或大。或偏小偏大。雖言稟賦不同。實由性靈所發。非可一途而取。縱古圣曲為摩寫形象。以推陰陽寒熱之機。然亦不過立法大義。明眼之士。貴在圓機活潑。比類而推。何難見垣一方人。蓋脈之顯著雖微。而所關最鉅。其受氣在混沌未分之先。流行在胚胎方結之際。天地萬物。靡不皆然。如璇璣玉衡。江海潮汐。此天地脈運之常也。白虹貫日。洪水滔天。此天地脈絡之病也。窮冬閃電。九夏雹冰。此天地氣交之亂也。天愁雨血。地震生毛。此天地非常之變也。至于夏暑冬寒。南暄北冽,乃天地陰陽之偏。人在氣交之中。脈象豈能無異。時值天地之變。診切安得不殊。試觀草木無心。其皮干莖葉,皆有脈絡貫通。以行津液。頑石無知。亦中懷脈理。以通山澤之氣。適當亢囗陰霖。嚴寒酷暑。則木石皆為變色。況于人乎。姑以脈之常度言之。其始從中焦。循肺一經。而之三部。由中達外。為身中第一處動脈。較諸他處不同。古人雖有浮沉滑澀等辨論之法。然究其源。有形之脈。乃水谷之精所布。稟乎地也。其鼓運之象。是無形之氣所激。稟乎天也。而交通天地之氣。和合陰陽生生不息之機。此則稟乎氣交也。況此氣血之屬。原不可以方圓端倪。即如人之面目。雖五官無異。及細察之。千萬人中。從未有一雷同者。經脈別論云。診脈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故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夫色者神氣之所發。脈者血氣之所憑,是以能合色脈。萬舉萬全。得其旨。則心目昭如日月。洵非下士可得而擬議焉。陰陽應象論言。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病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則不失矣。此即能合色脈。萬舉萬全之互辭。然其所重。尤在適其性情。故診不知五過四失。終未免為粗工也。邇來病家亦有三般過差。一者匿其病情。令猜以驗醫之工拙。一者有隱蔽難言之病。則巧為飾詞。以瞞醫師。一者未脈先告以故,使醫溺于成說。略不加詳。雖老成名宿。未免反費推敲。

多有自認錯謬。喻之不省者。茍非默運內照。鮮不因誤致誤也。坐次一人問曰。夫子每云。能合色脈。萬舉萬全。

設或深閨窈窕。密護屏幃。不能望見顏色。又當何如。曰。是何言之不聰也。尼父有云。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但須驗其手腕色澤之蒼白肥瘠。已見一斑。至若肌之滑澀。理之疏密。肉之堅軟。筋之粗細。骨之大小。

爪之剛柔。指之肥瘦。掌之濃薄。尺之寒熱。及乎動靜之安危。氣息之微盛。更合之以脈。參之以證。則氣血之虛實。情性之剛柔。形體之勞逸。服食之精粗。病苦之逆順。皆了然心目矣。復問五色之應五臟。愚所共知。

余皆學人未諳。愿卒聞之。以啟蒙昧。曰。某所謂色脈者。倉公五色診也。乃玉機不刊之秘。知者絕罕。其間奧妙。全在資稟色澤。以參脈證。如影隨形。守一勿失。靈樞所謂粗守形上守神者。即此義也。夫神者色也。形者質也。假令黃屬脾胃。若黃而肥盛。胃中有痰濕也。黃而枯囗。胃中有火也。黃而色淡。胃氣本虛也。黃而色黯。津液久耗也。黃為中央之色。其虛實寒熱之機。又當以飲食便溺消息之。色白屬肺。白而淖澤。肺胃之充也。肥白而按之綿軟。氣虛有痰也。白而消瘦。爪甲鮮赤。氣虛有火也。白而夭然不澤。爪甲色淡。肺胃虛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脈。氣虛不能統血也。若兼爪甲色青。則為陰寒之證矣。白為氣虛之象。縱有失血發熱。皆為虛火。斷無實熱之理。蒼黑屬肝與腎。蒼而理粗。筋骨勞囗也。蒼而枯槁。營血之涸也。黑而肥澤。骨髓之充也。黑而瘦削。

陰火內戕也。蒼黑為下焦氣旺。雖犯客寒。亦必蘊為邪熱。絕無虛寒之候也。赤屬心。主三焦。深赤色堅。素稟多火也。赤而囗堅。營血之充也。微赤而鮮。氣虛有火也。赤而索澤。血虛火旺也。赤為火炎之色。只慮津枯血竭。亦無虛寒之患。大抵火形人。從未有肥盛多濕者。即有痰嗽。亦燥氣耳。若夫肌之滑澀。以征津液之盛衰。理之疏密。以征營衛之強弱。肉之堅軟。以征胃氣之虛實。筋之粗細。以征肝血之充餒。骨之大小。以征腎氣之勇怯。爪之剛柔。以征膽液之淳清。指之肥瘦。以征經氣之榮枯。掌之濃薄。以征臟氣之豐歉。尺之寒熱。以征表里之陰陽。論疾診尺云。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斯皆千古秘密。一旦豁然。詢是臨機應用。信手拈來。頭頭是道底第一義。稔須著眼。

脈位

或問古人以三部分別臟腑。而大小二腸之脈。或隸之于兩寸。或隸之于兩尺。未審孰是孰非。愿示一定之理。以解學人之惑。答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緣經無顯論。所以擬議無憑。要知兩手三部。

咸非臟腑定位。不過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耳。觀靈樞經脈。雖各有起止。各有支別。而實一氣相通。故特借手太陰一經之動脈。以候五臟六腑十二經之有余不足。其經雖屬于肺。實為胃氣所主。以臟腑諸氣。靡不本之于胃也。五臟別論云。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經氣歸于肺。

肺朝百脈。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營衛生會云。人食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即此三段經文。可以默識其微矣。或言兩手六部。既非臟腑脈位。何脈要精微論中有逐部推之之法耶。曰。此即所謂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耳。吳草廬曰。醫者以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脾脈。此肝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

兩寸關尺。皆手太陰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脈行始于肺。終于肝。而復會于肺。肺為出氣之門戶。故名氣口。而為六脈之大會。以占一身焉。李瀕湖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特取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即內經所指臟腑部位。乃是因五行之氣而推。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東。

故肝居左關。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關。水旺于北。故居兩尺。人面南。

司天地之化。則左尺為東北也。東北為天地始生之界。人在胎息之中。則兩腎先生。以故腎曰先天。在五行則天一生水。水性東行。膀胱為水注之器。腎司北方之令。又居下部。則其氣化從此而推也宜矣。然腎本有二。

同居七節左右。右者獨非腎乎。獨不主精氣乎。獨不司閉蟄封藏之令乎。蓋人身同乎造物。凡呼吸運動。稟乎干健。臟腑軀殼。合于坤輿。以分野言。則腎當箕尾燕冀之界。其地風高土濃。水都潛行地中。結成煤火。以司腐熟之權。

人應其氣。則三焦之火。從此交通。況三焦鼎峙兩腎之間。以應地運而右轉。是雖右尺偏相火。為生人生物之源。因有命門之號。其實兩腎皆有水火。原無分于彼此。以故岐伯于寸關二部。俱分左右。尺獨不分者。一皆主乎腎也。腎為先天一氣之始。故首言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腸在其中矣。膀胱亦在其中矣。以經氣言之。平居無病之時。則二腸之氣。未嘗不隨經而之寸口也。以病脈言之。則二腸司傳化之任。病則氣化不順。而為留滯。又必驗之于尺矣。曷觀長沙論中。凡正陽明腑證。必尺中有力。方用承氣。此非尺里以候腹之一驗乎。吾故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蓋尺外者。尺脈之前半部也。尺里者。尺脈之后半部也。前以候陽。后以候陰。人身背為陽。腎附于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也。東方生木。木應肝而藏于左。故借左關以候肝膽之氣。土居中位而旺于四季。獨以長夏濕土氣蒸之時。為之正令。故經以之分隸右關。所謂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膈者。膈膜之謂。中焦所主。膽在中矣。中附上者。附尺之上而居于中。即關脈也。肝為陰中之陽臟。亦附近于背。故借左關之外以候肝。

內以候膈。右關之前以候胃。后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以臟腑言。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也。火生于木而應乎心。合乎脈。謂之牡臟。牡者陽也。左為陽。寸為陽中之陽。故宜候之左寸。金生于土而應乎肺。與胃一氣貫通。而主西方金氣。故經以之候于右寸。所云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者。心主之宮城。胞絡之別名。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則寸口也。五臟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心為虛靈之臟。而為君主之火。

性喜上炎。又喜附木而燔。然其行令。皆屬胞絡。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后以候膻中之氣也。詳本篇六部。但言五臟。不及六腑。而獨不遺其胃者。以經絡五臟。皆稟氣于胃。五臟之本也。臟氣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胃氣乃至手太陰也。原夫兩手六部。雖皆肺經之一脈。而胃氣實為之總司。足陽明一經。與諸經經經交貫。為后天氣血之本源。即先天之氣。亦必從此而化。每見陰虛血耗之人。日服六味四物。不得陽生之力。則陰無由而長也。或問六部皆屬肺經。皆主胃氣。以推臟腑之病。敬聞命矣。而靈樞十二經。獨以人迎寸口言者。何也。曰。此辨別臟腑諸經之盛衰。及外內諸邪之綱主也。夫寸口即是氣口。又謂脈口。以配人迎。昔人所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即此脈也。復問其后諸經之脈。又以三倍再倍一倍言者。此又何耶。曰。三陰三陽之謂也。逆其旨。則手足太陰謂之三陰。故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手足少陰謂之二陰。故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手足厥陰謂之一陰。故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在陽經則不然。其手足陽明謂之二陽。以二經所主津液最盛。故盛者人迎大三倍。手足太陽謂之三陽。以二經所主津液差少。故盛者人迎只大再倍。手足少陽謂之一陽。以二經所主津液最少。故盛者人迎僅大一倍也。或言人迎主表。氣口主里。此言人迎主腑。氣口主臟者。何也。蓋人迎主表。氣口主里。是主邪氣而言。

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也。此言人迎主腑。氣口主臟。是指經氣而言。原未嘗指腑臟也。以人迎主在津血。津血灌注六腑。而偏麗于左。氣口主在神氣。神氣鐘于五臟。而偏麗于右。此陰陽血氣流行之道。以上下言之。則寸為陽。尺為陰。以左右言之。則人迎為陽。氣口為陰。須知人之血氣。與流水無異。

水性東行。若得風涌。即隨之而逝。不可拘于南北也。人身經脈營運亦然。雖血喜歸肝。氣喜行脾。而有左右之屬。若得其火。即隨之而上炎。得其風。則隨之而外擾。變幻之機。靡所不至。豈復拘于部分哉。

脈象

或問人身脈位。既無一定之法。但以指下幾微之象。推原臟腑諸病。益切茫無畔岸。愿得顯示至教。開我迷云。答曰:汝等今日各從何來?或言某從西南平陸而來,或言某由西北渡水而來,或言某于東南仄徑遇師于不期之中。因諭之曰:良由汝等識吾居處,得吾形神。故不拘所從,皆可邂逅,否則囗面錯過矣。故欲識五臟諸病。須明五臟脈形。假如肝得乙木春升之令而生。其脈若草木初生。指下軟弱招招。故謂之弦,然必和滑而緩,是為胃氣。為肝之平脈。若弦實而滑,如循長竿,弦多胃少之脈也。若弦而急強。按之益勁。但弦無胃氣也。加以發熱。指下洪盛。則木槁火炎而自焚矣。所謂火生于木,焚木者,原不出乎火也。若微弦而浮,或略帶數,又為甲木之象矣。若弦脈見于人迎,肝氣自旺也。

設反見于氣口,又為土敗木賊之兆。或左關雖弦,而指下小弱不振,是土衰木萎之象,法當培土榮木,設投伐肝之劑,則脾土愈困矣。若弦見于一二部,或一手偏弦,猶為可治。若六脈皆弦,而少神氣,為邪氣混一不分之兆。靈樞有云。人迎與寸口氣大小等者,病難已。氣者,脈氣也,凡脈得純臟之氣。左右六部皆然者。俱不治也。或肝病證劇六部絕無弦脈,是脈不應病,亦不可治。舉此以為諸脈之例,不獨肝臟為然也。心屬丙丁而應乎夏。其脈若火之燃薪。

指下累累。微曲而濡。故謂之鉤。然必虛滑流利。是為胃氣。為心之平脈。若喘喘連屬。其中微曲。鉤多胃少之脈也。若瞥瞥虛大。前曲后居。但鉤無胃氣也。若虛大浮洪。或微帶數。又為丙火之象。故鉤脈見于左寸。

包絡之火自旺也。或并見于右寸。火乘金位之兆。設關之外微曲。又為中宮有物阻礙之兆也。脾為己土而應于四季。雖稟中央濕土。常兼四氣之化而生長萬物。故其脈最和緩。指下紆徐而不疾不遲。故謂之緩。然于和緩之中。又當求其軟滑,是謂胃氣。為脾之平脈。若緩弱無力。指下如循爛綿。緩多胃少之脈也。若緩而不能自還。代陰無胃氣也。若脈雖徐緩而按之盈實。是胃中宿滯蘊熱。若緩而澀滯。指下模糊。按之不前。胃中寒食固結。氣道阻塞之故耳。若緩而加之以浮。又為風乘戊土之象矣。設或諸部皆緩。而關部獨盛。中宮濕熱也。

諸部皆緩。寸口獨滑。膈上有痰氣也。諸部皆緩。兩尺獨顯弦狀。豈非肝腎虛寒。不能生土之候乎。肺本辛金而應秋氣。雖主收斂。而合于皮毛。是以不能沉實。但得浮弱之象于皮毛間。指下輕虛。而重按不散。故謂之毛。然必浮弱而滑。是為胃氣。為肺之平脈。若但浮不滑。指下澀澀然如循雞羽。毛多胃少之脈也。昔人以浮澀而短。為肺臟平脈、意謂多氣少血。脈不能滑。不知獨受營氣之先。營行脈中之第一關隘。若肺不傷燥。必無短澀之理。即感秋燥之氣。亦病肺耳。非肺氣之本燥也。若浮而無力。按之如風吹毛。但毛無胃氣也。加以關尺細數。喘嗽失血。陰虛陽擾。雖神丹不能復圖也。若毛而微澀。又為庚金氣予不足之象矣。若諸部皆毛。

寸口獨不毛者。陽虛濁陰用事。兼挾痰氣于上也。諸部不毛。氣口獨毛者。胃虛不能納食。及為泄瀉之征也。腎主癸水而應乎冬。脈得收藏之令。而見于筋骨之間。按之沉實,而舉指流利。謂之曰石。然必沉濡而滑。是謂胃氣。乃腎之平脈。若指下形如引葛。按之益堅。石多胃少之脈也。若弦細而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但石無胃氣也。若按之雖石。舉之浮緊。又為太陽壬水受邪之象矣。若諸脈不石。左寸獨石者。水氣凌心之象。右關獨石者。沉寒傷胃之象也。可知五脈之中。必得緩滑之象。乃為胃氣。方為平脈。則胃氣之驗。不獨在于右關也。況內經所言。四時之脈。亦不出乎弦鉤毛石。是知五臟之氣。不出五行。四時之氣。亦不出于五行。故其論脈。總不出五行之外也。但當察其五脈之中。偏少沖和之氣,即是病脈。或反見他臟之脈,是本臟氣衰,他臟之氣乘之也。每見醫守六部之繩墨。以求臟腑之虛實者。是欲候其人。不識聲形笑貌,但認其居處之地也。

若得其聲形笑貌,雖遇之于殊方逆旅,暗室隔垣,未嘗錯認以為他人也。猶之此經之脈見于他部,未嘗錯認以為他經之病也。

至于臨病察脈,全在活法推求,如診富貴人之脈,與貧賤者之脈,迥乎不侔。貴顯之脈,常清虛流利,富濃之脈常和滑有神。賤者之脈。常濁壅多滯,貧者之脈。常蹇澀少神,加以勞囗則粗硬倍常。至若嘗富貴而后貧賤,則營衛枯槁,血氣不調。脈必不能流利和滑。久按索然。且富貴之證治。與貧賤之證治。亦截然兩途。富貴之人。恒勞心腎。精血內戕。病脈多虛。總有表里客邪。不勝大汗大下。全以顧慮元氣為主。略兼和營調胃足矣。一切苦寒傷氣。皆在切禁。貧賤之人。藜藿充腸。風霜切體。內外未嘗溫養。筋骸素慣疲勞。臟腑經脈。

一皆堅固。即有病苦憂勞。不能便傷神志。一以攻發為主。若參囗桂附等藥。咸非是輩所宜。惟嘗貴后賤。嘗富后貧之人。素享豐腴。不安粗囗。病則中氣先郁。非但藥之難應。參囗或不能支。反增郁悒之患。在所必至。

非特富貴之脈證。與貧賤懸殊。即形體之肥瘠。亦是不同。肥盛之人,肌肉豐濃。胃氣沉潛。縱受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須辨其聲音涕唾。便知有何客邪。設鼻塞聲重。涕唾稠粘。風寒所傷也。若雖鼻塞聲重。而屢咳痰不即應。極力咯之。乃得一線粘痰。甚則咽囗腫脹者。乃風熱也。此是肥人外感第一關鍵。以肥人肌氣充盛。風邪急切難入。因其內多痰濕。故傷熱最易。惟是酒客濕熱。漸漬于肉理。風邪易傷者有之。否則形盛氣虛。色白肉松。肌腠不實之故。不可以此膠執也。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泄。即發熱頭痛。脈來浮數。多屬于火。但以頭之時痛時止。熱之忽重忽輕。又為陰虛火擾之候也。惟發熱頭痛。無間晝夜。不分重輕。人迎浮盛者。方是外感之病。亦有表邪兼挾內火者。雖發熱頭痛。不分晝夜輕重。而煩渴躁擾。臥寐不寧。皆邪火爍陰之候。雖宜辛涼發散。又當顧慮其陰。獨形瘦氣虛,顏白唇鮮。衛氣不固者。最易傷風。卻無內火之患矣。

矧吾江南之人。元氣最薄。脈多不實。且偏屬東方。木火最盛。治之稍過。不無熱去寒起之慮。而膏粱之人。

豢養柔脆。調適尤難。故善治大江以南病者。不難遍行宇內也。但要識其所稟之剛柔。情性之緩急耳。西北之人。慣拒風寒。素食煤火。外內堅固。所以脈多沉實。一切表里諸邪。不傷則已。傷之必重。非大汗大下。峻用重劑。不能克應。滇粵之人。恒受瘴熱。慣食檳榔。表里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縱有風寒。只宜清解。不得輕用發散。以表藥性皆上升橫散。觸動瘴氣。發熱漫無止期。不至津枯血竭不已也。經云。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

所謂同病異治也。是以他方之人。必問方隅水土。旁觀者以為應酬套語。曷知其為察脈審證用藥之大綱。故操司命之權者。務宜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向生死機關下個竿頭進步工夫。自然不落時人圈繢。當知醫門學問。原無深奧難明處。但得悉其要領。活法推求。便可一肩擔荷。又何必搜羅百氏。博覽群書。開鑿尋文解義之端。

愈滋多歧之惑哉。

經絡

或問奇經諸脈。何以異于十二經。而以奇字目之。答曰。夫十二經者。經脈之常度也。其源各從臟腑而發。雖有枝別。其實一氣貫通。曾無間斷。其經皆直行上下。故謂之經。十五絡者。經脈之聯屬也。其端各從經脈而發。頭緒散漫不一。非若經脈之如環無端也。以其斜行左右。遂名曰絡。奇經為諸經之別貫。經經自為起止。各司前后上下之陰陽血氣。不主一臟一腑。隨邪氣之滿溢而為病。故脈之發現諸部。皆乖戾不和。是古圣以奇字稱之。非若經氣之常升。絡氣之常降也。所以者何。蓋緣經起中焦。恒隨營氣下行極而上。故其診在寸。絡起下焦。恒附營氣上行極而下。故其診在尺。雖經有明諭。而世罕究其旨者。通評虛實論云。經絡皆實。寸脈急而尺緩。言經中所受之邪。既隨經而盛于上,絡氣雖實。當無下陷之邪。則尺部不為之熱滿矣。次云絡氣不足。經氣有余。脈口熱滿。尺部寒澀。有余則熱滿。

是指邪氣而言。非經氣之充實也。不足則寒澀。絡氣本虛之驗也。又云。經虛絡滿者。尺部熱滿。脈口寒澀。

絡滿亦指邪氣。以經中之邪陷于絡。故尺部為之熱滿也。按金匱云。極寒傷經。極熱傷絡。蓋經受寒邪而發熱。絡受熱邪。而傳次溢入于奇經矣。然經絡之脈。雖各有疆界。各有司屬。各有交會。而實混然一區。全在大氣鼓運。營血灌注。方無偏勝竭絕之虞。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又言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是以十二經脈。各以分隸氣血之所屬也。其經絡二字。方書中靡不并舉。曷知絡脈皆不離本經之部分。雖十二經外別有陰絡陽絡脾之大絡三種。而為病亦不殊本經之血氣也。蓋絡脈之病。雖略亞于本經。然邪伏幽隱。

氣難升散。不似經脈之循經上下。易于開發也。而奇經又為十二經之約束。若臟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之形。無從而見也。即經絡受邪。不至滿溢。與奇經亦無預也。惟是經絡之邪熱滿。勢必溢入于奇經。所以越人有溝渠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之喻。試推傷寒之邪。皆從陽維而傳次三陽。從陰維而傳次三陰。未嘗循十二經次第也。或有臟氣內結,邪氣外溢。竟從奇經受病者有之。復問八脈之形象與病苦。可得聞乎。答曰。在經有也。吾嘗考諸經中。言沖脈直上直下而中央牢。病苦逆氣里急。督脈直上直下而中央浮。病苦脊強。不得俯仰。任脈橫寸口邊。丸丸緊細而長。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陽維尺外斜上至寸而浮。病苦寒熱。

溶溶不能自收持。陰維尺內斜上至寸而沉。病苦心痛。悵然失志。陽蹺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病苦陰緩而陽急。陰蹺尺內左右彈。沉而細綿綿。病苦陽緩而陰急。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內經所言奇經之脈象如是。凡遇五癇七疝。項痙背強。發歇不時。外內無定之證。剛勁不倫。殊異尋常之脈。便于奇經中求之。或問奇經之奇字。昔人咸以奇偶之奇為訓。未審孰是。因語之曰。讀書須要自立主見。切勿浮囗地隨人腳跟。設泥昔人奇偶之說。不當有陰陽維蹺之配偶也。坐客皆舉手稱善。請著玉版。以為奇恒之別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冈市| 咸阳市| 巧家县| 张北县| 天门市| 南溪县| 兰考县| 南郑县| 建湖县| 盐亭县| 张北县| 休宁县| 崇信县| 汶川县| 北辰区| 中卫市| 高雄市| 黄骅市| 石棉县| 磐安县| 永新县| 普定县| 萨嘎县| 满洲里市| 双桥区| 高台县| 刚察县| 抚州市| 闸北区| 青岛市| 高安市| 云梦县| 德庆县| 新疆| 犍为县| 清丰县| 镇安县| 浪卡子县| 马鞍山市| 德江县| 许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