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雜錄
- 明倫匯編交誼典卷交誼總部
- (清)陳夢雷
- 8515字
- 2015-12-26 15:42:35
易經泰卦九二朋亡
程
傳
時之既泰則人習于安其情
肆而失節將約而正之非絕去其朋與之私則不能
也故云朋亡自古立法制事卒不能行者牽于朋比
也治泰不能朋亡則為之難矣
系辭下傳定其交而后求囗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禮記曲禮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游稱其
信也
注
僚友官同者執友志同者同師之友其執志
同故曰執友交游則泛言遠近之往來者
檀弓孔子曰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諸寢
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
禮器喪祭之用賓客之交義也
郊特牲為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
樂記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
關尹子三極篇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
則友不交
七釜篇二幼相好及其壯也相遇則不相識二壯相
好及其老也相遇則不相識如雀鴿鷹鳩之化無昔
無今
九藥篇有道交者有德交者有事交者道交者父子
也出于是非賢愚之外故久德交者則有是非賢愚
矣故或合或離事交者合則離
管子法禁篇交人則以為己賜圣王之禁也
遠交以逾群圣王之禁也
形勢解與人交多詐偽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
之交初雖相歡后必相咄故曰烏集之交雖善不親
列子力命篇世稱管鮑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然實
無善交實無用能也實無善交實無用能者非更有
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鮑叔非
能舉賢不得不舉小白非能用讎不得不用
墨子修身篇近者不親無務來遠親戚不附無務外
交
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
辨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
荀子勸學篇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
而近中正也
非十二子篇遇鄉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
義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
寬容之義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
天地之苞萬物如是則賢者貴之不肖者親之
君道篇其于百官之事伎藝之人也不與之爭能而
致善用其功其侍上也忠順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
而不偏其交游也緣義而有類其居鄉里也容而不
亂
宥坐篇與小人處者吾殆之也
韓子愛臣篇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
有度篇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
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
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
私術比周以相為也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
以為上者薄矣交眾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
多矣
民不越鄉而交無百里之戚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
而立治之至也
五蠹篇布衣相與友無富厚以相利無威勢以相懼
也故求不欺之士
解老篇義者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外之分也知
交友朋之相助也宜親者內而疏者外宜義者謂其
宜也
呂子正名篇尹文曰交友則信居鄉則悌
戰國策江乙說安陵君曰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以
財交者財盡而交絕
史記孟嘗君傳馮歡曰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
然也
蘇秦傳秦說趙肅侯曰安民之本在乎擇交擇交而
得則民安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
素書求人之志章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
以接人
安禮章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
美相囗同知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
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
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以理違
淮南子原道訓所謂人者偶智故曲巧偽詐所以
俯仰于世人而與俗交者隨人者與俗交者也
精神訓衰世湊學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矯拂
其情以與世交故目雖欲之禁之以度心雖樂之節
之以禮趨翔周旋詘節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
飲外束其形內總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
故終身為悲
泛論訓圣人以文交于世而以實從事于宜不結于
一跡之涂凝滯而不化
詮言訓人舉其疵則怨人鑒見其丑則善鑒人能接
物而不與己焉則免于累矣
外交而為援事大而為安不若內治而待時凡事人
者必以寶幣卑辭事以玉帛則貨殫而欲不厭卑體
婉辭則諭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則約定而反無日
雖割國之錙錘以事人而無自恃之道不足以為全
說山訓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趨不合行不同對門不
通海水雖大不受胔芥日月不應非其氣君子不容
非其類也
新書大政下篇交接之道不過于為身故不肖者之
為身也不可以接友
修政語上篇帝舜曰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為忠
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為信焉吾盡吾敬以使
吾下故見為愛焉
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
是卜商之行也
文王官人篇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
廉
新序雜事篇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諺曰有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
揚子修身篇君子修其身而后交上交不諂下交不
驕則可以有為矣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
萬物生人道交功勛成
重篇或問交曰仁問余耳曰光初竇灌曰兇終
后漢書宋弘傳弘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
下堂
王丹傳論王丹難于交執之道斯知交矣
論衡累害篇人之交游不能常歡歡則相親忿則疏
遠疏遠怨恨毀傷其行
潛夫論務本篇列士者以孝悌為本以交游為末內
孝悌于父母正操行于閨門所以列士也今多務交
游以結黨助偷世竊名以取濟渡夸末之徒從而尚
之此逼真士之節而衒世俗之心者也
仲長子昌言幽言則攻己之短會同則述人之長負
我者我加厚焉未有與人交若此而見憎者也
事君不為君所知忠未至也與人交不為人所信義
未至也
風俗通尚書曰人惟求舊詩云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論語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周禮九兩友以任得民是
以隨會圖其身而不遺其友鮑叔度其德而固推管
子厥后陵遲彌已雕玩伐木有鳥鳴之刺谷風有棄
予之怨陳余張耳攜手遁秦友猶父子及據國爭權
還為豺虎自漢所稱王貢彈冠蕭朱結綬博育復隙
其終始以交為難況容悅偶合而能申固其好者哉
故長平之吏移于冠軍魏其之客移于武安鄭當汲
黯亦旋復然翟公疾之乃書其門一死一生乃知交
情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自古患焉非直今也韓信寵
秩出胯下之人斯難能也安國不念舊惡合禮中平
李廣因威歸忿非義之理宣尼暨陳皆降而復升兼
濟天下惟虞卿逼于強秦獨善其身纘述篇籍垂訓
后昆昔子夏心戰則囗道勝如肥何必高位豐爵以
為融懿也
荀悅三游論世有三游德之賊也一曰游俠二曰游
說三曰游行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于世者
謂之游俠飾辯辭設詐謀馳逐于天下以要時勢者
謂之游說色取仁以合時好連黨類立虛譽以為權
利者謂之游行此三游者亂之所由生也
君子犯禮小人犯法奔走馳騁越職僭度飾華廢實
競趨時利簡父兄之尊而崇賓客之禮薄骨肉之恩
而篤朋友之愛忘修身之道而求眾人之譽割衣食
之業以供饗宴之好苞苴盈于門庭聘問交于道路
書記繁于公文私務眾于官事于是流俗成矣而正
道壞矣
游行之本生于道德仁義泛愛容眾以文會友和而
不同進德及時樂行其道以立功業于世以正行之
者謂之君子其失之甚者至于因事害私為奸軌矣
魏志杜畿傳畿子恕曰布衣之交務信誓而蹈水火
感知己而披肝膽徇聲名而立節義
胡質傳質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貪奔北知其
不怯聞流言而不信故可終也
人物志體別篇弘普之人意愛周洽不戒其交之混
雜而以介為狷廣其濁是故可以撫眾難與厲俗
八觀篇愛惠分篤雖傲狎不離助善著明雖疾惡無
害也
譙子夫交之道猶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則赤染之以
藍則青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膠漆堅于金石
抱樸子臣節篇人臣外結出境之交內樹背公之黨
雖才足飾非言足文過未有不身膏剡鋒家糜湯火
者也
風土記越俗性率樸初與人交有禮封土壇祭以犬
雞祝曰卿乘車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卿
乘馬他日相逢卿當下
文心雕龍嵇康絕交實志高而文偉矣趙至敘離乃
少年之激切也
顏氏家訓治家篇世間名士但務寬仁至于飲食餉
饋僮仆減損施惠然諾妻子節量狎侮賓客侵耗鄉
黨此亦為家之巨蠹矣
慕賢篇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顏
閔之徒何可世得但優于我便足貴之
文中子王道篇子見劉孝標絕交論曰惜乎舉任公
而毀也任公于是乎不可謂知人矣
天地篇子曰不強交不茍絕惟有道者能之
問易篇交游稱其信可以立功矣
禮樂篇子曰君子可招而不可誘可棄而不可慢輕
譽茍毀好憎尚怒小人哉子曰以勢交者勢傾則絕
以利交者利窮則散故君子不與也子謂薛收善接
小人遠而不疏近而不狎頹如也
立命篇子曰棄德背義而患人之不己親好疑尚詐
而患人之不己信則有之矣
譚子游云篇君子常正其心常儼其容則可以游泳
于寥廓交友于神明而無咎也
鹿門隱書愛雖至而不媟讎已危而不擠勢方盛而
知足利正中而議巳豈小人之能哉
憚勢而交人勢劣而交道息希利而友人利薄而友
道退明君善全臣者不狎哲士善全友者不
不思而立言不知而定交吾其憚也
無能子孫登說孫登先生隱蘇門山嵇康慕而往見
之登曰吾嘗得汝貽山巨源絕交書其間二大不可
七不堪皆矜己疵物之說時之所憎也夫虛其中者
朝市不喧欲其中者巖谷不幽仕不能奪汝之情處
不能濟汝之和仕不累不仕則已而又絕人之交增
以矜己疵物之說啅噪于塵世之中而欲探乎永生
可謂惡影而走于日中者也
冊府元龜不誼小序夫人者最萬物之靈誼者居五
行之一故行誼者必克己恕物急病讓夷固其窮不
可以利誘守其節不可以兵劫如斯而已矣乃有反
道敗德壞法亂紀傾險其行邪僻其心遺骨肉之親
棄故舊之好背乎僚友之惠忘其所事之恩因利乘
便竊發構難或肆其慘毒或置諸刑辟或縱行離間
之術或靡顧翻覆之跡擁己自恣蹈害無悔歷代之
下比比而有故古人有言曰不恥不仁不畏不誼其
斯人之謂乎
省心錄以禮義為交際之道以廉恥為律己之法游
息于是朋友見欽而不敢欺妻子取法而不敢侮盡
思患預防之理所以譬之四維其可廢而不張乎
夫寡言擇交可以無悔吝可以免憂辱
與善人交終身了無所得者與不善人交動靜語默
之間亦從而似之何耶人性如水為不善如就下故
易安可不擇交
邵雍無名公傳心無妄思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
妄受
易潛虛雍初匪飛匪潛出門交有功出門交有功尚
和也
涑水家儀凡子事父母父母所愛亦當愛之所敬亦
當敬之至于犬馬盡然而況于人乎
容齋續筆張耳陳余少時為刎頸交其后爭權相與
致死地而不厭蓋勢利之極其究必然韓馥舉冀州
以迎袁紹而終以懼死劉璋開門延劉備坐失益州
翟讓提兵授李密而舉族不免爾朱兆以六鎮之眾
付高歡而卒斃于歡手紹密歡忘其所自不足深責
孰謂元德之長者而忍為此耶
避暑錄話唐書載陸余慶與趙正固盧藏用陳子昂
杜審言宋之問畢御名郭襲微司馬子微釋懷一為
方外十友正固襲微名跡不甚顯審言之問囗皆一
時文士杰出子微超然物外懷一又佛氏人固患交
游多則多事然亦何可盡絕誠使有審言之問之徒
賦詩論文子微談方外之事懷一論釋氏之說朝夕
相與從容于無事之境其樂豈可既乎史言方武后
中宗時士多暴貴驟顯其禍敗誅死亦不旋踵獨余
慶官太子詹事雖不甚顯訖無咎悔觀其所處若此
世間憂患其孰能累之吾去市朝久竄跡深山窮谷
之間不復與當世士相接士亦莫肯從吾游獨念有
如此十人者或可庶幾余慶之志而唯故人子二三
囗與門生時時相過文采議論燦然可觀求子微懷
一蓋沅江九肋也余慶有子璪為中書令蕭嵩所知
嵩罷宰相后來者使陰求其短璪乃曰與人交過且
不可言而況無有乎蓋璪猶有余慶風烈吾諸兒雖
碌碌亦若修謹厚重者尚能推吾志為陸璪否耶
鄭氏家范子孫不得謔浪敗度免巾徒跣凡諸舉動
不宜掉臂跳足以蹈輕儇見賓客亦當肅行祗揖不
可參差錯亂
揮麈前錄昔人最重契義朋從年長則以兄事之齒
少以弟或友呼焉父之交游敬之為丈見之必拜執
子侄之禮甚恭丈人行者命與其諸郎游子又有孫
各崇囗行略不紊亂如分守之嚴舊例書札止云啟
或止稍尊之則再拜雖行高而位崇者不過曰頓首
再拜而已非父兄不施覆字宰輔以上方曰臺候余
不敢也前囗名卿尺牘中可考今俱不然誠可嘆息
小學廣敬身篇范忠宣公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
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囗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
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也
朱子語類先生因泛言交際之道云先人曾有雜錄
冊子記李仲和之祖
見居
三衢
同包孝肅同讀書一僧舍
每出入必經由一富人門二公未嘗往見之一日富
人俟其過門邀之坐二公托以他事不入他日復招
飯意囗甚李欲往包公正色與語曰彼富人也吾徒
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竟不
往后十年二公相繼典鄉郡先生因嗟嘆前輩立己
接人之嚴蓋如此方二公為布衣所志已如此此古
人所謂言行必稽其所終慮其所敝也或言近有為
鄉邑者泛接部內士民如布衣交甚至狎溺無所不
至后來遇事入手處之頗有掣肘處曰為邑之長此
等處當有限節若脫略繩墨其末流之弊必至于此
包李之事可為法也
真西山文集問因不失其親因者依也言與人相依
須是其人可以親近方得如士之擇友男之擇婦女
之擇婿以至于臣之擇君皆是若起初不謹則后來
雖欲悔而不可得也又如為人臣屬而事其長亦須
看此人可親與否如其人非賢者輕易依附一為其
所薦則終身便有舉主之分如何悔得以此推之凡
百皆然大抵以審擇于始為貴也
輟耕錄漫浪野錄云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
歡如也嘗自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
院乞兒子由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交子瞻曰吾
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以余言之先
生天下士也此其所以泛愛天下士顧今之忌才嫉
能口堯舜而心盜跖者使先生視之乃土苴之不若
矣
武林錢思復先生惟善嘗言年十六七時以詩見息
齋李公于州橋寓居既拜公公答拜命坐辭之再公
曰仲尼之席童子隅坐因不敢辭徐永之先生為江
浙提舉日客往訪之者無間親疏貴賤必送之門外
凡客請納步則曰不可婦人迎送不逾閾右二事可
見前輩諸老謙恭退抑汲引后進待人接物者如此
方孝孺格言戲謔少則交道可久
華川囗辭交友之道則慢慢則欺嚴則憚憚則離
惟敬是持則情真而愈宜好久而不衰
約言而敬不敢慢與人交之道也
丹鉛總錄漢書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說苑作白頭而
新傾蓋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頭而新雖至老而交
猶新傾蓋而故謂一見而交已故也作而字解尤有
意味
晉陽秋曰王導接誘應會少有牾者雖疏交常賓一
見多輸寫款誠自謂為導所遇同之舊
宋劉炎邇言云天下之士亦多矣豈獨登龍門與仙
舟者皆為賢而不在此選者盡不肖耶更相表題是
自立禍梯又曰韓稚圭忠于所事天下無間言范文
正勇于自任而朋黨之議起矣范公豈立黨者惟其
立意則黨之召也
林下盟自昔士之閑居野處必有同道同志之士相
與往來故有以自樂淵明詩曰昔欲居南村非為卜
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晨夕又云鄰曲時來往抗
言談往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則南村之鄰豈
庸庸之士或杜少陵與朱山人詩曰相近竹參差相
過人不知幽花欹滿徑野水細通池歸客村非遠殘
尊席更移嘆君多道氣從此數追隨李太白與范居
士詩曰忽憶范野人閑園養幽姿又云還傾三五酌
自詠猛虎詞近作十日歡遠為千載期風流自簸蕩
謔浪偏相宜觀此則朱山人范居士者可謂非常流
矣
鴻苞劉孝標絕交書曲盡世情交態余始以為搜剔
描寫頗傷厚道乃今身經目擊閱盡風波然后知孝
標之言有味哉杜甫詩云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
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張
謂詩曰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縱令然
諾蹔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余生平把臂談心者半
天下指青松示皎日爭欲自附于金石轉昐之間炎
涼胡越若出兩人嗟乎廣交以延譽不如索居以自
全余悟也久矣方塊處一室與云霞為伴侶引松竹
為知心可不復及此而猶偶言之者欲以垂戒后人
無多取市道交
物態炎涼自古而然余嘗戲著論仲尼侃侃誾誾亦
似較量名位雷霆轟轟不聞擊冠裳富貴往往擇田
夫負販之子而焚鑠焉市井椎埋謀一財戕殺一
命鬼神每每偵而隨之必得罪人乃已阿瞞寄奴之
輩陰賊剛悍生平殺戮無辜傷害物命不知其數而
曾不聞神明之較筭取償也豈造物亦勢利耶余方
以虛名處官交游往來殆遍海內青松皦日動引古
賢一旦凄涼收聲匿影平時管鮑盡化路人歲寒之
盟不變而彌篤者得十數公焉不可不標而出之以
敦古誼以告后來吳門王司馬元美巴陵張司馬肖
甫平湖陸司寇與繩楚國劉衛尉子大豫章鄒給事
爾瞻丁憲使右武李參知惟貞海陵顧中丞益卿廬
江朱員外文臣天臺王給事恒叔梁溪鄒督學彥吉
秦舍人君陽云夢鄒主事孚如武陵龍民部伯貞伯
貞子祠部君云中萬兵使伯修麻城周司農元孚夫
夫也者空谷跫然幽崖暖律金石可泐此義不磨斯
馮歡翟公所不能訾議也即世又不可謂無人矣
意見圣賢學問雖立言多端只一恕字終身受享不
盡假如己在患難時常望人振救有排擠者恨之必
深則當無事時可為人盡力視人患難卻不救或為
下石之語此豈是恕己當憂病人來憐恤存問必感
之有禮數疏闊者必不悅若人有憂病己卻懶慢不
知照管此豈是恕己當卑位去見尊官貴人使勢輕
忽久候不出心上必然忿恨若居尊貴不肯體恤人
依前慢他此豈是恕人規正己失中心不能堪或面
發赤強顏勉受若直攻人過不知避忌此豈是恕己
有纖過東掩西藏惟恐人知他人有過卻對眾公言
此豈是恕至于己所守廉潔卻不責人以刻甚己所
行忠厚卻不望人以過恭此又是盛德事加于恕一
等矣
長者言人之交友不出趣味兩字有以趣勝者有以
味勝者有趣味俱乏者有趣味俱全者然寧饒于味
而無寧饒于趣
野航史話謝淡任俠不營當世與名士范泰為云霞
交交道中以此為第一
槎庵燕語與樸實人交必無根本之虞與輕薄人交
必多離構之事
君子之待小人也不可不寬君子之處小人也不可
不嚴
東谷贅言小人之交外親而內疏始合而終叛君子
之交則內外始終一也故君子無黨小人無朋君子
無賣友之心小人無久要之信
古者士大夫閑居必有高人韻士與之杖履徜徉于
水聲林影之間尋幽吊古以暢沖襟如杜少陵之于
錦里先生青蓮居士之于范野人是也或有禪客與
之爐熏隱幾散慮忘情如坡仙之于佛印涪翁之于
黃龍參寥是也幸而生于多賢之邦又有天壽平格
之老為衣冠真率之會如睢陽香山洛社耆英諸會
是也
余齋恥言或問曰為多營而善逐乎毋寧懶矣為柔
附而媚容乎毋寧傲矣何如余齋曰營媚者中人所
羞懶傲者名士所托宜有間也雖然托其名耳士處
季世謐乎無營將見懶焉崢乎不撓將見傲焉非其
實也夫懶與傲德之賊也禍患之藪也如之何其可
居也
呂涇野集先生語諸生曰第一要擇交交際之間將
論語活活的見在躬行上纔親切纔見得有至有未
至處若只敘寒暄說俗話便了視圣人之道反相恥
一般這聚只是空談了蓋圣人之道極平易近人情
只在日用行事間見得凡談奧妙念高遠俱是異端
今人胡亂說話者號曰不拘小節又有循禮號曰道
學然于作用處卻有欠故二者皆非道
范竹溪集兩悔無不釋之冤兩求無不合之交兩怒
無不成之禍
兩人相非不破家亡身不止只回頭認自家一句錯
便是無邊受用兩人自是不反面稽唇不止只溫語
稱人一句是便是無限歡忻
不面謁人省其疲于應接不輕寄書省其困于裁答
不乞求人看顧省其難于區處
高景逸集同志約往來用單帖隆重則用折柬過從
相敘殽用葷素六簋果榼湯點可有可無不專席不
殺生特設相邀殽用葷素八簋五果一榼一湯一點
用一生不殺更佳
續問奇類林莊子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四人相視
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唐楊寧與陽城為莫逆
交德宗詔城與寧俱來此莫逆交所由名也漢鄭當
時年少其所交者皆大父行晉王戎少阮籍二十歲
而籍與友善唐張鎰有重名陸贄年十八往見奇之
請為忘年友孟郊性介少合韓退之一見為忘年之
交此忘年交所由名也
梁冀既殺李固杜喬暴固喬尸令有敢臨者加其罪
固弟子郭亮未冠左提章鉞右秉斧锧詣闕上書乞
收固尸不報與董玨俱往臨哭不去喬故掾陳留楊
匡號泣星行至洛渚托為夏門亭吏守護尸喪積十
二日詣闕上書并乞二公骸骨太后許之匡送喬喪
還家葬訖遂與亮玨皆隱匿終身不仕曹節既殺陳
蕃竇武梟首都亭收捕宗親賓客悉誅之蕃友朱震
收葬蕃尸匿其子逸事發系獄震受考掠誓死不言
逸由是得免武掾胡騰殮武尸行喪亦坐禁錮武孫
輔年二歲詐以為己子與令史張敞共匿之亦得免
夫李杜齊名陳竇比節宜得義士之報而郭亮董玨
楊匡朱震胡騰張敞六人諒自卓卓不可及嘗考主
父偃方貧時賓客無一人納門及其相齊迎或千里
偃遍召謝而絕之戒毋復入門又方貴幸時賓客以
千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惟獨洨孔車收葬天子
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顧不知孔車者偃貧時賓客
無一人車曾在一人中為之納否偃貴幸時賓客千
人中為所絕否第偃能感義車能報知至為天子所
嘉嘆亦奇男子事足愧后世之交情交態者
狄仁杰以其僚鄭崇質母老請代使絕域柳宗元以
其友劉禹錫母在請以柳易播二公高義千古美談
又有徐大元為杭州參軍哀其僚張惠以贓抵死而
母老乃詣自言皆受以薄其罪惠得不死元坐免官
十年此又寧為其僚分過以安其母之心以遂其子
之孝者韋綬將為進士舉首以其友楊凝母老讓之
不對策此又寧推美于友以為其母榮者今世士大
夫處僚友若萍梗相值無少顧念事利害僅毛發以
秦越人視甚或擠焉矧推念及其父母四公皆唐事
可以激頹俗者故并著之
唐王起知貢舉欲取白敏中及第而患其與賀拔惎
往還令所親申意欲白絕惎白許諾俄惎至左右以
他出對惎遲回而去白知遽躍出呼之回具以實告
曰一第何門不可致而令我離絕至交乎遂相與盡
醉起聞之曰吾向止知敏中今當并取賀拔惎矣敏
中此事大有古人風今人貧賤石交一旦富貴便作
面孔相向若敏中者不肯輕絕于賀拔惎安肯茍同
于李德裕耶
黃隱元豐中為監察御史初入對時方尊尚王氏學
神宗問隱學術隱以司馬光對神宗嘉其不撓遷殿
中侍御史林豫嘗為蘇軾所薦后軾下御史獄豫適
賜對神宗問誰所薦豫曰蘇軾問何以識之曰臣經
由杭州軾為倅因會客識之又問是日所談何事豫
頓首曰臣子所談無非忠孝時論韙之嗚呼是可謂
不欺其師不欺其友不欺其君矣二公皆吾莆人先
輩風流真可欽仰
遵生八箋好辨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廣交以延
譽不若索居以自全
泛交不若寡交多求不若慎守
讀書鏡山濤晚與尚書和逌交又與鍾會裴秀等并
申款昵以二人居勢爭權濤平心處中各得其所而
俱無恨焉白樂天與楊虞卿為姻家而不累于虞卿
與元稹牛僧孺相厚善而不黨于元稹僧孺為裴晉
公所愛重而不因晉公以進李文饒素不樂而不為
文饒所深害處世如二公亦足矣然余嘗考山濤一
心求退表疏數十上久乃見聽樂天自刑部侍郎以
病求分司時年纔五十八自是蓋不復出中間一為
河南尹期年輒去再除同知刺史不拜二公功名心
淡故能翱翔容與于去就愛憎之間以此意推之雖
入虎狼穴可也況士大夫之同朝者乎
歐陽文公元歸于鄉省墓交謁公應接紛紛一日令
勒馬入隘巷問某人家訪之乃治履者所居左右驚
問公以其人亦嘗謁見故答其意耳江西甘矮梅先
生通五經四方從學者甚眾一日其徒有行臺御史
者謁先生于家先生款語久之求退先生曰能少留
蔬食否及設饌惟蔥湯麥飯而已先生曰御史豈啖
此者但老夫易辦耳口占一詩畀之云蔥湯麥飯丹
田暖麥飯蔥湯也可憐試向城樓高處望人家幾處
未炊煙先生之意深矣前輩重風教而忘貴賤如此
吁今亡已夫
牛僧孺與李德裕交惡李氏客不敢言及牛丞相門
戶柳仲郢先為牛公所辟后李衛公奏為京兆仲郢
謝曰不期太尉恩獎及此仰報盛德敢不如奇章公
門館衛公深嘆其無茍同楊綰以清儉在位天下之
士多以敝衣為儉以求合于綰惟武元衡素好鮮美
不改所為綰甚重之夫大丈夫不將不迎不詭不隨
每事自斷于心足矣若依阿附會以取憐于世者非
婦人則佞客也徐節孝嘗問崔子方何如人江端禮
曰與人不茍合議論亦如此節孝曰不必論其他只
不茍合三字可知其所守之正
見聞搜玉荀爽謁李膺為之御歸而喜曰吾今日得
為李君御矣趙咨過滎陽曹皓迎之不得見恐為天
下笑遂棄印綬追謁之夫一得御非所榮而爽為之
喜一不得見何足深愧而皓恐為天下笑李趙為人
景仰固賢矣而荀曹將不得為樂善之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