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 論疏
  • 法寶
  • 1114字
  • 2015-12-26 15:39:25

難曰圣智之無下。第二番也。般若無知。此是圣智之無。惑智性空。此是惑智之無也。般若無知。亦無生滅。惑智性空。亦無生滅。兩無何異耶。答曰圣智之無者無知下。圣智無有知。惑智知體。皆無別也。所以無者是義也。雖同言無。其義各異也。何者夫圣心虛靜下。謂圣心無執著也。無有執著之知。而言其空也。可曰無知下。可名此為無知。不得名為知空也。惑智有知下。謂惑智有執著也。有此執著之知。而言其空也。可曰知無下。可名此為知空。不得名為無知也。無知即般若之無下。般若無取相。故曰無知。惑智體性空。故曰知無。知無即是真諦之實相耳。言用即同而異下。論用則本同成異。論寂則本異成同也。同故無心于彼此下。言同邊則彼此無差別。言異邊則彼此各有殊。謂般若有照境之力。真諦有發智之功也。亦可言異。則般若有鑒照之功。真諦無也。是以辨同者下。言同者。謂異法為同也。言異者。謂同法為異也。斯則不可得而異下。究竟言之。不可得定異。不可得定同也。何者內有獨鑒之明下。釋前寂同而用異也。內有獨鑒之明。即般若用也。外有萬法之異。即真諦用也。萬法雖異下。雖有實理。要以般若照之。方得顯也。內外相與以成其照功者。由內見外。由外發內。故曰相與也。此圣所不能同用也者。此即用異。圣人不能令同也。內雖照而無智下。照而無知。即是智寂。實而無相。即是境寂。兩法體性同皆是無也。內外寂然相與俱無者。兩法皆寂。俱是空也。此圣所不能異寂者。此即寂同。圣人不能令異耳。豈曰續鳧截鶴下。此語出莊子。莊子外篇駢拇章云。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即悲。故性長長非所斷。性短短非所續。今借此語。以明境智雖異而同。不待同而后同也。夷平也。盈滿也。岳山也。壑溪也。誠以不異于異者。即以不異者為異也。故雖異而不異者。既以不異為異。異不可為異也。于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者。諸不異為異也。亦不一相下。不一不異。即非同非異也。難曰論云言用則異下。第三番。即就用寂為難也。未詳般若之內即有用寂之異者。有本云。即有用寂之異不也。有本無不字。今不用不字也。直問般若之內何得復有用寂之異乎。若有不字。則是兩端為有為無也。答曰用即寂下。更泯用寂也。寂用體一下。寂用既是體一。同從理出。而有異名也。更無無用之寂主于用者。非謂離用之外別有一寂。為用之主也。是以智彌昧下。彌益也。逾越也。圣智彌昧。其用越明。圣神益靜。其應越動也。豈曰明昧動靜之異者。雖云明昧動靜。又復泯之為一也。故成具云不為而過為者。不為過于為也。無心無識下。無心無識。深復知覺也。是則窮神盡智下。謂此二經。窮盡神妙智慧。極言象外之談論也。即之明文下。通謂此般若無知論也。以此論之明文。則圣心無知可于見也。亦可即指此上二經。為即之明文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舒兰市| 曲周县| 浦北县| 高尔夫| 且末县| 广州市| 阿尔山市| 吴忠市| 淮安市| 靖远县| 修武县| 榕江县| 无极县| 濉溪县| 韶山市| 怀柔区| 沁阳市| 裕民县| 河北区| 镶黄旗| 电白县| 灵宝市| 天津市| 明溪县| 宁都县| 石狮市| 武义县| 弋阳县| 南汇区| 肇州县| 鄂尔多斯市| 崇阳县| 烟台市| 东宁县| 宁城县| 柳林县| 道真| 武冈市| 襄垣县| 望城县| 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