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男女體氣十二
- 口齒類要
- 薛己
- 5246字
- 2015-12-26 15:30:01
治腋氣,五更時,用精豬肉二大片,以甘遂末一兩,拌之,挾腋下,至天明。以生甘草,煎湯飲之,良久瀉出穢物,須在荒野之外,則可恐穢氣傳入故也,根據法三五次,即愈。虛弱者,間日為之,其他密陀僧、胡粉之類,皆塞竅以治其末耳。
附方并注
清胃散治胃火血燥唇裂,或為繭唇,或牙齦潰爛作痛。
黃連(炒) 生地黃 升麻(各一錢) 牡丹皮(八分) 當歸(三錢二分) 上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即前散加芍藥、柴胡,治脾胃肝膽經熱。
柴胡清肝散治肝經怒火,風熱傳脾,唇腫裂,或患繭唇。
柴胡 黃芩(炒,各一錢) 黃連(炒) 山梔(炒,各七分) 當歸(一錢) 川芎(六分)生地黃(一錢) 升麻(八分) 牡丹皮(一錢) 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若脾胃弱,去芩、連,加濟陰地黃丸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五味子 熟地黃(自制杵膏) 麥門冬 當歸 肉蓯蓉 山茱萸(去核) 枸杞子 山藥甘州歸脾湯(一名濟生歸脾湯)治思慮傷脾,血耗唇皺,及氣郁生瘡,咽喉不利,發熱便血,盜汗晡熱等癥。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人參 白術 茯苓 黃 (炒) 當歸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服。
加味歸脾湯即前方加柴胡、丹皮、山梔,治思慮動脾火,元氣損傷,體倦發熱,飲食不思,失血牙補中益氣湯治中氣傷損,唇口生瘡,或齒牙作痛,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食少自汗,或頭痛身熱,煩躁作渴,氣喘脈大而虛,或微細軟弱。
人參 黃 (炒) 甘草(各一錢半) 白術 當歸 橘紅(各一錢) 柴胡 升麻(各五分)羌活散治風熱傳脾,唇口 皺,或頭痛目眩,或四肢浮腫如風狀。
羌活 茯苓 薏苡仁(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入竹瀝一匙服。
人參理中湯治口舌生瘡,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畏寒惡熱,作嘔腹痞。此中氣不足,虛火炎上。
人參 白術 干姜(炮) 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五七錢,或一兩,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治癥同上,但四肢冷逆,或嘔吐泄瀉。
茯苓 白芍藥(各二錢) 附子 人參(各二錢) 白術(四錢) 上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湯治口舌生瘡,服涼藥過多,以致食少作嘔,或中氣虛熱所致。
人參 白術 茯苓 半夏 陳皮(各一錢) 藿香(八分) 甘草(炒,六分) 宿砂仁(炒人參安胃散治胃經虛熱,口舌生瘡,喜熱飲食。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黃芩(二錢) 甘草(炙) 陳皮(各五分) 黃連(三分) 芍藥(服。
七味白術散治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吐瀉口干。
人參 白術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各五分) 干葛(一錢) 上水煎服。
四君子湯治口舌生瘡,脾胃虛弱,飲食少思,肚腹不利。
人參 白術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治胃氣虛熱,口舌生瘡,或寒涼克伐,食少吐瀉。
人參 白術 茯苓(各一錢半) 陳皮 半夏 甘草(各一錢) 上姜棗水煎服。
二陳湯治脾胃虛弱,口舌生瘡,或中脘停痰,嘔吐惡心,飲食少思等癥。
陳皮 茯苓 半夏(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葛花解醒湯治酒積,口舌生瘡,或嘔吐泄瀉。
白豆蔻 宿砂仁 葛花(各五分) 木香(二分) 青皮(二分) 陳皮 茯苓 豬苓 人參白術 神曲(炒) 澤瀉 干姜(各三分) 上水煎服,得微汗,酒病去矣。
龍膽瀉肝湯治口苦,或生瘡。
柴胡(一錢) 黃芩(七分) 甘草 人參 天門冬(去心) 龍膽草(酒拌炒焦) 黃連(炒)山梔(炒) 麥門冬 知母(各五分) 五味子(三分) 上水煎服。
小柴胡湯治肝膽經風熱侮脾土,唇口腫痛,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或潮熱身熱,或怒而發熱脅痛,甚者轉側不便,兩脅痞滿,或瀉利咳嗽,或吐酸苦水。
柴胡(一錢) 黃連(一錢半) 半夏 人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怒動肝火,牙齒痛寒熱,加山梔、黃連。
梔子清肝散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口舌生瘡,或耳內作癢,出水疼痛,或胸間作痛,或寒熱往來茯苓 川芎 芍藥 牛蒡子(炒) 當歸(各七分) 柴胡 山梔 牡丹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人參敗毒散(加防風、荊芥,名荊防敗毒散)治一切表癥,瘡瘍 痛,發寒熱,或拘頭痛,脈細有力者。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茯苓 川芎 桔梗 枳殼 甘草(各一錢) 上水煎服奪命丹治喉閉或疔瘡,發大毒,或麻木,或嘔吐,重者昏憒。若疔毒牙關緊急,用三五丸為末,水調灌下,有奪命之功。
蟾酥(干者酒化) 輕粉(各五分) 枯白礬 寒水石( ) 銅綠 乳香 沒藥 麝香(各朱砂(三錢) 蝸牛(二十個,另研,無亦效) 上為細末,用蝸牛或酒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丸,溫酒或蔥湯下。
東垣白芷散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
麻黃 草豆蔻(各一錢) 黃 升麻(各二錢) 當歸 熟地黃(各五分) 吳茱萸 白芷(各四分) 本(三分) 桂枝(二分半) 羌活(八分) 上另為末,和勻搽之。
東垣牢牙散治牙齦露肉,牙疳腫痛,或牙齒動搖欲落,或牙齒不長,牙黃口臭。
升麻(四分) 羌活 地骨皮(各一兩) 膽草(一兩半,酒浸) 上為末,以溫水漱口,每用少許擦之。
獨活散治風毒牙痛,或牙齦腫痛。
獨活 羌活 川芎 防風(各五分) 細辛 生地黃 荊芥 薄荷(各二錢)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嗽咽。
謙甫加減瀉白散治膏粱醇酒,勞心過度,肺氣有傷,以致氣出腥臭,涕唾稠粘,咽嗌不利,口苦干燥。
桑白皮(二錢) 地骨皮 片黃芩 甘草(炙,各一錢) 知母(七分) 五味子(十粒)麥門冬(五分) 桔梗(一錢) 上姜棗水煎服。
犀角升麻湯治陽明經、風熱牙疼、或唇頰腫痛。
犀角(鎊) 升麻 防風 羌活(各一錢) 白附子(五分) 川芎 白芷 黃芩(各七分)甘草(三分) 上水煎熟,入犀末服。
玄參升麻湯治心脾壅熱,口舌生瘡,或木舌重舌,或兩頰腫痛。
玄參 赤芍藥 升麻 犀角(鎊) 桔梗 管仲 黃芩(炒,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三黃丸治實熱口舌生瘡,作渴喜冷,或齒齦腫痛等癥。
黃芩 黃連 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安腎丸治腎虛牙痛腰疼。
補骨脂(炒) 川楝子肉(炒) 葫蘆芭(炒) 茴香(炒) 續斷(炒,各二兩) 桃仁 杏仁(炒) 山藥 茯苓(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八味丸治腎氣虛寒,牙齒作痛,面色黧黑,精神憔瘦,腳膝無力,飲食少思;或痰氣上升,小便頻數,齒不堅固;或口舌糜爛,畏飲冷水。即后方每料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六味丸(加五味、肉桂,各一兩,名加減八味丸)治腎經虛熱,齒不固密,或作疼痛,或發熱渴淋,痰氣壅嗽,頭暈眼花,咽燥唇裂,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暗,水泛為痰之圣藥,血虛發熱之神劑。
熟地黃(八兩,作膏) 山茱萸肉 干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 茯苓(四兩) 上為末,入地黃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湯下,地黃須自制。
滋腎丸治腎經陰虛,齒痛或蘇蝕色黑,日晡發熱,腳膝無力,小便不利,肚腹脹滿(詳見《內知母 黃柏(各酒炒,二兩) 肉桂(二錢)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滾湯下。
清心蓮子飲治口舌生瘡,煩躁作渴,小便赤澀,口干便濁,夜間安靜,晝則舉發,此熱在血分。
黃芩 石蓮 茯苓 黃 (炒) 柴胡 人參(各一錢)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二錢半) 上水煎服。
還少丹治脾腎虛弱,齒牙作痛,或不堅固。又補虛損,生肌體,進飲食之圣藥。
肉蓯蓉 遠志(去心) 茴香 巴戟(去心) 干山藥 枸杞子 熟地黃 石菖蒲 山茱萸(去核) 杜仲(去皮姜制) 牛膝 楮實子(炒) 五味子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棗肉并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酒日三服。
羌活附子湯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齒連痛,名曰腦風,為害甚速,非此莫能救。
麻黃(去節) 黑附子(炮,各三分) 羌活 蒼術(各五分) 黃 (一分) 防風 甘草 升麻白僵蠶(炒去絲) 黃柏 白芷(各二分) 佛耳草(有寒嗽者用之如無不用) 上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牙齒腫痛,或口舌生瘡,或惡寒發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寒熱作渴,頭痛眩暈,或似中風之癥。
白茯苓 人參 當歸 白術 黃 川芎 熟地黃(生者自制) 白芍藥(炒) 甘草(炙,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八珍湯治氣血俱虛,口舌生瘡,或齒齦腫潰,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胸脅作脹、或便血吐血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越鞠丸治六郁牙齒痛口瘡,或胸滿吐酸,飲食少思。
蒼術(炒) 神曲(炒) 香附子 山查 山梔(炒) 撫芎 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滾湯下。
四物湯(加牡丹皮、柴胡、山梔名加味四物湯)治血虛發熱,口舌生瘡,或牙齦腫潰,或日晡發熱,煩躁不安,或因怒而致。
當歸 熟地黃(各三錢) 芍藥 川藥(各二錢) 上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治口舌生瘡,血氣俱虛,熱渴引飲,目赤面紅,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黃 (炙,一兩) 當歸(酒制,二錢) 上水煎服。
元戎四物二連湯治血虛發熱,口舌生瘡,或晝寒夜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黃連 胡黃連(各一錢) 上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治火盛,血妄行,或吐衄,或下血。
犀角(鎊) 生地黃 白芍藥 黃芩 牡丹皮 黃連(各一錢) 上水煎熟,入犀末服。
若因怒而患,加柴胡、山梔。
當歸六黃湯治陰虛內熱盜汗。
當歸 熟地黃(自制) 生地黃 黃 (炒) 黃連(炒黑) 黃芩(炒黑) 黃柏(炒黑,各一錢)上水煎服。
逍遙散治血虛有熱,口舌生瘡,或口燥咽干,發熱盜汗,食少嗜臥。
甘草(炙) 當歸 芍藥(炒) 茯苓 白術(炒) 柴胡(各一錢) 上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治肝脾有火血虛,即前方加山梔、丹皮。
謙甫解毒雄黃丸治纏喉風腫閉,或卒倒死,牙關緊急。
雄黃(一錢) 郁金(一分) 巴豆(十四粒,去油皮) 上為末,醋糊丸,綠豆大,用熱茶送下七丸,吐頑痰立蘇,未吐再服,若死而心頭猶熱,灌下更生。
謙甫龍麝聚圣丹治心脾客熱,咽喉腫痛,或成癰不消,或舌本腫脹,口舌生瘡。
川芎(一兩) 生地黃 犀角(鎊) 羚羊角(鎊) 琥珀 玄參 連翹(各五分) 人參赤茯苓 馬牙硝 片腦 麝香(各三錢) 朱砂 牛黃(各二錢) 桔梗 升麻 鉛白霜(各五錢)南砂(一兩) 金箔(五十片) 上為末,蜜丸,龍眼大,金箔為衣,薄荷湯化下,或噙咽之。
拔萃桔梗湯治熱腫喉痹。
桔梗 甘草 連翹 山梔 薄荷 黃芩(各一錢) 上入竹葉水煎服。
無擇玉屑無憂散治喉風痰壅,或口舌生瘡,或骨鯁不下。
玄參 管仲 滑石 宿砂仁 黃連 甘草 茯苓 山豆根 荊芥穗(各五錢) 寒水石(煨) 硼砂(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清水調下,此藥又去邪辟瘟止渴。
甘桔湯治咽喉腫痛。
甘草(六錢) 苦梗(三錢) 上水煎服。
白虎湯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
知母 石膏(各二錢) 粳米(半合) 上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治中熱,大便不通,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
大黃(一兩) 甘草(一錢五分) 芒硝(四錢五分) 上每服五七錢,水煎。
桃仁承氣湯(加當歸一錢,名當歸承氣湯)治瘀血停滯,腹內作痛,或發熱發狂,大便秘結。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研) 桂枝 芒硝 甘草(炙,各一錢) 大黃(二錢) 上水煎空心服清熱補氣湯治中氣虛熱,口舌如無皮狀,或發熱作渴。
人參 白術 茯苓 當歸(酒拌) 芍藥(炒,各一錢) 升麻 五味子 麥門冬 玄參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如不應,加炮姜。更不應,加附子。
清熱補血湯治口舌生瘡,體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澀熱痛。
熟地黃(酒拌,一錢) 黃柏 知母 五味子 麥門冬(各五分) 當歸(酒拌) 川芎 芍(各一錢) 玄參(七分) 柴胡 牡丹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治之。
清熱化痰湯治上焦有熱,痰盛作渴,口舌腫痛。
貝母 天花粉 枳實(炒) 桔梗(各一錢) 黃芩 黃連(各一錢二分) 玄參 升麻(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升麻柴胡湯柴胡 芍藥 山梔子 升麻 木通(各一兩) 黃芩 大青杏仁(各五錢) 石膏 上每服涼膈散治實熱,口舌生瘡,牙齒作痛,或喉舌腫痛,便溺秘赤,或狂言妄語,大便秘結。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一兩) 連翹(四兩) 山梔 黃芩 薄荷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七錢,水煎服。如未應,當加之。
防風通圣散治風熱熾盛,口舌生瘡,大便秘結,或發熱煩躁,瘡毒作癢等癥。
防風 當歸 川芎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 桔梗 石膏 黃芩(各一兩)清咽利膈湯治積熱咽喉腫痛,痰涎壅盛,煩躁飲冷,大便秘結。
金銀花 防風 荊芥 薄荷 桔梗(炒) 黃芩(炒) 黃連(炒,各一錢五分) 山梔子(研) 連翹(各一錢) 玄參 大黃(煨) 樸硝 牛蒡子(研) 甘草(各七分) 上水煎服。
密鑰匙治喉閉喉風,痰涎壅塞。
焰硝(一兩五錢) 白僵蠶(一錢) 硼砂(五錢) 腦子(一字) 雄黃(二錢) 上各為末,以竹管吹患處,痰涎即出。如痰涎雖出,咽喉不利,急針患處,以去惡血。
潤喉散治氣郁咽喉閉塞。
桔梗(一兩五錢) 粉草(四錢) 草紫河車(四錢) 香附(三錢) 百藥煎(一錢五分) 上又方薄荷葉、蓬砂各五錢,冰片一錢為末,吹患處甚效。
破棺丹(─名通關散)治咽喉腫痛,水谷不下。
青鹽 白礬 砂(各等分) 上為末,吹患處,有痰吐出。
小續命湯治陰毒喉痹。
麻黃(五分) 防風 芍藥 白術 人參 川芎 附子(生) 防己 黃芩(各二分)桂枝仲景半夏湯治傷寒喉中生瘡,不能發聲。
半夏 桂枝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七八錢,水煎候冷,細細咽之。
萆 散(─名換肌消毒散)治楊梅瘡,不拘初起潰爛,或發于舌間喉間,并效。
萆 (─名土茯苓,又名冷飯團,五錢) 當歸 白芷 皂角刺 薏苡仁(各二錢) 白蘚皮木瓜(不犯鐵器) 木通 金銀花(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消熱消毒散治咽喉瘡腫,痰涎壅盛,或口舌生瘡,大便秘結。即荊防敗毒散加芩、連、硝黃。
人參固本丸治肺氣燥熱,小便短赤,或肺氣虛熱,小便澀滯如淋,此治虛而有火之圣藥也。
生地黃(酒拌) 熟地黃(用生者,酒拌,銅器蒸半日)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一鹽湯,或溫酒下,中寒人不可服。
刺少商穴法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針如韭葉,刺入二分許,以手自臂勒至刺處出血即消,若膿成者必須針患處,否則不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