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外科精要
  • 陳自明
  • 10692字
  • 2015-12-26 15:11:03

療發背癰疽灸法用藥第一

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前輩又謂癰疽多生于丹石房勞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患發背等瘡,宜安心早治。此癥如虎入室,御而不善,必至傷人。宜先用內托散,次用五香連翹湯,更以騎竹馬法,或隔蒜灸,并明灸足三里,以發泄其毒。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故癰疽未潰,臟腑蓄毒,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一毫冷藥,亦不可用,猶宜忌用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秘,脈沉實洪數,宜用大黃等藥以泄其毒;后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愚按:前癥若熱毒蘊于內,大便秘結,元氣無虧者,宜用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陰虛陽湊,精虛氣節,脾胃虛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 腫,不作膿者,雖未潰,仍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痛,膿水稠粘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

不腫不痛,或漫腫、腫黯不潰者,發于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腫微痛者,宜托里散,如不應,加姜、桂。若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散。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 、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姜、桂。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大補加山茱、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凡此變證,皆因元氣虧損,失于預補所致。故丹溪先生云:但見腫痛,參之脈癥,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旨哉斯言!蓋古今虛實不同,因時施治,不無少異。是集治論義悉類此。

附治驗上林陳靜涵,面患疔,脈洪數有力,屬邪氣蘊結。余用清熱消毒散二劑未應。或用黃 、肉桂等藥二劑,反益其勢,致耳目唇口俱腫閉,頭面如斗,由邪氣外實也。前脈按之無力,由元氣內虛也。連進托里消毒之藥,及數砭患處,出黑血碗許,已而膿與腐肉并潰而出。復用托里之藥,瘡勢漸愈。七日后,復因調護失宜,以致煩渴不食,兩尺脈如絲欲絕,急用八味丸料煎服,其脈頓復,手足自溫。使非砭以泄其外,托里散以補其內,八味丸以回其陽,則治之失宜,必致不救。慎之慎之!憲副陳魯山,居官勤苦,勞傷元氣,背患疽,漫腫,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脈浮大,按之微細,左寸短而右寸若無。十余日,腫未全起。此病氣元氣虛寒,朝用參、 、姜、桂、歸、術、陳皮、半夏、炙草,溫補其陽,夕用加減八味丸滋其肝腎,各四劑而腐潰。但膿水清稀,盜汗自汗,內熱晡熱,脈浮而數,改用八珍湯。復發熱,而夜陽舉,此腎虛而火動,仍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安。又因怒動肝火,瘡出鮮血二盞許,左關弦數,右關弦弱。

此肝木侮脾,以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統血,用十全大補兼前藥各二劑而血止。再用前藥,調理而痊。

一武職患腦疽,內潰熱渴,頭面腫脹如斗,胸背色 如涂丹,煩熱便秘,此表里俱實,若非苦寒之劑,內 外泄不救。遂針周項出膿,及用清涼飲一劑,內大黃用五錢,再用消毒散而愈。

節推王器之,背患疽,瘡頭如黍, 痛背重,脈沉而實,此毒在內。服黃連內 湯二劑少退,更與仙方活命飲而愈。

舉人劉華甫, 腫作痛,脈浮而數,此毒蓄于經絡。用內托復煎散二劑而 腫減,用仙方活命飲四劑而腫痛止,更用托里藥而痊。

一儒者患背疽,腫 痛甚,此熱毒蘊結而熾盛。用隔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飲而腫消,更與托里藥而潰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雖潰而新肉不生,此毒瓦斯解而脾胃之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芎、歸、五味、黃 漸愈,用十全大補湯全愈。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膿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氣血俱虛也。用十全大補湯,月余而斂。

一男子,背患疽,腫痛,赤暈尺余,背如負石。其勢當峻攻,其脈又不宜。遂砭赤處,出紫血碗許,腫痛頓退。更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及砭處出血水而消。

儒者周在魯,懷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脈弦洪,脾脈浮大,按之微細。以補中益氣加桔梗、貝母,少用銀花、白芷,二劑,肝脈頓退,脾脈頓復。乃以活命飲二劑,膿潰腫消,肝脈仍弦。此毒雖去,而胃氣復傷。仍用前湯加半夏、茯苓而愈。用銀花、白芷,非為治瘡,乃解患者之疑耳。

癰疽備論第二

初虞世云:凡癰疽始作,須以大黃等藥亟轉利之,勿以困苦為念。若與其潰爛而死,不若利之而死,況有生道哉。古人立法,率用五香、連翹、漏蘆等藥,貧乏者單煎大黃湯以利之。至于膿潰,乃服黃 等藥以排膿,《千金》、《外臺》備矣。世以瘡發于外,不行轉利而死者多矣,悲夫!愚按:前癥若腫高 痛,臟腑閉結,屬內外俱實,當用前藥瀉之。若漫腫微痛,臟腑不實,屬內外俱虛,當用內托補之。若患腫無頭,肉色不變,當助胃壯氣,令其內消。若疼痛不止, 腫不消,當用人參黃 散以托里排膿。若飲食少思,肌肉不生,當用參 托里散以補養脾胃。丹溪云: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次以行經活血藥佐之,參以經絡時令,使毒瓦斯外泄。治之早者,可以內消,此內托之旨也。又云;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為主,如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用香散,未免虛虛之失。此蓋古今氣稟不同,治宜審之。

癰疽灸法論第三

陳無擇云:癰則皮薄腫高,疽則皮濃腫堅,初發并宜灼艾。惟癰膿成則宜針,疽膿成則宜烙,當審察其癥, 利其毒,補托其里。然癰疽冠于雜病之首,治失次序,多致枉夭,故集得效灸法,以貽學人,庶不致妄投也。

愚按:前癥若發熱煩渴,大便秘結者,由邪蓄于內,宜黃連內 湯,以泄內毒。若頭痛拘急,發熱惡寒者,由邪客于外,宜人參敗毒散,以散表邪。若腫痛 赤,發熱作渴,此毒氣凝于肉里,宜仙方活命飲,解散其毒。若食少體倦,發熱惡寒,此中氣虛弱,宜六君子湯,以補脾胃。

騎竹馬灸法第四

治一切瘡瘍,即用此法,無有不愈。其法令病患以肘憑幾,豎臂腕要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處橫紋,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杠一條,令病患脫衣,正身騎定,前后用兩人扛起,令病者腳不著地,又令二人扶之,勿令傴僂。卻將前所量臂篾,從竹杠坐處,尾 骨盡處,直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用墨筆點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薄篾作則子,量病患中指節,相去兩橫紋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穴各灸五七壯。疽發于左則灸右;疽發于右則灸左;甚則左右皆灸。蓋此二穴,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驗。

愚按:前癥若毒既解,而肌肉不生,當求其屬而補之。

第一男以左手,女以右手,先屈中指,用薄篾量取中一節,兩橫紋盡處為同身一寸為則子。第二先從男左女右臂腕中曲橫紋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不量指爪為則,剪斷。第三先令病患脫去衣服,以大竹杠一條跨定,令兩人徐徐扛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傍更以兩人扶定,毋令動搖不穩。卻以第一圖則子貼定竹杠,從尾閭起,貼脊量至則子盡,以墨點定記之,非灸穴也,此是取中穴止處。卻以第二圖取同身寸則,取兩寸平折,自中穴量之,以中分取兩傍各一寸,方是灸穴也。

論隔蒜灸得效第五

李氏云:治疽之法,灼艾之功勝于用藥,蓋使毒瓦斯外泄。譬諸盜入人家,當開戶逐之。

不然,則入室為害矣。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壯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瘡潰則貼神異膏。如此則瘡不開大,肉不敗壞,瘡口易斂,一舉三得。此法之妙,人所罕知。若頭項見疽,則不可用此法(五府極觀碑載)。

愚謂瘡瘍之癥,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 而下之。茍或毒瓦斯郁結,瘀血凝滯,輕者藥可解散,重者藥無全功,是以灼艾之功為大。凡灸法,未潰則拔引郁毒,已潰則補接陽氣。每治四肢患瘡,氣血無虧者,祗以前法灸之皆愈。若中氣虛弱,不灸而服敗毒之藥,復傷中氣,未有不敗者也。其頭項患者,亦宜灸之,但艾炷宜小,而少其壯數為善。

背疽腫漫尋頭灸法第六

李氏云:凡患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可用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否皆以前法為度。

愚按:前癥或附骨疽,及臀腿諸毒初起未明者,尋頭用灸,多自內消。其毒熾盛,更服活命飲,其功尤捷。若氣血虛弱,必以補托為主。若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取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鼓動內膜,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蒜餅施用分其輕重第七

伍氏曰:凡用蒜餅灸者,蓋蒜味辛溫有毒,主散癰疽,假火勢以行藥力。有只用艾炷灸者,此可施于頑疽痼發之類。凡赤腫紫黑毒甚者,須以蒜艾同灸為妙。

愚按:前法誠有回生之功。若頑瘡痼疾,脾胃虛弱,營氣不能滋養患處,以致寒邪內襲而不愈,宜用小艾炷頻灸瘡口,以祛寒邪,補接營氣。其內補之法說,見首論及三十二論。

灸法要論第八

伍氏方論曰:夫癰疽發背,皆有所困,前篇言之詳矣。凡初覺赤腫,先從背脊骨第二陷中兩傍,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名熱腑穴,二處各灸七壯,此能 泄諸陽熱氣,永無癰疽之苦。或隔蒜灸,不論壯數,則邪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頭項見瘡,宜用騎竹馬法及足三里灸之。

愚按:前論誠為良策,其調理之法,當求首論。

史氏引證甲戌年,瘍醫常器之,診太學史氏之母云:內有蓄熱,防其作疽。至辛巳六月,果背胛微癢,瘡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復作。用膏藥覆之,暈開六寸許,痛不可勝,歸咎于艾。

適遇一僧,自云病瘡甚危,嘗灸八百余壯方蘇。遂用大艾壯如銀杏者,灸瘡頭及四傍各數壯,痛止,至三十余壯,赤暈悉退。又以艾作團,如梅杏大者四十壯,乃食粥安寢,瘡突四寸,小竅百許,患肉俱壞而愈。

愚按:灼艾之法,必使痛者不痛,不痛者痛,則其毒隨火而散。否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附治驗秋官高竹真,患背疽,色黯堅硬,重如負石,神思昏憒可畏。其親廷評鄭沙村請同往治。鄭云:竹真先任湖廣某縣時,以某河涉險不便,竹真為整治有功。其民為立生祠,凡渡河者,無不禱祭。竹真患此,悉疑立祠致祟。余曰:不然,病因元氣虛寒,積毒熾盛所致。

遂以杵蒜攤患處,用錢大艾炷灸二十余壯,尚不知。乃攤蒜補艾灸,亦不知。乃著肉灸,良久方知。再灸方痛,內服參附大補之劑而起。

癰疽灼艾痛癢論第九

伍氏曰:凡治癰疽發背疔瘡,不痛者,必灸使痛,痛者,必灸使不痛。若初灸即痛者,由毒瓦斯輕淺,灸而不痛者,乃毒瓦斯深重,悉宜內服追毒排膿,外敷消毒之藥。大抵癰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悶亂不知痛者,難治。

愚按:前論惟疔瘡一癥,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或如小瘡,或如水泡,或作痛,或麻木,或有紅絲,或寒熱頭疼,或嘔吐惡心,或肢體拘急,其候多端。非前灸法并解毒之劑,卒難濟事。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者,即以奪命丹為末灌之。若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于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于唇面,多有紅絲入喉。俱難治。若針其紅絲出血,多有生者。若患于肢末之處,毒愈凝滯,藥難導達,艾灸之功為大。如妄服 利之劑,耗損真氣,不惟無以去毒,而害反隨之矣。

附治驗操江都憲張恒山,左足次指患之,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余壯,即將舉步。彼欲速愈,自敷涼藥,遂致血凝肉死,毒瓦斯復熾。再灸百壯,服活命飲,出紫血,其毒方解。腳底通潰,腐筋爛肉甚多,將愈,予因考績北上。又誤用生肌藥,反助其毒,使元氣虧損,瘡口難斂。予回,用托里藥補之,喜其稟實且客處,至三月余方瘥。

表甥居富,右手小指患之。或用針出血,敷以涼藥,掌指腫三四倍,六脈洪大,此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也。先以奪命丹一服,活命飲二劑,勢稍緩,余因他往。或又遍刺出血,腫延臂腕如大瓠,手指腫大數倍,不能消潰,乃真氣愈虛,邪氣愈盛。余回,用大劑參歸術之類,及頻灸遍手,腫勢漸消。后大便不實,時常泄氣,此元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又以生脈散代茶飲,大便漸實,手背漸潰,又用大補藥五十余服漸愈。

一男子唇患之,有紫脈自瘡延至口內。余曰:此脈過喉,則難治矣,須針紫脈并瘡頭出惡血,以泄其毒則可。不信,乃別用解毒之劑,頭面俱腫。復請治,脈洪數,按之全無,惡癥悉具。余曰:無能為也。彼求治甚篤、時口內腫脹,針不能入。為砭腫處出血,勢雖少退,終至不起。

腦疽灸法第十

李氏云:腦疽及頸項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攻,宜灸足三里穴五狀,氣海穴三七壯,仍服涼血化毒之藥,或以騎竹馬穴法灸之。凡頭項咽喉生疽,古法皆為不治,若用此法,多有生者。如五香連翹漏蘆等湯,國老膏、萬金散,皆可選用。

愚按:前癥屬膀胱經,或濕熱上壅,或陰火上炎。若因濕熱,則病氣有余,元氣不足,當用黃連消毒散以除濕毒,用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陰火,則元氣病氣俱不足,當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若腎水干涸,中傳末癥,急用加減八味丸及補中益氣湯,以固根本,引火歸源。若色黯不潰,或潰而不斂,名曰腦爍,不治。大凡腫 痛甚,宜活命飲,隔蒜灸之,解散瘀血,拔引郁毒,但艾炷宜小而少。若欲其成膿腐潰,生肌收斂,并用托里為主。

附治驗一婦人患頭項俱腫,痛不可當,發熱作渴,喜冷。內服清熱,外敷寒涼,色黯不 ,胸中氣噎,此陽氣虛寒。彼泥素有痰火,不受溫補。余用參、 各五錢,姜、桂各二錢,一劑腫頓起而潰,又用大補藥而愈。凡瘡疽腫高痛甚,煩渴飲冷,此病氣元氣俱有余,宜用清熱消毒散、仙方活命飲為主。若腫高痛甚,口干飲熱,此病氣有余,元氣不足,宜用托里消毒散、參 四補散為主。若漫腫微痛,食少體倦,此病氣元氣俱不足,宜用六君、補中二湯壯其脾胃,則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矣。

儒者胡本中之內,冬患之,腫痛熱渴,脈洪數實,用清熱消毒之藥,潰膿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腫大,遍身患紫疔如葡萄,不計其數,手足尤多,各刺出黑血,此脾胃受毒。先服奪命丹七粒,出臭汗,瘡熱益甚,便秘。二日,與大黃、芩、連各三錢,升麻、白芷、山梔、薄荷、連翹各二錢,生甘草一錢,水煎三五沸服之,大小便出臭血甚多,下體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本及齒縫出臭血,諸毒頓消,更用犀角地黃湯而愈。

癰疽既灸服藥護臟腑論第十一

李氏云:背疽之方雖多,得效者殊少,今擇用驗者錄之,庶不致誤人。如護心散,凡有疽疾,早進數服,使毒瓦斯外出,而無嘔吐之患。否則咽喉口舌生瘡,或黑爛如菌。若瘡發四五日之后,宜間用別藥治之。

愚按:護心散乃解金石發疽之藥,若發熱 腫作渴,飲冷而嘔者,宜用;若發熱 腫作渴,飲湯而嘔者,不宜用。若脾虛停痰,或寒邪內侵,或痛傷脾胃,宜用六君子湯。若喉舌生瘡,或口干作渴,或小便頻數,宜用六味丸。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秘,是熱毒也,黃連消毒散解之。飲冷便和,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懶食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以補之。大便不實,喜飲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加炮姜以溫之。常見脾胃虛弱者,用前散反心間陰冷,無不致嘔。其喉舌生瘡,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其證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亦有得生者。

附治驗通府張廷儀,背患疽,作嘔 痛,大便秘結,口干作渴,此內蘊熱毒。用竹葉石膏湯二劑,諸癥頓退。用托里消毒散,四畔腫消。用仙方活命飲,瘡亦尋愈。

上舍李通甫,腿患瘡,作痛,少食作嘔,惡寒。余以為痛傷胃氣,用六君子湯加當歸四劑,疼痛少止,飲食加進。又以十宣散加白術、茯苓、陳皮數劑,膿成,針而出之。又以前散去防風、白芷,數劑而痊。

舉人邊云衢,腋下患毒,嘔逆不食,腸鳴切痛,四肢厥冷,脈沉而細。余謂中氣不足,寒邪內淫,用托里溫中湯,一劑頓愈。更以香砂六君子治之。彼謂腫瘍時嘔,當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余曰:此丹溪大概之言也,即諸痛癢瘡皆屬心火之意。假如赤腫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余,法當下之。腫硬不痛不潰,脈弱而嘔,為不足,法當補之。亦有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作嘔者,雖腫瘍尤當助胃壯氣。彼執不信,用攻伐之藥,病愈甚。復請診,其脈微細而發熱。余謂熱而脈靜,脫血脈實,汗后脈躁者,皆難治,后果歿。

護心散綠豆末(一兩) 明乳香(研半兩)上煎生甘草湯調,時時與呷,使藥常在膈間。

五香連翹湯乳香 木香 沉香 丁香 連翹 射干 升麻 黃 木通 獨活 桑寄生 甘草(各三分)上水煎服。

愚按:是方,說見前論。

凡癰疽,不可用生肌斂口之藥,合用麥飯石膏,瘡口自斂。或因毒藥,或為刀割,重者,兼服沉麝湯。

愚按:前云凡瘡不可用收口藥者,恐毒瓦斯未盡,反助其惡。蓋肌肉,脾之所主,但托里健脾,則余毒自解,瘡口自合。若毒發于外,氣血無虧,麥飯石膏亦可倚仗。若元氣虧損,必當補助其脾,禁用刀針,說見第四十三。

沉麝湯木香 麝香 沉香 藿香 乳香 連翹(各等分)上每服二錢,水煎。

五香去大黃加人參黃 犀角湯木香 沉香 乳丁香(各五錢) 粉草 人參(各四錢) 黃 (一兩) 犀角末(二錢)麝香(一錢)上每服四錢,水煎。

漏蘆湯黃 甘草 連翹 沉香 漏蘆(各五錢) 大黃(一兩微炒)上每服二錢,姜棗水煎。

愚按:三方詳見首論,其斂口之法,附見第三十三。

柞木飲子 治一切癰疽,未成自消,已成自潰,甚效。

干柞葉(四兩) 萱草根 荷葉蒂 甘草節 地榆(各一兩)上每服五錢,水煎,一碗作二服,早晚進。

愚按:荷葉蒂去惡血,萱草解毒,柞葉善祛逐,地榆、甘草節清血消毒。

阿膠飲子 治一切癰疽癤毒。

牛膠(銼蛤粉炒如珠) 粉草(各一兩) 橘紅(五錢)上作三劑,水煎服。

牛膠飲 截治癰疽,毒不內攻,不傳惡癥,有益無損。

牛皮膠(用明者四兩)上用酒一碗,重湯煮化服,加酒至醉,不能飲,加白湯。

愚按:二飲消毒,殊有良驗。

神仙黃礬丸 服至一兩以上,最止疼痛,不動臟腑。

白礬(一兩明亮者研) 黃蠟(五錢黃色者溶開一方用七錢)上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熟水或溫酒送下,未破內消,已破自合。如服金石所致,更用礬末一兩,徐以溫酒送下。有人遍身生瘡,其狀如蛇頭,服此即效,但日服百粒,方能御毒,不致內攻。又治蛇咬,熔礬熱滴傷處,痛即止,毒即出。

愚按:前法果有良驗,余常以白礬三錢為末,糊丸,以蔥湯連進二服,其功尤速,故名千金化毒湯。本用礬末,蔥湯調下,因末難服,故作為丸。此藥解金石,固臟腑,有益無損,用力少而成功多。偏僻之處,不可不知。

國老膏 治一切癰疽,預服消腫逐毒,其功不能盡述。

粉草上以河水浸二宿,揉取汁,砂器煎膏,服一二匙,無灰酒或白湯下,最解丹毒。

愚按:前方誠為解毒之劑,但元氣虛弱者,當深戒之。

萬金散 治一切癰疽已潰未潰者。

栝蔞(一個杵細) 大甘草節(二錢) 沒藥(一錢研末)上用酒二碗,煎一碗,去 ,入沒藥服。

愚按:前散有消毒破血之功,無腐潰生肌之力。

遠志酒 治一切癰疽,因憂怒氣滯所致。

遠志(米泔浸洗去土去心)上為末,每服三錢,酒一盞調和澄清飲之, 敷患處。

愚按:遠志酒誠有解郁消毒之功,而無托里補益之效。

忍冬酒 治一切癰疽甚效,仍以麥飯、神異二膏敷貼。

忍冬藤(生取五兩) 大甘草節(一兩)上用水二碗煎一碗,入無灰好酒一碗,再煎數沸去 ,分三服,一晝夜用盡,病重晝夜兩劑,至大小便通利為度。另用忍冬藤一把爛研,入酒少許,敷四圍。

又水蓮四十九片,去毛,研細,酒解溫服,其功與忍冬草同。

又龍鱗薜荔一握,細研,以酒解汁溫服,利惡物為妙。

第四紅內消用水砂器煎熟,入酒與藥相半,再煎數沸去 ,時時服之, 焙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為常服之,蓋力輕故也。藥產建昌者良。

愚按:前三藥,因其簡易,解毒而用之,略無內托之功也。若毒既去而真氣虛者,必須補托,以收全功。

馬益卿先生癰疽論第十二

論曰:夫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暢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陽用其形,陰用其精,此又常數之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凝而為瘡癬,憤則結癭,怒則結疽;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氣不和,則流結為癰。皆經絡澀滯,氣血不流暢,風毒乘之,而致然也。

愚按:此論可謂善言人身之造化、瘡瘍之情狀者矣,治法當參詳前論。

癰疽敘論第十三

論曰:癰疽之癥,若七情虧損,氣血經絡壅結而成者,屬內因。若六淫外侵,氣血受傷,寒化而為癰者,屬外因。若服丹石補藥、膏粱酒面、房勞所致者,屬內外因也。又曰:陰滯于陽則發癰,陽滯于陰則發疽,脈浮洪滑數為陽,沉緩遲澀為陰,陰則熱治,陽則冷治,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宜排膿止痛,故用遠志、大黃、甘草,此三因之法也。治當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導之以針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潰堅,各遵成法,以平為期。

愚按:前證脈沉實,大便秘結者,屬內因也,宜 利之;脈浮大,便調和者,屬外因也,宜托里之;脈不浮不沉者,屬不內外因也,宜調和榮衛。此亦治三因法也。若 腫大痛,煩熱飲冷,大便秘結,脈洪數實者,為純陽,宜苦寒之劑清熱拔毒。若不腫不痛,瀉利不食,嘔吐足冷,是為純陰,宜辛熱之劑大補陽氣。不拘嚴寒盛暑,當舍時從癥。若微腫微痛,似潰不潰,時出清膿者,為半陰半陽,宜辛熱之劑溫補胃氣,此亦治陰陽癥法也。治驗詳見首論。

《素問》良用要論第十四

《素問》云: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凡發背多因服金石而發者,有因上代曾服而發者。其候多發于脾,起如栗,或痛或癢,多致不救。外面如拳(古人云:外面如麻,里面如瓜),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出膿,尋時失喑。凡有此癥,可用凈土,水調,量大小作餅,濃分許,以艾炷灸之。內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醋調蚌殼灰涂之,更以騎竹馬法灸之,甚良。

愚按:前癥仍參首論主治,恐其表里熱毒之不同,元氣虛實之不一也。

《千金》良用備要方論第十五

《千金》云:癰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發如米粒,即便出膿。宜急斷口味,利去其毒,用騎竹馬灸法,或就患處灼艾,重者四面中央,總灸一二百壯,更貼寒藥,其效甚速。

愚按:前癥若因元氣虧損,或因氣相滯而患者,更當調補其內。

別脈辨證論第十六

伍氏云:癰疽之疾,有二十余癥, 發,痼發,石發,巖發,蜂窠發,蓮子發,椒眼發,連珠發,竟體發;有腸癰內發,腦背發,眉發腮頜發,肺癰,瓜瓠發。大率隨病淺深,內外施治,不可遲緩。初發如傷寒,脈浮而緊,是其候也。

愚按:前癥其名雖殊,處治之法,詳具各論,其肺癰、胃脘癰,別載《外科樞要》。

癰疽脈癥第十七

陳無擇云:癰疽脈數,身無熱,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乃發為癰。以手掩上,若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若脈不數不熱而痛者,發于陰也,尤為惡癥。凡熱甚,脈數,用漏蘆散,并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投五香連翹湯。仍根據四節八事次序三因以藥之,無有不濟者也。

愚按:前癥灑淅惡寒,有屬瘡之表邪者,有屬脾肺之氣虛者。若潰后 腫作痛,惡寒發熱,煩渴,脈數,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仍參詳首論主之。

治癰疽用藥大綱第十八

李氏云:余之所著方論,靡不周備,但欲使治者一一玩味,次第用之,無有不效。今略書用藥要領節次于后:一、初患癰疽,便服內托散,以免后來口舌生瘡,仍用騎竹馬或隔蒜灸。

一、服五香連翹湯,如大便疏快即止,仍量人虛實。

一、癰疽潰后,宜服排膿內補散,若嘔逆,用木香湯下。

一、癰疽初作,便宜灼艾,及麥飯石膏涂四圍,中留口出毒。如瘡小,通敷之,既潰,用神異膏貼之。

一、癰疽已潰,日用豬蹄湯淋洗,將愈之際,三日一次。

一、癰疽將斂,宜用神異膏,如毒未盡,不可遽用生肌之劑。

一、癰疽將安,宜用加味十全湯補其氣血,庶肌肉易生。

一、背疽多先渴而后發,或先疽而后渴,不救多矣。若服加減八味丸,非特杜絕渴疾,抑且大滋氣血,生長肌肉。

愚按:前癥及諸治法,各附四十七等論,當審用之。

一、癰疽嘔逆有二:一因初發不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因脾氣不正。若因伏熱在心者,心煩身熱, 腫作痛,宜用內托散三兩服。若因脾氣不正者,則不煩熱,或聞穢氣作嘔,宜用嘉禾散。如有寒熱,用不換金正氣散,五更初兼服山藥丸以補腎。

愚按:前癥治法,當與第十一論參看。

論癰疽嘔逆癥第十九

李氏云:癰疽嘔逆,是毒瓦斯沖心,非脾胃之冷,當服內托散。楊氏云: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經絡,則背發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硬如石,其色紫黑,以涼藥投之,終夜大嘔,連進托里散,嘔止瘡潰,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 者,痛過徹嘔,服此即止。

今有病疽不服此藥者,故引楊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愚按:用藥之法,有是病必用是藥。但今之脾胃虛寒,氣逆痰滯而嘔吐者,十居八九;熱毒內攻而嘔吐者,十才一二。當參首論及第十一論主之。

論癰疽之源第二十

夫癰疽之源,因于氣,或因于熱。以仆之管見,亦有因于膏粱房勞、金石等藥。故治法,用綠豆、犀角、礬石、國老膏、追毒丸,其屬毒明矣。華佗《中藏》所言,是毒服宣熱敗毒之藥,不必疑矣。

愚按:前癥若因金石所致,元氣充實者,誠宜此法。若膏粱積熱,房勞過度,脾腎虧損者,當滋其化源,不可拘執。

華佗論癰疽瘡腫第二十一

夫癰疽瘡腫之作,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于喉舌者心之毒;發于皮毛者肺之毒;發于肌肉者脾之毒;發于骨髓者腎之毒;發于下者,陰中之毒;發于上者,陽中有毒;發于外者,六腑之毒;發于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于上者得之速,發于下者得之緩。感于六腑則易治,感于五臟則難瘳。又近骨者多冷,近膚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成血蟲;近膚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蟲則多癢少痛,或先癢后痛,成漏則多痛少癢,或不痛不癢,內虛外實者,多痛少癢,血不止則多死,潰膿則多生。或嘔逆無度,飲食無時,皆癰疽使然。癥候多端,要當詳治。

愚按:瘡瘍生蟲,乃肝經風熱;其成漏,乃元氣虛弱;其出血,乃脾虛有火;其潰膿,乃元氣充實。至于嘔逆等癥,屬脾胃虧損所致,當調補元氣,庶保無虞。

論背疽其源有五第二十二

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炙爆,服丹藥。

愚按:前癥所因雖殊,其治法亦當別經絡、陰陽、虛實、表里、腫潰,以助胃壯氣為主,使根本堅固,庶保無虞。

追毒丸 六味車螫散轉毒散 止痛靈寶散單煮大黃湯 神效麻仁丸神仙截法 清心內固散秘傳連翹湯 清膻竹葉湯千金漏蘆湯 豬蹄湯神硝散 不換金正氣散圣效散 梔子黃芩湯神仙陷脈散 加減八味丸右方見中卷 忍冬丸麥飯石膏 黃 六一湯神異膏 桑枝湯神驗血竭膏 五味子湯壓熱神白膏 加味十全湯牡蠣地黃膏 人參內補散大川烏丸 神效托里散二烏丸 內補十宣散蚣蝎散 人參順氣散琥珀犀角膏 茯苓開胃散犀角散 陷脈散內托黃 丸 桂附丸神效栝蔞散 托里散立效散 清涼膏獨圣散 碧油膏梅花散 神效酒煎散替針丸 蜞針法綠云散 癰疽經驗雜方宜毒散 甲疽代指嵌甲方小五香湯 金瘡竹木湯火傷方塞里散 上方見下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山县| 东台市| 宁乡县| 天全县| 龙州县| 鲁山县| 崇文区| 临西县| 渭南市| 新蔡县| 廊坊市| 当阳市| 房产| 沾化县| 通江县| 饶阳县| 通榆县| 湖州市| 宜兴市| 龙南县| 马尔康县| 临洮县| 河西区| 怀仁县| 安福县| 乌拉特后旗| 新竹县| 肇州县| 喀喇| 平远县| 卢龙县| 阳信县| 宁强县| 嘉义县| 台北县| 台东市| 太康县| 吴桥县| 崇阳县| 沂水县| 沧源|